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地馬拉北接墨西哥,南臨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東靠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得天獨厚包山包海,坐擁熱帶雨淋,火山地質,高原從谷和多變的微型氣候。近年科學家紛紛前往瓜地馬拉研究咖啡的芳香物與多元地貌、氣候、地質與乾濕度有什麼關係。瓜地馬拉多變的地形與氣候對這方面研究有很大貢獻。
【氣候】
瓜地馬拉位處熱帶,北部及東部沿海平原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山地屬亞熱帶氣候,一年分乾濕兩季,5-10月為溼季,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瓜地馬拉太平洋畔狹窄富饒的平地是熱帶氣候。中部的高原也是瓜地馬拉的文化中心,在這裡,在1300到1800米高處全年氣溫溫和,日溫度在18到28℃之間,在更高處一月和二月往往會比較冷。東北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南部為500-1000毫米。瓜地馬拉平均海拔高,咖啡帶分布於1500米以上,北緯十四到十六度之間,最易種出極硬豆,全為水洗處理,其中45%屬於精品級,比例相當高,亦有少量羅布斯塔。
【種植歷史】
早在1747年瓜地馬拉就已經懂得種植並飲用咖啡,1750年,傑蘇伊特(Jesuit)神父將咖啡樹引種到瓜地馬拉。1845年隨著咖啡種植與推廣委員會成立,咖啡成了該地重要經濟作物。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1880年咖啡已佔瓜地馬拉的總外銷90%,為獲得更大產量,當權者盯上原住民的土地,逼迫這些人賣掉土地,搬到更貧瘠的地方。
第二次的剝削,是來自大型企業,1930年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權者Jorge Ubico為求刺激外銷市場,致力壓低成本,同時也讓渡更多權力與土地給美國大型聯合果品企業中心(UFC)。
Jorge Ubico下臺後,繼任總統Arbenz想要收回UFC一些土地,重新分發給農民使用,1954年卻遭美國中情局CIA發起的政變推翻Arbenz政府。貧窮、土地分配不均、饑荒、對原住民的歧視等因素引發內戰(1960——1966),然這些問題至今依舊存在。
【地形地貌】
瓜地馬拉全境三分之二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庫丘馬塔內斯山脈,南部為馬德雷山脈,西部和南部屬火山帶,有火山30多座,塔胡穆爾科火山海拔4211米,為中美洲最高峰。地震頻繁。北部有佩滕低地。太平洋岸有狹長的沿海平原。主要城市多分布在南部的山間盆地。其北部的低地平原佩滕是熱帶雨林,中部高地上的火山可達4200米瓜地馬拉國徽呈圓形,藍色圓面中間有一幅展開的軸卷。
【產區介紹】
「非典型火山地質產區」
|薇薇特南果(Huehuetenango)
海拔高度:1500-200m
採收期:1月-4月
薇薇特南果是瓜地馬拉一個重要的咖啡產區,區名發音也很有意思,這個名字源於納瓦特爾語(Nahuatl),意思是「古人(或先祖)之地」。與安地卡不同,產自薇薇特南果的咖啡擁有芳香、清亮的水果氣息(fruity flavors),風味清爽,由於海拔高,造成咖啡豆的質量越佳,滋味濃鬱,顆粒飽滿,深得歐洲皇室青睞。
薇薇特南果產區位於瓜地馬拉西北部高地,種植海拔高度達1800——2100米,是該國海拔最高的咖啡產區,以生產優良品質豆而聞名。因瓜地馬拉境內河流湖泊眾多,薇薇特南果地區山川和水資源豐富,氣候乾燥但水源充沛,同時該地區水利設施完備,所以咖啡多採用水洗加工的處理方式。
【奇蹟山莊】
莊園創始人Benjamin"Mincho"Villatoro於1970年專注生產特殊,精緻的咖啡,他在微微特南果的山中建立了Finca Miralvalle 奇蹟山莊。莊園面積為30公頃,海拔1500到1900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混合種植波旁級卡杜拉品種。
