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渦流為何會隨季節變化而活動?未來影響仍未知

2020-12-17 科學大觀園雜誌

北冰洋模擬渦流的活動情況——海洋表面渦流活動的季節性變化(左);渦流活動未受季節影響,並且在深層海洋區域保持不變(右)。


渦流通常被視作海洋氣候的風向標。與大氣循環類似,渦流以緩慢移動的海洋氣旋形式,帶走營養物質和熱量,並運送到世界各地。在大部分海洋中,海洋表面的渦流比深層渦流更強。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常常在北極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渦流模式:在夏季,北極地區所有海洋層都會出現大量高速渦流活動,這與其他海域的渦流情況類似;隨著冬季冰雪的回歸,北極水域恢復「表面」平靜,直到冰層下方50米處都無法發現渦流。與此同時,深層海水中則繼續出現高速渦流活動。

幾十年來,北極渦流活動的季節性轉變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物理海洋學雜誌》當地時間12月15日發文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解答了這一難題。他們認為,驅動北極渦流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冰層摩擦和海洋層化。

在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幫助下,研究人員收集並處理了2003年~2018年北冰洋不同深度的水流速度數據,得出了北冰洋典型年份的速度-深度變化情況,發現了北極渦流的季節趨勢。

為破解其成因,研究人員進行了「斜壓不穩定性分析」。結果表明,當他們同時考慮海冰摩擦效應和海水層化效應時,模型產生的水流速度與最初的實際觀測值一致;但是,當加入其他條件(例如與真實情況不太相符的層化效應),模型結果與觀測結果的匹配度較低。

研究人員認為,冬季的冰起到了摩擦制動作用,減緩了表層海水的速度,防止它們加速充入湍流渦旋。然而,這種影響是有限的,在50~300米海水層,鹽分含量較高、密度較大的水層免受摩擦效應的影響,進而使渦流運動「全年不打烊」。

這一成果強調了渦流活動、北極冰和海洋層化之間的新聯繫。海洋學家能夠將其納入氣候模型,從而更準確地預測北極氣候的演變。

研究人員表示,冰層摩擦和海洋層化對北極渦流的作用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對北極產生重大影響。

有研究表明,北極的夏季冰層正在逐年加速消融,甚至可能在2050年完全消失。冰越少,海水就越可能在表面和深層區域自由形成渦流,而夏季渦流活動的增強可能會進一步促進北極變暖。北極變暖是否會導致更多海洋湍流或更強的四季變化,將由海冰強度決定。

MIT海洋學教授John Marshall說:「隨著北極變暖,冰層消失,這種渦流消散機制也在逐漸消失。因此,未來呈現在人類面前的可能是一個更加不穩定的北極。」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物理海洋學雜誌》

