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煥東:遲遲揭秘的歷史——「高唐」名字的由來及其歷史文化內涵探析

2020-12-01 騰訊網

遲遲揭秘的歷史

——「高唐」名字的由來及其歷史文化內涵探析

文/莊煥東

內容提要:位於禹城市倫鎮的高唐故城,建於春秋齊桓公實行「五都制」時期,為五都之一,當時建城時定名為「高唐」。因為此地為炎帝後裔所建高國故都,又為齊文公次子公子高受封所建的「高邑」,命名「高唐」時取其「高」;同時,此地還是唐堯帝命大禹治水最後取得成功的地方,為紀念唐堯夏禹這一開天闢地的豐功偉績,命名時又取其「唐」,遂定名為「高唐」,也就是「高唐」地名的由來。

揭開「高唐」名字的千古之謎,還原其歷史原意,這要從高唐故城說起。

(本文獲「2019年度全省方志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

一、高唐故城

高唐故城,位於山東省禹城市倫鎮鄉小城子坡村南1500米處。

圖1:高唐故城位置圖

圖2:高唐故城遺址

高唐之名最早見於《左傳》:「襄公十九年,以夙沙衛易己,衛奔高唐以叛,齊慶封圍高唐,弗克。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號之,乃下。問守備焉,以無備告。揖之,乃登。聞師將傅食,高唐人殖綽、工僂會夜縋納師,醢衛於軍。」

從這一段文字記載中有兩個重要信息節點:夙沙衛叛齊地點在高唐城,時間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也就是說此時就有高唐之名和高唐城了。

那麼高唐城建於何時呢?

這要從齊國的歷史說起。齊國是姜太公輔佐周朝武王滅商後分封給姜太公的諸侯國,定都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分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武夷叛周,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獲得徵伐之權,奠定了齊為大國的基礎。

這是周成王為齊國劃定的四至版圖界限。雖然區域大,但齊國實際控制的面積,以臨淄為中心方圓只有百裡。《孟子·告子章句下》:「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裡也」。高唐故城距臨淄300多裡,此時高唐並沒有納入齊國管轄範圍。

直到齊文公(公元前815年—公元前804年在位)封公子高於高邑,始得將高唐納入齊國實際控制管轄的版圖。《清一統志》和研究高氏歷史文化的著名學者高路加教授認為,高邑之地在今禹城市的高唐故城。

時至齊襄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86年在位),其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昏庸無能。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十二年)齊襄公遭大臣連稱、管至父夥同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齊大夫雍廩殺國君公孫無知,鮑叔牙、公子高之孫高傒等迎擁齊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約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達43年,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即位,拜管仲為相,延續太公治國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推行改革,實行五都制,齊國迅速強盛起來,逐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國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與五都制有著很深的內在聯繫。所謂五都制,就是把齊國劃為五個大區,大區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在每個大區設建一座都城,五都為:臨淄(齊國軍政中心)、高唐、即墨、莒和平陸。根據《戰國策·燕策一》的記載,「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也有「五都之兵」的說法。而唐朝史學家在《史記索隱》中,則認為齊國的五都是臨淄、高唐、即墨、平陸和莒這五個城市。

高唐作為河濟平原(黃河、濟河)戰略中心,和齊國西陲的橋頭堡,軍事戰略價值重大,這是定高唐為五都之一的重要原因。

五都既定,建城當先。(春秋建城從詩經「其繩則直,縮版以載」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皆是土城。)由此高唐城得以興建。

《春秋經》載,齊桓公會盟共有16次之多。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春的鄄之會盟,強國地位已得到承認,齊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冬的幽之會盟,霸主地位已經確立。齊桓公35年(公元前651年)夏的葵秋會盟得到了周襄王及各諸侯的共同承認,標誌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齊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

從以上會盟情況分析看,五都建設當在齊桓公執政前期完成。即高唐故城建設時間在公元前685(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78年期間,最晚時間不超過公元前651年。

