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因種族歧視遭美學術界放逐:固執己見十多年

2020-11-22 網易科技

(原標題:DNA之父沃森因種族歧視遭美國學術界放逐:固執己見十多年)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近91歲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沃森(James Watson)因去年夏天的一番 「個人言論」再次陷入麻煩。1月11日,世界著名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CSHL)在官網宣布,切斷和沃森之間的任何聯繫,並撤銷包括名譽主席、Oliver R Grace名譽教授和名譽受託人等在內的所有頭銜和榮譽。

James Watson

事件的導火索是,此前的1月2日,沃森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紀錄片《美國大師:解密沃森》(American Masters: Decoding Watson)中,就種族和智商問題發表觀點:在智商測試中,基因會導致黑人和白人的差異。

該紀錄片拍攝於2018年,當年6月,沃森在接受該片製片人兼導演Mark Mannucci採訪時發表了這番最新言論。

值得一提的是,沃森本人目前無法作出更多回應。2018年10月底,沃森在美國紐約州發生車禍,衝下約6米的山坡跌入溝裡,頭部受傷。沃森的兒子Rufus在1月11日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90歲的父親在去年10月發生一場車禍,目前正在一家療養院康復,他對周圍環境的意識「非常淡」。

沃森(右)和克裡克。

沃森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也被稱為「DNA之父」。1953年4月25日, 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裡克(Francis Crick)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僅1000餘字的論文:他們在英國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解開了人類遺傳學的秘密——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形狀像一個長長的、輕微扭曲的梯子。這一生物學方面偉大的發現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三大科學發現。1989年,沃森參與發起「人類基因組計劃」。

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時年,沃森年僅34歲。在40歲的時候,也就是1968年,沃森接替John Cairns成為冷泉港實驗室的主任。在冷泉港實驗室,他將研究重點轉移到癌症研究上,並使其成為世界領先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1994年,沃森成為冷泉港實驗室主席,十年後擔任名譽主席。

12年前因「智力和種族」言論遭科學界冷遇

沃森此番引發外界譁然的言論實際上和12年前有關。

2007年,79歲的沃森告訴《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他「天生對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觀」,因為「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的智力與我們一樣,而所有的測試都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他還補充道,雖然他希望種族平等,但「不得不與黑人打交道的人發現這不是真的。」

沃森的言論當時即引發了諸方譴責。沃森隨後 「毫無保留」地為此前有報導引用其言論稱黑人總體上不如白人聰明而公開道歉。然而,在後來的採訪中,他有時仍暗示自己一直在扮演挑釁者的角色,或者他不知道自己的言論會被公開。

12年前「不受歡迎」的言論,讓沃森在冷泉港實驗室失去了行政職務。冷泉港實驗室當時在官網上發布聲明,解除了沃森的主席職位,開始了職業生涯上的「流放」。

在1月2日PBS的這份紀錄片中,沃森再次被問及觀點是否改變時,他回答,「一點也不。」

「我希望他們有所改變,有新的知識表明,你的教養比遺傳重要得多,但我沒有看到這方面的任何知識。在智商測試中,黑人和白人的平均水平是不同的。我想說的區別是,它是遺傳的。」沃森表示。

沃森補充說,他對「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感興趣,並希望它不存在。「這太可怕了,就像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樣。」他說。值得一提的是,沃森的兒子Rufus十幾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沃森繼續說,「如果存在這種差異,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如何才能讓它變得更好?」

在PBS的這部紀錄片中,沃森也提到對於因為他的言論受傷的人,他十分抱歉。

冷泉港實驗室在1月11日的聲明中宣布將切斷和沃森之間的任何聯繫,並撤銷包括名譽校長、Oliver R Grace名譽教授和名譽受託人等在內的所有頭銜和榮譽。

執行長Bruce Stillman及其董事會主席Marilyn Simons在聲明中表示,沃森這些毫無科學依據、不計後果的言論應當受到譴責,並且不代表冷泉港實驗室、實驗室董事會、教員、學生的觀點,為「一些未經證實、不計後果的個人觀點」。

聲明中強調,「冷泉港實驗室譴責濫用科學為偏見辯護的行為」。 聲明提到,沃森已經十多年沒有參與冷泉港實驗室的領導或管理工作,在冷泉港實驗室沒有進一步的角色或職責。

除冷泉港實驗室之外,沃森自2007年發表將種族和智力聯繫在一起的言論之後,他便遭到美國科學界的冷遇,連演講邀請也消失了。2014年,沃森出售了他的諾貝爾獎章,原因是被人唾棄後手頭拮据。他當時對媒體表示,「沒人真的願意承認我的存在」。