期刊編號:0022-3670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2-oceanographers-explanation-arctic-puzzling-ocean.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海洋學家揭露北極渦流怪象的「元兇」
    ——海洋表面渦流活動的季節性變化(左);渦流活動未受季節影響,並且在深層海洋區域保持不變(右)。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常常在北極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渦流模式:在夏季,北極地區所有海洋層都會出現大量高速渦流活動,這與其他海域的渦流情況類似;隨著冬季冰雪的回歸,北極水域恢復「表面」平靜,直到冰層下方50米處都無法發現渦流。與此同時,深層海水中則繼續出現高速渦流活動。幾十年來,北極渦流活動的季節性轉變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氣候變化為誘因,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而這種生物自身對自然的反饋也有著嚴謹的刻度,僅僅幾天或幾周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對這些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未知的影響。氣候變化已開始科學家分析,北極動物的季節性行為變化已經開始,但很多北極動物的運動方式卻出現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變化。
  • 氣候變化的又一個影響!北極海岸竟然隱藏著歷史悠久的碳源!
    氣候變化的又一個影響!北極海岸竟然隱藏著歷史悠久的碳源!,在驚嘆它以往對當地沿海生態系統的貢獻之餘,科學家們也擔心,這個碳源在氣候變化的時代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在《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海洋科學研究所和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中心以及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水生化學家和水文學家發現了一些證據,表明有未知濃度和流量的溶解有機物正在進入北極的沿海水域,源頭是冰凍凍土上的地下水。這些水會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從陸地流向海洋,研究人員現在認為,這些水攜帶了高濃度的碳和其他營養物質到北極沿海的食物網。
  • 地磁極突然加速移動進入東半球 會產生什麼影響嗎?
    日前有報導稱,世界地磁北極的位置正在由加拿大向西伯利亞方向快速移動,今年已經掠過北極點附近,進入了東半球。地磁極的快速移動迫使科學家不得不提前發布新一代的地磁場參考模型,以消除實際應用中的誤差,減少損失。那麼地磁極為什麼會突然加速移動呢?對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未來十年北極夏季或不再結冰 全球升溫哪裡最危險
    較高氣溫限制了冬季時間長度和北極海冰厚度,夏季到來時冬季損失的北極海冰將使冰蓋消融超出一定的大小和厚度,從而使北極海冰覆蓋不穩定,最終將形成無法冰凍的北極地區。近期關於海冰損失和建模研究,使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未來十年或者更短時間之內夏季北極將不會再結冰。
  • 大氣中氣體成分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嗎?
    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關注以及不同季節中氣候事件的增加,已經引起了關於季節對地球的影響的許多新問題。更具體地說,不同氣體的濃度是否隨季節而變化?大氣成分眾所周知,生命之所以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和繁榮,是因為我們的星球保持了穩定的大氣,這與我們的月亮和火星等天體鄰居不同。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在北極這種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無論是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鳥類還是哺乳動物,都要遵循這種特殊的感知時間表。而這種生物自身對自然的反饋也有著嚴謹的刻度,僅僅幾天或幾周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對這些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未知的影響。
  • NASA: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 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馬克(Mark Serreze)指出:「也許再過幾十年,北極海冰就會徹底消失。這些數據意味著,不久之後,北冰洋在某些季節裡將會成為一片沒有冰雪覆蓋的海洋。」 1、北極熊生存的領域會減小,其他極地的動物同樣也是。氣溫的變化讓極地動物的蟲卵過早孵化,苔原植物提前生長。許多鳥類錯過捕食的季節,也逐漸的死去。
  • 北極垂危!北極恐將夏季無冰,氣候變化重災區
    德國北極科考隊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隊員包括來自德國、中國、俄羅斯等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整個活動耗資1.4億歐元,是極地考察項目中最昂貴、最複雜的一次。
  • 全球變暖加劇,北極冰川消融:北極「寶藏」遠不只有北極熊
    全球氣候的變暖,讓北極再次回歸到大眾的視野之中。因為全球變暖,北極的海平面上升,許多的北極動物也面臨著生存危機。然而,許多人對於北極的印象大多都集中在極光和北極熊這兩樣北極出名的「寶藏」上。的確,它們也吸引了大多數人們的目光。
  • 2030年,北極冰川會消失嗎
    現在的北極冰蓋(左)與1979年的(右)相比,已經不和大陸相連 資料圖片本文作者馬子馭在北極馬子馭等拍到的北極熊馬子馭等在北極拍的鮮花  格陵蘭島海冰渦流資料圖片那麼是否意味著,2030年冰天雪地的北極將不復存在,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呢?這一天竟然來得如此之快?最近,果殼網自然控編輯馬子馭碩士剛剛從北極考察回來,對於北極正在發生的變化,他有著切身的感受,北極的冰川是否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他在北極都看到了什麼?
  •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平均為16℃;水的下層溫度較低,平均水溫為9.5℃,最低為6℃。秋季因湖區多風而發生湖水攪動,使水溫分層溫度現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結冰,湖水溫度出現逆溫層現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層溫度-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錶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南極發現未知島嶼,北極也有「異樣」,擔心的事情或發生?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我們人類親自前往這些地區,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對這些極寒地帶造成了影響。這些年來,氣候變暖的持續,南北極地區的氣溫也持續上升,導致這些地區的冰川加快了融化的速度。伴隨這些地區氣溫的上升、冰川加快融化,有一些「併發症」也隨之出現。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有一個「Thwaites冰川離岸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在南極松島冰川冰架海岸發現了一個未知的島嶼。
  • 未來中國在北極準備開展哪些新活動?外交部回應
    未來中國在北極準備開展哪些新活動?未來中國還準備開展哪些新的活動?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今日給出回應,今後,將遵循白皮書所述的北極政策的目標和基本原則,來穩步開展北極活動。目前正在建設新的科學考察的「破冰船」,預計明年將會建成並且交付使用。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白皮書和北極政策有關情況。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和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出席,並答記者問。
  • 準備迎接新年嚴寒,專家:北極上空變暖,渦旋分裂將導致氣溫驟降
    進入北極的暖空氣會使其變弱並分裂成渦流,這些變化會給中緯度地區帶來更低的溫度和極端天氣。英美氣象專家最近紛紛發聲,表示在本月底發生的極渦分裂可能會給北半球部分地區帶來惡劣天氣。他們預計該影響可能會在1月後期和2月初顯現。此外天氣專家還特別提醒這種現象可能導致暴風雪和大風席捲英國和美國東部地區,進而引發氣溫大幅度下降。事實上這種情況正在俄羅斯和阿拉斯加發生。
  • 明知故問 | 北極冰川融化為何越來越快?
    因此,為人類活動創造更多空間而進行的砍伐樹木活動對環境平衡的傷害也顯而易見。森林砍伐有很多負面影響,如海平面上升,還有二氧化碳增加,因為由於森林砍伐,樹木的數量不斷減少,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就減少了,最後導致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加速。在吉力馬札羅山進行的研究表明,山上的冰正在減少,主要原因是周圍地區的森林砍伐活動。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全球變化
    從長時間尺度看,太陽活動顯然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在百年和十年這樣相對較短的時間尺度上,其對氣候的影響,尤其對近一百年來氣候變暖的影響和貢獻如何,卻一直存在爭議。  太陽活動影響氣候系統的機制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自下而上」機制,太陽總輻照度可以直接驅動地球的能量收支過程,這是太陽影響氣候的最直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