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是一種歷史極為悠久的傳統食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這種麵粉揉制後再蒸熟食用的食物了,當時饅頭的被叫做「蒸餅」。而且那時候人們還未掌握髮酵技術,蒸出來的饅頭乾癟又緊實,直到漢朝時期才漸漸掌握並運用發酵技術,饅頭才有點饅頭的樣子。
饅頭名字的起源
在古時候,饅頭的叫法五花八門,有叫「蒸餅」的,有叫「牢丸」的,有叫「餅」的……
至於說饅頭這個稱呼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在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蠻王孟獲,平定南方,班師而歸,蜀國軍隊行至瀘水河邊,突然之間就風浪大作,無法過河。
當地土著告訴諸葛亮,這是河內冤魂作祟,需要用牛羊等祭祀之物外加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丟入河水之中方可平息。平息冤魂需要殺死49個人,這對諸葛亮而言並非什麼難事。但是當時戰事已息,南方已定,諸葛亮不願意再奪人性命,但又要過河,該怎麼做呢?
南蠻王孟獲
諸葛亮想到了一個法子:
諸葛亮讓人殺牛殺羊,之後將牛羊肉剁碎成餡,之後再用面包裹,雕成人腦袋的樣子,再上鍋蒸熟。之後諸葛亮將這些「人腦袋」祭祀後再丟進河中,風浪瞬間停息,撥雲見日,大軍得以過河。
而後,這種麵食也流傳開來了,諸葛亮也被認為是饅頭的祖師爺。
饅頭名字的變化
一開始饅頭不叫做饅頭,而是叫做「蠻頭」,意為蠻人的腦袋,還有一種叫法叫做「瞞頭」,因為這個是諸葛亮用來瞞混過關代替真頭用於祭祀 。
一款食物的名字叫蠻頭確實有點不雅,所以人們用一些音同字不同的漢字來代替。饅頭的曾用名有:曼頭、謾頭等,最終使用的名字就是饅頭,這個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饅頭「內在」的變化
現在一般把裡面沒餡料的叫做饅頭,有餡料的叫做包子。但其實在以前饅頭都是有餡料的,包子只是饅頭的一個別稱。比如羊肉饅頭、筍絲饅頭、糖餡饅頭,這些麵食在現在應該是被歸類為包子,但是在古時候統統都叫做饅頭。
直到明清時期,包子和饅頭才分家,有餡料的叫做包子,沒餡料的叫做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