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經濟學獎的公布,今年諾貝爾獎全部獎項塵埃落定。關於諾貝爾獎的話題再引關注,一直以來,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每年像散財童子一樣給出巨額獎金,但餘下的的錢卻仍然越來越多,花不完的獎金一直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諾貝爾獎的原始資金最開始用的是諾貝爾留下的3100萬瑞典克朗(其中2800萬作為獎金,其餘的作為基金會運作經費),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諾貝爾獎已存續120年時間。截止去年已累計頒發590次,獲獎人數達935人次,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當年遺產。
獎金不但沒發完,還越來越高,從最初的單項獎金15萬瑞郎到今年的1000萬瑞郎(相當於760萬人民幣)。基金會擁有的資產也越來越多。從最初諾貝爾留下的3100萬瑞郎到2019年底的49億瑞郎,翻了158倍。
據記載,諾貝爾在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895年寫下遺囑,提到希望以「安全的有價證券」作為投資對象。但如果按照諾貝爾的遺囑,可能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資金就會耗盡。而根據公告,2012年以來,得益於整體市場表現良好以及有效的資產管理,諾貝爾基金會年投資回報率接近9%。
那麼,諾貝爾基金會是如何能在一個跨越百年的周期裡,穿越市場牛熊,實現獎金池起死回生?基金管理者又是怎樣實現穩定收益呢?下面我們來梳理下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發展史。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基於諾貝爾遺囑的要求,基金只用於投資「安全證券」,即基金只能投資於瑞典國內外的債券(bonds)和貸款(loans)。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時,每項獲獎者能獲得15萬瑞典克朗,如諾貝爾的遺囑中所願,是「一個教授20年的工資」,初衷是讓獲獎者可專心投研20年。 但此後,獎金數額不斷波動,更沒有逃過通貨膨脹的影響,其價值一度下降到最初獎金價值近30%。
諾貝爾基金會歷年獎金規模與資產規模資料來源:諾貝爾基金會
單一保守的投資方式,加上獎金的不斷發放,以及期間發生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經濟不穩定;到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約2000萬瑞典克朗,跑不過通脹的基金會,繼續發下去破產只是時間問題。
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限制被解除,投資範圍一下子擴展到股票、房地產、私募股權、固定收益工具等多元化的資產,通過資產配置開始分散投資,諾貝爾基金找到了增值之路。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伴隨全球經濟的發展,基金會資產通過資產配置投資也隨之收益暴增。基金會資產規模和獎金規模分別在1986年和1991年基本恢復到基金初創時購買力水平。
諾貝爾基金會歷年獎金規模與資產規模資料來源:諾貝爾基金會,截止2019年
到了2019年,諾貝爾基金的資產已經增長到49億瑞郎。
諾貝爾基金會通過資產配置嘗到甜頭後,不斷在投資策略上進行優化,也就是外界所熟知的「532」資產配置策略。簡單來說,就是資產組合裡,50%左右投向股市,進攻型強且能博取高收益;30%投向另類資產,特點是進退自如;20%持有固定收益資產,握有較低風險資產,並實現全球化分散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
諾貝爾基金會資產配置策略概況
資產配置需要根據市場動態調整,沒有永遠固定的比例。近幾年,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配置比例在「532」基礎框架下進行微調,2019年,基金會配置了47%的股票基金和股指期貨,9%的房地產基金,13%的固定收益類資產、31%的另類資產。
①首先確定核心的回報目標
諾貝爾基金會以跑贏通脹為基本目標,在這個基礎上獲得3.5%的額外年化收益率。在達到這個收益率的同時,要保證資產的風險均衡分布,基金會認為只要達到上述目標,就可以覆蓋諾貝爾獎未來的開銷。而對於大眾而言,資產配置的基本目標也是跑贏通脹,當財富不貶值,則是最好的升值。
②確定各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範圍
諾貝爾基金會資產配置比例框架
這個是諾貝爾基金會資產配置的基本比例框架,大家可以對比一下資產配置比例,整理目前的家庭資產配置,合理分配投資比例。
③重視固收產品和另類資產投資
固收加另類投資在諾貝爾基金會配置中佔35%的基礎比例,這也是它能一直維持9%的投資回報率的中堅力量,在股票類投資失利後,可以用來平倉和收復失地的最佳選擇,大部分基金會和投資機構都在加大兩個板塊的配資佔比。
從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史不難看出,理財想要獲得可觀的收益,離不開好的資產配置。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資產像諾貝爾基金會一樣百年不斷增值,又不願意學習那些枯燥的投資理財知識。那麼建議只要盯住跑贏通脹這一個目標即可,而目前,唯一能長時間內穩定跑贏通脹的投資產品只有黃金。想詳細了解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