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尹濱
雷聖賓,平原縣恩城鎮雷莊村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獲2005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1999年於山東大學化學學院獲碩士學位,2002年於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2002年7月起為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5年1月起任副研究員。 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9月至2015年2月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5年2月至今任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走進天津大學,正對大門的「北洋大學堂」紀念碑似乎訴說著這座百年名校的滄桑。 3號教學樓是校園裡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之一,雷聖賓的實驗室就位於這座樓的一樓。「我是2015年從哈工大調入天津大學的,對於這所百年高校來說,我算是個新人。 」雷聖賓笑著對記者說。從1992年考入山東大學起,雷聖賓在多個高校工作、學習,從學生到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行走在表面化學研究的漫漫徵程上。
談起自己的專業,雷聖賓說:「我主要從事表面化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在很多人看來,搞基礎研究是個苦差事。但對於我來說,科研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樂趣。 」
高二時創奇蹟
抱著大學課本啃了一個月,入選全省化學奧賽集訓隊
上世紀90年代初,高校還沒開始擴招,想要順利考上大學,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但對於雷聖賓來說,高考只是一次普通的考試。
「我在上高三之前就被保送山大了。 」雷聖賓說,高二下學期他入選了全省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集訓隊,所有隊員都可以保底保送山大。
當時,雷聖賓在平原一中參加了數學和化學兩門學科的選拔賽,數學考了全校第一、化學考了全校第三。因為對化學更感興趣,他最後選擇了參加化學競賽。「當時太放鬆了,考試過程中趴在課桌上睡著了,還是監考老師發現後把我叫醒的。 」雷聖賓說,自己對這個選擇信心十足。
此時距離全省競賽只剩一個月,為了全力備戰,雷聖賓有一個「特權」——可以不上自習課,集中精力學化學。那個年代還沒有專業的奧賽培訓班,化學老師劉春利除了給雷聖賓「開小灶」,有針對性地出些練習題外,還把自己大學的化學課本送給他。雷聖賓抱著課本啃了一個月,最後在全省選拔賽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省化學奧賽集訓隊。「那一屆省集訓隊一共7人,我是唯一一個來自縣城中學的學生。 」雷聖賓回憶道,剩下的6人中,1人來自青島,5人來自濟南。按照競賽規則,這7名學生中有4人可進入國家集訓隊,被保送北大、清華一類的名校,其餘3人全部保送山大。經過高三上學期半年的集訓,雷聖賓取得了並列第四名的成績。帶隊老師綜合考量後,最終沒讓雷聖賓進入國家集訓隊。
大學「文武兼修」
成績優異被保研,業餘時間迷上梅花樁
1992年9月,雷聖賓正式成為山東大學化學學院的一名學生。他在這裡整整學習了7年,一直到碩士畢業。
進入大學以後,雷聖賓在專業學習中如魚得水,化學讓他得以探究這個世界五彩繽紛的深層結構,他時常為自己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和驚喜。「正是這種驚奇和驚喜,讓我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 」雷聖賓說,化學研究的魅力,就在於能夠深入物質內部,看到與日常所見表象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種濃厚的興趣成為他認真學習的不竭動力。本科階段,雷聖賓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全校前五名,畢業時被保送了本校研究生。
回憶在山大的7年,雷聖賓最慶幸的是遇到了導師陳慎豪。陳慎豪是山大化學學院最早的博士生導師之一,平時待人親和,搞科研時極端認真,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雷聖賓對待科研、對待工作的態度。雷聖賓在陳慎豪的指導下完成了本科論文,讀碩士時陳慎豪又成為他的導師。「我的本科畢業論文課題是研究電極表面液體的流動。 」雷聖賓說,也就是從這時起,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表面化學領域。碩士生階段,雷聖賓選擇了膠體粒子自組裝作為研究方向。
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學習,雷聖賓在山大期間還迷上了武術梅花樁。
山大數學學院教授燕子傑,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武術家、梅花拳大師韓其昌的弟子。業餘時間,燕子傑在校園內教授學生們練習梅花樁,雷聖賓在大學二年級時加入到這一隊伍,不間斷地學習了6年。
