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綰忠厚老實,被封為丞相,轅固生因研究儒學聞名

2021-01-13 天地渺渺

孝景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一四三年秋天八月孝景皇帝徙封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丞相衛綰是代郡大陵人氏,在孝文帝在位的時候,衛縮因功升遷為中郎將,衛綰為人非常純厚。在孝景帝為太子之時,皇上曾經讓他的左右大臣到太子那裡去飲酒,但是衛綰卻稱病不行。等到孝文皇帝駕崩之時,孝文皇帝叮囑孝景帝:「衛綰是一位長者,你要善待他!」到孝景帝即位,過了一年多時間,孝景帝也沒有因為衛綰沒有赴宴一事而責備衛綰,衛綰因此變得更加謙謹賣力。

孝景皇帝有一次巡幸上林,詔令衛綰做他的參乘,參乘就是與皇帝同車而坐。孝景帝問衛縮:「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讓你做我的參乘?」衛綰說道:「臣不知道?」孝景帝又問衛綰「我在太子之時,曾經召君赴宴,你為什麼不肯來?」衛綰說道:「這確實是死罪!」孝景帝故意戲弄巴館說道:「既然是死罪,那我就賜你柄尚方寶劍,你去自殺吧!」

孝景帝於是賜衛綰一把尚方寶劍,來一個假戲真做!衛綰拿到尚方寶劍之後說道,「這樣的劍先帝已經賜我六把了。」孝景帝問他:「你至今還保存著!」衛綰道「不錯!」衛綰果然從他家中拿出六把尚方寶劍,只不過衛綰沒有用它們自殺過一次!從這事可見衛綰純厚到何種程度!不但是這事,衛綰的忠厚還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有功可立,衛綰也總是讓給其他將領讓他們去立功。

孝景帝看衛綰如此忠厚老實,於是就讓衛綰做河間王太傅。吳、楚七國之亂造反之時,孝景帝詔令衛綰為將領,率領河間士兵出擊吳、楚叛軍,衛綰榮立戰功,孝景帝因此拜衛綰為中尉。過了三年,衛綰又因軍功封為建陵侯。劉徹被拜為太子,衛綰就當了太子太傅,公元前一一四七年,衛綰又升為御史大夫。過了五年,公元前一四三年,衛綰最終被封為丞相。快王 衛縮從做官開始到官至丞相,始終樸實忠厚,皇上也因為衛綰教摩樸實,對他很是信任,並且給他許多賞賜。

這一日,衛綰正在太子官中教授太子《論語》,孝景皇帝領著廷到太子宮中,「今日有一案子讓徹兒聽一聽,看看如何判理,徹兒將來要主理朝政的。」景帝說道。「案子是這樣,殺人兇犯名叫防年,會稽人,他與繼母子和生文住在一起,繼母年輕,生父總是懷疑她與別人有好情,於是經常打罵繼母,這個繼母挨打還過,便殺了繼父,然後說是強盛所殺。防年得知實情後又將繼母殺死,會稽郡郡守按大漢律法認為防年犯的是大道之罪,而的人卻說防年無罪,太子你看這案子該如何批覆?」廷尉道。

「她的繼母是否和別人真有姦情呢?」劉徹道。「繼父、繼母已死,無法查證。」廷尉道。「這個案子應當按一般殺人罪論處,不應當是殺母大逆罪!」劉徹道「為什麼呢?」景帝道。「人們常說,繼母如母,這說明繼母不同於生母,只因為繼母與生父結婚,就有了與生母一般地位,如今繼父已被殺,從這日起,防年便與繼母不再有母子關係,所以此案只應按一般殺人罪論處即可。」

「太於英明」眾人齊聲應答。「太子今年十四歲,就如此聰明,將來繼承太位必是一代明君!」轅固生答道。博士轅固生因研究儒學聞名,所以他也被景帝召來教授太子儒學。周亞夫此時也在場說道,「臣倒以為這個防年不應判死那!」此言一出,滿堂事驚,景帝道,「為什麼!」「既如太子所說,從繼父被殺之日起,他們便沒有關係了,所以他們已經是陌生人,就像別人殺了我的父親,我報了殺父之仇,因此不能判死刑,判個流放就是了!」周亞夫說。

