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列傳第二》后妃列傳第十六篇: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文:小A史蒂芬
原文【20】:簡文宣鄭太后,諱阿春,河南滎陽人也。世為冠族。祖合,臨濟令。父愷,字祖元,安豐太守。後少孤,無兄弟,唯姊妹四人,後最長。先適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依於舅濮陽吳氏。元帝為丞相,敬後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後及吳氏女並遊後園,或見之,言於帝曰:"鄭氏女雖嫠,賢於吳氏遠矣。"建武元年,納為琅邪王夫人。甚有寵。後雖貴幸,而恆有憂色。帝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已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有所適,恐姊為人妾,無復求者。"帝因從容謂劉隗曰:"鄭氏二妹,卿可為求佳對,使不失舊。"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氏,皆得舊門。帝召王褒為尚書郎,以悅後意。後生琅邪悼王、簡文帝、尋陽公主。帝稱尊號,後雖為夫人,詔太子及東海、武陵王皆母事之。帝崩,後稱建平國夫人。釋文:簡文宣太后鄭阿春,鄭州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人。鄭阿春出身世家冠族。她的祖父鄭合做過臨濟縣令。她的父親鄭愷,字祖元,做過安豐太守。
鄭阿春少年時父母雙亡很孤單,又沒有兄弟,只有姐妹四人,她又是最年長的大姐。最先她嫁給了渤海郡一個姓田的人家,生下了一個兒子後就守寡,於是就依附在舅舅濮陽吳氏的家中。
晉元帝司馬睿為丞相的時候,元敬皇后虞孟母先去世了,於是就打算納吳氏家族的女兒為夫人。當時鄭阿春與吳氏家的女兒一同在後園中遊玩,大家看見後,就去對皇帝司馬睿說道:「鄭氏家族的女兒雖然是個寡婦,但是論賢德要遠強於吳氏家族的女兒。」
建武元年,鄭阿春被納為琅邪王夫人,並非常得到寵幸。鄭阿春雖然得到了寵幸,但是還是經常有憂煩的神色。帝問她原因,鄭阿春回答說道:「臣妾有三個妹妹,中間那個已經嫁給了長沙人王褒,剩下的二個妹妹還沒有嫁人,我害怕會因為我做了王妃,而沒有人敢去向她們求婚。」皇帝就因為這件事非常莊重的對劉隗說道:「鄭氏家族的兩個妹妹,卿你可以為她們尋找可以許配的人家,讓她們保有曾經的尊貴地位。」劉隗於是就舉薦了自己的從子劉傭娶了老三,而讓最小的許配給了漢中人李氏,全都顯赫如過去的門戶一樣。皇帝召王褒為尚書郎,以取悅鄭阿春的心意。鄭阿春生了琅邪悼王、晉簡文帝、尋陽公主。司馬睿稱尊號的時候,雖然太后鄭阿春依然是夫人的名分,但是皇帝下詔讓太子和東海王、武陵王全都以母親的地位來對待侍奉鄭阿春。皇帝司馬睿駕崩去世後,太后被稱為建平國夫人。
原文【21】:鹹和元年薨,簡文帝時為琅邪王,制服重。有司以王出繼,宜降所生,國臣不能匡正,奏免國相諸葛頤。王上疏曰:"亡母生臨臣國,沒留國第,臣雖出後,亦無所厭,則私情得敘。昔敬後崩,孝王已出繼,亦還服重。此則明比,臣所憲章也。"明穆皇后不奪其志,乃徙琅邪王為會稽王,追號後曰會稽太妃。及簡文帝即位,未及追尊。臨崩,封皇子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國,奉太妃祀。釋文:鹹和元年(即公元326年,晉成帝司馬衍年號)鄭阿春去世,簡文帝當時為琅邪王,正在服重孝大喪的。有關部門認為琅邪王已經被過繼,對生母的喪禮應該降級,可是琅邪國中的大臣們不能夠進行糾正,就啟奏免除琅邪國相諸葛頤的職務。於是琅邪王上疏說道:「去世的母親生前在我的國家生活,在我的府第去,臣雖然已經被過繼,但是並不改變喪禮的等級,這樣才抒發了心中對她的情感。當年元敬皇后去世,孝王也已經過繼,但是也服重孝大喪。這是非常明白的先例,也是臣所效法的憲章依據。」明穆皇后沒有強迫他改變主意,於是就徙封琅邪王為會稽王,追封鄭阿春號為會稽太妃。等到晉簡文帝即位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對鄭阿春進行追尊。但是在臨駕崩去世的時候,封皇子司馬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國,侍奉太妃的祭祀。
原文【22】:太元十九年,孝武帝下詔曰:"會稽太妃文母之德,徽音有融,誕載聖明,光延於晉。先帝追尊聖善,朝議不一,道以疑屈。朕述遵先志,常惕於心。今仰奉遺旨,依《陽秋》二漢孝懷皇帝故事,上太妃尊號曰簡文太后。"於是立廟於太廟路西,陵曰嘉平。時群臣希旨,多謂鄭太后應配食於元帝者。帝以問太子前率徐邈,邈曰:"臣案《陽秋》之義,母以子貴。魯隱尊桓母,別考仲子之宮而不配食於惠廟。又平素之時,不伉儷於先帝,至於子孫,豈可為祖考立配?其崇尊盡禮,由於臣子,故得稱太后,陵廟備典。若乃祔葬配食,則義所不可。"從之。
釋文:太元十九年(即公元394年,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晉孝武帝下詔說道:「會稽太妃有文王母親一樣的德行,她那美好的聲音融匯在耳中,生育下聖明的君主,光芒照耀這大晉朝。先帝追封尊崇這樣的聖明善舉,可是朝議卻沒有達成共識,這種情況好像是有些被歪曲。朕追述遵行先帝的志願,常常在心中想起這件事。今天我要仰奉先帝的遺旨,依據《陽秋》(即《春秋》,因避諱鄭阿春名字而改)以及兩漢孝懷皇帝時期的故事,給太妃上尊號為簡文太后。」於是為太后鄭阿春建立廟宇在太廟的路西,陵寢叫做嘉平陵。
當時很多大臣們都上奏請旨,大多希望鄭太后應該匹配晉元帝一同接受祭祀。皇帝就因為這件事詢擔任太子前率的徐邈,徐邈回答說道:「臣按照《陽秋》裡面的記載認為,母以子貴。魯隱公尊敬桓公的母親,就另外建立的宮廟進行祭祀而沒有讓她進入惠公的廟裡配合接受祭祀。再者說以往的時候,太后不是先帝的正妻原配,我們作為子孫後代,又豈能為祖先考證設立原配呢?對太后的崇敬尊敬已經達到了極點,也是由於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才得以尊稱為太后,並建立陵廟完備了制度。假如讓太后合葬晉元帝配食太廟,則是於義理所不允許的事情。」於是就聽從了他的觀點。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2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