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2021-01-1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腦極體

儘管我們已經無法穿越回歷史,親身揭開半導體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細節,但從今日之產業現狀,追溯曾經的篳路藍縷,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比如最近,英特爾與高通就將更先進位程的晶片製造訂單交給了臺積電,英特爾的這一選擇,被視為臺積電製程能力超越英特爾的明確信號,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這標誌著英特爾長期領導地位的結束。

在前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日本半導體在消費領域大勢已去,韓國半導體除了財閥巨頭應者寥寥,而起步最晚的中國臺灣地區,在產業上中下遊都有企業盤踞,甚至相對韓日廠商更具影響力,如今更成功反超英特爾,這也成為半導體產業由西向東遷移時,獨特的觀察樣本。

那麼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

1.代工模式。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從1996年的IC封裝製造,到1987年介入專業代工製造,如今在這一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了臺積電,還有聯電、力晶、世界先進等,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一極。

2.全產業鏈。

代工實力名列前茅,並不意味著其他產業板塊寂寂無名,實際上,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從上遊的 IC 設計、中遊的晶圓生產、下遊的封裝和測試以及設備、材料全領域都有布局,聯發科、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電子工業的興盛,成為臺灣地區的「稻米產業」。

3.政企協作。

臺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懼怕投資風險,臺灣地區官僚與民間企業之間特殊的合作方式,在經濟轉型時強力推動,堅持民營化,促進企業在競爭中發展,讓臺灣地區後來居上,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不妨一起回到歷史上的三個剪影中,追問臺灣地區半導體的今昔。

代工也可以很高級:從聯電到臺積電

代工製造,乍聽起來並不是一個好主意。韓國從早期給美日廠商做低端加工起步,就一直試圖向IDM模式進發,切入更具利潤潛力的上遊設計環節。同樣是代工,為什麼臺灣模式會讓全球都「真香」?

一方面是歷史原因。1966 年美國通用儀器公司 (GI) 在高雄設廠,開啟了臺灣地區 IC 封裝技術的的發展,隨後,德州儀器公司、飛利浦建元電子等公司也到臺設廠。但這些都停留在封裝階段,在臺的美日廠商只願意授權封測技術,不提供核心設計的支持,而臺灣地區又沒有韓國財閥那樣的資金實力,融資和抗壓能力都無法保證向上遊延伸。

另一個原因則是,臺積電開創的代工Foundry模式實在太成功了,引發了島內許多企業效仿複製,所以臺灣地區積極將代工產業鏈延伸到島內,錯開了與美日強國的競爭,迅速獲得專利授權形成規模優勢,靠代工站穩了腳跟。

繼續往前追溯,會發現臺灣地區誕生產業垂直分工模式,並非偶然。

1977年10月,工研院打造了全中國臺灣地區首座集成電路示範工廠,採用7.5微米製程,工研院開發出的與生產工序匹配的標準單元庫,大幅提高了產品良率,在營運的第6個月已經高達7成,超過了技術轉移母廠RCA公司。

察覺到這一產業分工的變化趨勢,工研院在1980年,決定以衍生公司的方式,設立中國臺灣第一間半導體製造公司聯華電子,將所有產品線技術( 包括音樂 IC,電子撥號器、計算機IC 以及電話 IC) 以低價授權生產的方式全部轉移給聯華,使其在擁有研發能力之前就可以進行生產。聯電旗下也衍生出了許多分支機構,如晶片設計領域的聯發科(MTK),面板驅動IC的聯詠等等。

同時,不斷遊說旅美IC 專家張忠謀加入,對方提出了一種專業代工模式來運營規劃中的六寸晶圓 VLSI 實驗工廠。1987 年,電子所與飛利浦合作成立臺積電,張忠謀任董事長,後來並稱「晶圓雙雄」的聯電與臺積電,就此集結。

「聯家軍」是多點開花,臺積電則打定主意只做晶片製造。今天看來,二者都為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起到了奠基作用,可在當時,後者的出現卻委實有些尷尬。

要知道,「對標矽谷」直到今天都是電子工業長盛不衰的準則之一, 創立之初,投資人總會問創始人張忠謀一個問題——如何跟英特爾競爭。

張忠謀表示「臺積電和他們不存在競爭,這是一個完全新的模式,我們甚至會合作」。居然在矽谷沒有效仿的成功案例?投資人聽完反而更害怕了……

事實證明,臺積電開創的Foundry和IP授權模式,徹底改變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版圖。

