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鄭阿春的名字而避諱《春秋》為《陽秋》,典故皮裡陽秋從此而來

2020-12-06 紀傳體三國評傳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列傳第二》后妃列傳第十六篇: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文:小A史蒂芬

原文【20】:簡文宣鄭太后,諱阿春,河南滎陽人也。世為冠族。祖合,臨濟令。父愷,字祖元,安豐太守。後少孤,無兄弟,唯姊妹四人,後最長。先適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依於舅濮陽吳氏。元帝為丞相,敬後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後及吳氏女並遊後園,或見之,言於帝曰:"鄭氏女雖嫠,賢於吳氏遠矣。"建武元年,納為琅邪王夫人。甚有寵。後雖貴幸,而恆有憂色。帝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已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有所適,恐姊為人妾,無復求者。"帝因從容謂劉隗曰:"鄭氏二妹,卿可為求佳對,使不失舊。"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氏,皆得舊門。帝召王褒為尚書郎,以悅後意。後生琅邪悼王、簡文帝、尋陽公主。帝稱尊號,後雖為夫人,詔太子及東海、武陵王皆母事之。帝崩,後稱建平國夫人。釋文:簡文宣太后鄭阿春,鄭州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人。鄭阿春出身世家冠族。她的祖父鄭合做過臨濟縣令。她的父親鄭愷,字祖元,做過安豐太守。

鄭阿春少年時父母雙亡很孤單,又沒有兄弟,只有姐妹四人,她又是最年長的大姐。最先她嫁給了渤海郡一個姓田的人家,生下了一個兒子後就守寡,於是就依附在舅舅濮陽吳氏的家中。

晉元帝司馬睿為丞相的時候,元敬皇后虞孟母先去世了,於是就打算納吳氏家族的女兒為夫人。當時鄭阿春與吳氏家的女兒一同在後園中遊玩,大家看見後,就去對皇帝司馬睿說道:「鄭氏家族的女兒雖然是個寡婦,但是論賢德要遠強於吳氏家族的女兒。」

建武元年,鄭阿春被納為琅邪王夫人,並非常得到寵幸。鄭阿春雖然得到了寵幸,但是還是經常有憂煩的神色。帝問她原因,鄭阿春回答說道:「臣妾有三個妹妹,中間那個已經嫁給了長沙人王褒,剩下的二個妹妹還沒有嫁人,我害怕會因為我做了王妃,而沒有人敢去向她們求婚。」皇帝就因為這件事非常莊重的對劉隗說道:「鄭氏家族的兩個妹妹,卿你可以為她們尋找可以許配的人家,讓她們保有曾經的尊貴地位。」劉隗於是就舉薦了自己的從子劉傭娶了老三,而讓最小的許配給了漢中人李氏,全都顯赫如過去的門戶一樣。皇帝召王褒為尚書郎,以取悅鄭阿春的心意。鄭阿春生了琅邪悼王、晉簡文帝、尋陽公主。司馬睿稱尊號的時候,雖然太后鄭阿春依然是夫人的名分,但是皇帝下詔讓太子和東海王、武陵王全都以母親的地位來對待侍奉鄭阿春。皇帝司馬睿駕崩去世後,太后被稱為建平國夫人。

原文【21】:鹹和元年薨,簡文帝時為琅邪王,制服重。有司以王出繼,宜降所生,國臣不能匡正,奏免國相諸葛頤。王上疏曰:"亡母生臨臣國,沒留國第,臣雖出後,亦無所厭,則私情得敘。昔敬後崩,孝王已出繼,亦還服重。此則明比,臣所憲章也。"明穆皇后不奪其志,乃徙琅邪王為會稽王,追號後曰會稽太妃。及簡文帝即位,未及追尊。臨崩,封皇子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國,奉太妃祀。釋文:鹹和元年(即公元326年,晉成帝司馬衍年號)鄭阿春去世,簡文帝當時為琅邪王,正在服重孝大喪的。有關部門認為琅邪王已經被過繼,對生母的喪禮應該降級,可是琅邪國中的大臣們不能夠進行糾正,就啟奏免除琅邪國相諸葛頤的職務。於是琅邪王上疏說道:「去世的母親生前在我的國家生活,在我的府第去,臣雖然已經被過繼,但是並不改變喪禮的等級,這樣才抒發了心中對她的情感。當年元敬皇后去世,孝王也已經過繼,但是也服重孝大喪。這是非常明白的先例,也是臣所效法的憲章依據。」明穆皇后沒有強迫他改變主意,於是就徙封琅邪王為會稽王,追封鄭阿春號為會稽太妃。等到晉簡文帝即位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對鄭阿春進行追尊。但是在臨駕崩去世的時候,封皇子司馬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國,侍奉太妃的祭祀。

