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外太空隱藏著眾多的未解之謎,而破解謎團的過程必然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除了地球,科學家最喜歡研究的行星是誰?是的,火星。截至目前,全球總共發射了46次火星探測器,其中美國佔了22次。為何火星如此吸引研究人員?同樣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的木星或者金星為什麼就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火星給予了人類太多次的希望。它一次又一次的「誘導」,科學家怎能錯過研究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火星。作為太陽系從內到外數的第四個行星,火星的直徑是地球的53%,也就是地球一半的大小。值得注意的是,火星的自轉周期以及自轉軸傾角和地球差不多,但是目前的火星卻是一個地表滿是沙丘、礫石的沙漠行星。火星既不暖和,也不溼潤,沙塵暴也常年發生。和地球的地質活動相比,火星上顯得很平淡。現在的很多隕石坑或者峽谷都是在遠古時期形成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紅色的行星,人們偏偏喜歡和它「親近」。根據目前科學家的檢測發現,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的環境和現在地球的類似,河流、湖泊以及海洋一應俱全。但是中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火星變成了如今這副貧瘠的模樣。而如果人們可以找出火星環境改變的原因,那麼對於人類的生存也將是一筆重大的財富。也正是因為如此,科學家才孜孜不倦研究,一有發現就扎進去研究。
此外,火星上空存在一個大型的臭氧洞,從而導致大量的紫外線直接射入火星表面,那麼為何火星就會有臭氧洞呢?這個臭氧洞是如何形成的呢?現在我們也知道,人們使用的空調或多或少都會排放氟利昂,這對於臭氧層而言是一個災難。所以研究火星的臭氧洞對於地球的臭氧層保護也有一定借鑑意義。另外,火星還可以作為人類新技術的試驗場地,比如遠程通訊或者利用火星資源製作的氧化劑等等。
總而言之,火星還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雖然目前科學家得到的相關證據少之又少,但是隨著研究的越發深入,未來我們對於火星的了解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