1982年11月《山東省禹城縣高唐故城遺址資料》記載:高唐故城遺址,地形為平地,遺址北部有一長150米寬40米高1米的土臺,中部城牆可辯。遺址中部地表有大量陶片、磚塊、瓦礫,從所挖的溝渠斷面觀察,文化層約120釐米,北部高臺有大量陶片。文化性質和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此城毀於東晉。

圖3:出土陶片 攝影:王超 引自:高唐故城檔案

據《禹城志》記載:「《太平寰宇記》高唐故城,在禹城西南五十裡」。《左傳—杜預注》記載:「高唐在祝阿縣西北」。又據《高唐州志》記載,清康熙年間,有知州龍圖躍的七律《高唐故城》一首:

高唐故堞委荒村,倫鎮西頭基尚存。

早有趙人漁遠水,更無盼子守西門。

千年兵燹青燐老,終日風沙白晝昏。

嬴政長城空萬裡,何嘗一代感秦恩。

2015年6月23日,高唐故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4:高唐故城遺址碑(山東省人民政府立) 攝影:羅長曉

圖5:高唐故城遺址碑文 攝影:羅長曉

高唐故城作為齊桓公五都之一,齊國西部軍事重鎮,成就了他的霸業,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在齊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據張仁慶先生《大禹治水聖地·禹城信有徵》一文載,「據舊志載,禹息故城在祝阿邑南30裡,有廢禹息故城。又載:祝阿邑改為祝阿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禹城,取縣南禹息故城為名。由此可知:禹息故城在城南30裡處,即今倫鎮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間,有一高地、約13.5平方公裡。據《淮南子·地形篇》說:禹以息壤填洪水。禹息故城由此而得名。據《山東通志》記載,此地為『三城疊壓』。大約在4500年至5000年前,炎帝後裔被分封到禹城境域,建立高國國都即在此,後因戰爭而滅亡。約在4400至4200年前,大禹治水在高國城址之上建城。因該城為埋息土之城,後人稱之為禹息故城。此後,黃河泛濫改道,便將禹息故城埋入地下。時至春秋,齊國又在禹息故城之上修建高唐城,以衛戍邊陲。」

圖6:禹息古城遺址碑(山東省人民政府立) 攝影:羅長曉

圖7:禹息古城遺址碑文 攝影:羅長曉

圖8:三城遺址碑 攝影:羅長曉

圖9:三城遺址碑文 攝影:羅長曉

高國是炎帝後裔高氏的封國。姜姓太公,又名呂尚,也為炎帝後裔。其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其子孫因此以呂為氏。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立國,受封於其先祖輔佐大禹治水之地齊國。

齊國傳至太公孫齊文公。齊文公呂赤的次子又被封因高夷居住過的高國而得名高邑(高唐故城),稱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名叫呂傒,為齊國上卿,執掌軍政大權。因和管仲合作,使齊桓公稱霸中原,建立大功,齊桓公賜傒「以王父(即祖父)名為氏」,因此叫高傒。高傒就是後世絕大部分高姓子孫的共祖。後世龐大的高姓主源由此在高唐宣告誕生。

高唐作為高姓先祖的發祥地,也是祖庭地,受到高姓後人的祭拜。可以說,天下高姓出山東,山東高姓祖地在高唐。這一重要的寶貴歷史文化姓氏資源,亟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禹息故城是大禹治水的指揮中心。上古治水始於唐堯帝,治水範圍重點在洪水最易泛濫的黃河下遊。

唐堯帝派鯀治水九年未成,又納眾人之議,任用鯀之子禹承父治水,禹率眾徒,結族聚力,吸取其父鯀治水障堵的教訓,「疏川導滯」,導水導河入海,經過十三年艱苦奮鬥,終得成功。

禹息故城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地,可謂是勝利之城、英雄之城。

大禹治水,遍跡天涯,為何在此建城?

