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能量轉換型微機器人遞送神經細胞和遠程調控分化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生物醫用材料在藥物靶向遞送、生物活體成像、細胞再生分化等領域取得了蓬勃發展。能量轉換材料是化學、材料、物理、能源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前沿之一,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方興未艾。

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量神經細胞構成網絡或迴路,負責信息的傳遞、儲存、整合加工,是學習、運動、記憶的基礎。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中,神經細胞不可逆轉的凋亡導致運動失調或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而藥物治療、神經外科手術、基因治療和細胞移植是治療上述疾病的有效手段。細胞移植是將體外培養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受損中樞神經系統靶部位,再將這些治療性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元。神經細胞定點遞送和原位調控分化形成功能性神經元網絡極具挑戰。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沈群東研究團隊聯合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Bradley J. Nelson研究團隊的陳相仲博士設計並構建了一種集神經細胞靶向遞送、原位調控細胞分化和生物降解功能於一體的螺旋微機器人(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10323)。該微機器人選用生物相容性優異的天然高分子凝膠材料為柔性基質,採用雷射雙光子聚合微型3D列印技術,製造出支持神經細胞粘附、生長的螺旋形框架。為了實現微機器人遠程定向運動的精確操控和原位刺激調控細胞分化的目的,採用水熱和溶膠-凝膠法製備了具有核-殼結構的能量轉換納米微粒。微機器人與納米微粒集成後負載神經細胞,運用可穿透人體深層組織的低強度旋轉磁場,模擬細菌的鞭毛運動,操縱微機器人在微通道裡的腦脊髓液中定向泳動,實現神經細胞的遞送。

當神經細胞被遞送到目標區域後,微機器人被負載神經細胞分泌的膠原酶逐漸降解,釋放出負載的神經細胞和納米微粒。由於納米微粒是由鐵磁和鐵電材料複合構成的多鐵性材料,具有磁電耦合的效應;因此當納米粒在高頻交變磁場的作用下,鐵磁相內核發生磁致伸縮,將應力/應變通過界面傳遞到鐵電相外殼,導致鐵電相在形變驅動下產生電荷,從而將高頻磁場快速地轉換為瞬時變化的電信號,達到遠程刺激神經細胞,調控其分化的目的。

圖1. 微機器人製備及其運載、調控神經細胞分化後降解示意圖

研究證實使用旋轉磁場可以實現微機器人靶向遞送細胞,而微機器人在完成遞送細胞後可以被細胞分泌的膠原酶降解。微機器人在高頻交變磁場刺激下能夠調控神經細胞分化,使細胞表現出多樹突生長形態及神經元特異的軸突膜蛋白GAP43表達的顯著上調。同時微機器人上的磁電耦合納米微粒在腦部組織中仍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該微機器人集細胞運輸和原位調控細胞分化為一體,為利用細胞移植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腦組織損傷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沈群東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專注於能量轉化材料調控細胞行為的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東梅,她在能量轉換納米材料調控神經細胞分化和調控細胞內微環境促進腫瘤凋亡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的工作。研究課題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用手機超遠程調控胰島素表達
    利用一束遠紅外光,可以控制幹細胞分化為具有生物功能的神經細胞的過程,在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細胞鉀離子通道的遠程調控
    鉀離子通道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功能異常與安德森氏症候群、進行性高頻聽力喪失、發作性共濟失調、長QT症候群和遺傳性癲癇等疾病密切相關。因此,實現鉀通道的遠程和精確控制將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光遺傳學技術將遺傳學與光學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對細胞活性和生理功能的調控。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這一成果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轉錄因子和調控元件結合調控下遊基因表達的數學模型,構建了描繪細胞狀態轉化的染色質調控網絡,通過網絡分析鑑定出TFAP2C和p63分別為表面外胚層起始和角質形成細胞成熟的關鍵因子,並揭示了譜系定型過程中TFAP2C-p63對表觀遺傳轉換的反饋調節機制。
  • 南京林業大學Adv Mater:提出稀土發光材料構築新策略
    團隊成員、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丁明燁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楊小飛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學曾海波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因此,深入研究稀土發光機理以及對光譜精確調控,對於推進稀土發光材料在信息存儲及螢光防偽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構建新型聚合物膠束藥物遞送系統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孫國根)復旦大學藥學院蔣晨課題組與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陸偉根課題組合作,研發出一種可重塑腦部病灶神經血管單元
  • 科學網—構建新型聚合物膠束藥物遞送系統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孫國根)復旦大學藥學院蔣晨課題組與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陸偉根課題組合作,研發出一種可重塑腦部病灶神經血管單元
  • 南京大學研究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的任意動態調控
    人工電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近一兩年人工電磁超材料(metamaterial)研究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它可實現對電磁波反射和透射的靈活調控。近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3 : 3059 | DOI: 10.1038/srep03059)發表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馮一軍教授課題組的題為「Active impedance metasurface with full 360° reflection phase tuning」研究成果,該論文主要報導了一種可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360度動態調控的新型人工電磁超表面
  • 科學家揭示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推斷細胞分化時間的作用
    該研究通過開發計算工具包(iCpSc)用於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來預測細胞分化過程中單細胞的分化時間和路徑,並通過基因調控網絡分析尋找重要調控因子和信號通路。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作為強大的方法應用於分析發育和重編程過程的細胞異質性。分析細胞間異質性的關鍵目標就是尋找未知的細胞狀態或重構細胞譜系的發育軌跡。
  • 膽汁酸代謝物調控TH17和Treg細胞的分化
    膽汁酸代謝物調控TH17和Treg細胞的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5:29:51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紐約大學醫學院Dan R.
  • miRNA的跨界之旅——南京大學張辰宇團隊開創的細胞外miRNA領域
    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團隊的一系列研究發現,我們所吃食物的的RNA對人體基因表達存在某種調控關係。此後,大量研究開始探索我們的食物與身體之間的「交流」。也有研究在觀察母乳中的RNA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對於植物科學來說,由於我們對exRNA的生物學意義更清晰的認識 ,研究人員得以通過遺傳修飾來增強作物的抗病害能力。
  • 癌細胞能量不夠 神經細胞竟送去營養
    胰腺癌難治主要就是由於它的惡性程度非常高,而且很容易出現癌細胞轉移和擴散的情況,對周圍的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近日,有一項新研究表明,胰腺癌細胞在缺乏能量時,會分泌一種叫做神經生長因子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指示神經細胞的軸突延伸,使其深入腫瘤,而軸突會分泌絲氨酸,使胰腺癌細胞免於飢餓並恢復生長。
  • 南京教授科研成果登國際期刊
    團隊成員、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丁明燁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楊小飛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學曾海波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在納米尺寸的能量傳遞中實現了多種稀土離子的上轉換和下轉換發光光譜的精確調控。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針對上述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梁世軍副研究員、繆峰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利用替位摻雜策略介導層間化學鍵從而實現對雙層MoS₂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該工作有望為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FOXO3a調控神經細胞凋亡的新機制被...
    月21日,著名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袁增強課題組及宣武醫院吉訓明課題組題為HDAC2 Selectively Regulates FOXO3a-Mediated Gene Transcription during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關於氧化應激介導的神經細胞凋亡的新機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