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產業再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2020-11-28 電子發燒友

臺灣半導體產業再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technews 發表於 2020-11-26 16:06:24

臺灣叱吒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再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那就是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位在南科的3 納米廠正式舉行上梁典禮。根據外媒《彭博社》的報導指出,臺積電的3 納米製程預計將在2022 年的下半年正式量產。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表示,3 納米廠廠房基地面積約為35 公頃,無塵室面積將超過16 萬平方公尺,大約是22 座標準足球場大小。而屆時當3 納米進入量產時,當年產能預估將超過每年60 萬片12 吋晶圓,這也將使得臺積電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地位。

根據市場研究及調查機構《IC INSIGHTS》的最新研究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前15 大半導體廠當中,臺積電的年營收可望達454.2 億美元,將僅次南韓三星(Samsung)及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居全球第3 大半導體廠。不過,相較於三星有記憶體及晶圓製造,英特爾以銷售處理器及其他晶片為主的商業模式,臺積電則是其中唯一的純晶圓代工廠。

另外,根據TrendForce 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的調研結果顯示,2020 年第3 季臺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市佔率高達53.9%,也就是在前10 名的晶圓代工企業當中,其他9 名的總和都沒有臺積電一家多。而這今日的臺灣之光,掌握全球半導體製造產業的重要關鍵,當時是如何建立?這就得從1974 年在臺北的一場會議中談起。

推動經濟轉型促成兩大龍頭

1974 年,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費驊,會同包括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工研院院長王兆振與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等政府官員,再加上美國無線電公司( RCA)研究主任潘文淵聚在一起討論如何促進臺灣經濟轉型,希望能從原本的紡織業轉而發展電子業。討論結果最後決定,藉由政府的主導來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由經濟部在工研院底下設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工研院電子所,以電子表使用的晶片為基礎,預計自美國引進集成電路技術。

潘文淵邀集海外華人組成「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AC),為工研院擬定技術合作邀請函,詢問30 多家美國半導體廠商技術移轉的意願,最後選定RCA。當時RCA 已經在臺灣設廠生產電子產品,而且願意代訓人才,並負有更新技術之義務,以及買回所生產出的晶片,因而雀屏中選。當時工研院選派楊丁元、史欽泰、章青駒等多人赴美國RCA 工廠培訓,回臺灣在電子所設立集成電路示範工廠,後來這些人均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人物。

而電子示範工廠生產的首批電子表電路CD4007 A 的良率為55.7%,但4 個月後便超過RCA 估計的最高良率80%。此後甚至超越美國的平均良率83%,而達到88%,連RCA 都自嘆不如。後來,RCA 甚至一度請求工研院將示範工廠或是技術賣回RCA,但為工研院拒絕,之後開啟了臺灣集成電路產業的輝煌世代。

不過,產品大受歡迎的情況下,卻產生了另一個問題,那就示範工廠越來越商業化,需要擴廠的資金需求也越來越高,而這與工研院身為研究機構,準備專心第二期集成電路研究計畫產生衝突,因此決定將示範工廠切割出去,這也就是在1980 年成立衍生公司聯華電子(聯電)的由來。

至於,後來臺積電的成立,則是工研院電子所「超大型集成電路計畫」的產物,之後成為繼聯電後的第2 家衍生公司。如同聯電一般,1987 年成立臺積電之際,時任行政院長俞國華希望民間持股能夠至少有51%,以便確保臺積電成為民營公司,但是同樣因為臺灣企業家缺乏信心而募資不順,最後只得尋求外資合作,之後由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48.3%、荷蘭飛利浦公司投資27.5%,本地民間資本僅佔24.2%。

英特爾也幫了一把

臺積電創立後,1988 年董事長張忠謀做了一個關鍵的決定,那就是透過私人情誼將老朋友Andy Grove(前英特爾創辦人暨執行長)請到臺灣對臺積電展開認證,並爭取為英特爾代工產品。當時,拿到英特爾的認證對於臺積電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拿到世界級的認證就是對其生產能力最好的背書,同時也為公司建立起了規章制度上的國際化標準。