「禹城一帶是大禹治水完成導河入海的最後地域」。此地為重要的治水中心,這個區域治水任務重,治水時間長,並以城障水,導河入海。

在禹息故城治水的成功奠定了大禹在部落中的政治領導地位,給予夏王朝的建立以重大影響,開啟了華夏立國興邦的偉大航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由此開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文明時代。

可以說禹息故城為夏朝第一城,夏朝之源。

二、「高唐」之名的由來

現在一個地方、城市的命名,要依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民政部頒發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在中國古代地方命名也有嚴格的程序和依據。如縣以上的地方、城市命名要由國王、皇帝或中央命名,同樣遵循科學規範、不重名、避諱等原則。

命名依據多以方位、山水、故國邑、人物、地形、氣候、相對位置、部落、物產、史跡、傳說、避諱、美願等。

郭沫若在《蒲劍集·屈原考》一文中說:「始皇名政,別人一定要避諱」。《公羊傳·閔公元年》書中雲,「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著諱,為賢者諱。」

「唐」最早是陶唐氏的簡稱,是遠古時期一個部落的名稱,初都太原,後居平陽。這個部落最有名的首領就是堯,所以堯帝又被稱為「唐堯」。

「唐」為堯帝專用,與之無關者要避諱。如帶「唐」字的縣以上的地名、城市除高唐縣以外有5個:

唐縣,為古唐侯堯之封地而得名;行唐縣,堯自唐南行歷該地因名為行唐;唐河縣因唐堯帝之兄后稷的姬姓子孫封地為唐國而得名;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句麗駐蹕而得名;青唐縣,實為青堂羌,與「唐」無關。

唐朝的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即唐堯初都之地。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唐朝之名,是李淵將國號定為「唐」的。隋朝時他曾任太原留守,負責鎮壓山西一帶的起義軍,後來他又在太原起兵。可以說,李氏起家於太原這個古老的「唐」地。因此,在得到天下後,李淵將國號定為「唐」,蘊含著對唐堯帝的紀念和崇敬,作為唐朝開國之帝要像唐堯帝一樣名垂千古、萬古流芳,使大唐江山永固、代代相傳。

後唐是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

公元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續大唐正統。

我們高唐縣的「唐」字,遇帝也要避諱。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武則天對高唐之名非常避諱。於是,693年武則天將高唐縣改為崇武縣。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一名朱全忠,又名朱晃,「晃」與「唐」同韻母「ang」,為避帝諱,高唐縣又改為魚邱縣。936年,石敬瑭稱帝,因瑭與「唐」發音相同,為避帝諱改高唐縣為齊城縣。

由此可見,地名命名是非常嚴格的,帶有「唐」字的地名皆與唐堯帝有關。無關者都要避諱。

依據古代地名命名原則,來分析高唐之名的來歷:

高唐在齊文公時封公子高於高邑。此時尚無「唐」。高唐之名應是在齊桓公建城時命名的。作為五都之一,特別是新建的齊國西部軍政中心,應該有個非常好的名字,其命名時應該是非常嚴謹的,一定會對此地的歷史以及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進行研究,並寄託著齊國強盛的美好願望。因此地是古高國和禹息故城之地,所以,在命名時要體現其歷史淵源。可能會有高國城、高城、禹城、高禹城、河城、高唐城等名字,但最後選定了「高唐」二字。

高唐是由「高」字和「唐」字組成。取「高」字有兩層涵義:一是取古高國之「高」,代表新建城歷史之源,源於古高國。二是紀念公子高封於高邑,納入齊國版圖之始。

高唐之名早於唐朝,也就是說,高唐的「唐」與唐朝無關,那麼也就是與唐堯帝有關。從目前史書記載可查,唐堯帝並沒有到過高唐一帶活動,但在這裡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與唐堯帝有關。

「唐」字,就是為了紀念唐堯帝發令治水,大禹在此建城,治水成功,這一偉大壯舉事件。

那為什麼用「唐」不用「禹」呢?

