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揭秘的歷史
——「高唐」名字的由來及其歷史文化內涵探析
文/莊煥東
內容提要:位於禹城市倫鎮的高唐故城,建於春秋齊桓公實行「五都制」時期,為五都之一,當時建城時定名為「高唐」。因為此地為炎帝後裔所建高國故都,又為齊文公次子公子高受封所建的「高邑」,命名「高唐」時取其「高」;同時,此地還是唐堯帝命大禹治水最後取得成功的地方,為紀念唐堯夏禹這一開天闢地的豐功偉績,命名時又取其「唐」,遂定名為「高唐」,也就是「高唐」地名的由來。
揭開「高唐」名字的千古之謎,還原其歷史原意,這要從高唐故城說起。
(本文獲「2019年度全省方志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
一、高唐故城
高唐故城,位於山東省禹城市倫鎮鄉小城子坡村南1500米處。
圖1:高唐故城位置圖
圖2:高唐故城遺址
高唐之名最早見於《左傳》:「襄公十九年,以夙沙衛易己,衛奔高唐以叛,齊慶封圍高唐,弗克。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號之,乃下。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聞師將傅食,高唐人殖綽、工僂會夜縋納師,醢衛於軍。」
從這一段文字記載中有兩個重要信息節點:夙沙衛叛齊地點在高唐城,時間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也就是說此時就有高唐之名和高唐城了。
那麼高唐城建於何時呢?
這要從齊國的歷史說起。齊國是姜太公輔佐周朝武王滅商後分封給姜太公的諸侯國,定都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分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武夷叛周,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獲得徵伐之權,奠定了齊為大國的基礎。
這是周成王為齊國劃定的四至版圖界限。雖然區域大,但齊國實際控制的面積,以臨淄為中心方圓只有百裡。《孟子·告子章句下》:「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裡也」。高唐故城距臨淄300多裡,此時高唐並沒有納入齊國管轄範圍。
直到齊文公(公元前815年—公元前804年在位)封公子高於高邑,始得將高唐納入齊國實際控制管轄的版圖。《清一統志》和研究高氏歷史文化的著名學者高路加教授認為,高邑之地在今禹城市的高唐故城。
時至齊襄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86年在位),其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昏庸無能。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十二年)齊襄公遭大臣連稱、管至父夥同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齊大夫雍廩殺國君公孫無知,鮑叔牙、公子高之孫高傒等迎擁齊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約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達43年,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即位,拜管仲為相,延續太公治國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推行改革,實行五都制,齊國迅速強盛起來,逐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國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與五都制有著很深的內在聯繫。所謂五都制,就是把齊國劃為五個大區,大區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在每個大區設建一座都城,五都為:臨淄(齊國軍政中心)、高唐、即墨、莒和平陸。根據《戰國策·燕策一》的記載,「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也有「五都之兵」的說法。而唐朝史學家在《史記索隱》中,則認為齊國的五都是臨淄、高唐、即墨、平陸和莒這五個城市。
高唐作為河濟平原(黃河、濟河)戰略中心,和齊國西陲的橋頭堡,軍事戰略價值重大,這是定高唐為五都之一的重要原因。
五都既定,建城當先。(春秋建城從詩經「其繩則直,縮版以載」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皆是土城。)由此高唐城得以興建。
