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 嘿喵
「用愛發電」這種詞語,不要出現在我們身上!
最近一篇名為《跌入糞坑的張文宏》文章受到軍武菌的關注,這篇文章開篇講述了這麼一個事情,前幾天,一份關於張文宏醫生的「財產公示」清單在網絡上熱傳。
清單上張文宏的收入是這麼寫的:
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年收入50萬。
國家重點項目科學帶頭人,年收入120萬。
每年在全球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一篇署名論文,專利費2萬美元。
也就是說,張文宏醫生的年薪約為184萬。
隨著這份清單在網絡上大肆傳播,有人翻出張文宏在醫院的掛號費:特許專家,掛號費318元。
接著,張文宏有一輛老款沃爾沃的事也被翻出來。
漸漸的,網絡上的畫風就變了,小兩百萬的年薪收入,在仇富者眼裡是如此之高,謾罵和人身攻擊隨之而來。
後來張文宏在媒體上澄清,這份清單是謠言,而且連他是感染科主任,非呼吸科主任都搞錯了。造謠者的水平可見一斑。
1
英雄和科研人員的工資待遇
事實上,以張文宏醫生的實力,根本不需要搭理他們。
張文宏早年以出色的成績保送進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在復旦大學就讀博士學位,留學期間,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芝加哥州立大學從事訪問學者及博士後。畢業後他沒有選擇留在條件較好的美國,而是回到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成為一名感染科醫生。
2003年參與非典抗疫,2013年參與上海的H7N9疫情,因表現出色,被國家防控中心評為先進個人。2014年參加援助非洲緊急救援隊,抗擊非洲伊波拉病毒。
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博士生導師。他所帶領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是全國最優秀的感染科之一,在2018年中國傳染感染科聲譽排行榜第一名。
以他的實力,若張文宏想賺錢,只需要從華山醫院辭職,全國任何一家私人醫院都會以高出200萬好幾倍的年薪搶著要他。
現在他拿著不到200萬的年薪,為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居然還有人認為他的工資太高了?這種人還要不要點臉?
同樣,鍾南山院士也同樣被他們罵過。
1月18日晚上9點多,已經84歲的鐘南山院士拿著一張無座的高鐵票緊急趕往武漢,因為正好是春運期間根本沒有座位,在鐵路部門的幫助下在餐車車廂才找到一個位置。
就這也有人站出來質疑:你堂堂一個院士,不買臥鋪票,不買飛機票,不坐私家車,非要買張站票,你這是在作秀嗎?
緊接著又有人扒出:鍾南山的兒子在8年前接受的一次與父親相關的參訪中,系了一條昂貴的愛馬仕腰帶!價格幾千元,如此奢侈他一個醫生哪來那麼多錢?肯定有很多財產來路不明。
▲ 鍾南山兒子
鍾帷德系了一條愛馬仕
▲立馬被眼尖的網友拿出來質疑
誰規定科學家的兒子就必須樸素?
鍾南山兒子鍾帷德,從醫30年,現任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級百千萬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過中國泌尿外科最高榮譽「吳階平泌尿外科獎」、6項省、市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科研基金500萬元。
同時還是英國伯明罕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及瑞典科羅倫斯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及客座研究員、美國JOURNAL OF ENDOUROLOGY(中文版)雜誌副主編,曾與國家科學院聯合生產出中國首臺膀胱螢光鏡。
不知道這些身份能否配得一條上幾千塊的腰帶?
這是人家不知道付出多少努力,靠自己的實力拼出來的。借用世界華人周刊對此評價的一段話:
鍾帷德如何才能擁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首先,他要碾壓95%以上的同學,考入一所985/211級別的優秀醫科大學。
然後,要以優秀的成績,超越80%的大學精英,成為一名研究生。
接著,要和精英中的精英「比拼」,付出超出別人起碼兩倍以上的時間,成為博士。而這拼了數年心血才贏得的博士,也只是「渡劫」的開始。
在國際交流中,他還要面對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對手,考取各種從業資格證、執照,要掌握兩門以上的外語......
最後,要在一群人類醫學精英中競爭,拼過無數國際大拿,取得國際一流大學客座研究院職位。
而且,鍾帷德專攻的是泌尿專業,與鍾南山的呼吸專業不是一個方向,他父親幫不了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
在發達國家最吃香的兩個職業是醫生和律師,鍾帷德這種水平的醫學專家,收入本來就很高,靠自己本事賺錢,憑什麼不能買愛馬仕?