其一,唐堯是五帝之一。唐堯帝是部落首領,是唐堯帝發出的治水命令,大禹只是一個治水的執行者,是大禹治水,名歸唐堯,功在大禹。

其二,唐堯帝治水實際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鯀治水失敗,第二階段大禹治水成功。禹是在鯀治水的基礎上吸取教訓後成功的。禹只是代表治水成功,但不代表治水的全過程。

其三,《說文》:「唐」為大言。《白虎通·號》解釋「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為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布的命令。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部落聯盟時期,什麼人可講豪言,發布命令,指揮部落呢?只有部落聯盟首領,唐堯帝就是這樣的人傑。

「唐」,從庚從口。庚:繁盛殷實;口:繁衍生命。「唐」字蘊含了高唐人對新城繁榮昌盛、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

春秋時期,陰陽五行說已在齊國流行,庚在五行中,位於西方,新建城位於齊國西界,符合古人命名的方法。

故此,以「高和「唐」命名新城,全面準確,概括了新城的歷史、方位以及在此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高唐」之名由此產生。

由此也可以看出,齊桓公時不但政治、軍事、經濟達到諸侯國之首,其文化發展也領先各諸侯國了。齊桓公為新城——高唐城命名研究之深、探討之細,體現了齊國人的智慧,令我們讚嘆敬仰。

三、「高唐」名字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老、偉大、強盛、唯美是高唐名字的內涵,也是高唐的代名詞。

往事越千年,浮想聯翩。追思古高國先民,長途跋涉,戰天鬥地,開疆闢土,是何等的艱辛。華夏民族正是具有這樣的精神力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終成泱泱大國。

唐堯帝治水,功在大禹,名垂千古。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艱苦奮鬥,尊重自然,以身為度,嚴明法度,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開啟了中華文明史,為中華民族立下一座豐碑。

姜齊桓公,因太公策,求賢攬才,勵精圖治,推行改革,富國強兵,民安阜寧,終成中原霸主,彪炳史冊,奠定了今天山東省版圖。

田齊發祥於高唐。《左傳·魯昭公十年》有「穆孟姬為之請高唐,陳氏始大」的記載。《高唐名人傳略》載:陳無宇,也叫陳桓子。他的高祖父陳憲是陳國陳厲公的兒子,因王室內亂陳憲逃奔齊國。齊桓公想要任他為卿,他推辭說:「我作為一個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倖免除種種負擔,已經是您給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擔當這麼高的職位。」陳憲入齊後把陳氏改為田氏。因此,陳無宇也叫田無宇、田植子。陳桓子無宇有力氣,侍奉齊莊公,很受寵信。據《左傳》記載,陳桓子有功不受賞,把得來的財物,有的上交齊君,有的分給貧窮孤寡,連封邑也分給了齊君的子孫,自己則退居於莒邑。齊君把莒邑旁邊的土地賜給他,他也辭謝不受。齊君的妻子穆孟姬請求把高唐給他,於是陳桓子開始居高唐。陳桓子去世後,他的兒子田乞侍奉齊景公,任大夫。他有了高唐這塊封地,向百姓徵收賦稅時用小鬥收進,賜給百姓糧食時用大鬥,因此田氏得到民心,他們的家族也來越大。田乞開始任齊國宰相,獨攬齊國政權。田乞之後,田氏連續四代任齊國宰相。齊康公即位後,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當時任宰相的田和把他遷到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齊康公十九年(前386年),周天子批准田和為諸候的請求,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從此,齊國由姜姓國變為田姓國,歷史上稱做田齊。

田齊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37年)、魏惠王會田於郊,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盼子守高唐,固河守邊,捨生忘死,外族止漁,百姓安居樂業,終成一代名將。死葬高唐,精神永存。

圖10:固河盼子墓

圖11:固河齊盼子墓碑

古老的高唐,她有近5000年的歷史,記載了千萬個可歌可泣、至善至美的故事,使高唐歷史更加厚重光彩。

偉大的高唐,她是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夏朝文明的起點。

強盛的高唐,她為齊魯大地做出巨大貢獻,確立了今天山東省版圖西部的邊界線,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唯美的高唐,她凝結著一代一代高唐人對高唐的美好期待,並為之奮鬥。

今天,高唐人民正乘著十九大的東風,在新時代的徵途上,闊步前進,為即將建成美好的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高唐之名將享譽四海,萬古流芳!

