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新聞||適者生存:媒體幾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

2021-01-17 XISU澳研中心


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編譯:鹹攀

校對:範淑雯、徐孟平

時間:12月20日


從2020年開始,澳大利亞媒體行業處於一種溫和的危機狀態中。隨著科技巨頭的增長,傳統廣告模式受到衝擊,只有最具戰略眼光和運營良好的公司才有指望在1月底夏季大火硝煙開始散去時,可以迎來繁榮的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奪走了該行業大量收入,迫使新聞編輯室和製片公司一夜之間改變運營方式。隨著國家經濟陷入衰退,每家媒體公司都對其成本和業務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為了生存,收購和合併計劃很快被融資和重組所取代。讓我們回顧一下傳媒業幾十年來面臨的最艱難的一年。

第一,行業內的兼併、接管、重組和關閉。澳大利亞最大的兩家雜誌出版商——澳洲七西傳媒和鮑爾家族合併了。這筆交易恰逢疫情,因而導致大規模裁員和一些知名品牌倒閉。今年5月,新聞集團宣布將停止印刷112份社區和地區報刊,近1000工作崗位受到影響。有些報刊雜誌以在線閱讀的形式重歸民眾視野,但有些則將永久停辦。

第二,新冠肺炎的影響。多數媒體公司聲稱,疫情期間的大規模裁員並不是危機本身造成的,而是疫情的出現加速了幾年後的裁員。通過籌集資金、與銀行貸款人談判協議、減少員工工作時間或薪酬、改變行業運作等方式,媒體行業加快削減成本的步伐。疫情期間該行業首次實現遠程辦公,並取得了成功。

第三,高管和人才的流動。2020年很多公司出現人才與高管職位的變動,其中大多數與疫情無關。

第四,其他改變行業格局的因素。今年,主流媒體巨頭之間的戰鬥沒有讓人失望。媒體與科技巨頭谷歌和臉書之間的爭鬥達到頂峰。同時,美國廣播公司主席伊塔·巴特羅斯與聯邦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在經歷了艱難的一年之後也達到頂峰。

 https://www.smh.com.au/business/companies/survival-of-the-fittest-media-s-toughest-year-in-decades-20201218-p56oq4.html


The Australian media sector entered 2020 already in a mild state of crisis. With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models already smashed by the growth of the digital giants, only the most strategic and well-run players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a prosperous year when the smoke of the summer fires started clearing in late January. Then the COVID-19 pandemic ripped away huge swathes of revenue, forced overnight changes to the way newsrooms and production houses operated, and as the nation plunged into recession every media company made drastic changes to their cost bases and broader business structures. Plans for takeovers and mergers were quickly replaced by capital raisings and restructures for survival. We took a look back on the toughest year the media industry has faced in decades.

Firstly, the mergers, takeovers, restructures and closures. The country’s two biggest magazine publishers——Seven West Media and the Bauer family merged. The deal coincided with the pandemic, leading to mass job cuts and the closures of some well-known brands. In May News Corp announced it would stop printing 112 community and regional mastheads, which affected almost 1000 jobs. Some were revived in digital form, but some were permanently shut.

Secondly, the COVID-19 effect. Most media companies claimed mass redundanci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andemic were not the result of the crisis itself, but an acceleration of what was to come in several years』 time. The industry accelerated cost-cutting to improve liquidity through raising capital and negotiating new deals with bank lenders, reducing the amount of hours staff were working or their pay and changing the way the industry work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ndustry was operating remotely and successfully.

Thirdly, executive and talent changes. There were plenty of movers and shakers in 2020 and most were unrelated to the pandemic. For example, Ten boss Paul Anderson resigned in March after nearly 20 years with the network. Months later Nova Entertainment boss Cath O』Connor announced her resignation, etc.

Fourthly, other stories that changed the landscape. The battle of the streaming giants failed to disappoint during the year. The fight between media outlets and the tech giants Google and Facebook reached its peak. Tensions between the ABC chair Ita Buttrose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re also at their peak after a difficult year.