創始人Benjamin於2013年過世,現任莊園主Jorge Villatoro繼承了Benjamin的遺志,繼續為了精品咖啡的風味與品質而努力。自2014年起,奇蹟山莊連續3年於微微高原咖啡比賽得到"優勝" 證明奇蹟山莊咖啡最能代表微微特南果的風味。同時,奇蹟莊園連續4年列入瓜地馬拉Cup of Excellence (C.O.E )
2016年C.O.E 名次是全瓜地馬拉第10名。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 奇蹟山莊 綠維娜(水洗)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92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4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 分段:注水到130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0萃取完成。
風味:質感比較均衡,酸甜感明顯而柔和,帶豐富的巧克力、堅果風味,茶感明顯,後段有輕微煙燻味,果酸柔和,添堵高,乾淨度高。
|科班(Coban)
海拔高度:1300-1500m
採收期:12月-次年3月
科班咖啡產區座落在瓜地馬拉市220公裡外的Alta Verapaz 省,此產區著名於它未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微型氣候。Alta Verapaz 地理上鄰近北邊的Peten 省,那裡是瑪雅文化的核心也是中美洲瓜地馬拉最大熱帶雨林的源地;再往南方望去,面對的是海拔均高在1600米以上的山脈、高海拔山群與高溼度熱帶雨林的對比。
讓這個地區總是繚繞著由濃密雲層降落形成的濛濛細霧、「科班」這個名字來自於Q』eqchi 語言的「Cob』An」,代表意思是「多霧的地方」。
咖啡產區座落在Alta Verapaz 深處雲霧繚繞的森林裡,布滿石灰巖與黏土的非火山區域,有著涼爽潮溼的環境特性。這裡經常被有名的「Chipi Chipi」(持久地微微細雨)所籠罩著,薄霧水氣潤溼了科班每一寸角落,細霧是來自於因溼熱熱帶雨林空氣漂升至科班高海拔地區時所形成的濃霧所飄降而來。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 鳳尾鵑(半發酵法)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91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30克水燜蒸,燜蒸時間為30s 分段: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5萃取完成。
風味敘述 ﹕豐富的口感,梅子、紅酒風味以及綿長尾韻。
|新東方產區(New Oriente)
海拔高度1300-1700m
採收期:12月-次年的3月
新東方是瓜地馬拉最年輕的一個咖啡產區。這裡雨水豐沛,長年在雲蔭的遮蔽下,氣候與科班雨林產區相近。在遠古時代它是個火山區,這裡的土壤都是由變質巖構成的,因此裡面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新東方區在開始種植咖啡前曾經是瓜地馬拉最貧窮的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山區裡的農民們依仗這裡天然的,具有充足營養的土地開始了咖啡種植,慢慢的這裡逐漸換發出勃勃生機,現在已然成為瓜地馬拉咖啡種植業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小藍莓莊園」
小藍莓莊園是全瓜地馬拉栽種高度最高,也是最厲害的莊園之一;莊園主專業管理農莊,挑戰栽種咖啡在2300米,也挑戰阿拉比卡栽種越高風味越好的極限。並在近幾年在各比賽中展露極強實力。
該產地由於高度極高,必須穿越2個雲層才能到達,冷冽的氣候所孕育出極強韌的果實,孕育出絕佳的咖啡風味。