難道英雄的兒子就該一窮二白?科學家就該一貧如洗?
我不僅不覺得他們收入高,還認為一些科學家的收入太低了。
前年網絡上曾經曝光一起引發熱議的「張小平離職事件」。簡單的說,就是中國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又稱航天601所)一位叫張小平的研究員離職,跳槽去了一家私企,幾個月後研究所發現少了他不行,想把他再拉回來。
據爆料,張小平當時在601研究所工作20多年,待遇是年薪12萬(也有人估算是25萬左右)。
在如此重要的國家級航天研究所裡,作為一位科研人員,這個年薪恐怕比很多普通人的工資都低。
2018年,已經48歲的張小平從研究所離職,跳槽到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傷的故事。
英雄也要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何賺到足夠的錢養活自己和家人。
有人說了:當年中國在早期發展階段,手裡不富裕,很多英雄拋棄國外優質的生活,選擇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全心為國家做貢獻,將自身待遇放在了最後面。喝鹽水啃鹹菜,不是一樣硬生生客服困難研製出了兩彈一星,築定了如今的中國地位嗎?為什麼現在就不能接受了?
說這話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事實告訴我們,任何「用愛發電」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十分愚蠢。
2
兩彈一星精神
研製「兩彈一星」任務時,中國正處於最艱苦的時期,科研人員只能啃饅頭就鹹菜,肉都很少見,這確實是事實。
但即使在那種艱苦時期,中國對科研人員提供的待遇也絕對是最好的,寧可自己餓著也要保證科研人員的生活質量。
例如當時科研人員的生活飲食。
50年代,為了迎接從歐美國家留學歸來的專家,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專門建造了三棟特級專家樓,錢學森、錢三強、束星北等專家皆住在這裡。其內部條件很好,遠超周邊普通百姓水平,距離辦公地點很近,步行幾分鐘就到。
高付出,就會有高回報。後來住在這裡的專家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相關研究表彰的人更多。
在一線的科研人員比較艱苦,但國家仍盡力提供高出普通標準的優待。
曾在211廠工作過的核物理專家唐孝威院士回憶道:當時基地選定在3200多米的高原牧區,這裡氣壓低氧氣少,飯煮不到全熟,一年八九個月都要穿棉襖.......房子建好後,全面負責基地生產建設的李覺將軍下了一道命令:「把新建的房子讓給科技人員,幹部一律住帳篷」。
▲《橫空出世》電影截圖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研究飛彈的科研人員的夥食標準是「2611」,即每人每月26斤糧,每頓1個饅頭、1毛錢乾菜湯。即使如此,仍然有許多身處戈壁灘的科研人員因缺乏營養患上夜盲症、水腫、病倒。
負責領導「兩彈一星」研製任務的聶榮臻元帥得知此事後,親自向各軍區「化緣」,他的回憶錄中這麼寫道:
有次討論關於五院、二機部需要解決的問題,小平同志說,五院、二機部的科技人員,待遇要高些,工資要高些,生活安排要好些,由李富春同志掛帥,統一考慮解決......
我得知科技人員的生活困難情況,感到很不安,決定用我的名義向海軍、北京、廣州、濟南、瀋陽等軍區的領導同志呼籲,請他們儘快設法給予支援,價撥給國防科研戰線一批豬肉、魚、海帶、黃豆、食油、水果等副食品。
陳毅同志來醫院看我談到此事,他說,我舉雙手擁護,這些人是我們國家的寶貝,要愛護,我這個外交部長腰杆硬也得靠這些人,我們不吃,也得保障 他們起碼的生活。
這些食品都以中央和軍委的名義分配給每個專家和科技人員,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動用。例如東風基地的科研人員每人每天特批2兩黃豆補充營養,連基地司令員、政委都沒能享用過。
我們再說說工資
《聶榮臻回憶錄》中聶元帥是這麼說的:
我們要求各級行政領導和政治工作人員,要當好他們的後勤,儘量關心解決他們的各種困難,對他們的吃飯、住房,甚至小孩入學入託、愛人兩地分居等等都要儘可能幫助解決,以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使人才潛力得以充分地發揮。
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為了進一步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我們還曾考慮過適當提高知識分子的工資待遇問題,當我把設想的方案向毛澤東同志口頭匯報時,他表示完全贊成,他說,高級知識分子的工資可以超過我的工資,可以突破國家最高工資標準的限制。
