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歷史的小常識:丞相和相國是不是一個官的兩種叫法?

2020-12-06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公元前238年,長信侯嫪毐發動了針對秦王嬴政的叛亂,《史記》載「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這段記載長久以來不斷引發歷史學家們的歧義,歧義的原因是在於對這段文字不同的標點方式:即秦王是命令相國昌平君與昌文君兩人平叛,還是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三人負責平叛。

如果是前者,平叛的總指揮就是昌平君,如果是後者,平叛的總指揮很可能是呂不韋。究竟該如何判斷這段文字的含義呢?辦法恐怕還要從考證秦國的丞相制度入手。

《史記·穰侯列傳》載:

(昭王七年),秦果免樓緩而魏冉相秦。(昭王十五年)魏冉謝病免相,以客卿壽燭為相。其明年,燭免,復相冉,乃封魏冉於穰,復益封陶,號曰穰侯。(昭王十九年)魏冉復相秦,六歲而免。免二歲,復相秦。(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史記·穰侯列傳》

上述文字記載的是秦昭王時期在任時間最長的丞相穰侯魏冉的任免履歷。對魏冉的每一次任相或者免職,司馬遷都做了細緻的記錄。唯一的失載是秦昭王十六年魏冉任相之後,當年又曾罷相,直至秦昭王十九年才再次恢復原職。

這可以《秦本紀》的相關記載為證:

(秦昭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史記·秦本紀》

值得注意的是,魏冉每一次重任丞相,司馬遷都會說明這是「復相」,《穰侯列傳》總共寫到了三次「復相」。可是秦昭王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75年魏冉被任命為相國一職的時候,司馬遷並沒有說這是「復相」。而自從秦昭王二十七年魏冉復相之後,直至三十二年,《史記》中也不見魏冉免職的記載。

這就是說,魏冉是從現任丞相的職務上轉任相國的,據此推論,相國與丞相該是兩個不同的職務。那麼,丞相之與相國,究竟孰高孰低呢?《史記·呂不韋列傳》:

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的任職履歷同魏冉約略相似。公元前249年呂不韋被新即位的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三年后庄襄王駕崩,秦王政繼任,呂不韋便從丞相轉任相國。因為《史記》說任命相國是秦王政對呂不韋的推尊,照這樣看,相國的職務該是高於丞相的。

關於秦制當中丞相與相國的差別,我們還可以援引漢制來作旁證。一手推翻秦朝的漢高祖劉邦和他手下諸多將相大臣都是秦吏出身,自公元前206年封為漢王起,劉邦的漢政權就一直沿用秦制。因此《漢書·百官公卿表》才會說「相國,丞相,皆秦官。」

事實上,班固的這個解釋已經暗示了相國與丞相併非同一官職的不同稱呼,否則他不會說「皆秦官」。那麼劉邦怎麼設置相國與丞相的職位,又任命過哪些人擔任這兩個職務呢?《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其八月,以(韓)信為左丞相,擊魏。——《史記·淮陰侯列傳》

就在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時,《蕭相國世家》又載: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史記·蕭相國世家》

這就是說,漢二年韓信被任命為左丞相的時候,右丞相實際上是由蕭何來擔任的。這是沿用了秦國分設左、右丞相的制度。至於左、右兩丞相誰更尊貴?以後來的漢史記載反推,很可能是右丞相要高於左丞相:

孝文帝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賜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戶。——《史記·陳丞相世家》

命韓信和蕭何分任左、右丞相不到一年,劉邦又對宰輔做出了重大調整。《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史記·淮陰侯列傳》

因為接連擊破魏王豹和趙王歇,戰功赫赫的韓信由丞相升任了相國。他升遷之後,空缺的丞相怎麼辦?是裁撤,還是由別人接任呢?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史記·曹相國世家》

由此可知,韓信自左丞相高升相國後,曹參出任了右丞相。那麼,原先在韓信擔任左丞相的時候曾任右相的蕭何此時又被放到了哪個位置上?他罷相了嗎?答案是沒有: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閒,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史記·蕭相國世家》

韓信和曹參分別佔據了相國和右丞相的位置,而蕭何此時仍為丞相,那麼他所擔任的就只有可能是左丞相了。——一位相國,兩位丞相。劉邦從秦制繼承下來的這個宰輔制度是一目了然的。

從後來的西漢歷史看,丞相是常設的職務,而相國往往只授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勳臣,並不常設。所以,自蕭何、曹參之後,西漢的相國一職也就隨著他們的謝世而被裁撤。於是乎我們只能在《史記》中看到《蕭相國世家》和《曹相國世家》。至於繼他們二位之後出任宰輔的陳平,因為只任過丞相,沒做過相國,他的傳記就只能是《陳丞相世家》了。

這也可以同戰國秦史的記載相印證:秦國的丞相職務是常設的,但有秦一代,能夠超越丞相,上躋「相國」的大臣,僅有魏冉、樛斿、義、肖和呂不韋五人而已,連秦史上的首任丞相、號稱智囊的樗里子都不與其列。