在順利通過英特爾的認證之後,等於為其所擁有的晶圓代工模式打開生意的大門,使得成立不久的臺積電逐漸步上穩健的經營軌道,並在1994 年9 月5 日正式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為2330.TW。之後的1997 年10 月8 日,臺積電海外存託憑證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為TSM.N。

而隨著臺積電後來在晶圓代工領域驚人的成功,尤其是在營業額屢創新高之際,依舊維持將近50% 的毛利率,臺灣及世界各地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因此大幅增加,加速了半導體產業的技術進步。之後,許多企業爭相模仿,首先是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Chartered Semiconductor)也以純晶圓代工模式與臺積電競爭,此外,南韓三星、日本的富士重工、川崎鋼鐵、神戶鋼鐵與山葉以及美國的英特爾等公司,也在自身業務外投入晶圓代工產業。

面對晶圓代工市場的百花齊放,此時的臺積電仍依照自己既定的步伐邁進。1999 年,臺積電領先業界推出可商業量產的0.18 微米銅製程製造服務。2001 年,臺積電推出業界第一套參考設計流程(Reference DesignFlow),協助開發0.25 微米及0.18 微米的客戶降低設計障礙,以達到快速量產之目標。2005 年,領先業界成功試產65 納米製程晶片。同年6 月,張忠謀辭去臺積電執行職務,將棒子移交給其一手培養起來的接班人蔡力行,自己則僅擔任董事長的職務。

世代交替幾經波折

不過,世代輪替後的臺積電並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首先是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使得2009 年營收較2008 年下滑了11.2%,而且還因為勞資爭議事件鬧的滿城風雨。再加上當時臺積電正在積極開發的40 納米製程遇上瓶頸,這些因素都讓公司營運面臨虧損的危機。

2009 年6 月,在卸任4 年之後,張忠謀以78 歲高齡,重新回鍋擔任臺積電執行長職務,透過一系列的危機處理,使臺積電的營運重回正軌。而其中之一的關鍵,就是繼40 納米製程之後的28 納米製程,臺積電決定採用與英特爾相同的Gate-last 架構,放棄IBM 的Gate-First 架構,使得當時同樣在開發28 納米製程的競爭對手聯電、三星、格羅方德都還持續在研發卡關的時刻,臺積電能在2011 年正式量產28 納米製程。

28 納米製程搶先成關鍵

有人稱28 納米製程為幫助臺積電後來全面脫胎換骨的關鍵,現在看來一點都不為過。原因在於當其他競爭對手都還持續在與28 納米製程技術奮鬥之際,臺積電率先推出28 納米製程晶片,使得製程技術和臺積電落差無法縮小落差的情況下,只能在65 及40 納米的技術節點上彼此削價競爭。使得當初以高階晶片為主的IC 設計公司在選擇代工廠之際,可說除了臺積電以外,就沒有第二選擇,也因此使得臺積電在28 納米節點上的優勢維持了數年之久,而該製程亦可說是歷年來對臺積電營收貢獻最大的製程之一,這也使得臺積電之後進一步拉大與其他競爭對手差距,成為持續穩坐晶圓代工龍頭的最大助力。

2013 年,臺積電挾28 納米製程的技術與市場優勢,推出半節點升級的20 納米製程,只是,20 納米為28 納米製程所改良而來,在晶片面積微縮及功耗提升有限的情況下,較知名的除了蘋果的A8 處理器外,正式採用的客戶並不多,未能延續臺積電在28 納米製程上的優勢,使得這時的臺積電開始將期望放在下一個全節點提升的16納米製程發展上。

被迫與三星分單反突顯優勢

2014 年,臺積電推出在20 納米製程基礎上加入FinFET 技術而成16 納米製程,並且取得使用於搭載於蘋果iPhone 6s 和iPhone 6s+ 智慧型手機上A9 處理器的部分訂單。當時,臺積電的競爭對手南韓三星,因為在28 納米製程上始終無法突破臺積電的優勢之後,就將發展目標進一步跳過20 納米製程,放置到更先進的14 納米製程上,並且找來前臺積電負責研發的梁孟松進行技術指點,之後領先臺積電的16 納米製程,率先推出14 納米製程,後來還與先前持續在製程上領先臺積電共享蘋果A9 處理器訂單。