近期作品

詩歌 | 莊煥東 :清平森林尋寶

詩歌 | 莊煥東:夢遊秦前高唐三千年

【作者簡介】莊煥東,公務員,文史愛好者。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應接地氣:用"歷史"豐富國寶內涵
    但是必須看到,一直以來文化發展都呈現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相伴相生的規律。就像摩爾定律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永遠是快節奏、爆炸的信息,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能夠慢下來,多一些品味、感悟。隨著社會公眾理性的逐步增強,更多的人會去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深層次的養分,喧囂終會歸於平靜,像《國寶檔案》這樣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欄目的價值將獲得受眾更多的認可。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逾同志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及其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歷史命運》,於1999年立項,2003年10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2003年8月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課題組成員有:汪健、陳錫林。
  • 新書推介:《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第四章 思想比較視閾中歷史唯物主義追尋自由的路徑創新(下)  一、傳統西方自由及其實現觀的代表性思路及其現實困境  二、現實社會實踐:歷史唯物主義探討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三、「人體」解剖:歷史唯物主義考察自由及其實現問題的重要環節
  • 承載悠久歷史,蘊藏深厚文脈——淄博「齊盛裡」名字的由來
    就在當晚,這個名字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許多人歡呼:「淄博終於有了自己的『寬厚裡』了!」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啥非得叫裡?為啥非得叫齊盛?」這個名字究竟是怎麼取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齊盛裡」這個名字出臺的前前後後。
  • 「蠻頭」再到「饅頭」,饅頭名字的由來與演變歷史
    饅頭是一種歷史極為悠久的傳統食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這種麵粉揉制後再蒸熟食用的食物了,當時饅頭的被叫做「蒸餅」。而且那時候人們還未掌握髮酵技術,蒸出來的饅頭乾癟又緊實,直到漢朝時期才漸漸掌握並運用發酵技術,饅頭才有點饅頭的樣子。
  • 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立足涼州,關注唐朝乃至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全貌,將武威置身於隋唐與絲路文明發展的宏大背景之中,對涼州文化進行了多層次、系統性的解讀與論述。三是研究領域拓寬。展現了一些新材料、新觀點和新課題,且緊扣隋唐史研究的前沿領域,對隋唐時期河西的歷史和絲路文化等進行了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四是研究目的明確。
  • 在城市文化及其空間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穿行——《長江流域城市...
    作者以長江流域中型城市黃岡市為例,闡述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內涵、基本特徵、定位原則與目標、塑造策略,以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內涵與培育策略。以南京市玄武湖景區為例,探討在當今國內外文旅市場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城市景區文化旅遊形象的內涵、定位依據及塑造策略。再以成都市為例,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現代化的趨勢及中國城市文化現代化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了合理化的解決路徑。
  • 東南大學:建築很有特色,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校園的景色優美
    東南大學的建築很有特色,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校園的景色優美,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可以坐在這裡的草坪上,和朋友聊聊天,也可以在這裡拍幾張漂亮的照片,或者你也可以拿一本書,坐在草坪上慢慢的品讀。東南大學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蘊的校園,走在校園的路上,看著來來往往的學生們,讓人不僅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學時代,想當初自己也是下課後穿梭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下課後,經常和室友一起討論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是什麼內容。
  • 四川省名字的由來,為何不叫一川、二川,原因歷史悠久
