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望巍巍崑崙,身依高原明珠,他身著工裝,在晶瑩悠遠的藍天下,如同戈壁裡的一株紅柳。焊槍為筆,鋼板為紙,心為尺,技為魂,他紮根青藏高原,近30年描畫絢麗的人生軌跡。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石油技能專家,青海油田公司格爾木煉油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焊接高級技師楊永磊。因為死鑽研、硬琢磨的倔強,還有名字中的「磊」字,他被同事們親切地叫作「楊石頭」。
淬火 藝痴者技必良
「去當電焊工吧,有一技之長,就等於抱上『鐵飯碗』,在哪兒都餓不著!「因為父親的這句活,1991年10月,楊永磊通過招工走進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成為青海油田煉化裝置保駕護航的電焊工。然而,「鋼鐵裁縫」的成長之路並不平坦。
「我知道自己學歷低,所以更要以勤補拙。」1992年5月,格爾木煉油廠剛剛成立,還不具備焊工培訓的條件。為了提高焊接水平,楊永磊每天都去找些廢料,把找來的廢料手工磨成標準的工件,擠出時間來練習,每天都要用掉幾公斤的焊條。那時,焊凳子、桌子和工具箱,把每一道焊口都當成壓力管道去操作,爭取做到精益求精。他還記得催化裝置的第一次大型改造,工作量很大,格爾木煉油廠焊接技術力量薄弱,很多特殊部位、特殊材質的項目包給了外協單位。為了填補技術上的空白,楊永磊緊緊地抓住這次機會,利用休息時間跟著外協單位焊工學習焊接操作,仔細觀察他們每一個操作步驟。觀察中學習,總結中提升,他把聽到看到的進行總結,然後結合理論利用值夜班的時間進行練習和實踐。為了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常常練習到深夜。29年過去,他身上也被焊花燙下無數塊大小不一的疤痕,有的隨著時間而消失,有的卻留下永恆的紀念,那些疤痕見證了楊永磊為焊接事業付出的心血。
攻關 切磋琢磨成寶器
2017年3月,塔西南化肥廠處理轉化爐爐管出現裂紋,生產面臨停擺。在本廠技能人員皆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塔西南化肥廠將這一「疑難雜症」匯報給集團公司尋覓「良策"。楊永磊被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平臺「點將」,接到了這支千裡之外的加急「令箭"。
臨「危」受命,楊永磊剛到塔西南化肥廠,他顧不得休息就一頭扎進現場,對設備進行「搭脈問診」。憑藉多年經驗,楊永磊判斷出,由於長期高溫運行和晃電等異常工況下的溫度波動,爐管內表面形成了5至8mm的脆硬組織,在多種應力下產生裂紋,修復難度極大。要幹就要「手到病除"。楊永磊從母材金相分析著手,仔細檢驗斷口,掌握化學元素燒損情況和晶粒變化,並按照分析報告,參考原有工藝和相應案例,不斷優化焊接方案。經過專題會議和專家審核後,他又連續7天堅守現場,親自指導每一步焊接工藝。最終,一次性修復成功。
高原「焊將」的過人之處不止於此。廠內設備、管線都是楊永磊成長最為廣闊的舞臺。自工作以來,楊永磊參與煉化裝置檢修、搶修、維修600餘次,利用原創的應力收嚴、雙層引流等技術處理各種漏點幹餘處,成為名副其實的煉化裝置「守護神」。2016至2017年,催化裝置在連續運行期間,有一管束中間的一根管線產生裂紋發生洩漏,漏點位於半空密密麻麻的管線中,手夠不著,眼看不到,只有蒸汽依稀可見,而300多度的中壓蒸汽給應急控制帶來極大的困難。為保證裝置連續運行,楊永磊組織人員多次赴現廠勘察,反覆的研究、琢磨,最後設計了新型導管卡具,安裝順利,密封效果很好,並順利遞交發明型專利申請。
2018年,大檢修期間,為保證下一周期連續運行,對其進行焊接修復。楊永磊再次接受考驗,接下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這點滴空間該如何作業?他圍著密密麻麻的管束,不停地研究、琢磨,不斷的調整思路、改變方法、調換角度,尋找空間較大的縫隙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這無疑又是一次「冒險」之旅。最後,他上身緊貼中心管和背後兩管,雙腿盤與中心管並放在中心管與鄰管之間的縫隙,然後抱著中心管向下滑,最終坐到視線好、焊接角度合適的位置。雖然焊接位置找好了,也可以作業,但是焊接火花落到腿部,周圍灌滿涼水的管道與肢體緊緊貼在一起,管束對胸口的壓抑也讓呼吸變得艱難,似乎有窒息的感覺,儘管如此,「狹」路相逢勇者勝,40多分鐘的堅持,終於修復了這道刁鑽的裂縫 。
「當然,我也有失敗的時候,但不能因為失敗就不敢幹活兒了啊!」對此,楊永磊說:「沒有失敗的經驗教訓,就沒有成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創新 日新者日進
在楊永磊的「百寶箱」中,保存著很多「寶貝」,如磁力空冷器清洗機、雙層帶壓密封引流器,防霧防霜焊接鏡片...... 2002年起,開發的《煉化企業設備、管道焊接工藝優化研究與應用》獲得廳局級二等獎,該項目投用獲得經濟效益2000萬元以上;研發的國家專利的「催化劑管線耐磨器」投用獲得經濟效益10萬元以上。
創新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影響力。2012年4月,青海油田公司工會以楊永磊的名字命名的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2015年,工作室被集團公司認定為「楊永磊技能專家工作室」;2016年,被青海省命名為「楊永磊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帶領工作室後,「楊石頭」更忙了。為讓多年來積累下的成果能夠顯性化,他又與「寫作」較勁。「我文化水平不高,只會做,不會說,剛開始半天也憋不出幾個字。」為克服這個「攔路虎」,楊永磊見縫插針,業餘時間幾乎都「耗」在了電腦前。他寫了改,改了寫,有靈感便馬上記錄下來。不久之後,國家核心期刊論文、國家專利等各類成果便紛至沓來。
截至目前,楊永磊開發課題110餘項,32項取得國家專利證書,其中15項技術投入應用,省部級獲獎成果5項,廳局級獲獎項目5項,並有28多篇論文發表於國家級期刊,填補了大量國內石油化工檢維修焊接技術領域的空白。
隨著企業發展,生產一線也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出謀劃策。 高原「焊將」楊永磊以工作室為平臺,將技能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帶出了一批又一 批驍勇善戰的「精兵」,工作室研發的創新項目投用後獲得經濟效益近2200萬元。2018年,工作室編寫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與運作範例》一書,銷售量達到了5000餘冊,成為許多技能人才手頭必備的參考書。
焊花耀眼,但也短暫,楊永磊卻能把這份短暫無限延長。在平凡的崗位上,他源源不斷地散發光與熱,照亮了更多石油工人的技能之路,也讓自己不平凡的「焊接人生」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