當時,蘋果採取了使用雙供應商的策略,同樣的晶片設計分別由三星電子和臺積電完成晶圓代工。三星生產的晶片代號為APL0898,使用14 納米製程製造,面積為96 平方公釐;而臺積電生產的晶片代號為APL1022,使用了16 納米製程製造,面積為104.5 平方公釐。雖然略有區別,但是蘋果宣稱性能並無顯著區別。

之後,2015 年10 月,市場卻傳出,根據測試程式的結果,搭載三星代工晶片的iPhone 續航能力,較搭載臺積電代工晶片的iPhone 更低的情況,一系列報導引起了消費者熱議。雖然,這消息為蘋果及三星所否認。但是自A9 系列處理器之後,蘋果自A10 系列處理器開始,直到近期最新的A14 系列處理器,蘋果就再也沒有讓三星進行代工,可以想像這次事件影響的巨大。

製程優勢一路領先

雖然臺積電與三星在16 及14 納米製程上仍在激烈競爭,但當時的臺積電已經開始著手新一代10 納米製程的開發,而這其中還加入臺積電後來關鍵的致勝武器──InFO 扇出型晶圓級封裝技術,並在2016 年正式推出。事實上,扇出型晶圓級封裝技術早在2010 年就已經被英特爾研發出來,最初用在英特爾的行動解決方案上,但可惜的是,英特爾並未堅持下去,反而臺積電接手該技術的研發,並推出完全版的InFO 封裝技術。而該封裝技術的最大好處就是降低成本、加快晶片製造周期,在製程良率達到最佳水平時效率尤其明顯。

隨著10 納米製程之後,臺積電緊接著迎接個位數納米製程的來臨。臺積電的第1 代7 納米製程於2017 年4 月開始開始大規模投產,相較於上一代的10 納米FinFET 製程技術,臺積電的7 納米製程技術在邏輯閘密度提高1.6 倍,運算速度增快約20%,功耗降低約40%。至於,第二代的7 納米(N7+)製程技術,在採用了及紫外光曝光技術(EUV) 之後,則於2018 年8 月開始試產。

而臺積電也曾表示,自2020 年7 月份終於生產出了第10 億個7 納米製程晶片之後,換句話說,7 納米製程自投產開始,到生產出第10 億個晶片僅花費27 個月的時間,在平均每個月生產出3,700 萬片7 納米晶片的情況下,使得該製程較過去的其他製程都要更快達到其量產規模。另外,目前採用7 納米製程的客戶有數十家,其所生產的產品搭載在100 多種的產品上,而如果將這10 億個內含數十億個電機體的7 納米晶片鋪平,則足以覆蓋13 個紐約曼哈頓。

緊接著7 納米製程的發展,2020 年臺積電的5 納米製程也進入正式的量產階段。而根據臺積電公布的資料顯示,5 納米製程將會是臺積電的再一個重要製程節點,其中將分為N5、N5P 兩個版本。N5 相較於前一個節點的N7 的7 納米製程性能要再提升15%、功耗降低30%。而更先進的N5P 則將在N5 的基礎上再將性能提升7%、功耗降低15%,而N5P 製程技術則預計於2021 年正式量產。

回顧歷程,臺積電在1987 年成立時由1 座6 吋廠開始,如今已經發展成擁有4 座12 吋超大晶圓廠、4 座8 吋晶圓廠和1 座6 吋晶圓廠,並擁有一家百分之百持有之海外子公司──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之12 吋晶圓廠,及2 家百分之百持有之海外子公司──WaferTech 美國子公司、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之8 吋晶圓廠,再加上4 座後段封測廠的跨國性大型半導體公司。