原文【22】:太元十九年,孝武帝下詔曰:"會稽太妃文母之德,徽音有融,誕載聖明,光延於晉。先帝追尊聖善,朝議不一,道以疑屈。朕述遵先志,常惕於心。今仰奉遺旨,依《陽秋》二漢孝懷皇帝故事,上太妃尊號曰簡文太后。"於是立廟於太廟路西,陵曰嘉平。時群臣希旨,多謂鄭太后應配食於元帝者。帝以問太子前率徐邈,邈曰:"臣案《陽秋》之義,母以子貴。魯隱尊桓母,別考仲子之宮而不配食於惠廟。又平素之時,不伉儷於先帝,至於子孫,豈可為祖考立配?其崇尊盡禮,由於臣子,故得稱太后,陵廟備典。若乃祔葬配食,則義所不可。"從之。

釋文:太元十九年(即公元394年,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晉孝武帝下詔說道:「會稽太妃有文王母親一樣的德行,她那美好的聲音融匯在耳中,生育下聖明的君主,光芒照耀這大晉朝。先帝追封尊崇這樣的聖明善舉,可是朝議卻沒有達成共識,這種情況好像是有些被歪曲。朕追述遵行先帝的志願,常常在心中想起這件事。今天我要仰奉先帝的遺旨,依據《陽秋》(即《春秋》,因避諱鄭阿春名字而改)以及兩漢孝懷皇帝時期的故事,給太妃上尊號為簡文太后。」於是為太后鄭阿春建立廟宇在太廟的路西,陵寢叫做嘉平陵。

當時很多大臣們都上奏請旨,大多希望鄭太后應該匹配晉元帝一同接受祭祀。皇帝就因為這件事詢擔任太子前率的徐邈,徐邈回答說道:「臣按照《陽秋》裡面的記載認為,母以子貴。魯隱公尊敬桓公的母親,就另外建立的宮廟進行祭祀而沒有讓她進入惠公的廟裡配合接受祭祀。再者說以往的時候,太后不是先帝的正妻原配,我們作為子孫後代,又豈能為祖先考證設立原配呢?對太后的崇敬尊敬已經達到了極點,也是由於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才得以尊稱為太后,並建立陵廟完備了制度。假如讓太后合葬晉元帝配食太廟,則是於義理所不允許的事情。」於是就聽從了他的觀點。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20年11月8日。

