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圖形 劉穎 制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對於理科生而言,化學「元素周期表」肯定不陌生。最近,中文版的化學「元素周期表」被轉發至日本的網站後,卻引發了當地網友的瘋狂「吐槽」。
原因在於有人說這些漢字太複雜了,外型長得像「將棋」或「麻將」,甚至有人直接說成是「咒語」。日本網友震驚的同時,更多是在佩服國人能夠背誦如此複雜的中文字。
中國學生:中文版周期表生動易記
記者從網傳的「讓日本網友崩潰的中文版元素周期表」截圖看到,該周期表全部由繁體字寫成,按照元素的種類不同,分為藍紅黃綠四種字體。對比現在化學課堂上常用到的元素周期表,除了字體不同,排序和種類都是一樣的。
「很難嗎?畢業10年,至今能倒背如流的理科生一笑而過。」對於日本網友的熱議,國內很多理科生表示不屑一顧,「一個元素周期表而已,用得著大驚小怪嗎?」不過,也有部分網友十分理解,「化學元素本來就很多,加上繁體字中文版,外國人感覺複雜很正常」。
黃才利是大足人,目前就職於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昨日,黃才利也向記者表示,習慣了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如今留學在外,每次用到元素排列時,都會不自覺地背誦中文版,然後再翻譯成英文,中文版讀起來琅琅上口,比英文版的更加生動易憶。
外國學生:漢字版周期表複雜難懂
範花來自日本九州島,是一名「80後」,兩年前,她陪同來華留學的妹妹來到中國,目前在重慶生活。
得知日本同胞熱議中文版元素周期表,範花笑著說,自己在高中時期學過化學,當時也背過元素周期表,不過日文版的是用片假名(日文的一種)寫成的,沒有特殊的記憶方法,比較難記。
範花說,對日本人而言,中文字的結構要複雜得多。以相對簡單的「氦」為例,暫且不說象形文字的特殊構造,光筆畫就有十筆,而在日文中,「氦」是由幾個非常簡單的字符構成,更別說其他如「鎳」、「鑭」等複雜的漢字,感覺不可思議,其實很正常。
來自加拿大的在讀研究生PeterBai告訴記者,他記憶化學元素周期表也並無特殊辦法,使用的時間長了,元素的排序和分類自然就熟悉了。不過,英文版元素習慣用縮寫,相對於結構複雜的中文,肯定是英文版的好記,對非中文母語的人而言,中文字看起來真的很難。
微調查
標註諧音背誦周期表 你怎麼看
對於很多理科生而言,元素周期表是中學時期無法逾越的話題,為了便於記憶複雜的元素,坊間更是流傳多種版本的記憶小竅門。昨日,記者搜索了「元素周期表記憶訣竅」等關鍵字,結果出來幾十種不同版本,比較常見的有比喻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等。那麼,重慶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親愛哩皮蓬,談蛋養福乃,那美女歸來……」說起化學元素周期表,家住渝北區金童路的陳勇笑著告訴記者,當年上高中時,為了能把表背下來,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好用的就是編順口溜,班上大多同學都會用。
萬州三中教師李可春,從事高中化學教學16餘年,他說,他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周期表,重要的是理解記憶,加上經常使用,學生自然都記得住。
微點評
背周期表漢字有優勢 但別硬背
對於中文版元素周期表的「走紅」,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應用化學教研室副教授徐嵐表示,現代的元素周期表由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於1869年發現,用以展現當時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
「目前國內使用的版本,就是由國外版本翻譯得來的。」徐嵐解釋,之所以中文版的元素名結構看起來更複雜,因為在早期的翻譯過程中,化學家們為了更好地體現元素的特性,結合了該元素的具體化學或物理特質,在對某些漢字進行了適當改進,從而創造出來一批新的漢字,部分國人常見的金屬元素如金、銀、銅等,還是沿用了原有漢字。
比如「碳」元素,我們常用的是「炭」,但在化學元素表上,刻意加上「石」字旁,就是體現元素的屬性。此外,類似氫、氦等漢字中本不存在的稀有氣體元素,原理也大體如此。
徐嵐表示,漢字屬於音形義相結合的象形文字,音節上的特殊節奏,也讓冗長乏味的元素周期表多了很多趣味,十分有助於學生背誦和記憶。不過她強調,死記硬背並不是學習之道,而應理解記憶,探求每種元素的規律和實質。
連結
「九九乘法表」徵服英國學生
「1×1得1,1×2得2,1×3得3……」對於中國人來說,就算數學成績再差,背誦乘法口訣還是很容易。不過,這一在中國流傳上百年的「九九乘法口訣」,如今意外引發了歐美國家尤其是英國人的好奇。
此事還要追溯至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學生連續兩屆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獲得數學、閱讀和科學第一。這一成績,隨後引發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依賴計算機發展的歐洲國家的注意,因為這些國家都缺乏系統的初級運算法則。隨後,英國教育界組團來滬「取經」,在這之後,「九九乘法表」作為系統的初級運算法則,第一次正式為外國人所知。2014年下半年開始,上海便開始陸續派出數學老師分批前往英國,用上海的數學教材和教學方法,給英國孩子上課,其中就包括「九九乘法表」。消息一出,網友紛紛戲謔地表示,這麼多年學習英語,這次讓英國學生學習中國的數學教材,總算報了「一箭之仇」。商報記者 楊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