當時,Intel 公司正積極尋求海外代工的有利時機,通過關係渠道以及付出生產工藝改進的努力,臺積電獲得了 Intel 的部分代工訂單,並迅速成為世界晶圓代工的龍頭,1992 年營業收入達 66億,一度超過了聯電。專業代工模式也以一種新分工形態,在臺灣地區落地生根。

今天看來,臺積電的成功是內外合力的結果。

外部,手機的發展需要將特定的工作交給專用晶片解決,而不是一塊CPU打天下,所以,北美湧現出一批新興的半導體公司,博通、英偉達、Marvell 陸續創立。晶片設計公司越來越豐富的產品,對外部晶圓生產線有極強的需求,高通、博通甚至蘋果都需要將製造交給更具規模優勢和專業的晶圓製造廠,這成為臺積電崛起的重要機會。

英偉達 CEO 黃仁勳甚至半開玩笑說:「如果等我自己建廠生產 GPU 晶片,我現在可能就是一個守著幾千萬美元的公司,做個安逸的 CEO。」

時不我與,以美國為中心的Fabless和以臺灣地區為主體的Foundry加速了生產設計的分離,臺灣地區作為專業晶圓代工承接了半導體產業的新一輪國際轉移。

而在內部,臺積電始終堅持「技術領軍者」策略,在晶片製造商堅持高額的資本投入,以保持臺積電在製造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即使是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的2001年,網際網路公司和計算機公司批量倒閉,臺積電利潤暴跌,張忠謀還堅持加碼,將晶圓廠的研發支出上升到淨利潤 80%。

臺積電的巨額投入,讓晶片設計廠商不再需要花費資金自己投資建設生產線,降低了設計環節的門檻,也降低產品研發失敗的風險,臺積電也成了大多數公司的選擇。

隨後,臺積電又在代工製造的基礎上,提出了「虛擬晶圓廠」的概念,讓客戶能隨時掌握晶圓製造進度,從而爭取到了整合元件廠商(IDM)的訂單,也從單純的代工演變成了一個結合製造及服務的科技公司。

不一樣的「矽谷」,新竹科學院的輻射效應

美國加州北部的聖克拉拉山谷 (Santa Clara Valley),因為仙童、英特爾、惠普、蘋果等半導體巨頭的匯聚,成為全球嚮往的對象。而在眾多複製版矽谷裡,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被稱為「亞洲矽谷」,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原因很簡單,因為其確實成功複製出了臺灣地區半導體的產業群落。

這也讓臺灣地區半導體從以下遊封裝業為重心,可以持續向更高附加值的晶圓代工、IC設計業等中上遊邁進。

2003年,臺灣地區的Foundry代工、封裝、測試行業市場佔有率達到世界第一,分別為70.8%、36.0%、44.5%,IC設計市場佔有率也位列世界第二名。而新竹科學園區,就成為關鍵的「技術交通樞紐」,也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竹科」的出現,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別,1976年,臺灣地區開始以矽谷為範本,規劃半導體科學園區。仿照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與產業集群合作的模式,將園區設置在了與清華大學、工研院、交通大學等比鄰而居的新竹。

這裡匯聚了集成電路、電腦及周邊、通訊、光電、精密機械、生物技術等六大產業,成為臺灣地區的高科技基地。也是人才的虹吸器,新竹甚至流傳著「招牌掉下來就會砸到一個博士」的笑話。

經歷過各種「產業園大躍進」的人可能都知道,園區的設立與產業的群聚是兩碼事,「竹科」的成功有什麼砝碼嗎?拋棄掉一些時勢造英雄的隨機因素,能從「竹科」身上看到特殊的地方在於,電子所的技術外溢作用顯著下降,真正推動「竹科」的崛起,是來自市場的人才激蕩。

比如1987 年,楊丁元博士帶領一批電子所工程師離開電子所創建了華邦,進入了晶片設計領域;傳統產業巨頭華隆集團從電子所和聯電中吸納人才,創立了華隆微電子,主攻消費產品 IC;矽谷回流的創業軍團,比如宏基電腦與德州儀器公司合資的德基半導體、旺宏電子、威盛電子、民生科技等等,在新竹附近開設了大量的 PC 主機板與外設設備工廠。

1983-1997年間,海外人才以平均42%的增速回到臺灣地區,毗鄰的眾多大學和研究機構,也為新竹園區培養了一大批儲備人才。因此,儘管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時是以吸引跨國高科技為初衷,後來卻發展為臺灣地區自己的 IC 廠商集聚群落,而非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扎堆。

另外,如果說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有什麼隱憂的話,那就是除了臺積電,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面對三星電子、鎂光這樣的巨頭時,往往處於下風。