相關焦點

  • 鄱陽築閘,讓白鶴適者生存就行嗎?
    然而前不久,江西省鄱建辦副主任紀偉濤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算草不夠吃了,適者生存,鳥類也會捕魚,或者到農民田裡去吃玉米、番薯。「我們救助的時候給白鶴吃小魚,也都是吃的。」採訪中紀偉濤說,就算出現最差的結果,鳥類還是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尋找到生存方法。
  • 侏羅紀世界適者生存
    侏羅紀時代雖然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但許多小夥伴仍然是恐龍的忠實粉絲,而侏羅紀世界適者生存就是一款以侏羅紀為背景的動作冒險類手遊,這款遊戲的畫面非常的逼真,玩家在遊戲中不僅可以見識到各種各樣的恐龍,更是還能控制它們進行對抗,喜歡侏羅紀的小夥伴快來下載暢玩吧。
  • 適者生存,不一定是進步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條著名的定律——適者生存。這是出自達爾文著名的《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本意是講不能適應競爭進化的物種會遭到無情的淘汰,從理論一出世,它就被引入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很多人都認為,事物的發展一定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 專家:達爾文沒明確提出「適者生存」
    旅美知名生物學家苗德歲,昨天在南京的一場講座上糾正說,其實除了在《物種起源》第五版序言中引用過這一句話,達爾文從沒說過這樣的話,甚至他自己都懷疑「適者生存」是否靠譜。他指出,被中國人熟知的「適者生存」這段話,其實出現在《物種起源》第五版中,但其他版本當中都沒有明確提及。而且,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出自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先生在1895年編寫的《天演論》。他是從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中,抽出來介紹達爾文演化論的部分內容,並加進去他自己的很多見解和想法。但這並不等於是達爾文提出了「適者生存」。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個社會很豐富,不是你想的那麼可怕,也不是你幻想的那麼美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有的人在負重前行,有的人在墨守成規,有的人成了社會的精英,有的人被社會淘汰。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改變,不斷適應的過程,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才能隨著時代巨輪滾滾向前。
  • 「適者生存」究竟是誰提出來的?達爾文?NO!
    自然選擇學說源於達爾文1895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在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是達爾文發明了「適者生存」這一術語。但事實上是嗎?NO!非但不是,達爾文在1869年發行的第5版《物種起源》中引用了這一詞彙,之後居然還為此向公眾道歉,估計是後悔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 「適者生存」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表達——適者生存,其正確的表達是: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適者生存In college, it’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講座醒目】來聽Ent大大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吧!
    【講座醒目】來聽Ent大大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吧!但這麼使用「適者生存」,真的不是對它的誤解嗎?當我們在說「適者生存」時,說的真的是達爾文口中那個「Survival of the fittest」嗎?如果適者生存=強者存活,為什麼恐龍滅絕了,蚊子卻能存活至今?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古嶽丘壑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應用到人類社會中,宣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社會學說。我認為有對的一面,也有不對的一面。生物進化論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大自然的動物界裡確實是存在的。
  • 適者生存,在環境面前我們不堪一擊,不斷地進化才能活下去
    「適者生存,優勝略汰」。在大自然的環境裡從來都是這樣的法則,千千萬萬年。無論多強的生物適應不了環境那就只能走向滅亡的道路。而如今的時代,環境造就了新的社會,環境也有人改變很多了。不管如何在新的環境下,對我們的生存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如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
  • 《侏羅紀世界:進化》穆而他島適者生存任務怎麼過?適者生存任務做法
    導 讀 侏羅紀世界進化穆而他島適者生存任務怎麼過?
  • 世界不是弱肉強食,也不是適者生存!
    後來有一個人在研究了生物進化之後說出一句話,生物的本質不是弱肉強食,而是適者生存。因為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定義的,所以沒有什麼是對的,同樣也沒有錯的,有的只是多少人認為而已,多數則是真理,少數則是錯誤。達爾文一個人說的話微不足道!但是現在卻是普遍認知,中間只隔了一個傳播。
  • 胡匆聰:踐行「適者生存」的書記為何無生機?
    袁菱懺悔錄:我參與其中,或看或做,收收送送,漸漸地忘記了自己暗暗定下的「同流不合汙」的行為準則,而踐行著「適者生存、不適者亡」的行為方式。(2015年9月10日新華網)  「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按理說深諳這一法則的人都能生機盎然,面對各種挑戰都能夠輕鬆應對,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然而,蓬安縣遠縣委書記在深知這一道義的情況下,仍然幹出收受賄賂高達4000餘萬元的驚天之事,被判處無期徒刑,讓自己沒有了點生機,讓人們覺得不可理喻,為什麼這一亙古不變而有效管用的法則到了他那兒就不起作用了呢?
  • 文明社會裡的人們,為什麼認同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2020-03-25 16:28:22 來源: 俚言雜談 舉報   適者生存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亞當·斯密談利己與利他亞當·斯密(Adam Smith) 是蘇格蘭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的兩本重要著作是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闡述他的倫理觀念;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闡述他的經濟思想
  • 適者生存,適用的廣泛性到底有多大
    小時候看動物世界,老虎獅子美洲豹等等這些動物界食物鏈頂端的存在,輕而易舉的捕食比它們弱小的動物,聽到最多的總結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而在我們人類世界裡,適者生存也是被許多企業開會團建的時候經常被提起,不適應規則就要被淘汰,難道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是一樣的嗎?
  • 母巢1:適者生存
    地圖名稱:母巢1:適者生存-Brood1:Survival of the Fittest作者:Debe2233版本:1.7地圖類型:戰役地圖語言:英文
  •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永無止境,致天下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努力地做同樣一件事,那就是「適者生存」。從古至今,人類有了夢想以後一直在超越,而先輩們也因挖掘文明,一代又一代的前僕後繼地在歷史長河中永世長存。但是每一代人留下的夢想都會被繼承,永無止境。在這個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優勝劣汰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的潛規則,人類想要發展,必定要打破先輩們的思想桎梏。「戰爭」也是為了推翻一個朝代的思想飽和。創造新時代!
  • 您是不是誤會了「適者生存」?
    過去10年來,鄱陽湖的確出現了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的趨勢。水利工程的確可以阻止水位下降,改善供水和灌溉,對建設方案進行考慮是合理的。然而這樣的建設也伴隨著對生態的破壞——水位太高會反而影響越冬水鳥的食物來源,水壩會嚴重影響長江江豚的生存條件,而且整個長江流域被隔斷的湖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 萬物進化史之適者生存
    在我們大眾的認知裡,弱者是被淘汰的一類,強者才是生存下來的那一部分,其實我們的認知早在幾億年前便產生了偏差,只有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物種才能生存至今。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萬物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