相關焦點

  • 寡婦帶著兒子改嫁皇帝,孔子的《春秋》因她改成《陽秋》
    鄭阿春,河南滎陽人,是當地的豪強,鄭阿春的祖父鄭合是臨濟縣令,父親鄭愷擔任過安豐太守。鄭阿春四姐妹排行老大。鄭阿春年少父母雙亡,作為大姐只得與渤海田姓男子成婚來支撐一家子。禍不單行,婚後剛誕下男嬰,丈夫就去世了。
  • 避諱造句和解釋_避諱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陳登科《風雷》:「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稱為「避諱」。 [郭沫若《屈原考》:「始皇名政,別人一定要避諱。」] 修辭學上辭格之一。
  • 「皮裡陽秋」和春秋筆法
    《晉書·褚裒傳》:"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裡春秋。'其言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後因晉簡文帝母名為鄭阿春,敬諱"春"字,而改作"皮裡陽秋"。也就是說皮裡陽秋其實是皮裡春秋,而「春秋」是指春秋筆法。
  • 皮裡春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皮裡春秋,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出自:《晉書 褚裒傳》:「曰:『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近義詞有:皮裡陽秋,皮裡春秋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定語、狀語;用於書面語。皮裡春秋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皮裡春秋(pí lǐ chūn qiū)成語釋義: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成語出處:《晉書 褚裒傳》:「曰:『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 錢鍾書豈會不知「皮裡陽秋」的典故
    「皮裡陽秋」典出《世說新語》,在《賞譽》篇中說:「桓茂倫(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裡陽秋。』謂其裁中也。」「裁中」,謂內心有裁斷。此又見《晉書·褚裒傳》:桓彝雲「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皮裡春秋」,「春」字因避晉帝後之諱而改為「陽」,已作為成語而廣為流行,算不上僻典,也沒有秘藏多少「奧妙」。
  • 出自典故的女孩名字怎麼起?
    2019年語出典故的女寶寶名字大全出自典故的女孩名字怎麼起?1、女孩典故起名注意完整引用而不能斷章取義完整地引用詩文中的一個詞。2、典故起名注意原文延伸引用不拘泥於原文延伸引用,就是將原文的意義濃縮成兩字詞語構成一個名字。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13、甘拜下風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 《春秋》:日有食之,福禍何為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在其《春秋》中對日食做了系統的記述,為後人研究日食,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後世修定曆法,乃至現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等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長達242年的記錄  《春秋》記錄了自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共242年中的36次日食。對這36次日食,孔子根據他所掌握的資料,做了不同記述。
  • 200個男孩新穎有涵養的名字,個個有文採有典故!
    江南易林認為好的名字往往能夠彰顯男兒的意氣與風採,能夠助力寶寶實現人生的理想。因此父母為男孩取名不妨賦予名字堅強奮鬥的內涵,讓寶寶心中有志向,努力奮鬥,實現理想抱負。江南易林從文學著作、詩詞佳作等中精心整理了200個男孩的名字,個個有文採、有典故,家長朋友們想要為寶寶取一個新穎有涵養的名字,不妨閱讀下文,從中挑選。
  • 出自詩詞當中有典故的女孩名字
    從一些古典詩詞中提取名字,會讓孩子的名字有出處。詩詞就是父母在給女孩起名時比較好的選擇,尤其是一些形容女孩子的詩詞句子,更適合給女孩起名。以下是五行閣起名整理的出自詩詞當中有典故的好名字。出自詩詞當中有典故的女孩名字案例(盈袖)——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該句詩是比較美的,「暗香盈袖」指黃菊的清香溢滿雙袖,提取「盈袖」來作為女孩的名字,讓女孩給人一種清新芳香的感覺。
  • 莊煥東:遲遲揭秘的歷史——「高唐」名字的由來及其歷史文化內涵探析
    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齊大夫雍廩殺國君公孫無知,鮑叔牙、公子高之孫高傒等迎擁齊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約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達43年,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 西安的秋,古剎鐘聲裡,不知棟裡雲,當作人間雨
    世間草木皆美,秋中我獨愛銀杏。《本草綱目》中謂銀杏:「原生江南,葉似鴨腳,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起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翻遍詩詞,對銀杏,卻語句寥寥。一柄二葉代表著調和,陰和陽、生和死、春和秋。有限的詩詞裡,我更愛王維那一首《輞川二十泳.文杏館》——王維(唐)文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當作人間雨。枝頭墜著一抹雲,落如雨依依。配圖中古樹為為西安市一級古樹,原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編號:NO 0325)。
  • 考證:詩詞裡,常用的「燕然」二字,有何典故?
    查閱資料了解後,才知道這個「典故」,還隱藏著一個歷史故事。在說歷史故事之前,我們先一起品讀一下含有「燕然」二字的經典詩詞。要說到最有名氣的,莫過於宋朝文學家範仲淹的一首,《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 神問答|有一個對聯,上聯是:葉下單蟲何曾知了春秋事,求下聯?
    1、以下觀點被453人點讚、並有199個交流討論:本上聯的精妙之處在於:單蟲為蟬,蟬在葉下。知了為蟬,又為動詞。解釋:曾人為僧,僧在山中。悟空為僧,也為動詞。葉下對山中,單蟲對曾人,何曾對幾時,知了對悟空,春秋對古今,事對情。但是下聯中,曾人為僧,悟空雖是僧,僧不一定是悟空。蟬對僧,也不太雅。見笑了,請大家批評指正!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什麼是編年體,就是按以時間為軸記錄歷史,所以我們看編年體經常看到,某年春發生了啥事,某年秋誰怎麼了!還有另外一種史書則史紀傳體,紀傳體是以某個人物為軸,比如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等!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
  • 樹立典型 表彰先進 秋海棠專委會首次為行業領軍人物頒獎
    樹立典型 表彰先進 秋海棠專委會首次為行業領軍人物頒獎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10月18日,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在上海辰山植物園召開成立大會。作為國外多個秋海棠育種公司的指定代理商,他通過秋海棠主題公園及文化節等活動展示,讓國內廣大花卉愛好者了解和認識了更多、更優質的秋海棠品種,為推動秋海棠在中國園林綠化中的推廣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授予「園藝開發獎」。詹瑞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幸獲得『園藝開發獎』,既是專委會對我的工作肯定,也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費邑興亡西周初期,在今費縣上冶鄉古城村一帶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郯。
  • 新生班裡滿眼的雙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新生班裡滿眼的雙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  開學在即,翻開新生花名冊,可以發現三個字的名字佔了絕對主流。有的班級四十多人中,只有一兩人是兩字或四字的名字。中國的避諱制度源遠流長,「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對於這三種身份的人,旁人既不可指摘他們的過錯和短處,就連名諱也不能觸碰,如果趕巧取名用了相同的字,就必須更改。秦漢不只避諱死者,和皇帝名諱同字、同音的人物、禮俗禮器、山川大澤都要改名,甚至對前代君王都必須避諱。  在宗法社會,不只尊者要避諱,家裡的親者、長輩也必須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