但「獨木不成林、一花難成春」,通過工業園區的聚合效應,讓企業可以「螺螄殼裡做道場」,產業上中下遊體系幾乎全部聚集在相鄰的地理區域裡,從某個企業單純的代工模式到產業鏈全環節分布,形成聯合生產群。

這種群落之間的相互競爭、緊密合作、人才流動等等,形成了「竹科」資訊與技術快速交流、市場競爭優勢培育的土壤。

就像是一個「虛擬大公司」,隨時可以將旗下的各個「部門單位」整合起來,投入各自擅長和專精的領域,用更高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協作,從而壯大了整體產業的實力,形成彈性高、速度快、定製化、低成本的競爭壁壘。

隱秘的角落:臺灣地區政府與半導體產業的親與疏

賈伯斯曾在採訪時形容自己的工作——「計算機領域有點像是沉積的巖石,你在一座山裡貢獻了其中薄薄的一層,使山變得更加高聳。但最終,人們只是站在山頂,只有帶著 X 光才能看到裡面是什麼樣子。」

這句話用來形容政府管理者在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樣恰當。

今天我們知道,垂直分工與產業群聚,形成了中國臺灣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結構區隔開來的地域特色。

而這兩大優勢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有著政策推動的影子。

上世紀 70 年代初,臺灣地區為發展集成電路投入一千萬美元啟動基金,兩個推動性的組織先後成立:

比如召集海外華人在美國成立的科技顧問委員會,就在當時招致非議,認為其中有利益輸送。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是個連半導體是什麼都不懂的文職官僚,財經官員李國鼎被問及「什麼是半導體」時,他回答——不知道。並認為就是因為不懂,才要設立科技顧問委員,最終獲得了認可。

(1976年,工研院派員赴美國RCA訓練)

再比如技術與產業的「孵化器」工研院。1974年臺灣地區效仿美國矽谷產學研模式建立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即工研院的前身。由政府組織了一系列新技術的研發,此後,1975-1979從美國RCA公司引進7.0微米CMOS設計製造技術、1983-1987超大集成電路計劃的1-1.5微米製造與封測技術、1990 年啟動的第三次大型半導體技術發展計劃等等,工研院實現技術研發、引進、生產之後,再轉讓給民間其它企業,直接提升了臺灣地區的整體水平。

在資本層面,開設政府開發基金,從1985到1990年共劃撥24億新臺幣設立種子基金,鼓勵類似宏大風險基金等民間投資參與。並且注重對眾多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培育,而不是過度強調少數大企業技術能力提升。

可以說,官方力量啟動,向民間產業進行技術轉移,進而由民間力量促進產業鏈延伸,技術的社會擴散效應成為了臺灣地區半導體的有效模式。

臺灣地區的經濟專家瞿宛文在《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起源》中認為,臺灣地區的轉型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當時的財經官員,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官僚,而是中國儒家傳統下,以「經世濟民」的士大夫。

實際上,政策的制定者如何提前提前做出判斷,制定出正確的產業政策,這種理想化的條件是極為困難的。臺灣地區在經濟轉型時期出現的主要技術型官員,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終·新變啟示錄

截至發稿日,臺積電、聯發科等的晶片不得不在美國禁令下開始對華為斷供,消息一出,聯發科在臺灣證券交易所的股價就下跌了近10%,製造巨頭聯詠科技和相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電也分別下跌了8%和3%。

大陸企業與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鏈,早已被連結成了共同體。而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如何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對於兩岸產業都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目前來看,中國臺灣半導體的崛起是地區經濟發展與下遊需求匹配的結果。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微處理器、存儲器的主流產品,到九十年代SOC全產業鏈的出現,再到新世紀智慧型手機對多元化晶片的訴求,未來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機遇也將成為中國臺灣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創新的新商機。

而對於大陸來說,避免與英特爾、AMD、高通等巨頭正面PK,不過度糾纏於追求製程技術的極限,發展那些應用多元智慧物聯(AIoT)產品,並不需要用到最尖端的製程技術,14nm甚至微奈米等級就可以拓展新應用。比如從浸 潤式微影技術的出現,就繞過了達到瓶頸的157納米光刻技術,藉助水做中介,用193納米波長的光線,實現了65nm IC晶片的生產。

這不僅更符合大陸產業的現狀,也是合乎技術生命周期的時機選擇。

此外,臺灣地區的戰略選擇,創新性的商業模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比如抓住產業鏈縱向延伸的時機,把生產低成本和與美國矽谷人才互動密切的優勢結合起來,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水平,在「垂直整合」中爭得國際分工的位置,並最終實現趕超。