莊園的品種有Pache San Ramon,Catuaí,Bourboon,Maragogipe,Pacamara,Maracatu和Geisha。莊園主將不同品種咖啡栽種在農莊不同區塊,其風味口感也略有不同。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小藍莓莊園(日曬)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90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 分段: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0萃取完成。
風味:聞起來有堅果香,熱時入口有著李子、百香果的酸調,帶著些淡淡的發酵果香,中段帶有奶油香甜以及堅果風味,尾段有著綠茶茶感,蔗糖回甘持久,溫度降下來之後有著柑橘酸調,有酸甜震,餘韻是玫瑰花茶香以及輕微的紅糖甜。
「典型火山地質五大產區」
|阿提特蘭湖(Atitlan)
海拔高度:1500-1700m
採收期:12月至次年3月
在瓜地馬拉五大典型火山產區中,這裡的土壤有機物質最多。90%的咖啡植株沿著極陡的火山斜坡栽種,每天還有從Atitlán湖泊吹來的涼風影響,使本區的微型氣候有專屬自己的風格和特色。阿提特蘭湖是瓜地馬拉四個火山咖啡產區之一,湖泊周邊土壤很肥沃,湖邊海拔高度仍有1,500米,這裡也是瓜地馬拉最大且最有名的高海拔火山湖。
代表咖啡:希洛羅 阿提特蘭(水洗)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91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然後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0萃取結束。
風味:花香、蜂蜜、巧克力、堅果。
|安地卡(Antigua)
海拔:1500-1700m
採收期:1月-3月
安地卡(Antigua)產區位於穿越瓜地馬拉的opographically山脈中以Madre高原為主的整個區域,因為此產區天然條件因素,使安地卡成為瓜地馬拉八大產區中最著名的產區。海拔高、獨特的火山土壤,遮蔭栽植,讓咖啡豆具獨特產區風味。
安地卡的夏天雨量少,冬天偶爾還因為過於寒冷而結霜,其實並不適合咖啡樹的生長,但幸好地處活火山帶,火山噴出後的火山輕石落入土壤冷卻後,因這些輕石有著許多的細孔,非常易於水份的保溼,加上莊園內種植大量的遮蔭樹,讓咖啡樹在冬天不至於受到寒害,這些克服不良條件的因素,加上極大的日夜溫差,造就了安地卡形成獨特的微型氣候,使這裡的咖啡豆擁有淡淡的煙燻味以及濃厚的果香。
【安地卡的故事】
有人說,你會從一杯瓜地馬拉安地卡咖啡那獨特的煙燻味道中,看到一段精彩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印第安人的故事。
喝著純正的瓜地馬拉安地卡咖啡,再播放一首南美洲的民歌。我們的思緒就可以被拉得很遠,遠到從未相見的從前。曾在瓜地馬拉的土地上存在過的智慧的瑪雅人,他們在我們從沒見過的咖啡樹下,經過一天的勞作後,他們飯後享受著地道的瓜地馬拉咖啡,看著落日漸漸地消失在海平線……瑪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重大的古典文化。據歷史資料證明,瑪雅人在農業生產中培育了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糧食新品種,如玉米、西紅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蘭草和菸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對人類貢獻最大。儘管這裡並沒有關於咖啡的記載,但在今天,瓜地馬拉大多數的咖啡種植生產者都可以看成是瑪雅人的後人,而他們自己也喜歡被人們這樣稱呼。
瓜地馬拉咖啡有著濃濃的香氣,即便不喝,光聞那香氣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安地卡咖啡具有豐富和絲絨般的醇度,濃鬱而活潑的香味,且酸味精細。當誘人的濃香在你的舌尖徘徊不去時,這其中隱含著一種難以言傳的神秘。啖第一口時,你可能感受平淡,但隨著咖啡慢慢冷卻,你便會發現它的微甜並為它的深度而驚喜。