2014年12月,沃森的諾貝爾獎章及手稿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賣,諾貝爾獎章拍得475.7萬美元,包含佣金。沃森是首位在世時便拍賣獎章的諾獎得主。

據《美聯社》報導,沃森的家人表示,自去年10月發生車禍以來,他一直在接受治療,無法做出回應。PBS的採訪是去年夏天拍攝。

「我父親的言論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偏執和歧視的人,」沃森的兒子Rufus說,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們只是代表了他對基因命運相當狹隘的解釋。」

「我父親把(冷泉港)實驗室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但現在實驗室卻認為他是一個累贅,」他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說,大多數智力專家認為,「智商測試中的任何差異,主要是由環境差異,而不是基因差異造成的」。 Collins說,他不知道沃森的說法會基於什麼可信的研究。「令人失望的是,對科學做出如此開創性貢獻的人,卻在延續這種沒有科學依據、有害的信念。」

沃森和中國的交集

沃森在美國科學界冷遇之後,將目光轉移至中國。

2008年,在沃森的親自推動下,冷泉港亞洲在蘇州工業園區註冊成立,這也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百年歷史裡的第一個海外分支機構,位於中國文化名城蘇州。冷泉港亞洲於2010年正式在中國蘇州工業園區掛牌,同時,冷泉港亞洲的首次會議「沃森癌症研討會」在此舉行。

據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國際部(亞洲)主任、冷泉港亞洲執行長季茂業2010年在《科學時報》撰文,沃森最早同中國結緣是在英國劍橋大學。上世紀50年代,沃森在劍橋認識了一位中國生物化學家。季茂業推測,此人應是胰島素合成的領袖人物王應睞。

冷泉港亞洲之後,2017年3月底,沃森第四次來到中國,為另一件大事「熱身」。2017年3月29日,中國學者還提前為沃森89歲慶生。

沃森這次帶著一個新的身份——樂土科學總顧問,來推動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學中心」,選址深圳。該中心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旨在推動亞太生命科學的發展。另一個目標則是籌備「沃森研究院」,它將是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注於癌症、免疫學、神經科學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

「這次前來中國是成立一個新的科研機構,著重研究癌症。我想要成為這個新機構的一部分,這樣我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沃森當時幽默地對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數家媒體說,「現在,我在美國沒有什麼影響力。」

他當時透露,遠赴中國建立「沃森生命科學中心」,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覺得「在美國,癌症幾乎成為了搖錢樹,每個人都想藉此賺錢」。 他稱目前最大的興趣在於治癒癌症。

在沃森的這第四次中國行的第三天,2017年3月30日,在中科院院士、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主持下,沃森在清華大學的報告廳裡做了名為「雙螺旋:科學、文化和人生」的主題發言。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來到現場為沃森致辭。據當時宣傳海報,施一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講席教授傅新元、季茂業、樂土投資集團(紐約)投資總監馬炯等人為該場講座的組織者。

2018年3月16日,樂土沃森國際生命科技中心項目啟動儀式最終在深圳市大鵬新區舉行,沃森在儀式上發表致辭。啟動儀式後,沃森率領的團隊和研究機構落戶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

根據項目建設規劃,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6.01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為28億元,計劃3年內建成投產。項目規劃建設「科學研究中心」和「科技項目引進轉化中心」兩大功能板塊,並規劃建設2.3萬平方米的中心實驗室,建成後產權歸政府,作為公共服務平臺對壩光片區進駐項目開放。

不過,在《科學》(Science)於2018年4月發表的一篇報導中,沃森對《科學》表示,「我離開深圳時,對該研究所的建成相當悲觀。」他不知道必要的資金是否會到位,研究議程也偏離了他的預期。沃森認為該中心將專注於癌症藥物的研發,但在深圳大鵬新區的網站上,有一則公告提到了癌症細胞免疫治療,並將「精準醫療」列為重點。