如果中國大陸將在5G、AI、雲端服務上的領先優勢,藉助更「接地氣」的網際網路生態系軍團,充分釋放到終端消費應用當中,由此撬動的硬體市場與生態系統,未嘗不會重新撬動更大的商業潛力。

彭博商業周刊曾形容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無可取代,如同中東石油在全球經濟的角色。然而就像電力之於石油,智能時代與地緣政治的大變局,也將中國臺灣半導體甩到了一個新的賽道。終局如何,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十五):仙童半導體和「八叛逆」所締造的「矽谷模式」
    而八位創業者也從中拿到了公司的股份,成為公司的共同所有者。公司成立不久,憑藉費爾柴爾德和IBM的深厚關係和諾伊斯在時任IBM總裁的小沃森前的自信表現,毫無名氣的仙童半導體就拿到了IBM的100個矽管的訂單。經過八人細緻的分工和努力,半年後,仙童將第一批雙擴散NPN型矽管如期交付到IBM手中。
  • 晶片破壁者(十四):矽谷「摩西」肖克利和他的半導體實驗室
    肖克利猶如具有神力的摩西一般,劈開紅海,將半導體的薪火從美國東部帶到了還在初興階段的加州西海岸,然而自己卻沒能真正「踏入」自己的應許之地。儘管肖克利的半導體實驗室,並沒有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留下過任何關鍵性成果,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篇幅來闡釋下矽谷之所以從此誕生的因果緣由。
  • 日本三菱化學欲赴臺灣建廠,服務新一代半導體,如5G等新領域
    日本三菱化學打算於2021年在中國臺灣創建高性能化工品工廠,用以服務新一代的半導體行業,如5G通訊規範等領域。由於和中國臺灣生產商的之間的頻繁交易,三菱化學決定在中國臺灣投資建廠,建廠完成之後,總生產量將比現階段提升5倍。
  • 半導體晶片為什麼重要 半導體晶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半導體是臺灣少有的仍領先大陸的技術了,基於兩岸實質上的分治狀態,所以中國大陸和臺灣暫且分開表述。  早期的設計製造都是一塊兒做的,最有名的: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日本東芝、義大利法國的意法半導體;中國大陸的:華潤微電子、士蘭微;中國臺灣的:旺宏電子等。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晶片巨無霸回歸!
    而河北省級半導體重大項目擱淺率近30%,是全國平均數的近2.4倍。4月份28隻ETF漲幅超10% 半導體類ETF領漲Wind數據顯示,4月份國泰CES半導體行業ETF上漲15.33%,位居A股ETF漲幅榜首位。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產品與設備ETF、華夏國證半導體晶片ETF、廣發國證半導體晶片ETF的漲幅也都超過14%。
  • 懷疑大陸黑客竊取臺灣半導體機密,理由:工作時間996
    日前,美國科技媒體《Wired》報導稱,臺灣地區一家名為奧義智慧科技(CyCraft)的網絡安全公司在上周舉行的「Black Hat USA」黑帽大會上揭露,自從該公司在今年4月發布有關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網絡攻擊事件白皮書以來,接獲了許多的響應,顯示出臺灣至少有7家半導體業者曾遭到同一個中國大陸黑客集團
  • proteanTecs 將出席臺灣半導體高層峰會並介紹通用晶片遙測
    以色列海法2020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作為監控電子設備健康和性能的深度數據監控解決方案的領先開發商,proteanTecs 將出席於 2020 年 12 月 1-2 日在新竹舉行的臺灣半導體高層峰會 (TSES)。
  • 臺灣地區《埃米(<1nm)世代半導體發展計劃》曝光!附下載
    (參閱:5nm-3nm-2nm-1nm,臺積電先進工藝路線圖曝光)特別是近期有市場消息傳出,臺積電正尋覓2 納米以後的先進位程用地,且臺灣地區高雄市正積極洽談,希望能落腳橋頭科等地。可見其發展之迅速。日前臺灣地區」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針對臺積電前進高雄投資議題,「經濟部」將協同臺灣地區地方政府與臺積電密切配合,協助在先進位程投資上,盡力去解決土地、水、電等基礎設施需求,以維持其全球領先地位。發展到1納米就會遇到瓶頸,但是探索是無止境的,我們知道比納米更小的單位是埃米(1納米=10埃米),小於1納米就將進入埃米世代!
  • ...3億美元12英寸半導體設備製造項目落地泰州 ;臺灣再生晶圓和...
    1.總投資3億美元,中韓合資12英寸半導體設備製造項目落地泰州 2.總投資7500萬美元,臺灣再生晶圓和IGBT項目落戶東海3.寒武紀宣布雲端AI晶片思元270:自主指令集 性能提升4倍  4.填補國內COF顯示驅動晶片空白?
  • 中美科技脫鉤愈演愈烈,為什麼要更堅定投資中國半導體晶片
    目前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比如美國佔據了高附加值的IDM、設計、EDA、設備等,日本強於半導體材料,中國臺灣地區則是晶圓製造,韓國在存儲器方面比較有優勢。  第二次是從日本向韓國、中國臺灣地區轉移,因為90年代日本發生了經濟泡沫破裂,難以繼續支持DRAM技術升級和晶圓廠建設的資金需求,再加上日美半導體貿易戰的影響,韓國開始崛起,逐漸確立PC晶片領域的龍頭地位,並向手機延伸。  而中國臺灣地區則是利用純晶圓代工Pure-Foundry的優勢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
  • 半導體晶片概念股大解析
    不管是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影音娛樂、汽車數碼,新產業的發展都要圍繞這三個行業進行,所以大數據、5G和半導體晶片是工業4.0的根基,是所有新興行業的根本,足可見晶片的重要核心地位。我國國產晶片領域現狀如何呢?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4月21日談到,2017年我國包括晶片在內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5411億元。
