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丨臺灣團隊研發出革命性半導體材料

2021-02-15 新材料智庫

來自臺灣的陳志泰博士為全球半導體材料帶來革命性突破,研究團隊以獨特的磊晶技術,製造氮化鎵成長於碳化矽基板這項材料,缺陷比傳統方式減少100到1000倍、總磊晶層厚度薄20倍,可承受電壓可達1500伏特以上,研究除了登上國際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他與瑞典教授共同創辦的半導體材料公司SweGaN AB,今年被瑞典媒體評選為瑞典33大最具潛力新創公司。

傳統矽晶半導體因為發展局限面臨瓶頸,學界和產業界不斷尋找下一代的半導體材料替代,陳志泰表示,團隊突破傳統磊晶技術,尋找到溫度、壓力和化合物比例的特殊最佳配方,讓全世界看到新的可能性,將能用來製作高頻高功率電子元件,主要應用於太空與國防等領域,更是未來電動車和5G網路基地臺的關鍵性材料。

陳志泰指出,傳統磊晶技術因為異質磊晶結構的晶格不匹配,不同分子間大小差異造成錯位,而使材料產生缺陷,傳統方式試圖加入了很多緩衝層來減少缺陷,因此厚度通常在2000奈米到6000奈米,但是厚度越厚,電阻越大,產生的熱就會越多,造成散熱較差,而且因為結構缺陷密度高,電壓只能承載到650伏特。

陳志泰團隊克服許多限制找到新的磊晶成長方式,他指出,團隊研發出來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結構缺陷發生,缺陷比傳統的少100到1000倍,幾乎完美的緩衝層,讓材料厚度只有不到300奈米,比傳統方式薄20倍,承載電壓可以達到1500伏特以上。

陳志泰說,在碳化矽和氮化鎵的合成材料中,他們是全球第一個能把材料做到這麼薄,同時結合碳化矽和氮化鎵的優勢,氮化鎵具有很高的電子遷移率,碳化矽則有很好的臨界電場且散熱好,合成的材料同時能承受高電流與高電壓,電壓可以涵蓋目前任何應用,電流比第二代半導體砷化鎵高5倍以上。

研究磊晶技術已經長達15年的陳志泰說,他原本在臺灣的臺大凝態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研究所,由陳貴賢博士與林麗瓊博士領導的實驗室進行磊晶技術研究,因為看中瑞典應用面的研究,所以2009年到瑞典林雪平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 深造,5年前與教授Erik Janzén和Olof Kordina一同創辦公司SweGaN AB。未來希望跟臺灣會有更密切的連結,一同與臺灣半導體產業再往前突破。

來源:自由時報

「新材料智庫」是中國鋼研戰略所微信公眾平臺。中國鋼研戰略所是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常設辦公機構之一,也是國家工信部、科技部、國資委支撐研究機構之一。依託深厚的科研實力和領先的人才優勢,在院士、專家的帶領下,成為工信智庫聯盟、中央企業智庫聯盟成員單位和工信部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為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國內外企業提供戰略諮詢、科技信息檢索、行業分析、市場調研及產業規劃服務;參與國家工信部、科技部有關新材料規劃及文件編制工作;承擔中國工程院重大、重點戰略諮詢項目;為地方政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為眾多企業編制產品發展規劃、提供市場調研服務。

廣大讀者:

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編著的《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年度報告(2017)》已正式出版,全國公開發行。該報告由百餘名院士、專家歷時一年時間編撰完成,是一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新材料產業資料。

