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尼娜狀態減弱
拉尼娜,即反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當關鍵區月海表溫度滑動平均值低出同期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持續5個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拉尼娜一般情況下,在當年的5-8月開始逐步形成,在10月-次年1月達到高點,次年3-5月開始減弱,有時當年即結束,有時會持續2-3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2017年,持續到2018年春季趨於結束。
-
拉尼娜現象形成,海南將現最冷冬季?專家回應|附天氣情況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當這片海域的氣溫低於常年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這種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
拉尼娜現象形成,海南將現最冷冬季?專家回應 | 附天氣情況
當這片海域的氣溫低於常年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這種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曾對海南造成怎樣的影響?「從往年來看,拉尼娜常常導致海南省冬季氣溫偏低。」海南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吳勝安介紹,自今年8月起,中東太平洋已處於拉尼娜狀態,但該狀態並不明顯,至10月份後拉尼娜現象已表現得較為顯著。該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弱至中等的拉尼娜事件。
-
美國科學家:拉尼娜或到達頂峰,正持續減弱?今年冬天不冷了?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根本原因還是拉尼娜的出現。從8月份開始,科學家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拉尼娜身上,拉尼娜的出現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實。根據澳大利亞氣象局的數據來看,它仍然在持續走高,科學家預測很有可能會持續到明年的春天。
-
拉尼娜事件形成!中國氣象局權威首席發話:我國華北或將多雨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裡,拉尼娜現象的出現給全球許多地方帶去了異常天氣。在冬天結束之後,拉尼娜對於今年的春季和夏季天氣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近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行的4月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公開表示,拉尼娜將使得今年夏季華北地區多雨!
-
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 我國易秋汛凍害
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孫俠)記者30日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可能持續進而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我國易出現秋汛和凍害,東北地區還容易發生早霜凍。
-
端午天氣公告 - 上海首頁 -中國天氣網
受雨帶東移影響,上海今天夜裡有一次大雨到暴雨天氣。降雨主要在20時以後,下班記得早點回家哦! 明天雨水繼續在線,白天陰有陣雨,夜間降水變得明顯。全天氣溫24~29℃。 端午節當天(25日)有雷陣雨天氣;26~27日上海以多雲到陰天氣為主,氣溫回升,體感悶熱。其中24日夜間到25日上午還有一次大雨到暴雨天氣過程,並可能伴有雷電、短時強降水和7~9級雷雨大風。預計累積雨量可達40~70毫米,局部70~90毫米,小時最大雨強20~40毫米。 假期本市空氣品質以良到輕度汙染為主。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
-
上海首頁 - 上海 - 中國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9-11-15 05:00天氣形勢上海中心氣象臺2019年11月15日05時發布的今天和明天上海市天氣預報:晴到多雲。: 小雨 氣溫: 16℃/ 10℃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高樓。
-
拉尼娜陰影下 南美大豆產量不確定性仍存
而在12月至次年2月,厄瓜多沿海、秘魯西北部和赤道東非地區,6月至8月巴西南部和阿根廷中部通常觀察到比正常情況乾燥的天氣。 拉尼娜一般情況下,在當年的5—8月開始逐步形成,在10月—次年1月達到高點,次年3—5月開始減弱,有時當年即結束,有時會持續2—3年。
-
【氣候】厄爾尼諾「親妹妹」拉尼娜@你,今年冬天可能不是一般的冷……
原來,「厄爾尼諾哥哥」已經逐漸結束了他的一生,緊隨其後的「拉尼娜妹妹」要來了。國家氣候中心近日指出,赤道中東太平洋於8月進入拉尼娜狀態,可能發展成拉尼娜事件,這對我國的影響之一就是易出現冷冬。據統計,1950年以來,共發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響我國17個冬季。
-
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拉尼娜變厲害了 2007年6月,赤道西太平洋海溫持續異常偏暖且範圍明顯擴大。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拉尼娜狀態已完全建立,專家預計其可能在11-12月達到最強,並可能持續到2008年初,最終形成一次弱-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
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 今年我國會迎來「寒冬」嗎?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參照以往數據,這意味著今冬影響我國的寒潮冷空氣活動將可能較為頻繁,中東部地區氣溫也將較常年同期偏低。
-
2016年拉尼娜現象對我國影響:今年冬天會冷成什麼樣
從185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40多次拉尼娜事件。研究顯示,近五六十年以來,拉尼娜出現的頻率沒有厄爾尼諾高。目前的天氣氣候處在超強厄爾尼諾結束、未來拉尼娜事件可能將要形成的狀態,自2016年8月進入拉尼娜狀態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持續發展,預計12月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目前,熱帶及熱帶外大氣已經表現出對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的響應。
-
拉尼娜影響十分難以界定 豆粕仍處長期看漲邏輯
今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對於年度內拉尼娜的預期不斷增強,NOAA在10月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月度討論中提到,今年很有可能會發生中等至高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其強度將在11月—明年1月達到極值。年度拉尼娜事件基本得到確認。 根據歷史數據,從2000年以後,拉尼娜對於美豆單產的影響逐漸減弱,雖然原因尚不確定,但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為種植水平的改善和品種的改良。
-
赤道東太平洋海域進入拉尼娜狀態
本報訊(記者 方正飛)12月8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目前赤道東太平洋海域進入拉尼娜狀態,需警惕對東南和華南沿海養殖業帶來不利影響。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氣候室首席預報員姜華介紹,按照大部分年份統計結果,拉尼娜現象主要影響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和華南沿海地區,致使氣溫偏低,對近海養殖業產生影響。
-
霾的形成條件和危害 - 首頁 -中國天氣網
定義與簡介 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生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 霾一般是乳白色,它使物體的顏色減弱,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而黑暗物體微帶蘭色。組成霾的粒子極小,不能用肉眼分辨。
-
暴雨是如何形成的 - 首頁 -中國天氣網
中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之內,由空中降落的雨量在50.0 - 99.9毫米的為暴雨,100.0毫米至199.9毫米的為大暴雨,超過200.0毫米的為特大暴雨。暴雨形成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一般從宏觀物理條件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
-
「拉尼娜」2020年或將迎來最寒冷的冬天
例如: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發展少就與它存在一定的關係,而過後消失了,但是整個海洋區域的變化處於了「中性狀態」,也就是沒有厄爾尼諾現象,也沒有拉尼娜現象的出現。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區別不過在最新的觀察之後,「中性狀態」已經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