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白鱘的近親——美國匙吻鱘

2020-11-25 騰訊網

中華白鱘生活在我國的長江流域,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的魚類,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種,但是由於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中華白鱘資源量急劇減少,面臨瀕危,被列為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著水下「大熊貓」之稱。

而今天要說的就是中華白鱘的近親,美國匙吻鱘,是世界上匙吻白鱘科中僅有的兩個品種之一,它體表裸露,澤潤無鱗,有著像鴨嘴一樣的吻,故被稱作為鴨嘴魚,它的吻十分長,幾乎佔了身體的一大半,肉多刺少,只有一根龍骨直連鴨嘴。

美國匙吻鱘原產地是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種大型的淡水經濟魚類,1988年引進我國湖北進行養殖,30多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廣到北京、江蘇、河南等20多個省份進行養殖,並且養殖面積逐步擴大,在我們的餐桌上鴨嘴魚的身影越來越常見。

鴨嘴魚的肉質十分細嫩,味道鮮美,香甜且汁多潤口,魚骨也是非常軟脆,可以直接咬著吃掉,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如果養殖不當的話表皮容易有寄生蟲,所以一般得高溫烹飪後方可食用。

鴨嘴魚的吃法

鴨嘴魚燉豆腐

將鴨嘴魚清洗乾淨,去掉內臟,切成三指寬大小的魚塊,鍋中預熱,微微冒煙放入食用油,六成熱放入魚塊,煎至兩面微微金黃後撈出備用,將鍋衝洗乾淨,預熱加油,放入切好的生薑片、蒜粒、幹辣椒、花椒、豆瓣醬小火炒香,放入適量清水,水開後撈出雜質放入魚塊,大火煮十分鐘後加入豆腐、鹽、白糖、雞精、陳醋,再煮十分鐘,加入螺絲椒最後煮五分鐘即可出鍋。

鴨嘴魚肉吃起來十分鮮嫩,放在火鍋裡越燉越入味,十分下飯。

豆豉蒸鴨嘴魚

鴨嘴魚清洗乾淨,去除內臟(清洗的仔細一點,鴨嘴魚表皮容易有寄生蟲),把魚改刀切成片狀,蔥姜蒜切末備用,豆豉用清水泡一下,魚塊放入盤中,加入蔥姜蒜末、豆豉、醬油、鹽、糖、食用油調味,待蒸鍋中水開後放入醃製好的魚塊,隔水大火蒸五分鐘即可出鍋。

魚肉香甜軟嫩,多汁可口,非常美味,家裡有小朋友的可以用這個做法。

以上就簡單介紹了鴨嘴魚的兩種吃法,如果你有更美味的吃法,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分享給大家。

鴨嘴魚就給大家說到這裡了,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點個關注,後面會分享更多美味的食材和吃法。