此外,就在2018年10月回到美國發生車禍的前幾天,沃森還在杭州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的成立大會。成立大會同期還召開了以「面向未來,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2018WE論壇,論壇即邀請到沃森發表演講。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美華裔教授:美國亞裔時常因優秀而遭歧視,被罵"滾回去"
    美華裔教授:美國亞裔時常因優秀而遭歧視,被罵"滾回去"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人士,長期為亞裔在美國追求平等權利而發聲的美國加州大學黑斯廷斯法學院教授及前任校長兼教務長吳華揚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亞裔
  • 特斯拉因種族歧視遭「三連告」 馬斯克:封口費給你,不要...
    特斯拉因種族歧視遭「三連告」 馬斯克:封口費給你,不要太玻璃心  黃琨 • 2018-04-17 14:43:26 來源:前瞻網
  • 美國西郊瑞柏市餐廳遭種族歧視顧客公開發聲
    美國西郊瑞柏市餐廳遭種族歧視顧客公開發聲
  • 深挖種族歧視行為!美明州將對明尼阿波利斯警局展開調查
    深挖種族歧視行為!美明州將對明尼阿波利斯警局展開調查中新網6月3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日,美國明尼蘇達市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事件引發的全美各地抗議活動,進入第8天。「這是一項調查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種族歧視模式的行動。」明尼阿波利斯市議會主席麗莎·本德說。「我認為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值得讚揚的是,國務院提前聯繫了本市,我們已經進行了一些非常富有成效的對話。」她說,盧塞羅1日晚上開始與市議員接觸。
  • 曾辱罵Faker的BBQ打野Malice言詞種族歧視!遭官方嚴懲
    曾辱罵Faker的BBQ打野Malice言詞種族歧視!遭官方嚴懲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教授BBC直播遭熊孩子亂入 竟引發種族歧視爭議
    原標題:教授BBC直播遭熊孩子亂入,竟引發種族歧視爭議  近日,一則BBC直播視頻爆紅網絡。視頻中,BBC新聞臺主持人邀請任職於釜山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凱利就樸槿惠被彈劾下臺一事發表看法……  正當教授與主持人嚴肅地討論著政治問題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先是教授的女兒跳著歡脫的舞蹈闖入了「直播室」。
  • 亞洲學生說母語遭種族歧視 英語硬核回擊
    (《每日郵報》圖片)墨爾本日前再爆出涉種族歧視事件。一名白人婦女被拍到當街衝一群亞洲學生咆哮,叫嚷她們「說英語」,旁觀者憤而出手制止。現場視頻顯示,這名衣著光鮮的婦女在菲茨羅伊(Fitzroy)一處十字路口手指多名年輕的亞洲女學生,大吼大叫。據稱此前,這些學生曾用母語彼此交談,被該女子聽到。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引言:自15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後,人們就發現了一個新的種族群——黑人。在此之前,歐美國家的人幾乎都是白人,他們將人分為了三六九等,直到他們見到黑人,直接將黑人歸為了最底層、最卑賤的下等人。在美國,種族歧視更加嚴格,他們在17世紀專門為黑人制定了法律,並實行種族隔離,黑人沒有資格與白人一同上學,也甚至不能乘坐白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更不能與白人通婚。黑人站在白人人群中,他就像個異類,不會有人同情他,只會傳來刺耳的嘲笑,他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他是黑人,所以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 「DNA之父直言黑人不符合人類標準
    日前因堅持科學,直言黑人DNA以及智商上不符合人類標準,這位現年91歲的美國「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日前被學界褫奪最後的榮譽稱謂,將不可避免地面對悽涼晚景,引人唏噓。沃森早年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名聲大噪,並在1962年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弗朗西斯·克裡克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這位DNA之父有多麼厲害?
  •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課上說了一個中文詞「那個」,因種族歧視被停課
    @環視頻 消息,最近,美國南加州大學一名教授上課時,因說出的一個漢語詞「那個」音似英語中種族歧視性詞彙「Nigger」(意為「黑鬼」)直接導致他被學生投訴,且被校方停課。這名教授名叫格雷格·巴頓,是該校的傳播學教授。