相關焦點

  • 一個車夫是如何當上丞相的?衛綰真的很厲害
    大家都知道,丞相相對於古代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它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不是具體的官名。一般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才能勝任這個職位。但是在西漢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從皇上的車夫逐漸爬到了當朝丞相的位置,他就是衛綰。
  • 我是老司機衛綰,本是無能之人卻讓我當丞相,確實有點為難了
    01本人衛綰,漢武帝第一任丞相,性別男,身高不詳,血型不詳,出生年月不詳,死的時間倒是記得很清楚,是公元前131年。這個時候,大漢王朝已經從漢景帝手裡傳到了漢武帝手裡。遙想當年,漢武帝劉徹登基稱帝的時候才16歲,正是娶媳婦生娃的好年紀,等到我死的時候,他已經繼位了十個年頭了,從一個毛頭小子成長為西漢帝國的絕對領袖,我身為長輩,看到他這樣的成長,十分欣慰。而我親愛的徹徹,他一生54年在位期間,一共任用了13位丞相,我十分有幸能夠成為第一位,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殊榮,不過徹徹好像不太喜歡我,在他繼位的當年,就把我撤職了。
  • 轅固生:《道德經》不過只是一般人的言論,不值一提!
    隨著西漢國力的逐漸恢復,戰略重心逐漸開始從對內建設轉變為對外的強大,恰巧此時黃老學也陷入青黃不接的局面 到了漢景帝時期,儒學羽翼漸豐,對黃老學也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由於雙方很多理念相差甚遠,導致摩擦不斷,為此在漢景帝的主持下,雙方關於成湯和周武王是不是天命所歸進行了一場辯論。
  • 衛綰車夫出身,卻為何能夠逆襲人生,成為萬人之上的宰相?
    其中有一個人的身世最為奇特,他居然是車夫出身,這個人就是衛綰。一個小小的車夫,憑什麼能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衛綰代郡大陵人,是西漢大臣,官至丞相。漢文帝時,因為駕車技術很厲害受到漢文帝喜愛,成為了漢文帝的司機,後來逐漸升為中郎將。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因為平定七國之亂立下不少功勞,升任中尉,加封為建陵侯,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 皇帝封他為丞相,別人祝賀,他卻痛哭:我的禍期不遠矣!結果太震憾
    公孫賀的祖先是匈奴人,祖父在漢景帝時為隴西太守,率軍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封平曲侯。出身豪門的公孫賀少年時代沒有選擇在高校深造,而是選擇了「參軍」,後來從軍徵戰,屢立戰功,很得漢武帝賞識。在漢武帝牽線搭橋下,衛皇后的姐姐嫁給了這位軍人為妻。有了這層關係,公孫賀更得漢武帝寵信,馬上就擔任了輕車將軍,率軍駐紮戰略要地馬邑。
  • 乾旱讓「老實泉」不老實
    本報訊 事實證明,「老實泉」並不總是那麼老實。這座位於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內的間歇式熱噴泉因平均每隔90至94分鐘向空中噴出數十米高的熱水而聞名。現在,地質學家對公園裡的石化木進行了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800年前為應對一場嚴重乾旱,「老實泉」有幾十年完全停止了噴發。日前,相關研究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上帝為什麼放棄忠厚老實的以掃,選擇狡詐欺騙的雅各走光榮之路?
    反觀雅各卻不一樣,他更像獵手,願意為自己的目標潛伏忍受。所以當雅各離開迦南,來到母親的家鄉,舅舅家裡,他願意忍受一個七年又一個七年,為了娶得自己心愛的拉結,也為了掌握更多的財富。雅各為了拉結甘願被奴役雅各除了有從母親口中獲知的,自己被上帝選為諾言實現的繼承者,上帝還通過別的方式和雅各交流。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此外,對經學的興趣也與民族復興的大勢有關,換言之,如果我們依然貧弱挨打,肯定不會覺得傳統的東西好,反而會視之為替罪羊,而這正是一百多年來我們的先輩一直在做的事情。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從事經學研究,其中以《禮》和《春秋》為主。在這研究過程中,我深深感到必須突破以前的文、史、哲的學科局限。
