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
全球排名127位
記者:如何評價目前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王浩:中國的水資源有三大特點。
首先是人均水資源量特別少。在世界上192個有水統計的國家裡,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第127位,是聯合國認定的13個水問題最為突出的國家之一。
其次,空間分布不合理。長江、珠江等四個流域,人口、GDP佔全國一半左右,水資源佔81%,北方六個一級流域,人口、GDP、國土面積佔全國一半,耕地佔全國65%,水只有19%。
第三,時間分配不均勻。我國是大陸季風氣候,雨季很明顯。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和北京、哈爾濱的降雨量一樣,但是倫敦、巴黎每個月的降水差不多,而北京在20天裡降掉了全年一半的流量,所以我們不得不修水庫,把汛期的洪水存起來轉化為枯水季的水資源。
這三個特點造成中國的水資源十分緊張,開發利用的難度很大,要極大地加以重視。
江南水鄉
為何出現「水質性缺水」
記者:在浙江這樣的江南水鄉省份,我們過去也會出現無水可調的情況,究竟是何原因?您有何建議?
王浩:浙江主要的問題是水質性缺水的問題。浙江的降雨量和水資源量都是比較豐富的,但由於經濟比較發達,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比較快,市政汙水處理設施、水資源保護措施落後於經濟發展,造成水質等級下降,有水不好用、不能用,這是主要問題。
從長期看,根本上還是要搞好清潔小流域建設,源頭減排、過程阻斷、末端治理,把整個水系的水環境、水功能區,讓它達標,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期還可採取幾方面補救:自來水的給水工藝可用上膜技術,汙水處理可用上膜技術。另一方面作為特大乾旱防禦,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可以考慮跨流域調水。這樣城市能多水源供水,增加抗旱應急能力,增加城市市民的供水保證率。
杭嘉湖等平原地面下沉
形成了漏鬥
記者:過去,很多城市向地下要水,造成地下漏鬥。能否介紹下您了解的浙江這塊的情況?對此,如何評價?
王浩:自從1914年開鑿第一眼深井開採孔隙承壓水後, 浙江省濱海平原的地下水開採範圍一直在不斷擴大,開採量也在持續增長。杭嘉湖、 寧奉、 溫黃、 溫瑞等四大濱海平原,1980年的開採量0.67億方, 到1990年就增加到1.44億方。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增長的勢頭有所遏制,但開採總量仍呈增加趨勢。
由於長期高強度開採地下水, 杭嘉湖、寧奉、溫黃、溫瑞平原均出現了地下水位下降, 形成區域性水位降落漏鬥。水位下降一度引發了嚴重的地面沉降。其中杭嘉湖平原是地面沉降範圍最大的地區,沉降面積佔整個平原面積的 70%。杭嘉湖地區和上海市區、江蘇蘇錫常地區並列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
沉降會降低城市的排澇能力和排汙能力,另外,低洼地區造成農田大面積漬害,同時它還會減小橋梁淨空,影響河道通航能力。
不過,浙江已經注意到了這點。2006年,浙江省下發《關於加強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見》,把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納入生態省建設,決定到2010年底前,除供水管網未及地區的生活用水外,浙江全面實現地下水禁止開採。目前浙江省地下水開採僅剩幾百萬方的地下水生活用水開採。杭州市政府也早在1997年就已發布了《杭州市城市地下水管理規定》,制定了停採、限採等政策,目前地下水基本處於停採狀態。
大家比較關心地下水的水質問題。雖然浙江的淺層地下水整體水質較差,出現了一些汙染,但深層地下水基本未受汙染。
建設水庫
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記者:目前許多城市為了解決水源危機,紛紛轉而向水庫建設求助,您如何評價這樣的策略?
王浩:建設水庫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一個是中國的國土面積只有12%是平原,可是人口都集中在平原上,平原的水就不夠了。所以需要山區的水,建設水庫給平原地區、城市地區供水,是非常必要的。
不是說誰喜歡修水庫,不修水庫,中國的水就不夠用。所以不得不修水庫,把大陸季風氣候,雨量集中的部分洪水轉化為平常能用的水資源。
記者:在日常節水方面,對大家有何建議?
王浩:首先在意識上,要培養從小節約水、珍惜水、保護水、節約水,讓它變成生活習慣。
作為家庭來講,要多花一點錢,去購買節水型器具,像節水型龍頭、節水型洗衣機、節水型馬桶、節水型淋浴器,養成節水的習慣。
像企業、農業用水戶,要不斷地改良改變工藝,要自主創新節水生產工藝、節水的糧食灌溉種植。
作為城市管理者、流域規劃者來說,要考慮水資源條件,比如水資源條件不是太好的,就不要上大耗水工業,過度地消耗水。(記者 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