《春秋經》載,齊桓公會盟共有16次之多。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春的鄄之會盟,強國地位已得到承認,齊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冬的幽之會盟,霸主地位已經確立。齊桓公35年(公元前651年)夏的葵秋會盟得到了周襄王及各諸侯的共同承認,標誌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齊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
從以上會盟情況分析看,五都建設當在齊桓公執政前期完成。即高唐故城建設時間在公元前685(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78年期間,最晚時間不超過公元前651年。
1982年11月《山東省禹城縣高唐故城遺址資料》記載:高唐故城遺址,地形為平地,遺址北部有一長150米寬40米高1米的土臺,中部城牆可辯。遺址中部地表有大量陶片、磚塊、瓦礫,從所挖的溝渠斷面觀察,文化層約120釐米,北部高臺有大量陶片。文化性質和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此城毀於東晉。
圖3:出土陶片 攝影:王超 引自:高唐故城檔案
據《禹城志》記載:「《太平寰宇記》高唐故城,在禹城西南五十裡」。《左傳—杜預注》記載:「高唐在祝阿縣西北」。又據《高唐州志》記載,清康熙年間,有知州龍圖躍的七律《高唐故城》一首:
高唐故堞委荒村,倫鎮西頭基尚存。
早有趙人漁遠水,更無盼子守西門。
千年兵燹青燐老,終日風沙白晝昏。
嬴政長城空萬裡,何嘗一代感秦恩。
2015年6月23日,高唐故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4:高唐故城遺址碑(山東省人民政府立) 攝影:羅長曉
圖5:高唐故城遺址碑文 攝影:羅長曉
高唐故城作為齊桓公五都之一,齊國西部軍事重鎮,成就了他的霸業,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在齊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據張仁慶先生《大禹治水聖地·禹城信有徵》一文載,「據舊志載,禹息故城在祝阿邑南30裡,有廢禹息故城。又載:祝阿邑改為祝阿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禹城,取縣南禹息故城為名。由此可知:禹息故城在城南30裡處,即今倫鎮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間,有一高地、約13.5平方公裡。據《淮南子·地形篇》說:禹以息壤填洪水。禹息故城由此而得名。據《山東通志》記載,此地為『三城疊壓』。大約在4500年至5000年前,炎帝後裔被分封到禹城境域,建立高國國都即在此,後因戰爭而滅亡。約在4400至4200年前,大禹治水在高國城址之上建城。因該城為埋息土之城,後人稱之為禹息故城。此後,黃河泛濫改道,便將禹息故城埋入地下。時至春秋,齊國又在禹息故城之上修建高唐城,以衛戍邊陲。」
圖6:禹息古城遺址碑(山東省人民政府立) 攝影:羅長曉
圖7:禹息古城遺址碑文 攝影:羅長曉
圖8:三城遺址碑 攝影:羅長曉
圖9:三城遺址碑文 攝影:羅長曉
高國是炎帝後裔高氏的封國。姜姓太公,又名呂尚,也為炎帝後裔。其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其子孫因此以呂為氏。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立國,受封於其先祖輔佐大禹治水之地齊國。
齊國傳至太公孫齊文公。齊文公呂赤的次子又被封因高夷居住過的高國而得名高邑(高唐故城),稱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名叫呂傒,為齊國上卿,執掌軍政大權。因和管仲合作,使齊桓公稱霸中原,建立大功,齊桓公賜傒「以王父(即祖父)名為氏」,因此叫高傒。高傒就是後世絕大部分高姓子孫的共祖。後世龐大的高姓主源由此在高唐宣告誕生。
高唐作為高姓先祖的發祥地,也是祖庭地,受到高姓後人的祭拜。可以說,天下高姓出山東,山東高姓祖地在高唐。這一重要的寶貴歷史文化姓氏資源,亟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禹息故城是大禹治水的指揮中心。上古治水始於唐堯帝,治水範圍重點在洪水最易泛濫的黃河下遊。
唐堯帝派鯀治水九年未成,又納眾人之議,任用鯀之子禹承父治水,禹率眾徒,結族聚力,吸取其父鯀治水障堵的教訓,「疏川導滯」,導水導河入海,經過十三年艱苦奮鬥,終得成功。
禹息故城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地,可謂是勝利之城、英雄之城。
大禹治水,遍跡天涯,為何在此建城?