  • 曾國藩:忠厚老實人為什麼難成大器?只因有這3個毛病
    過去人們都說人要忠厚老實,這樣的人才能成大器,可是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能大事者都不是真正的「老實人」,比如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的人。看電視也能知道,忠厚老實人最多只能被重用,是一個好的員工,但不能做成自己的一番事業。為什麼他們不能成大器?
  • 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平定叛亂立大功,景帝卻不認為他能做丞相
    在漢文帝時期,竇嬰被派往吳國任國相,但是因病被免職了。到了漢景帝繼位,竇嬰就又被啟用了,任用他為詹事。漢景帝最終任命竇嬰為大將軍。竇嬰當了大將軍,向漢景帝舉薦袁盎,欒布等退職閒居在家的賢才。而漢景帝賜給的賞金,則放在家中,讓屬下的小軍官隨意取用。叛亂被平定之後,因為戰功,竇嬰被漢景帝封為魏其侯。那些因為竇嬰的舉薦,在這次平亂中立功的大臣,也都爭相歸附竇嬰。漢景帝上朝討論軍政大事之時,和竇嬰平起平坐的也只有周亞夫了。
  • 諸葛亮當上丞相後,他做的事情和當年的曹操當上丞相有些相似
    而這個危機怎麼可能是個頭呢,自從劉備出兵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被大敗之後就說明再也沒有機會去這麼做了,因此劉禪首先遵循自己父親的意思封諸葛亮為丞相,這時候還自己加封了諸葛亮為武鄉侯並且領益州牧,當時蜀國全局就益州和漢中,劉禪後來講漢中也劃為益州的管轄範圍之內,雖說是益州牧意思也就是管理全國了,諸葛亮當上丞相之後非常用心。
  • 姜子牙為什麼封自己的老婆為掃把星?
    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打敗商紂,獲得了天下,被封為丞相。馬老太太一聽這個事,覺得很羞愧,當初我怎麼沒看出來,這是個有為青年呢? 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宋朝時封他為武成王,到了元朝的時候人們才開始添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甚至把姜子牙的事傳的神乎其神登峰造極,以至於後來許仲琳創作的
  • 三年瀟灑快活,卻能載入史冊的丞相,他是何許人也?
    楚漢爭霸的時候,曹參跟著劉邦平定三秦對抗楚軍,職位也從將軍提升到了代理左丞相,項羽被打敗後,曹參歸還相印繼續當將軍。當時群臣爭功,大家都覺得如果以軍工來計算的話,渾身幾十處受傷的曹參,肯定被封為第一。但是沒想到,當時劉邦卻力推在後方提供支援的蕭何為第一曹參為第二。當時劉邦手下人的都很不理解,尤其是那些武將都覺得憤憤不平,雖然他是負責糧草供應,但是他從來沒上過前線。
  • 因鄭阿春的名字而避諱《春秋》為《陽秋》,典故皮裡陽秋從此而來
    先適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依於舅濮陽吳氏。元帝為丞相,敬後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後及吳氏女並遊後園,或見之,言於帝曰:"鄭氏女雖嫠,賢於吳氏遠矣。"建武元年,納為琅邪王夫人。甚有寵。後雖貴幸,而恆有憂色。帝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已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有所適,恐姊為人妾,無復求者。"帝因從容謂劉隗曰:"鄭氏二妹,卿可為求佳對,使不失舊。"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氏,皆得舊門。
  • 秦漢歷史的小常識:丞相和相國是不是一個官的兩種叫法?
    這可以《秦本紀》的相關記載為證:(秦昭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史記·秦本紀》值得注意的是,魏冉每一次重任丞相,司馬遷都會說明這是「復相」,《穰侯列傳》總共寫到了三次「復相」。
  • 大清朝最「好運」的皇子,是康熙65歲所生,被雍正當「兒子」養
    ,漢人出身,生年不詳,何時入宮不詳,就連其父的真實名姓都不詳,《清史稿》關於她的記載只有寥寥一句話「乾隆初,同時尊封者:穆嬪,陳氏。自貴人卒後追尊封。子一,允秘」。 陳氏入宮時康熙帝已年過六旬,但陳氏頗為美貌,甚至被馬國賢神甫誤認為「活佛」,因此頗受康熙帝寵愛,康熙五十五年五月,陳氏為康熙帝生下一子,是為胤秘,當時康熙已是六十五歲高齡,老來得子的他對胤秘極為寵愛,時常帶在身旁,當時胤禛之子弘曆也被康熙養在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