    2020-11-25 11:38:36 來源: 凱樂看世界 舉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陳建國‖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由來與...
    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 名字由來與寓意 城門,見證一座城的歷史,也彰顯了一座城的底蘊。城門之美,美在耐人尋味的名稱,以及名字背後那悠悠往事。 在浩浩嘉陵江畔,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相如故城。故城有四大城門,名字別具一格。翻閱歷史長卷,城門的變遷,是伴隨著故城的發展而變化。
  • 這裡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 山形像一匹奔騰的黑色駿馬
    驪山本身具有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因為它牽連了太多歷史故事,著名的就有《女媧補天落腳之處》、《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驪山形象的向人們述說著驪山的歷史,遊覽驪山,感受著驪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 延展而輻射的紐帶 層累且升華的意義——「長城文化帶」內涵探析
    其中「長城文化帶」既是一個線形的文物保護對象,也是一個「大遺址」類型的文化遺產項目,它的概念屬性及其文化內涵有待於進一步梳理和挖掘。(3)長城地帶不同經濟生產方式及其技藝反映的差異性生計模式,其空間分布既是天然的存在,又憑藉長城的界限作用顯得更加清晰。(4)政治軍事界限的因素。長城兩側的歷代政權常常把長城作為一種界限或者屏障設施。(5)長城地帶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能反映這一地帶環境、經濟和政治特色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 馮天瑜:我為何倡導研究「歷史文化語義學」
    新概念、新名詞、新術語的語義學研究與歷史學、文化學研究的融合,仍顯不足   科學認識的成果,有待形成各種概念和術語來加以總結與概括,故各概念群的形成是諸學科建立的前提,有了「價值、資本、利潤、勞動」等概念的釐定,現代經濟學方得以運行;當「歷史、古代、近代、現代」等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明晰起來,新史學才獲得確切的表述。
  • 高水平大學建設中「開放式」教學內涵探析
    其中,對「綜合性」、「研究型」內涵的認識已經形成了較統一的觀點,甚至有了公認的判斷標準,而「開放式」的內涵則不甚明確。因此,在高水平大學建設過程中,有必要從教學理念的視角來探析「開放式」的內涵。一.面向社會的開放大學對社會的開放,主要是大學教育職能在量和質上的開放。
  • 歷史社會學的構成性難題:由來、演化與趨勢
    本文圍繞歷史社會學構成性難題的由來、演化與當前趨勢,主要勾勒美國歷史社會學作為反主流的運動過程,從1930年代因抵制「芝加哥學派」而產生,到六七十年代反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至今成為反實證社會科學的重要力量。歷史性、非歷史性與反歷史性的構成性難題使歷史社會學充滿爭論且不斷碎片化,也使之不斷擴展主題與更新方法,是推動西方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從詞源到引申意涵的轉化既然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反而言之,具體歷史文化問題的產生也就必然與術語的歷史演變聯繫在一起。陳寅恪在《致沈兼士》中提出:「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概念、術語意涵的多元性因為辭典的編纂而隱去了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而「歷史文化語義學」就是要將概念、術語的意涵還原到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當中。事實上,在歷史文化的演進中,語詞不僅體現為靜態的語言結構,還包含了動態的語用實踐。
  • 「王權富貴」俗氣老套,可東方月初這個儒雅名字的由來更顛覆三觀
    雖然「王權富貴」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滑稽,但這是王權霸業在仔細閱讀家譜後被想出來的。這裡也吐槽一下霸業的審美水平。東方月初這個名字比起俗氣又搞笑的「富貴」,聽起來優雅多了,但是你知道這個名字的幾個來歷嗎?尤其是最後的來歷,讓人哭笑不得。1.東方月初為什麼能叫東方?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 龔育之:三次巨變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由來
    問題發生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文化大革命」的指導思想的錯誤和「文化大革命」中個人崇拜盛行的錯誤,使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發生疑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取得很大成就,可是後來又經歷了嚴重曲折,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誤。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第二次歷史性巨變之後之所以還會有、還需要有第三次歷史性巨變,其歷史由來就在這裡。嚴重曲折之後的形勢,迫使我們黨重新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
  • 「巨鹿」名字的由來,看完漲知識了!
    「巨鹿」名字的由來,看完漲知識了!巨鹿歷史、巨鹿人物、巨鹿村莊、巨鹿味道(《這裡是巨鹿》創作人員:李雅光 韓方媛 李釵)三皇五帝治世,大麓彪炳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