「禹城一帶是大禹治水完成導河入海的最後地域」。此地為重要的治水中心,這個區域治水任務重,治水時間長,並以城障水,導河入海。
在禹息故城治水的成功奠定了大禹在部落中的政治領導地位,給予夏王朝的建立以重大影響,開啟了華夏立國興邦的偉大航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由此開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文明時代。
可以說禹息故城為夏朝第一城,夏朝之源。
二、「高唐」之名的由來
現在一個地方、城市的命名,要依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民政部頒發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在中國古代地方命名也有嚴格的程序和依據。如縣以上的地方、城市命名要由國王、皇帝或中央命名,同樣遵循科學規範、不重名、避諱等原則。
命名依據多以方位、山水、故國邑、人物、地形、氣候、相對位置、部落、物產、史跡、傳說、避諱、美願等。
郭沫若在《蒲劍集·屈原考》一文中說:「始皇名政,別人一定要避諱」。《公羊傳·閔公元年》書中雲,「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著諱,為賢者諱。」
「唐」最早是陶唐氏的簡稱,是遠古時期一個部落的名稱,初都太原,後居平陽。這個部落最有名的首領就是堯,所以堯帝又被稱為「唐堯」。
「唐」為堯帝專用,與之無關者要避諱。如帶「唐」字的縣以上的地名、城市除高唐縣以外有5個:
唐縣,為古唐侯堯之封地而得名;行唐縣,堯自唐南行歷該地因名為行唐;唐河縣因唐堯帝之兄后稷的姬姓子孫封地為唐國而得名;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句麗駐蹕而得名;青唐縣,實為青堂羌,與「唐」無關。
唐朝的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即唐堯初都之地。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唐朝之名,是李淵將國號定為「唐」的。隋朝時他曾任太原留守,負責鎮壓山西一帶的起義軍,後來他又在太原起兵。可以說,李氏起家於太原這個古老的「唐」地。因此,在得到天下後,李淵將國號定為「唐」,蘊含著對唐堯帝的紀念和崇敬,作為唐朝開國之帝要像唐堯帝一樣名垂千古、萬古流芳,使大唐江山永固、代代相傳。
後唐是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
公元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續大唐正統。
我們高唐縣的「唐」字,遇帝也要避諱。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武則天對高唐之名非常避諱。於是,693年武則天將高唐縣改為崇武縣。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一名朱全忠,又名朱晃,「晃」與「唐」同韻母「ang」,為避帝諱,高唐縣又改為魚邱縣。936年,石敬瑭稱帝,因瑭與「唐」發音相同,為避帝諱改高唐縣為齊城縣。
由此可見,地名命名是非常嚴格的,帶有「唐」字的地名皆與唐堯帝有關。無關者都要避諱。
依據古代地名命名原則,來分析高唐之名的來歷:
高唐在齊文公時封公子高於高邑。此時尚無「唐」。高唐之名應是在齊桓公建城時命名的。作為五都之一,特別是新建的齊國西部軍政中心,應該有個非常好的名字,其命名時應該是非常嚴謹的,一定會對此地的歷史以及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進行研究,並寄託著齊國強盛的美好願望。因此地是古高國和禹息故城之地,所以,在命名時要體現其歷史淵源。可能會有高國城、高城、禹城、高禹城、河城、高唐城等名字,但最後選定了「高唐」二字。
高唐是由「高」字和「唐」字組成。取「高」字有兩層涵義:一是取古高國之「高」,代表新建城歷史之源,源於古高國。二是紀念公子高封於高邑,納入齊國版圖之始。
高唐之名早於唐朝,也就是說,高唐的「唐」與唐朝無關,那麼也就是與唐堯帝有關。從目前史書記載可查,唐堯帝並沒有到過高唐一帶活動,但在這裡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與唐堯帝有關。
「唐」字,就是為了紀念唐堯帝發令治水,大禹在此建城,治水成功,這一偉大壯舉事件。
那為什麼用「唐」不用「禹」呢?