雷聖賓自小身體瘦弱、體質比較差,平常喜歡看書的他極少活動,自從練習了梅花樁,雷聖賓的身體逐漸健壯起來。更重要的是,梅花樁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讓雷聖賓在習練過程中更深刻地領悟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為他探究世界打開了化學之外的另一扇大門。「當時一起跟著燕子傑老師學習的師兄弟,後來有些人成為專門的武術教練,開辦了武校。 」雷聖賓笑著說,自己雖然沒有和他們一樣將武術作為專業,但梅花樁也成了自己最大的業餘愛好,一直到現在還在堅持練習。
科研路上不懈求索
枯燥研究中找到樂趣,探索未知成果豐碩
1999年,碩士畢業後的雷聖賓同時考取了北京大學和中科院的博士生,幾經權衡,他選擇了中科院,跟隨研究員王琛和院士白春禮從事分子組裝專業研究。畢業後,雷聖賓留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作了4年,2006年,到比利時魯汶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9月回國後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到2015年調任天津大學。
對於自己從事的分子組裝研究,雷聖賓形象地比喻為用分子「搭積木」。
「這個工作就像小孩子搭積木,只不過我們搭的積木是各種分子。這項工作也可以說像建築師,只不過我們的建築材料不是磚瓦而是分子。 」雷聖賓介紹,「我們設計出各種分子,看到它們在基底表面組裝成各種複雜的圖案,整個過程高效、準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一過程被稱為分子的自組裝,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並與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都在為了弄清楚自組裝的規律而努力。
早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讀博期間,雷聖賓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他當時發表的關於酞菁單分子納米線的研究論文,被稱為國際範圍內最早的關於界面多組分組裝的報導之一。之後,雷聖賓又致力於多組分複雜納米結構的設計與組裝,近幾年更是和團隊一起成功設計和組裝出了三組分和四組分的複雜二維納米晶體結構,在自組裝規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錯進展,並在表面分子納米結構組裝與表徵方面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2009年9月回國後,雷聖賓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調整到表面反應上來。「表面組裝是一種物理變化,通過改變分子排列得到新的物質特性。表面反應是通過化學反應把一些分子連起來,讓新的結構更穩定,有更廣泛的應用。 」雷聖賓解釋。
無論是分子組裝還是表面反應,雷聖賓一直從事的都是基礎科學研究。「基礎研究是科學進步的基礎,沒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雷聖賓說,應用研究往往有著明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但基礎研究有無數的可能,科研人員要不斷摸索、探索未知的東西。在他看來,正是這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給了自己科學研究的熱情。
在科學研究中始終能夠找到樂趣,讓雷聖賓多年來收穫頗豐。他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4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項目1項。在權威雜誌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20餘篇,論文被引用4000餘次,其中近五年來被引用2000餘次,11篇論文單篇引用超過100次,第一作者論文單篇最高引用次數200餘次。雷聖賓榮獲2005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父母和家鄉是最大牽掛
有機會願意付出全力
雷聖賓的老家在平原縣恩城鎮雷莊村,從他記事起,父母就對他抱很大期望,尤其是母親,總是苦口婆心地告訴他一定要好好學習。「我的母親是村裡少有的有文化的女性,初中畢業時趕上文革,中斷了學業,後來在村裡當了幾年民辦教師。 」雷聖賓說,因此她把自己對大學的期望全部放到孩子身上。「我初一時因為貪玩,考了全班倒數第二。 」雷聖賓印象很深,整個暑假,母親一直和他強調要好好學習,「可以說軟硬兼施,什麼辦法都用了,直到我承諾下學期考進前十名,母親才作罷。 」
1989年,雷聖賓初中畢業,當時的農村學生大部分優先選擇上中專,一是為了成為非農業戶口,二是為了能早點兒上班減輕家庭負擔。但雷聖賓的母親卻堅持讓他報考高中,「我和你爸還年輕,家裡的事不用你管,你就負責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 」父母的期望和鼓勵,成了雷聖賓不斷學習進步的動力。「現在,父母和兩個弟弟都居住在德州,我對德州的發展變化很了解。」雷聖賓說,他從事的基礎研究雖然與企業和地方聯繫不多,但研究的專業與新材料的應用研究很接近,與科研界搞新材料應用研究的專家也很熟悉。「近年來,德州一直把新材料行業作為一個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如果家鄉需要我,我一定義不容辭地為家鄉發展作貢獻。 」雷聖賓語氣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