安地卡的咖啡之所以受到絕大多數咖啡愛好者的追捧,只因為它那與眾不同的香味。由於它種植於火山山腹上,與哥斯大黎加相比更能保留自己的特徵,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比哥斯大黎加有著較多的地理與氣候上的優勢。瓜地馬拉位置處於熱帶,但因海拔比較高的原因,氣候溫和,實屬亞熱帶氣候。咖啡樹在這種氣候的影響下,開花和結果要比世界其他地區的咖啡樹慢。不過,溫和的氣候加上肥沃的土壤造就了種植咖啡的絕佳環境。
「拉米尼塔莊園咖啡種植」
拉米尼塔莊園不使用殺蟲劑,而且因莊園的地理環境優勢所形成的氣候及海拔,地處條件限制了害蟲的數量,少數的害蟲並不會對咖啡樹造成太大的影響。在雨季將盡時,咖啡果實也將緊接著熟成,綠色的果實開始轉紅,但咖啡果實的成熟非常緩慢也很不平均,不像開花那麼迅速與一致,因此採收的工作必須更小心處理,僅採收完整熟成的深紅果實。一棵樹結出的果實會因熟成狀況最多分到5次採收。莊園每年會進行2次的土壤測試,以決定如何施肥,La Minita莊園在使用可以增加產量的產品時十分小心,一年約施肥 3 次。
此外,施用如鋅、硼、銅等的微量元素,可以提供咖啡樹更多養份及防止疾病。如此科學化的栽培管理造就了花神咖啡風味的優異表現以及數年來品質如一的口碑。依照La Minita著名的把關程序來進行,嚴格監督花神咖啡從栽種到包裝的整個過程,這些繁複的手續,都是為了保證Pastores處理廠所提供的都是品質最好的,並且嚴格控管莊園的標準作業程序。安地卡(Antigua)產區本身是瓜地馬拉七大產區中最有名的產區,海拔高,獨特的火山土壤,遮蔭栽植,因此安地卡(Antigua)地區的咖啡豆獨具一格特別產區風味。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 安地卡花神咖啡(水洗)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91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例1:15
衝煮建議: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 分段: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1『50萃取完成。
風味:柑橘酸比較明顯,果汁酸感,豐富的花香,宜人的甜度,中等醇度,後段有輕微的焦糖感和煙燻味,整體純淨、溫和、質感順滑,味道均衡活潑多變的層次感。
|阿卡特南果產區(Acatenango)
海拔高度:1300-2000m
採收期:12月-次年3月份
瓜地馬拉非常獨特的咖啡產區,阿卡特南果是瓜地馬拉八大咖啡產區中最小的,座落在阿卡特南果火山的山腰上,平均海拔1600米。它的土壤富含火山混合物,這是來自於鄰近Fuego火山經常噴發的新火山灰。
這個產區的微型氣候特色是四季分明,在春天得以讓莊農日曬乾燥他們的咖啡,夏季時為咖啡樹灌注豐沛的雨水保有溼度,而冬季則有來自太平洋溫暖潮溼的海風來保護咖啡不受寒。
阿卡特南果的咖啡生產區域圍繞在阿卡特南果特谷區,因火山而得名。在過去,許多生產商出售咖啡給「狼」(coyotes),透過狼,將果實的輸出至安地卡區域,並在那裡做處理。
這是因為安地卡咖啡享有較好的聲譽,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售出。這種做法現在不太常見,自從阿卡特南果特產區咖啡產出優秀的咖啡豆,以及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使得該區咖啡豆不僅有利潤且可供溯源。
【聖費麗莎莊園】
聖費麗莎莊園(Finca Santa Felisa),是瓜地馬拉著名的有機咖啡園,由創辦人Trinidad E. Cruz於1904年在阿卡提蘭夠的Maya Kakchiquel區創立,百年來與馬雅人和平共處,克魯茲家族因誠信且善待原住民,迄今,Maya Kakchiquel人仍在莊園為他們家族服務,克魯茲家族也進入第4代。
我尊敬掌舵者安東尼與安娜貝拉兄妹的原因,除了他們的優質咖啡外,也包括他們善待Kakchiquel人。我拜訪過的莊園老闆,只有安娜貝拉(Anabella Meneses)會逐一介紹所有工人給買家認識,她介紹時,一邊解釋擔任的工作內容還會細數他們優秀的地方!過程溫馨、感動,這些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果園、處理場辛苦工作者!