因為相國的地位尊貴,輕易不被任命,故而同一時期內出任相國的只能是一位大臣。至於丞相,則有時由兩位大臣分任左相和右相,有時則一人獨相

居頃之,絳侯謝病請免相,陳平專為一丞相。——《史記·陳丞相世家》

漢文帝在罷免了周勃的右相職務之後,並沒有任命新的右丞相,左丞相陳平由此成為獨相。同樣的,秦武王任命樗裡疾和甘茂分任左右兩丞相。武王駕崩,甘茂遭到向壽等人的排擠出亡齊國,繼任的秦昭王也沒有任命新的丞相來和樗裡疾搭班子,樗裡疾就成了獨相。

將秦制中的丞相制度做這一番梳理之後,我們應該能看明白了:自公元前247年出任相國之後,既然正史記載中不見呂不韋被罷黜的正式記載,那麼在公元前238年嫪毐叛亂的時候擔任相國的就仍然是呂不韋。

所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也只能被理解為秦王嬴政授命相國呂不韋指揮軍隊戡定嫪毐之亂。

可是嫪毐原本就是呂不韋的舍人,他之所以長期和趙太后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也是呂不韋拉的皮條,嬴政為什麼還要派呂不韋前往平叛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稍事回顧一下這場叛亂的全過程: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

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史記·呂不韋列傳》

據《秦始皇本紀》,嫪毐發動叛亂的時候曾經糾集了三股力量:首先是秦國的正規軍,具體的說是王畿之內的近縣駐軍和宮廷禁衛軍。前者駐紮在內史的轄區,後者則隸屬於衛尉節制。因為嫪毐偽造了秦王和太后的印璽,所以調動了這兩部分駐軍。

可是根據秦制,超過50人以上規模的軍隊調動必須會合秦王的虎符為驗,經過關隘哨卡還要持節。內史和衛尉僅憑印璽便同意發兵,實際上違反了璽、符、節三位一體的軍事管理體制,罪同附逆,因此他們在叛亂平定後均被處以梟首之刑。

除了國家的正規軍外,嫪毐還勾結了一部分為秦國徵服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也就是「戎翟君公」。無論是國家軍隊還是戎翟君公,在與秦王對壘的時候都不可能具有堅韌的戰鬥力——虎符尚在秦王的手中,軍隊一旦了解真相,極易倒戈。

而戎翟君公早就是被秦國收拾怕了的人,他們只會趁機漁利,不會以死相博。真正能夠為嫪毐所倚重的叛亂中堅,是被他武裝起來的門客。這些人加起來應該有千人之眾,數量雖不太多,但都是嫪毐門下的私人勢力,與他休戚與共,故而戰鬥力最強,戰後受到的懲處也最為嚴厲。

司馬遷在《呂不韋列傳》中說得很清楚,秦王嬴政是看過獄吏對捕獲的叛亂分子的審訊報告後才完全掌握了嫪毐叛亂的所有細節,以及他和相國呂不韋之間複雜的利益輸送關係。

而審訊亂黨必是叛亂戡定之後的事兒。在叛亂發生的當時,秦王嬴政對呂不韋與嫪毐的糾葛還不完全清楚,所以他任命呂不韋以相國的身份主持平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這一次平叛,也成為了相國呂不韋在秦國政壇的謝幕演出。

參考文獻:

劉向《說苑》;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陳雍《關於「丞相啟」和「相國昌平君」》;