  • 美國燈塔不亮了:調查結果觸目驚心,黑人四星上將也遭歧視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據環球網12月24日報導,美空軍近日發布關於空軍種族主義問題的調查報告,揭示非洲裔與白人軍人在待遇、升遷、處分等方面有顯著差別,下至基層軍人,上至高級將領,黑人普遍遭受歧視。50%的非洲裔軍人說,自己因膚色遭受過歧視;33.3%的非洲裔軍人說,沒有獲得與白人相同的升遷機會;60%的人相信自己如果受到調查,比白人同事更難獲得無罪推定。報告還顯示,不僅普通黑人軍人,就連45%的黑人將軍、包括四星上將也說自己遭受過種族歧視。很難想像,堂堂美軍四星級上將,竟也會遭到種族歧視。
  • 【2020年美國大選】當大選遭遇「三重門」:新冠疫情、種族歧視...
    新冠疫情政治化、種族歧視系統化、黨派政治兩極化這三大美國政治社會新老問題纏繞交織,為大選塗上難以拭去的底色。    塔尼婭·沃伊恰克來自另一「搖擺州」俄亥俄州,是共和黨鐵桿擁躉,但這次因政府抗疫表現憤怒不已。她說,一些政客「戴口罩有一搭沒一搭,反覆淡化疫情嚴重程度,沒有一點政治人物該有的樣子」。  這場飽受政治操弄的公共衛生危機中,不少老年人和兒童淪為犧牲品。
  • 科學無性別,但科學家有性別,說說學術界性別歧視那點事
    雖然近年來有學術界大佬一直強調「學術界沒有性別歧視」,但截至目前,女性在科學界要想獲得最高榮譽,依然不算平常事,至少遠未能頂「半邊天」。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包括生理學或醫學、化學、物理學)近600位獲獎者中,女性科學家只有區區約20人。
  • 當日本民族不再「純潔」,種族歧視瞄準了混血
    日本青少年最欣賞的十名運動員中,就有三個是黑人混血,大坂直美名列第三,第六名是男籃運動員八村塁,他是歷史上首位進入美國NCAA決賽的亞洲球員,第八是短跑運動員薩尼布朗,兩次創造世界青少年百米記錄。這些人都被視為明年日本奧運會給東道主帶來榮譽的種子選手。根據日本移民服務局的數據,2019年日本的移民登記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293萬人,佔1.26億人口的2.3%。
  • 過度的精英崇拜危害猶如種族歧視
    受邀之人不乏學術界的泰山北鬥級人物,諾獎和諾獎熱門也很常見。並無排資論輩座位秩序的講究,也都是一視同仁的便餐待遇,不會有什麼專家特供。而且提倡自由交流,學生們無需因為旁邊坐了大諾貝爾獎得主,就要心有敬畏和唯大牛是從。這些對個人的平等尊重和對資歷的平淡化,哪怕只是改觀那麼一些,也就足夠讓許多人遇到陽光就燦爛。更是激發社會創新的潛在的軟實力。
  • DNA之父歧視黑人被剝奪榮譽,沃森:愚蠢可治癒、東亞人智商最高
    最近,有著DNA之父稱號的詹姆斯沃森因為自己一些不當的言論,被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實驗室取消了榮譽頭銜。這個事情還要從頭開始說起,詹姆斯沃森經常在各種公共場合發表一些不算太合適的觀點,比如他說一個人的性能力和體重、野心是有關係的,所以英國人更多的是病人,因為英國社會的肥胖現象比較嚴重。
  • 印尼國會通過撤銷種族歧視法令
    印尼總統蘇西洛對撤銷種族歧視法令獲得通過表示祝賀。他說,該法令將加強民族團結。印尼是多元民族,不能因為部族、宗教、種族和其他區別而分割開來。印尼國會撤銷種族歧視法令草案特別委員會主席傅志寬說,廢除種族歧視法令不僅是為保護華族,也是為了保護全體印尼人民的利益。這項法令的通過也有助於改善印尼在國際上的形象。
  • DNA之父剝奪頭銜 因為沃森頻繁發表這一言論
    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世界「DNA之父」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美國科學家沃森(James Watson)因為頻繁發表關於種族間智商差異的言論被剝奪了榮譽頭銜。延伸閱讀中期選舉來臨之際川普競選廣告被撤,因涉種族歧視當地時間11月5日,即美國中期選舉前一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福克斯新聞網先後發表聲明稱,網站不再播放川普競選團隊有種族歧視傾向的反移民廣告。
  • 愛因斯坦的種族歧視給我們的啟發
    現在一本新書《愛因斯坦遊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的出版,證實為我們家喻戶曉的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竟然具有種族歧視觀點,而且歧視的是中國人。這引起輿論譁然。日前有報導稱,愛因斯坦在這些日記中表現出的對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的歧視"令人震驚"。他稱中國人"勤勞、骯髒、愚鈍"。他注意到,"中國人吃飯時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樹林裡如廁那樣蹲著……(中國人)安靜、拘束,就連孩子看上去都很呆板、愚鈍……中國人"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強"。"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種族,那真是遺憾。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就連那樣想一想都是無可言喻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