安娜貝拉告訴我:「我以這些同事為榮!他們不僅辛勤仔細採集熟果,而且將後制處理得非常優!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 聖費麗莎莊園(日曬)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91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0萃取完成。
風味:啜吸風味 持久的哈密瓜甜感、香草、榛果巧克力、甜柑橘,觸感細膩,餘味的甜柑橘巧克力明顯。
|聖馬可火山產區(Volcanic San Marcos)
海拔高度:1300-1800m
採收期:12月- 次年的3月份
在遠古時期,猛烈的火山噴發活動造就了瓜地馬拉山區,高原和大量水資源的地形,即是現今的咖啡產區。Santa Maria 火山座落於聖馬科斯,1902 年發生了20 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噴發,同時也是中美洲一千年來最大的噴發,大量的火山灰遮住了陽光,也因此造成全球溫度下降半度。所有咖啡莊園皆被火山灰給掩埋住,造成咖啡產量下滑了75% ,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慢慢恢復,卻也因此擁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壤。
這是八個咖啡產區中氣候最溫暖的一個,同時也是降雨量最大的地方,能夠達到200英寸(5000毫米)。雨季來臨要比其他地區要早,同時開花時間也早。跟瓜地馬拉所有偏遠的咖啡產區一樣,聖馬可的大多的莊園都有自己的水洗處理廠,而後將咖啡放在院子裡曬半乾,再以低溫方式烘乾。
【薇斯卡亞莊園】
薇斯卡亞咖啡莊園座落於瓜地馬拉最早的生產區內,兩百年來以他高品質的咖啡著名。薇斯卡亞莊園的咖啡延著海拔 1300 米至 1800 米的山脊生長,溫度 21 至 27 度,受到太平洋海風和溼氣的影響,相對溼度在 70——80%,降雨量在 4000 至5000 公釐,是瓜地馬拉八個產區中降雨量最高的。由於鄰近的一座活火山 Santiaguito 提供的火山灰,使它的土壤更加肥沃。因氣候條件和不可預期的降雨,大多的莊園都有自己的水洗工廠,而後將咖啡放在院子裡曬半乾,再以低溫方式烘乾。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薇斯卡亞莊園(水洗)
V60 15克粉,水溫91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0萃取結束。
風味:焦糖核果調、加州李子明亮酸值、草本植物氣息。中深焙平衡、乾淨度佳,推薦意式配方品項。
|法拉罕高原(Fraijanes)
海拔:1400-1800m
採收期:12月-次年2月
法拉罕(Fraijanes)產區圍繞在首都瓜地馬拉市周圍,海拔高,雨量充足,溼度變化大。瓜地馬拉最劇烈活動的火山Pacaya帶來的火山灰為該地區的土壤提供重要的礦物質,但偶爾也會對人身安全和基礎設施建設造成影響。
法拉罕高原地區獨特的地理條件——火山土壤,高海拔,氣候潮溼多雨,活躍的火山活動。該區域內的Pacaya火山是瓜地馬拉三個仍在噴發的火山當中最活躍的,使得法拉罕高原常常籠罩在一層輕薄的灰塵,並為法拉罕高原的土壤提供了充足的礦物質。在咖啡豆乾燥的時期正是法拉罕高原日曬充足的季節。雖然在清晨往往會多雲有霧,但是很快就會散去,保證了該地區的日曬條件。
【拉蒂沙莊園】
法拉罕高原拉蒂莎莊園的咖啡種植起始於1920年。莊園栽種有波旁種、卡杜拉、帕卡馬拉等,品種頗為多元,總面積205英畝(每英畝=4046.8平方米)的農場中,有173英畝用來種植咖啡,另外32英畝原生森林是當地各類野生物種的生存家園。農場裡有好幾處天然泉眼,在旱季,它們為咖啡種植園提供了足量優質的灌溉,它們還是咖啡加工廠的動力來源(水處理法用水)。
