PNAS|揭示NADP-蘋果酸脫氫酶的氧化還原開關對維持植物在波動光和黑暗下最佳生長的具有重要作用

2021-02-12 eplants

氧化還原調節被認為是植物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的核心。基於硫醇的氧化還原調節系統在光合作用的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光合酶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對,它們充當氧化還原開關。這些酶通常在光合作用條件下被半胱氨酸還原激活,在黑暗中被氧化失活。這種還原激活系統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它是由一種無處不在的氧化還原反應蛋白硫氧還蛋白(TRX)介導的。相反,葉綠體的氧化過程最近被認為是由Trx和Trx樣蛋白介導的。它們從氧化還原調節的蛋白質中接收還原的等價物,並通過2-半胱氨酸過氧化還蛋白將電子轉移到H2O2。這種基於氧化還原的光合作用調節系統被認為是固著植物適應波動光環境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然而,調控系統對植物新陳代謝的影響仍不清楚。

2021年2月2日,PNAS 雜誌發表了日本東京工業學院Toru Hisabori教授團隊的題為Redox regulation of NADP-malate dehydrogenase is vital for land plants under fluctuating light environment 的研究論文,揭示NADP-蘋果酸脫氫酶的氧化還原開關保持植物在波動的光照條件下和長時間黑暗條件下的最佳生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氧化還原開關在許多光合作用相關的酶中都是保守的,例如四種Calvin-Benson循環酶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七糖-1,7-二磷酸酶和磷酸核苷激酶。此外,類囊體ATP合成酶和NADP-蘋果酸脫氫酶(MDH)受氧化還原調節。蘋果酸脫氫酶利用NADPH產生蘋果酸,將葉綠體的還原力輸出到細胞質中。這個閥門系統被認為對平衡葉綠體中的ATP/NADPH比率很重要。因此,闡明氧化還原調節的生理意義,特別是關於黑暗中的失活和在光中的微調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證明,NADP-蘋果酸脫氫酶(MDH)的氧化還原開關在植物在變光和長時間黑暗條件下的最佳生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利用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在內源性MDH基因中引入突變,直接刪除其C末端調節域,該突變植株(MDHΔC-CR)的MDH缺少一個氧化還原開關,即使在黑暗的條件下也是活躍的。儘管MDH在黑暗中消耗NADPH對植物生長有害,但突變系在標準長日照條件下沒有表現出任何表型差異。相反,突變系在短日照或變光條件下表現出嚴重的生長遲緩。這些結果表明,在這些條件下,對MDH活性的巰基開關氧化還原調節對於維持葉綠體中NADPH的動態平衡是至關重要的。