鄧稼先1958年回國之後,每個月的工資是204元,當時中國人一年的平均工資是500元左右,相當於鄧稼先兩個半月的工資。
原子彈氫彈研製成功後,國家拿出1萬元獎勵科研隊伍,這在當時可是巨資了,科研隊伍將這筆錢按照10元、5元、3元級別分配給每個科研人員,鄧稼先拿到了當時最高的獎勵級別。
後來楊振寧問鄧稼先為中國研製原子彈獎勵了多少錢,就有了「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的故事。
錢學森1947年晉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時,年薪曾高達9000美元,在美國屬於高收入人群。1955年回國後,錢學森被任命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定為一級教授,每月工資331.5元。這個收入其實也相當高,相當於1956年中國大軍區、省部級待遇。
▲1956年國家幹部的月工資
到1996年時,根據錢學森的工資條顯示工資加補貼每月2083元,96年中國職工的年收入約6200多元。
從各方面來看,當時的中國生活條件差,但是我們願意把最好的條件提供給科研人員。讓他們能夠全心投入到研究中,沒有後顧之憂。
也正是國家的重視,中國科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在短短幾年內成功研製出「兩彈一星」為中國的未來國際地位打下基礎。
3
基層科研人員
這些年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國家擁有了大量資金投入到科研方面。2018年中國科研經費總開支為3184億美元,達到美國的一半以上。這是冷戰結束後第一次有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開支與美國的差距拉到這麼近。
科研經費開支越多,說明國家越重視新技術。但即使如此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有些科研崗位的工資確實低,特別是基層科研人員。前面提到的「張小平因工資太低而跳槽事件」並不是個例。
2018年《科技日報》刊登了一篇「中國天眼 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的文章報導。引起大量科技行業的人吐槽。
報導的大致意思是中國在貴州花費6億多人民幣建造了一臺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是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現在這臺儀器需要一些科研人員日常使用和看護,不過目前遇到招人難的問題。
10萬年薪乍一看還行,但細看卻要求嚴格:
因為駐地要24小時觀測,科研人員需要三班倒輪流值班,部分崗位要求能夠值夜班。能夠長期在現場工作(半個月才能回家一趟),英文水平良好。
不能使用手機、無線網絡、相機、微波爐、電吹風等可能干擾射頻的設備。只能使用固定電話和電腦對外聯繫。
機械設計、機電一體化等機械類專業碩士學歷;天文學物理學等專業博士學位等。
採用「聘用制」(無編制),工作達到相應年限後,表現優秀者可入編。薪資方面,工資加駐地補貼,每年可以達到10萬左右。(以上為部分摘取)
這幾個條件恐怕直接勸退了所有人。
▲圖片來自知乎作者:賤賤
看中10萬年薪的人達不到這個要求,達到這個要求的博士看不上這個年薪。
在這種山溝子裡,一呆就是個把月,不能用手機和無線網,沒有編制,月薪不過萬,相信年輕人基本上都接受不了。
這也就導致,中國投入巨大財力建造的科研設備,居然招不到基層科研人才。
薪資低、晉升空間難,導致大量真正的科研人才跑到待遇更好的民企或者外企。
人才流失問題,是時候需要重視一下。
回到最初的問題,張文宏年薪184萬高嗎?
只要他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合法的,都是乾淨的,就算他年薪1840萬,也一點不高。
某些明星一年賺5000萬被國家罰款,是因為他賺的多嗎?並不是,罰他是因為他偷稅漏稅,他的收入是違法的,就算他一年只賺5000塊,只要涉及違法犯罪,照樣要追究他的法律責任。
▲這段評論才是真的一針見血
張文宏這種一流專家明明可以拿到更高的薪資,仍然選擇拿一二百萬的年薪留在國內,已經是很多人無法相提並論的。
有些人不但不珍惜,還無腦抹黑質疑,渴望他一窮二白,用愛發電。英雄在他們心中就應該「貧困潦倒」嗎?
▲這兩天他們又在噴張文宏「崇洋媚外」
也幸虧張文宏醫生是位樂觀豁達的人,不和這幫人一般見識,要是遇見個比較脾氣不好的,一拍屁股:既然都認為我不對,老子不幹了,國外求著高薪聘請我的醫院一大堆,我幹嘛在這受窩囊氣?
如果英雄都這樣被逼跑了,將來再次發生災難,誰來拯救我們?恐怕連哭的機會都沒有。
「造原子彈不如賣雞蛋的」這種段子,我不希望以後真的在中國發生。
就像網友說的:給張文宏鍾南山這樣的英雄,年薪一千萬我都覺得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