相關焦點

  • 長江白鱘滅絕是一個嚴重警訊,從未遇見,聽聞卻已永別!
    早在2019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就宣稱,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而中國專家預測更早,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專家:是美國匙吻鱘
    菜場裡賣的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胡先生 攝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場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的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胡先生說,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當時看到一家路邊菜攤上有小販在賣魚,而魚的品種並不常見,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白鱘滅絕的消息,讓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問:「這是白鱘嗎?」
  • 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專家:這是美國匙吻鱘
    菜場裡賣的匙吻鱘和白鱘很相似 胡先生 攝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場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的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
  • 「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滅絕,意味著什麼?
    來自長江的「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一下子成為今年初最揪心的報導之一。美麗又奇特的長江白鱘,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新聞報導我國珍稀動物,都驚訝又心疼!長江白鱘稱作中華匙吻鱘,名為中國劍魚,又俗稱為象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
  • 長江白鱘的「身世」
    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也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鱘在學術研究上價值頗高。  白鱘為肉食性的兇猛魚類,以食魚為主,所捕食的魚類隨其棲息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長江上遊( 重慶 )以食銅魚為主;在長江下遊(安慶、崇明)以食魷魚為主。除魚類外,其胃內含物中常發現有蝦、蟹等動物。
  • 四川明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 嚴格水生野生動物審批管理
    19日,記者從四川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四川有18個依法人工繁育或經營利用的水生野生動物品種,全省辦理水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的養殖場有558家,主要養殖雜交鱘、胭脂魚、大鯢、中華鱉等;辦理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
  • 長江白鱘滅絕了嗎?白鱘魚圖片資料介紹
    在人類生活的越來越好的同時,很遺憾很多野生動物卻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了,這兩天水產行業的專家們又宣布了一個悲痛的消息——中國長江特有的物種白鱘已經功能性滅絕。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一篇論文宣布,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在看動物世界的時候看到大自然中有這麼多的動物,我最喜歡的動物是魚,因為它們可以在水裡自由地遊泳,就好像它們永遠不會有麻煩一樣。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
  • 痛心:我國最大淡水魚宣告滅絕,最大長7米重超千斤,曾雄霸長江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相關的論文已經發表著國際自然環境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這等於宣布這一物種已經從世界上徹底滅絕了,讓人為之痛心啊!生活在我國長江的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曾為我國特有魚種,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 痛心:我國最大淡水魚宣告滅絕,最大長7米重超千斤,曾雄霸長江
    不過可惜的是,近日媒體報導稱,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等研究者表示,我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相關的論文已經發表著國際自然環境學術期刊
  • 白鱘真的滅絕了嗎?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去年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滅絕:長江生物保護的教訓和啟示》。
  • 白鱘滅絕,聽見即是永別
    「千斤臘子萬斤象」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又叫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可俗稱為鴨嘴鱘,也有些白鱘的吻平直如劍,因此也可被稱為「象鼻鱘」。在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後,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科研人員自2003年以後,近15年來沒有發現過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 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
    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去年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滅絕:長江生物保護的教訓和啟示》。論文指出,白鱘在2005年到2010年時已經滅絕。
  •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郵票圖鑑
    也稱作中華匙吻鱘,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淡水魚類,民間也叫做「中國劍魚」、「萬斤象」,主要生活在長江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由於生態環境破壞,白鱘數量持續減少,2000年後已很難尋覓白鱘蹤跡。2010年IUCN將其評級為極危,2019年有國際期刊論文透露長江白鱘已滅絕。特產於亞洲北部的貂屬動物,在中國只產於東北地區,與人參、鹿茸並稱為「東北三寶」。
  • 河源再次發現野生中華穿山甲 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據悉,去年2月,河源市紫金縣發現了穿山甲活動痕跡,後續相關專家證實河源存在中華穿山甲野外種群分布。它萌萌地探出頭,從洞穴裡走出,身子還有些蜷縮,估計是吃完一頓「大餐」後滿足地伸著懶腰……這是近日河源市和平縣野外監測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一隻中華穿山甲野外覓食活動影像,畫面雖然不太清晰,但依然能看到穿山甲的身影。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據了解,白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但與中華鱘、白鰭豚、江豚等在生態鏈頂端的物種不同,白鱘的知名度比較低,直到這次的「滅絕」消息才把這一「沉默」的物種推到公眾視線。其實早在1999年初步統計,白鱘資源量已不足400條,而且從1985年以後,全江段未發現過長江白鱘幼魚的補充群。
  • 長江白鱘滅絕!科學家是如何定義物種滅絕的?
    白鱘標本長江白鱘,即白鱘(Psephurus gladius),又名象魚、中國劍魚、中華匙吻鱘,古稱鮪 [wěi] ,屬於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匙吻鱘科最早的化石記錄劉氏原白鱘出現於距今1.25億年前的白堊紀。白鱘是我國特產的稀有珍貴魚類,它們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屬於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 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真希望還有「漏網之魚」
    它的學名是中華匙吻鱘,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 這些因素將白鱘推向絕境 還有很多魚類處於滅絕邊緣
    人工繁育技術已就緒,魚卻沒了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裡的白鱘標本 張星海攝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一時間,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白鱘得到了大量關注,「白鱘滅絕」的話題在熱搜上掛了一天。不過,很多媒體在配圖時,還是錯誤地配成了長江白鱘的近親匙吻鱘。畢竟,我們對白鱘太不了解,白鱘留下的影像也太少。當一個物種被認定滅絕,除了哀悼和紀念,更需要的,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