各位讀者如有需要,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 ↓ ↓



相關焦點

  • 臺大研發「零缺陷」半導體材料 LED發光效能增100倍
    長期以來,當半導體的材料越薄,對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越有不良影響,不過,臺大跨國團隊研發獨步全球的零缺陷半導體材料,透過「修復缺陷」的方法,將可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已刊登在《Science》期刊。
  • 臺灣大學研發零缺陷半導體材料 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
    傳統上,當半導體材料越薄,其缺陷對於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就有越嚴重的影響,一直是難以突破的困境。
  • 臺積電成功背後:臺灣半導體材料的迅速崛起
    在臺積電、美光等半導體廠投資帶動下,臺灣半導體材料產業近年蓬勃發展,連續9年都是全球最大半導體材料市場。本刊採訪發現,在這個新的千億商機下,有一群臺灣的隱形冠軍,正靠半導體市場穩穩獲利。過去,半導體材料被認為是歐美日商的天下,這一次,劉德音說要帶臺灣材料供應鏈出島,這揭開了臺積電布局多年的秘密:過去幾年,臺積電不斷培養本土供應鏈,把臺積電的know-how「藏」在材料裡;除了用這些材料提升良率,臺積電還攜手臺廠,用臺灣供應鏈共同開發綠色製程,逐步換掉具有毒性的半導體材料,或是回收材料再利用,降低有毒材料用量。
  • 科學家成功研發出直徑僅數十納米的半導體材料納米線
    該技術的研發團隊展示了幾種原子級尺寸的,採用不同的矽鍺材料製成的分層結構納米線,這種納米線可以有效地傳輸電荷。研發人員展示的這種納米線其接口尺寸可以做到僅有一個原子大小,而過去,阻礙人們製作超小尺寸納米線的障礙主要是有關技術的解析度不足。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麻省理工研發出半導體薄膜製作新方法
    麻省理工研發出半導體薄膜製作新方法 胡薇 發表於 2018-10-28 09:29:12 麻省理工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除了矽以外還可以使用其他一系列特殊材料製成超薄半導體薄膜
  • 臺灣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研發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臺灣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研發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2011年11月16日 17: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重大突破:臺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
    科技部昨(3)日宣布,臺灣、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跨國團隊,已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可望取代矽晶片成為新世代半導體核心元件,廣泛應用在穿戴式裝置及手機中。這是全球第1個發表新世代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成果,不但將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SCIENCE》中,臺灣交大研究團隊透露,這項結果可望吸引臺積電更積極合作研究,以早日搶佔全球市場商機。
  • ...大學張立軍教授團隊InfoMat綜述—半導體光電功能材料的計算設計
    開發新型半導體光電材料是提升光電器件性能的途徑之一。以材料功能為目標的計算材料設計已逐步發展成為發現新型功能材料的有效手段之一。結合半導體物理及化學理論、高通量第一性原理計算、智能優化算法以及材料資料庫結構,越來越多的新型半導體光電材料通過計算材料設計被發現並得到實驗證實。
  • 科學:團隊發現突破性的半導體材料,可以帶來更快的電子產品!
    科學:團隊發現突破性的半導體材料,可以帶來更快的電子產品!由元素錫和氧或一氧化錫(SnO)製成的半導體是僅一個原子厚度的2D材料層,允許電荷比諸如矽的傳統3D材料更快地穿過它。這種材料可用於電晶體,是臺式計算機和行動裝置中所有電子設備的生命線,如計算機處理器和圖形處理器。該材料是由猶他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副教授Ashutosh Tiwari領導的團隊發現的。描述該研究的論文於2016年2月15日星期一在線發表在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期刊上。
  • 臺灣清華大學研發OLED新材料 助力面板產業發展
    臺灣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與劉瑞雄、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共同研發的「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效能打破目前世界紀錄,給臺灣的面板界帶來新一波高峰。目前臺灣LCD面板產業面臨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的轉折點,鄭建鴻、劉瑞雄、林皓武組成的團隊,成功地在「新型雙硼發光材料組件」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成果登上國際光電領域排名第一的《自然光電(Nature Photonics)》期刊,在臺灣獲得專利、並已申請美、日、中國大陸專利。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臺灣科技部3日宣布,臺灣、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跨國團隊,已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可望取代矽晶片成為新世代半導體核心元件,廣泛應用在穿戴式裝置及手機中。這是全球第1個發表新世代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成果,不但將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SCIENCE》中,交大研究團隊透露,這項結果可望吸引臺積電更積極合作研究,以早日搶佔全球市場商機。
  • 臺灣宣布成功研發半導體電漿製程測漏儀器
    中新社電(記者張明新)此間科研人員在半導體製程設備與技術上取得一項突破,被譽為「半導體電漿製程測漏尖兵」的「微型光譜即時偵測器」由臺灣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宣布研發成功。  精密儀器發展中心主任陳建人今天在記者會上介紹,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快速,已創下高達兆元新臺幣的產值,各大廠對製程設備投資更是不遺餘力,不過這些昂貴的設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於是該中心以「半導體電漿製程漏氣微型光譜即時偵測器研製」課題,參加為提升島內半導體製程設備與技術所推動的「儀器設備合作開發研究計劃」,以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腦極體儘管我們已經無法穿越回歷史,親身揭開半導體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細節,但從今日之產業現狀,追溯曾經的篳路藍縷,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代工實力名列前茅,並不意味著其他產業板塊寂寂無名,實際上,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從上遊的 IC 設計、中遊的晶圓生產、下遊的封裝和測試以及設備、材料全領域都有布局,聯發科、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電子工業的興盛,成為臺灣地區的「稻米產業」。3.政企協作。
  • 【材料】層狀半導體的表面電子聚集與本質特性
    單層二硫化鉬電晶體表現出極高的開關比(on/off ratio),與商業化的矽基(silicon-based)材料相比並不遜色,厚度卻不到矽薄膜的百分之一,因此二硫化鉬也被譽為可取代矽的下一代半導體材料。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成功,碳納米管成第3代半導體材料
    矽的提純工藝歷經60年的發展,目前應該是人類最先進的水平了,但是無奈「矽速」慢,想要繼續提升晶片的性能,那就改變晶片的裡面半導體電晶體的製作材料,在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的研發中出現了砷化鎵(GaAs)、銻化銦(InSb)、三元化合物半導體等一些材料,其中以砷化鎵技術最為成熟。
  • 傳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大氣電漿鍍膜技術
    傳臺灣工研院研發出大氣電漿鍍膜技術 作者: touchpanel     時間:2015-03-16     源於:網際網路    總點擊:
  • 科研團隊發現全新的二維層狀材料家族
    ——二維層狀MoSi2N4材料的化學氣相沉積,該進展的研究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探索不存在已知三維母體材料的二維層狀材料,可極大拓展二維材料的物性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 日本研發出不使用稀有元素的紅光半導體
    (原標題:日本研發出不使用稀有元素的紅光半導體)
  • 突破MRAM技術瓶頸,臺灣地區團隊成果全球首創
    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團隊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突破瓶頸,成果全球首創,並預計4年後要做出下世代MRAM,盼為國內產業帶來關鍵影響。 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行「不失憶的存儲器—全球首例自旋流解密MRAM關鍵瓶頸」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由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賴志煌與物理系教授林秀豪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也創下全球首例。這項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