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許多困擾,其實是與心理邊界的問題有關。
比如,有些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分不清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爸媽想要的,什麼是社會倡導的。
可能從小他也沒有機會想過自己是誰,需要什麼,大多時候在被安排,被動接受。這種人就是沒有清晰的心理邊界。
也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覺得找不到機會。這種人可能會一直頻繁地跳槽,期待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其實這也是心理邊界的問題。
什麼是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也被稱作「個人邊界」,是指個人所創造的邊界。
通過這個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越界的時候,自己該如何回應。
心理邊界的外面是外部世界,裡面的就是「自我」。
邊界的內在世界,每個問題都有解,可以掌控。而外在世界,問題則不一定可控
心理邊界與職業生涯有什麼關係?
在生涯定位中,職業定位與自我認知密切相關。
生涯定位所應用的工具模型是「三點一線」:有什麼(機會)、要什麼(價值、興趣)、憑什麼(能力、資源)。
其中,後面2點——要什麼、憑什麼,是可控的部分,都與邊界有關。
總的來說,因為心理邊界的問題而產生的生涯困擾有兩種:
一、表現在生涯發展方面的困擾
很多人的工作越幹越沒勁,覺得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賞識。這類人的思維是「領導應該看到」,其應對方式不是去想辦法外化自己的價值,而是認為領導眼瞎。
有人覺得在工作中被老闆和同事壓榨和欺負,卻沒有想過要學會怎麼拒絕。
有人覺得自己的價值被低估,卻從來不敢去提加薪,就等著公司主動開口。
有人的工作任務超出了自己當前的能力,卻不會向領導求助要資源,只敢死扛,結果是為難自己,延誤工作,倍感焦慮和委屈。
還有很多人,就因為領導的批評,一言不合就辭職。無法區分事實與他人的觀點是不同的,錯把領導的評價當成了自己,得到表揚就上天了,受到批評就自我碎一地,甚至開始自卑或自我攻擊,整個人都不好了。
二、表現在生涯平衡的困擾
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也是滿滿的邊界問題。
這類問題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不知道時間、精力、能力這些與生涯任務相關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正是因為沒有邊界的意識,所以有些人什麼都敢往自己身上攬,導致任務太多,資源不足,久而久之就玩不轉了。
既然心理邊界的缺失,會引發職業生涯類的困擾,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職業生涯諮詢師王海英老師說:為修建心理邊界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是值得的,所有的成長都要從修建心理邊界開始。
修復心理邊界的四條經驗。
一、打開認知的窗口
首先就是學習心理邊界的知識。
學習心理邊界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心理邊界內的事你能控制,你有權利,你應該負全責。而心理邊界之外你沒有控制權,要心存敬畏,要懂得尊重。
比如天氣、經濟環境、公司、老闆、親人還有朋友,其實這些都在邊界之外,是不可控的。
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覺得總是找不到機會的人。
這些人,可能本質上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達不到他想要的那個職業的要求。所以有效而可控的做法,應該是在自己的能力提升上下功夫。
但他把好工作看成一個存在於外部的事件,這也是沒有搞清楚邊界的原因。
二、保持覺察
心理邊界其實是在講三件事:
自我負責。自己和他人及世界的關係。明白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如果你對自己、對一段關係,比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工作關係、人際關係,持續地有著痛苦而又無力的感受,就要保持覺知。
要學著從心理邊界的視角來看看,自己所作所為是否在自己的疆域內。
三、區分和確認自己的需求
人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心理邊界的失守或侵犯,從根本上是人們採用了不恰當的應對行為來滿足自己。
這種不恰當,可能是能力和資源的缺失。所以要去學習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四、找一個支持系統
支持系統的作用是提供心理支持和正向反饋。
邊界的修建不容易,一定會遇到挫折和挑戰,支持系統就起到了互相抱持的成長性環境。
可以是一個圈子,或者是一個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是專業的成長顧問。
尋找專業的顧問可能更安全有效,因為修復邊界本身也是一種修煉,在這過程中不要把成長中的痛苦轉嫁他人。
最後:
一個有著清晰、健康的心理邊界的人,才能在面對問題時,專注自己能控制的,放手自己不能控制的,讓自己的心智逐漸走向成熟。
所以,想要成為自我負責的個體,就要讓自己的成長,長出邊界清晰又有彈性的樣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