其一,唐堯是五帝之一。唐堯帝是部落首領,是唐堯帝發出的治水命令,大禹只是一個治水的執行者,是大禹治水,名歸唐堯,功在大禹。
其二,唐堯帝治水實際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鯀治水失敗,第二階段大禹治水成功。禹是在鯀治水的基礎上吸取教訓後成功的。禹只是代表治水成功,但不代表治水的全過程。
其三,《說文》:「唐」為大言。《白虎通·號》解釋「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為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布的命令。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部落聯盟時期,什麼人可講豪言,發布命令,指揮部落呢?只有部落聯盟首領,唐堯帝就是這樣的人傑。
「唐」,從庚從口。庚:繁盛殷實;口:繁衍生命。「唐」字蘊含了高唐人對新城繁榮昌盛、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
春秋時期,陰陽五行說已在齊國流行,庚在五行中,位於西方,新建城位於齊國西界,符合古人命名的方法。
故此,以「高和「唐」命名新城,全面準確,概括了新城的歷史、方位以及在此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高唐」之名由此產生。
由此也可以看出,齊桓公時不但政治、軍事、經濟達到諸侯國之首,其文化發展也領先各諸侯國了。齊桓公為新城——高唐城命名研究之深、探討之細,體現了齊國人的智慧,令我們讚嘆敬仰。
三、「高唐」名字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老、偉大、強盛、唯美是高唐名字的內涵,也是高唐的代名詞。
往事越千年,浮想聯翩。追思古高國先民,長途跋涉,戰天鬥地,開疆闢土,是何等的艱辛。華夏民族正是具有這樣的精神力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終成泱泱大國。
唐堯帝治水,功在大禹,名垂千古。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艱苦奮鬥,尊重自然,以身為度,嚴明法度,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開啟了中華文明史,為中華民族立下一座豐碑。
姜齊桓公,因太公策,求賢攬才,勵精圖治,推行改革,富國強兵,民安阜寧,終成中原霸主,彪炳史冊,奠定了今天山東省版圖。
田齊發祥於高唐。《左傳·魯昭公十年》有「穆孟姬為之請高唐,陳氏始大」的記載。《高唐名人傳略》載:陳無宇,也叫陳桓子。他的高祖父陳憲是陳國陳厲公的兒子,因王室內亂陳憲逃奔齊國。齊桓公想要任他為卿,他推辭說:「我作為一個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倖免除種種負擔,已經是您給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擔當這麼高的職位。」陳憲入齊後把陳氏改為田氏。因此,陳無宇也叫田無宇、田植子。陳桓子無宇有力氣,侍奉齊莊公,很受寵信。據《左傳》記載,陳桓子有功不受賞,把得來的財物,有的上交齊君,有的分給貧窮孤寡,連封邑也分給了齊君的子孫,自己則退居於莒邑。齊君把莒邑旁邊的土地賜給他,他也辭謝不受。齊君的妻子穆孟姬請求把高唐給他,於是陳桓子開始居高唐。陳桓子去世後,他的兒子田乞侍奉齊景公,任大夫。他有了高唐這塊封地,向百姓徵收賦稅時用小鬥收進,賜給百姓糧食時用大鬥,因此田氏得到民心,他們的家族也來越大。田乞開始任齊國宰相,獨攬齊國政權。田乞之後,田氏連續四代任齊國宰相。齊康公即位後,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當時任宰相的田和把他遷到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齊康公十九年(前386年),周天子批准田和為諸候的請求,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從此,齊國由姜姓國變為田姓國,歷史上稱做田齊。
田齊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37年)、魏惠王會田於郊,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盼子守高唐,固河守邊,捨生忘死,外族止漁,百姓安居樂業,終成一代名將。死葬高唐,精神永存。
圖10:固河盼子墓
圖11:固河齊盼子墓碑
古老的高唐,她有近5000年的歷史,記載了千萬個可歌可泣、至善至美的故事,使高唐歷史更加厚重光彩。
偉大的高唐,她是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夏朝文明的起點。
強盛的高唐,她為齊魯大地做出巨大貢獻,確立了今天山東省版圖西部的邊界線,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唯美的高唐,她凝結著一代一代高唐人對高唐的美好期待,並為之奮鬥。
今天,高唐人民正乘著十九大的東風,在新時代的徵途上,闊步前進,為即將建成美好的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高唐之名將享譽四海,萬古流芳!
近期作品
詩歌 | 莊煥東 :清平森林尋寶
詩歌 | 莊煥東:夢遊秦前高唐三千年
【作者簡介】莊煥東,公務員,文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