截至2019 年為止,臺積電也提供最廣泛的先進位程、特殊製程及先進封裝等272 種製程技術,為499 個客戶生產1 萬761 種不同產品。而2020 年前3 季也繳出,收達新臺幣9,777.22 億元,較2019 年同期增加29.9%,毛利率52.8%,較2019 年同期增加8.5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3,751.19 億元,較2019 年同期增加63.6%,每股EPS 為14.47 元的亮麗成績。緊接著,隨著南科3 納米廠的逐步完工,預計臺積電未來還將持續發展,其將能為者個半導體產業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也讓大家持續期待。
       責任編輯:tzh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臺積電成功背後:臺灣半導體材料的迅速崛起
    在臺積電、美光等半導體廠投資帶動下,臺灣半導體材料產業近年蓬勃發展,連續9年都是全球最大半導體材料市場。本刊採訪發現,在這個新的千億商機下,有一群臺灣的隱形冠軍,正靠半導體市場穩穩獲利。另一家是臺塑旗下的臺塑大金,這家公司是1999年,由日本大金工業和臺塑合資成立,由大金工業提供技術,臺塑負責管理,專門生產臺灣半導體產業需要的氫氟酸,20年持續擴廠,電子級氫氟酸產能也已達2萬6千噸,臺灣半導體廠幾乎都是臺塑大金的客戶,它們以內銷為主,當臺灣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廠,臺塑大金今年也積極擴產。根據臺塑年報,臺塑去年認列臺塑大金獲利1億2千萬元。
  • 發現丨臺灣團隊研發出革命性半導體材料
    來自臺灣的陳志泰博士為全球半導體材料帶來革命性突破,研究團隊以獨特的磊晶技術,製造氮化鎵成長於碳化矽基板這項材料,缺陷比傳統方式減少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今天看來,二者都為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起到了奠基作用,可在當時,後者的出現卻委實有些尷尬。要知道,「對標矽谷」直到今天都是電子工業長盛不衰的準則之一, 創立之初,投資人總會問創始人張忠謀一個問題——如何跟英特爾競爭。張忠謀表示「臺積電和他們不存在競爭,這是一個完全新的模式,我們甚至會合作」。居然在矽谷沒有效仿的成功案例?
  • 懷疑大陸黑客竊取臺灣半導體機密,理由:工作時間996
    日前,美國科技媒體《Wired》報導稱,臺灣地區一家名為奧義智慧科技(CyCraft)的網絡安全公司在上周舉行的「Black Hat USA」黑帽大會上揭露,自從該公司在今年4月發布有關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網絡攻擊事件白皮書以來,接獲了許多的響應,顯示出臺灣至少有7家半導體業者曾遭到同一個中國大陸黑客集團
  • 2008,半導體產業的間冰期?
    因此,隨著收購傳言的逐漸平息,半導體公司股價自然需要擠出不應有的水分,另一方面,2007年半導體行情的低迷自然帶動股票進一步下滑,再加上最新的二次信貸危機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壓力,金融資本更加遠離半導體行業,而決定股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金融資本進入的多少。
  • 半導體產業新形勢、新機遇及全球合作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從全球半導體產業來看,2020年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電子產品銷售額下降3%,但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預計有7%以上的正增長,達到4400億美元。2021年預計會持續正成長。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長率引領全球,高於全球。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預計增長10-13%左右,2021年有望再創新高。2020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穩步小幅增長2.2%,達到539億美元,2021將再創新高達到565億美元。
  • 【深度】林本堅17年前的一個決定成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FinFET...
    1.FinFET發明人胡正明:即使摩爾定律終止,半導體仍是好的產業;2.林本堅17年前的勇敢決定,造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3.臺灣上市公司董監高平均工資臺積電最高;4.AI晶片或給用戶一個理由升級智慧型手機
  • 泛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籤約落地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泛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籤約落地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近日,天通高新集團泛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籤約落地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天通高新集團泛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60億元,主要在開發區發展電子新材料、電子元件模組、高端專用裝備等產業。
  • 智能硬體的各種春天背後,是大陸和臺灣在IC產業的爭奪-虎嗅網
    然而,隨著半導體在電子、電器產品中的廣泛使用,再加上終端產品的功能需求逐漸增加,傳統的整合原件製造商已經無力支付整個IC產品鏈的研發、設備更新費用,於是專門的IC設計公司(Fabless),晶圓製造公司(Fablite),晶圓代工廠(Foundry)與封裝測試公司逐漸成立。
  • 異質整合…半導體下一個關鍵