代表咖啡:瓜地馬拉 拉蒂莎莊園(水洗)
V60 15g粉,水溫92度,中粗細研磨,水粉比1:15
衝煮建議: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注水到125g 斷水,緩慢注水到225g,約2「00萃取完畢。
風味:口感均衡,醇厚度豐滿,帶有巧克力韻味,些許煙燻味,堅果,焦糖。
【咖啡品種】
危國咖啡品種以波旁、鐵皮卡、卡杜艾、卡杜拉為主,亦有少量的黃色波旁、瑰夏和帕卡瑪拉,新培育的品種馬拉卡杜拉,品種頗為多元,但能保有古老的鐵皮卡與波旁,亦屬難能可貴。有趣的事2007年危地馬「超凡杯」競賽,首獎卻是有薩爾瓦多國寶品種帕卡瑪拉奪得。
【咖啡分級】
一如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墨西哥、宏都拉斯等中美洲產國那樣,瓜地馬拉的分級也是以海拔高度作為標準。高海拔生產的咖啡品質上一般會比低海拔產高一些,因為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也會越低。在高海拔的環境下,咖啡的生長速度越緩慢,就會越有利於好的物質的積累。所以才會有用海拔高度來進行品質分級的方法。
海拔越高,咖啡豆的密度就越高,其咖啡生豆的等級就越高:
SHB(極硬豆):種植在海拔在1500-1700米;
HB(硬豆):種植海拔在1350-1500米;
SH(稍硬豆):種植海拔是1200-1350米;
Extra Prime(特優質水洗豆):種植海拔1000-1200米;
Prime(優質水洗豆):種植海拔850-1000米;
Good Washed(良質水洗豆):種植海拔700——850米。
瓜地馬拉極硬豆以優雅活潑酸、乾淨無雜味、層次分明。以及青蘋果酸香、莓果香、茉莉花香、橘子皮香、青椒辛香、水果酸甜感、巧克力甜香感,甚至後段有煙燻味著稱。
【處理法】
瓜地馬拉的處理方法主要是水洗,少量是日曬。
1.採收
成熟的咖啡果實以後,先是初步挑除雜質與劣質豆和篩選浮豆,到這裡為止都與日曬法一樣。
2.去果肉
將新鮮果實送入果肉篩除機(pulping machine)去除果皮果肉,不成熟的果實由於果肉分離不易,會在這一階段被篩除。經過果肉篩除機之後,剩下的就是果膠,羊皮和種子了。
3.發酵去果膠
將去完果肉、帶著果膠的種子移入發酵水槽中。雖然名稱說是水[洗]法,其實不是真的洗去果膠,而是藉由發酵過程,將果膠用生物分解的方式除掉。發酵過程約16——36小時,期間須時常攪動以加速果膠由種子上分離。水洗髮酵會產生檸檬酸,蘋果酸及醋酸等酸性物質,這些酸值會滲入生豆,使得水洗法的豆子酸味較日曬法重。完成發酵後,才是真的水洗——再次洗淨豆子。
4.乾燥
完成水洗之後,一樣需要加以日曬或機器乾燥,讓含水量降到12%.水洗法由於已除去果肉,所以在乾燥過程,不用像日曬法那樣,擔心容易發黴的問題。乾燥後的羊皮生豆,也不像含果肉果皮的日曬法那般的堅硬,可以用去殼機(hulling)打磨去殼而得到生豆。
【瓜地馬拉咖啡協會 ANACAFE】
瓜地馬拉咖啡協會(Asociación Nacional del Café,簡稱Anacafé,或譯為安娜咖啡協會)成立於1960,代表瓜地馬拉的所有咖啡生產者。瓜地馬拉咖啡協會由國際咖啡組織的先驅成立,延續1928年瓜地馬拉中央政府成立之中央咖啡處(La Oficina Central del Café)的咖啡產量集中統計工作。
瓜地馬拉咖啡協會也建立了簡稱為安娜實驗室(Analab)的咖啡實驗室,推廣兒童咖啡宣傳計劃(funcafé),並有出版品"El Cafetal"雜誌。瓜地馬拉咖啡協會代表瓜地馬拉出席國際咖啡組織的會議,並僅從咖啡出口品的相關規費取得資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