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搭配是臺釣釣法中比較重要的技巧,需要長久的累積才能搭配出更適合魚情的餌料。對於野釣來說,魚種多,大小不一,如何讓餌料適合多種魚的口味,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學習餌料搭配,建議就是從開單餌學起,了解幾種常用餌料的特性、味型、比重、狀態,多種餌料搭配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簡單聊聊餌料搭配的幾個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助到各位釣友。
一、味型
味型是吸引魚進食的第一大要點,魚類有非常發達的嗅覺,對於味道十分敏感。淡水魚的視力都比較差,幾乎都是依靠嗅覺進食,在近處看到實物後才會用得上視覺。釣魚人都知道,不同的魚對食物的味道有不同的喜好,甚至一種魚在不同季節,或者不同的年齡對食物味型的喜好都是有區別的。比如說鯽魚喜歡香、腥,鯉魚喜歡甜、臭,草魚喜歡清香的穀物或者略帶酸味的食物,鰱鱅喜歡酸臭等等。主要釣什麼魚,就需要注意味道需要更符合某種魚的口味。但是一定要注意味型不能隨意搭配,絕對不是什麼味道都加點就能讓多種魚喜歡,味型一定要講究統一不衝突。
二、顏色
細心的釣友肯定都注意過餌料的顏色問題,其中釣鯽魚的餌料顏色是最多的,有紅白黃褐等多種顏色。魚類是能否分辨食物顏色的,而且不同魚類有各自比較喜歡的顏色。我們上面說了,魚進窩往往靠嗅覺,但是進食的時候視覺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時候鯽魚,更喜歡黃白紅三種顏色,鯉魚主要在泥沙中尋找食物,所以土褐色的餌料居多,草魚喜歡進食植物,所以餌料中往往帶有綠色。餌料的顏色在水質好或者差的時候都有作用,比如水春冬季節藻類少,水質好,顏色鮮豔也能誘魚;再比如說水質差,白色餌料比較顯眼。
三、狀態
餌料也需要注重狀態,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餌料是否適口。但是有一個要點需要注意,魚都是喜歡「吃軟不吃硬」的,就算能咬碎螺螄的青魚也是如此。釣鯽魚狀態非常重要,餌料適口性差的話魚口會稀很多。鯉魚就比較好打發,味型對了狀態還是其次。鰱鱅餌料的狀態一定要有非常好的霧化,因為鰱鱅是濾食性魚類,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吃餌,而是大口喝水過濾水中的懸浮餌料顆粒。餌料霧化好,勢必找小魚,餌料幹、硬雖然可以躲過小魚,但是狀態不好,所以比較通用的方法是增加比重,同時讓餌料粘軟,保證小魚追不上餌料,又能有比較好的適口性和附鉤性。
四、形狀
這一點很多釣友會忽視或者不太重視,餌料的形狀是否對魚口有影響,貌似也沒辦法科學證明。比如說有時候搓餌不上魚,換上拉餌就有口。拉餌相對於搓餌在水中的狀態更自然,而且更輕,絮狀更好,所以魚口更好一些,應該跟形狀還是有關係的。再比如說餌料的大小問題,釣不同大小的魚,餌料大小肯定也是有差別的。還有部分魚口裂就是很小,最典型的就是黃尾鯝,所以搓餌也好,拉餌也好都要注意小一點。面餌其實還好,因為面餌到底後並非馬上就有魚,往往需要泡到絮狀才會有魚吃。不過使用其他的自製餌料更應該注意下,比如塊狀餌料,最好去掉稜角,因為自然界中幾乎沒有這樣的食物。
以上是餌料搭配的幾個要點,搭配餌料還要懂得取捨,主攻魚最好是一種,捎帶著釣其他魚,這樣反而釣得更好。喜歡請收藏關注,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