胡正明《「丞相啟」即昌平君說商榷》。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文化漫談:從「將相本無種」,談「丞相」與「宰相」區別
    而得益於古裝影視劇的熱播,「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
  • 三年瀟灑快活,卻能載入史冊的丞相,他是何許人也?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明朝清朝以外,其他朝代都設立了丞相或者宰相這個職位。只是朝代不同稱呼不同,但是所負責的事務和地位基本都一樣,那就是王權之中的扛霸子。文武百官的頭頭,僅在皇帝一人之下,甚至有些朝代皇帝的權力都要受到丞相的制約。
  • 秦漢時代奠基中華二千年
    文 侯旭東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奠基時代。為什麼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秦漢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這種認識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從漢代開始,就不斷地有士大夫討論秦漢特別是對秦朝的認識,一直到後代,到現代,我們仍在追問這個問題。「百代都行秦政法」,「勸君少罵秦始皇」,是我們這個年歲的人,上學啟蒙時就聽過的詩句,不過未解其滋味。
  • 歷史上,集「王侯將相」於一身的人共有三位,看看他們都是誰
    公元前206年,韓信被封為左丞相,率兵伐魏。但是劉邦手下,漢初時,百官之長並不是左、右丞相,而是「相國」。相國這一職位原稱「相邦」,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此職位,比如呂不韋。後來秦始皇認為相邦權力過大便廢除,劉邦為漢王時再次設立,因避劉邦名諱改「相邦」為「相國」。丞相一職本來的作用就是輔佐相國處理公務,相當於副手。漢初時,同期相國只能有一位,丞相可以有多個。
  • 曹參雖然高居丞相之位,卻待人平和,對官員更是盡心盡責
    導讀:他高居丞相之位,卻待人平和,對官員更是盡心盡責曹參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賢能的丞相之一,他寬厚待人,從來不因為小事而遷怒別人,這樣的作風使得很多人都對他讚賞有加,有時候有一些官員會做一些壞事,但是這些壞事對大家的傷害不大,他不但不去計較,還幫忙隱瞞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
    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都會加強中央集權,此時帝王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官小權重、官大無權、另設官職、多官分權等集權措施是普遍做法。2. 歷史上沒有作為的帝王,都是「說了不算」或者「根本不敢說」或者「根本不懂說」的傀儡。此時實際主政者讓誰掌權誰就掌權,實際主政者身處哪個職位,相應部門的權力就大。凡是對以上兩條看不明白的朋友,您再往下讀也是浪費時間。
  • 「官」字的寓意是什麼?
    這就是為官者要使轄區內物阜民豐……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和管理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出現官員一詞的古籍可追溯到《周書·盧辯傳》。對於官員的銓選及其任用、考核、獎懲等,歷朝歷代也都有著各種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監察制度,比如「考課」、「問責」、「試用期」……官的寓意:使轄區內物阜民豐    在《辭海》中,官字的解釋是:1,舊稱擔任國家或政府職務的人員。《易·繫辭下》:「百官以治。」
  • 歷史上火星是災難代名詞,出現熒惑守心的天象,意味世界將有大事
    在古代星佔學上,熒惑守心被認為是最不吉祥的,象徵著皇帝駕崩,丞相下臺,百姓受難。春秋戰國時,宋景公如何應對熒惑守心?史載,天空中出現了熒惑守心。宋景公很擔心。司星子韋說:把災禍移給相國吧?宋景公說:相國是我的股肱。又說:那就移給百姓吧?老宋說:百姓是為君之本啊。
  • 一個車夫是如何當上丞相的?衛綰真的很厲害
    大家都知道,丞相相對於古代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它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不是具體的官名。一般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才能勝任這個職位。但是在西漢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從皇上的車夫逐漸爬到了當朝丞相的位置,他就是衛綰。
  • 「名」和「字」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帶你漲漲...
    現代人說名字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名和字是兩個事物,名是名,字是字,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劉備名備字玄德,嶽飛名飛字鵬舉,這就很奇怪了,古人為什麼那麼麻煩,要有名有字,而名和字又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名是卑稱,字是尊稱,什麼意思呢?
  • 中國歷史上,集「王侯將相」於一身的共有3位,你都認識嗎?
    古代的讀書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理想。那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能夠達到這一個要求的人從古至今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能夠集「王侯將相」於一生的更是鳳毛麟角,在歷史上有三位是最典型的人物,每一個都是叱吒風雲般的人物,沒一個簡單的。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赫赫雄師統一中國,創立「皇帝」稱號,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恢弘序幕。秦朝創建文官體系,推行郡縣制度,採取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以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漢朝繼承了秦朝創立的各項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對外交流等領域都有發展和創新,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 秦漢與羅馬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近年來設立一系列中西文明比較研究課題,從學理上探尋中西文明的本源,以歷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強化理論、制度和道路自信。
  • 大夫和郎中是怎麼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也都知道有許多東西在歷史上都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的,就像同一個職業,也有不同的叫法,像在古代的時候,對於醫生,大家應該都會叫大夫或者郎中吧,而且現在大家都會叫醫生,也有少數人會到大夫,很少有人找郎中。
  • 北方和南方蔬菜的不同叫法,不知道的會鬧出笑話
    南北不僅氣候、習俗差異大,在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叫法都不相同,比如一些蔬菜,其實稱呼都是不同的。很多人去到南方或北方都一時搞不清楚這些東西是什麼,很容易引起笑話,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一看以下四種蔬菜的不同叫法。
  • 唐僧的母親被強盜霸佔18年,外公作為大唐丞相,為何毫不知情?
    有些不太自覺的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自己編了一個故事,為了讓別人相信,就和歷史人物神話人物聯繫到一起,把人物冠上二郎神等人的名字,非要硬說它是封神榜,西遊記的第九章,就屬於這個類型。 在這裡不是想叫板吳老先生,因為吳承恩寫的西遊記根本沒有這個章節,據考證,這一章來自於《西遊證道書》,《西遊證道書》是西遊記的清代版本。
  • 晏紹祥:羅馬興衰的歷史機理
    因該文的秦漢部分另有專家評議,我個人於秦漢史近乎白紙,不敢置喙,因而下面的評論會以羅馬史為主線,基本不觸及秦漢王朝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潘先生顯然對羅馬史有相當的認識和研究,對波利比烏斯和西塞羅理論的評述,以及對羅馬共和國與帝國制度的論斷,尤其是對共和國向帝國過渡期間羅馬的歷史,提出了不少精闢的見解。
  • 盤點中國歷史上記載天象及事件
    不過如果這是在中國的古代估計又會是一場紛爭,因為天狗食月和血月臨空都不是什麼好的預兆。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自來對天象都十分重視,尤其是帝王,專門成立了研究天象的機構,人們認為天象即是上天的預兆。那麼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歷史記載中的幾種天象及相關事件。天狗食日月天狗食日月即日食月食,在古代都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乃上天意志警示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