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上午8時,武漢市江岸區居民殷女士的手機震動起來,她趕緊起身,找出家裡的測溫儀,把一家四口逐一測了一遍,全家正常。隨即,她在手機上,先後為兒子和女兒所在的學校幼兒園打卡,又將一家人的體溫情況,發微信告知了社區網格員。
自疫情發生之初,兩個孩子所在的學校和幼兒園就開始要求家長每天報告孩子及共同生活的家人體溫情況。而從6日開始,增加了向社區報告的內容。
這是武漢全城測體溫行動中發生的一幕。
6日上午,武漢市疫情全面排查動員部署會提出,武漢市要完善戰時應急指揮機制,運用智慧城市管理手段進一步加強防疫。由此,武漢市開啟了全民體溫監測工作。
圖為漢正街多福社區在路口測量過往人員體溫(多福社區供圖)
一個街道緊急購置7000支溫度計
按要求,即日起,武漢市以社區網格為基礎單元,整合黨員幹部、網格員、社區民警、物業人員、志願者等力量組成工作團隊,分片包幹,採取上門排查與自查自報相結合的方式。
其實,相關工作早在2月6日前就已經開始部署推進了。2月5日晚,接到通知的武漢開發區東荊街黨工委書記冷永勤,就在街道疫情防控指揮群中發布了一條「求助」信息,「請問大家知道現在在哪裡可以買到溫度計嗎?」「我認識一個藥店老闆,他現在可以提供2000支溫度計。」「我住在心連心藥店旁邊,買到了1000支溫度計。」「我認得一個賣醫藥器械的,可以提供3000支溫度計,還有護目鏡、醫用手套之類的,但是需要自取」「京東上面可以買到50支,但是兩天左右才可以到貨」……
大家看到信息,都紛紛行動起來,不到一個小時,7000支溫度計都有了著落。
2月6日,東荊街緊急調度2臺車收取分散在各個地方的溫度計,同時將一起購置的5000雙手套、醫用酒精、消毒液按每個單位轄區居民戶數分好打包,然後一家一家送到每個社區(村隊)。區街駐點幹部、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和志願者大家分頭行動,將體溫計和防護用品送達群眾手中。
不止配齊了設備,社區裡還創新了自查自報的方法。「我們每個苑區都製作了一個日報體溫的小程序,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上報體溫,社區網格可以實時監測居民體溫,對於體溫異常的可以及時處理,建議大家推廣使用。」2月6日下午,碧桂園社區峰景網格員在綜治群中與「格格」們分享了這一方面實用的小技巧,很快,這個方法在東荊街每個社區(村隊)都得到了普及。
這個方法在武漢市很多城區都得了應用,「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微信小程序來收集居民的情況,目前大家反映還都比較好。」2月6日下午,礄口區宗關街宗關社區黨委書記孫書夢就用微信小程序,摸索製作了一個「宗關社區居民體溫每日統計」表單,並在4個網格群、3個業主群內進行了發布,號召大家通過填寫小程序上報自己的體溫情況。
在這個新舊結合社區,轄區內共有1314戶,單純靠打電話、微鄰裡上報來進行體溫監測,要耗費很大精力,加上現在居民們的防控意識都比較強,大家都希望不見面就能完成體溫監測。為了防止居民信息洩露,還專門對居民隱私信息進行「不公開」操作,所有居民上報的信息只有社區工作人員能看到。
從6日晚到7日下午,這個社區已經有1400餘人瀏覽了這個小程序,有51人通過小程序上報了自己的體溫狀況。目前,該社區裡2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利用小程序排查,1名負責在群內解答大家填表時的一些疑問,1名負責統計後臺數據,其餘4名工作人員則利用電話和微鄰裡進行全民體溫監測。到7日下午3時,宗關社區已利用小程序、電話、微鄰裡等方式,不見面就完成了251戶居民的體溫監測。
有小區手機上報 有的小區挨戶敲門
手機小程序測溫上報的方法不能將完成全市所有的測溫計劃。
在武漢市江岸區同安家園,這個有著60棟居民樓的大型住宅小區,因為涉及人口眾多,社區工作人員無法同業主或者住戶取得聯繫時,就不得不上門找人。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小區裡不少業主春節的時候要返回郊區的老家,或者回去位於省內地市甚至周邊省份的老家,平時物業有事聯繫業主都很難,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不清楚業主具體是什麼情況,必須要上門查看。而且,小區裡很多業主將房屋出租出去了,租客身份也很複雜,有微型公司的,有來武漢務工的,還有一些例如之前修建地鐵等基建設施租下來做臨時辦公地點的,這些現在都需要一一核查清楚。」
工人日報記者看到,社區工作人員同物業人員一起,對照著業主登記本,一邊查閱手機簡訊或微信信息,一邊逐家核對,對於門禁無人應答,敲門無人應聲的,一定敲開隔壁或樓上樓下住戶房門確認信息無誤,方才登記在冊。「現在,誰也不能馬虎,一定要不落一戶,不漏一人,這是對我們所有人負責,對我們社會負責。」
直到6日深夜,同安社區的核查仍在進行中,小區裡物業部門關於防疫法規和全民測溫的廣播一直在繼續……
人工智慧進社區篩查高溫發情況
「全副武裝」防護上門排查、微信小程序、AI電話、人工電話……到7日下午,有的社區完成率達80%,有的社區在工作人員和居民不見面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近千居民的體溫統計。
「您好,我是獅南社區的家庭體溫監測小助手。下面請您用普通話回答我的問題:請問您家裡有發熱病人嗎?」為提高全民監測體溫效率,洪山區獅子山街獅南社區藉助AI技術手段,對轄區居民體溫情況實行「初篩」。
獅南社區書記劉璽介紹,AI智能語音系統由浙江某科技公司免費提供,安徽某話務公司操作執行。據介紹,該系統在接通率達到100%的情況下,1.5小時可撥打1萬通電話,效率很高。
圖為獅南社區啟用AI系統(獅南社區供圖)
該AI電話類似一個智能語音系統,接通後,溫柔的女音提示「通話將被錄音,請如實回答問題」。接下來,接聽者將被問及「是否在本小區」「家有幾口人」「是否有發熱病人」「是否與新冠肺炎病人有過接觸」等。在回答完4個問題後,AI系統還會溫馨提示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有發熱病人及時上報」。
劉璽介紹,目前,AI人工智慧電話已經投入使用。社區只需向科技公司提供居民通訊錄,該系統便可自動按順序撥打;話務公司則進行自動錄音、收集預設信息,最終形成體溫監測表格,並及時與社區同步。
更多的社區利用了當下用戶廣泛的微信、釘釘,甚至學習強國來完成群組自查自報。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也用微信等方式鼓勵居民自查自報,對於未上報的居民,社區通過電話一一統計。截至7日下午3點半,已完成近半居民的體溫統計。(工人日報記者 張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