    編者按:異質整合技術是希望將各種不同功能的IC晶片,藉由封裝技術或半導體製程,再整合至另外一個矽晶圓、玻璃或其他半導體材料上面。不僅如此,包括把傳感器與非矽材如LED或通訊晶片等結合在一起,也是現在半導體產業的熱門方向。  早在十年前,工研院就已經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發,包括3D IC、晶圓級封裝技術、矽光子技術(Silicon Phonotics)、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等,都是半導體異質整合的應用案例。
  • 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加速國產化
    好消息是,此刻正是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進而調整中國半導體產業結構的好時機。半導體行業有一個被稱為「矽周期」的周期,每隔三到五年就會重複一次繁榮到蕭條。半導體市場目前正在繁榮波段。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測,2020年半導體生產設備市場較2019年會增長15%,增至549億美元(約人民幣384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 警惕美臺合作絞殺大陸半導體產業
    臺所謂「經濟部長」隨後表示,臺灣方面的確針對半導體生態系向美方做說明,也針對供應鏈重組議題第一次正式向美方做出說明。前幾天,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酈英傑在出席國際半導體展開幕式時提出,美臺應持續合作確保半導體產業維持全球龍頭地位,並表示美國聯邦政府會持續推動出口管制法規與「乾淨網絡」。
  • 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版圖中的位置
    發現有讀者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各國(地區)發展態勢不太清楚,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12/421628.htm這裡本文介紹下。下面這張圖來自IC Insights 官網,是按照各國(地區)的晶片企業的營收,進行了一個全球份額的排名。
  • 印「最高機密」隱形無人機再曝新消息,已經達到一個新的裡程碑?
    印度這些年發展確實是越來越快了,不然也不會出來一個「超級大國」夢,當然他們一直都為此努力著。就像最近,印度早前就公布的「最高機密」隱形無人機再次透出消息,說是已經達到一個新的裡程碑?印度國防新聞近日發布了這樣一則報導:日前,印度高度機密的隱形無人機作戰計劃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裡程碑,這個計劃主要就是為印度國防部開發像美國B-2一樣的隱形戰略無人機,為什麼不是轟炸機,主要就是印度這個手藝還差了點,自己也沒敢想太多,就略微縮減了一下。
  • 他造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
    隨著未來臺積電最先進的 5 奈米、3 奈米先進位程在南科生產,南臺灣將超過新竹、臺中,成為臺灣最大半導體群聚
  •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世紀騙局,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漢芯事件這次晶片造假事件,對中國的半導體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負面作用。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次造假事件的始末,以及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這個要從漢芯事件的關鍵人物陳進說起。根據當時的媒體報導,陳進從同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在1994年和1997年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工程碩士、博士,畢業之後就進入到了摩託羅拉工作。
  • 臺灣花蓮遭5年來最強地震,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市場安好?A股這一風口已蠢蠢欲動
    據中國地震臺網4月18日下午發布地震正式測定消息:4月18日13時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臺灣目前半導體產值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是支撐臺灣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
  • 臺灣高學歷風光掃地 僅7大產業愛用碩士研究生
    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   中新網9月18日電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高學歷低就案例頻傳,昨(17日)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具備研究所學歷不再是進入職場的敲門磚,碩士學歷只對工程研發、經營幕僚等5大職缺及半導體、文教、法律會計等7大產業有用處。
  • 聚焦半導體照明及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風向標」
    2020年11月23-25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大會以「綠色健康芯機遇,協同創新芯動能」為主題,匯國內外相關精英智囊,以前沿的思維、謀略,尋找新的動力源泉,重塑價值鏈,完善創新鏈,發揮跨界融合與創新應用的巨大潛力。
  •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進入團戰,爭取卡位時間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成顯學,市場看好未來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各項優勢,但礙於成本仍貴,量產具有難度,為了加快技術上以及生產上的突破,單打獨鬥困難,各方人馬進入團戰階段,愈早把良率提升、成本降低、進入量產,愈快能享受這塊未來看好的市場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