  • 中微半導體:大國重器——7納米晶片刻蝕機龍頭
    「一代設備,一代工藝,一代產品」的經驗,半導體產品製造要超前電子系統開發新一代工藝,而半導體設備要超前半導體產品製造開發新一代產品。因此公司所處半導體設備行業是半導體晶片製造的基石,擎起了整個現代電子信息產業,是半導體行業的基礎和核心。   從全球市場來看:2013 年以來,隨著全球半導體行業整體景氣度的提升,半導體設備市場也呈增長趨勢。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而晶片正是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來實現的,而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物理單元就是電晶體。電晶體,就是我們從物理世界通向數字世界的「細胞」。如果你認可電子信息技術以及由此帶來的數字經濟的巨大價值的話,那麼你一定也會同意將「最具影響力」的殊榮送給他們三人。
  • 臺灣半導體產業再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臺灣半導體產業再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technews 發表於 2020-11-26 16:06:24 臺灣叱吒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再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 晶片投資黃金坑?解密七大半導體材料和17家中國龍頭企業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外疫情的爆發,將對半導體行業的格局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日本及歐美疫情的加劇,將影響半導體材料供給。據中證報消息,國家大基金二期三月底可以開始實質投資。國家大基金是半導體行業風向標,國家大基金二期將更加注重對半導體材料及設備的投資。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高通驍龍888晶片發布!官方回應...
    論壇期間,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南砂晶圓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恆大新能源汽車(廣東)有限公司、山東大學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研究院、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代表6家首批發起單位共同籤約。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一)碳基半導體是晶片技術發展的必然嘗試近年來,國際上關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判斷越來越頻繁。為維持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高速提升的勢頭,半導體領域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結構、工藝和材料三個方面尋找破局之道,雖然推出電晶體3D結構、異構集成架構、應變矽技術、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等新成果,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提升效果逐漸下滑,即將達到物理和技術的「天花板」已是業界共識,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 2020年全球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現狀 臺灣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臺灣地區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材料消費市場 半導體材料是製作電晶體、集成電路、電力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的重要材料。半導體材料市場可以分為前端晶圓製造材料和後端封裝材料市場。
  • 傳臺灣科技業巨子投奔大陸,兩岸半導體技術戰一觸即發
    ,中國內地半導體產業又有新動作。因為他幾乎參與了臺積電每一代製程技術的研發工作,不僅是臺積電近五百個專利的發明人,也是「新製程設備遴選委員會」的一員。從對臺積電先進位程工藝掌握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從研發到製造整合的熟悉度來講,公司無人能出其右。但就是這樣一位「大牛」級的人物卻被眾多臺灣媒體稱為「叛將」,甚至被戲稱為業界「呂布」。
  • 吐故納「芯」:《2020全球半導體晶片科技創新50》榜單即將發布
    [億歐導讀] 2020年,在世界局勢緊張與技術壟斷的雙重挑戰下,半導體晶片行業急需謀求新發展。如何破局、如何創新,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新命題。在此時,半導體晶片初創企業應運而生。在世界創新者年會期間,WIM組委會將整合億歐EqualOcean的全年產業和投資研究工作成果,發布年度重磅的World Innovation Awards (WIA) 榜單,即2020世界創新獎,並配套一系列的研究報告。半導體晶片行業背景1947年,電晶體的誕生開啟了半導體時代;1958年,矽集成電路的成功研製奠定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石,於此同時,晶片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