本研究的意義:在標準的長日照條件下,MDH的氧化還原調節似乎是可有可無的。相反,作者證明了MDH的氧化還原調節在延長的暗期和波動的光照條件下是必不可少的。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6/e2016903118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植物內質網氧化還原酶作用機制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揭示植物內質網氧化還原酶作用機制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譚莉梅)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呂東平研究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志珍研究團隊通過合作研究,在植物蛋白質氧化摺疊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山東農業大學供圖 4月2日,《植物生理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郝玉金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鎂在生物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鎂與植物生長、品質的關係?
    導語:鎂在生物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鎂與植物生長、品質的關係?鎂對穩定葉綠體結構具有重要作用,葉綠體中鎂濃度不足時,葉綠體基粒數減少、被膜損傷類囊體數目降低;適宜的鎂濃度可以葉綠體細胞膜垛疊,類囊體間結合更加緊密,基粒、基質片層分界明顯。
  • 臥室裡適合養的CAM植物
    夜間,大氣中CO2自氣孔進入細胞質中,被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催化,與PEP結合形成草醯乙酸,再經蘋果酸脫氫酶作用還原為蘋果酸,貯於液泡中,其濃度每升可達100毫摩爾;蘋果酸從細胞質通過液泡膜進入液泡是主動過程,而從液泡回到細胞質中則是被動過程。在日間,蘋果酸從液泡中釋放出來後,經脫羧作用形成CO2和C3化合物(見四碳植物)。有兩種脫羧酶可催化這個反應。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自然環境中的光照強度通常在短時間內出現頻繁劇烈的波動,稱為波動光強。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根據光合電子傳遞模型,水-水循環的上調和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可減少光系統II到光系統I的電子傳遞,避免光系統I活性受到波動光強的損傷。
  • 脫氫酶與氧化酶有何不同
    對多數有機物而言,脫氫等於氧化。所以,很多人將二者等同起來。但是,在酶的命名上,脫氫酶和氧化酶雖然都屬於氧化還原酶類,但卻分別屬於不同的亞類,催化不同類型的反應。脫氫酶(dehydrogenase)催化的反應不需氧,電子受體為還原輔酶,如NAD、NADP或FAD,如催化酒精代謝的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 腐殖質在野外和溫室條件下作為生物刺激劑和生物防治劑的作用
    首先,討論了在脅迫和非脅迫條件下,HS在初級和次級代謝中的功能,以及針對病原體的作物保護。其次,描述了在田間和溫室條件下五種不同類型的HS應用的優缺點。HS的化學結構,施用方法,最佳用量和田間條件等關鍵因素,在作為HS的生物刺激劑處理植物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這些因素,那麼HS就有可能成為循環農業的一部分。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在淨化水質、恢復水體生態功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湖泊富營養化、沼澤化過程以及生態修復技術的推廣運用,促進了湖泊中淺水區域中挺水等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長。每到秋冬季水生植物大量衰亡,植物殘體分解過程對湖泊系統生源要素循環有重要影響,甚至會導致草源性「湖泛」汙染現象。
  • 植物所揭示生物鐘調控植物光周期依賴性生長新機制
    生物鐘對於植物感知光周期變化並以此決定不同光周期條件下的晝夜節律性生長動態具有重要作用。雙子葉植物幼苗的下胚軸在光周期條件下顯示出強勁的生長節律,而且下胚軸的長度與日長呈負相關,這一現象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由生物鐘與光信號協調而決定的,但生物鐘如何感知光周期並決定光周期依賴性生長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 海洋研究所揭示植物光呼吸新功能
    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學和發育調控研究組以小球藻為材料,發現了在培養體系中添加乙酸後高光條件可以顯著促進藻類的生長,從而揭示了植物光呼吸的新功能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 「Light modulates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s through organ-specific PIFs and HY5 regulation of LAZY4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 進展|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功能間切換的機理...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植物呼吸作用
    2.生理意義 (1)為植物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2)中間產物是合成植物體內重要有機物質的原料(3)在植物抗病免疫方面有著重要作用3.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進行呼吸作用的細胞器,呈球狀、棒狀或細絲狀等。代謝旺盛的細胞中線粒體數目較多,細胞中的線粒體既可隨細胞質的運動而運動,也可自主運動移向需要能量的部位。
  • 在被子植物中,有26個科的數百種植物具有CAM途徑
    (三)景天酸代謝許多肉質植物如景天屬、落地生根屬和仙人掌屬等,它們非常耐旱,其中有許多是沙漠植物。他們通常缺乏發育良好的柵欄層細胞,葉片和莖的大部分光合細胞是海綿葉肉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大的中央液泡。維管束鞘細胞存在,但不明顯。
  • Plant J | 山東農大揭示交替氧化酶途徑參與光破壞防禦新機制
    之前的研究普遍認為,交替氧化酶途徑通過維持蘋果酸-草醯乙酸的運轉,消耗從葉綠體轉運到線粒體的過剩還原力參與PSII光破壞防禦。,提出了交替氧化酶途徑通過同時維持光呼吸和蘋果酸-草醯乙酸穿梭的運轉參與光破壞防禦的新模型。
  • Plant Cell | 中科院李梅/​常文瑞研究組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水水循環在光合作用中很重要也很複雜—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對植物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 PNAS | 擬南芥P小體介導的選擇性翻譯的機制
    植物種子通常埋在土壤中。發芽後,幼苗伸長,從土壤中伸出,在陽光下進行光形態發育。光形態發育使幼苗在從土壤中出苗時能夠獲得光合作用和生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