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疫情遭難,但,對於地球環境呢?|地球日

2020-12-05 中國氣象報

每年的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

今年世界地球日顯得更為特殊

疫情讓我們沉下心來思考

人類究竟帶給自然什麼?

怎樣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

平日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見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動物們卻在人類遠離後重回城市

武漢解封首日

黃鼠狼走上街頭

向路人「討飯」的樣子憨態可掬

武漢解封首日

在義大利羅馬

沒了丟硬幣的遊客以後

鴨子在著名的特萊維噴泉裡休息

在義大利撒丁島

野豬旁若無人的在街上遊蕩

在日本奈良奈良市區街道上

習慣被投餵的鹿

在空蕩的街道上覓食

而在泰國Prang Sam Yod寺廟附近

一群飢餓的猴子在廣場上聚集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

《衛報》記者夏洛特·西蒙茲發推稱

有野生火雞出現在一所校園的操場

毫無疑問

沒有了人類活動的約束

動物獲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廣闊的空間

如果說以上報導

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臆想」

那接下來我們用數據說話

人類活動

對全球生態的有些影響是確定的

比如由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

溫室效應

自工業化以來

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顯著升高

△自公元1000年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全球年平均氣溫的變化

疫情發生後

各經濟體幾乎陷入停滯

我們可以看一下碳排放的變化

△2020年全球化石能源行業碳排放量可能下降創紀錄的25億噸,碳排放有望降至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碳簡報》的分析

中國封城和減少經濟活動

在四個星期內

導致碳排放減少25%

負責全球碳計劃羅布·傑克遜表示

全球化石能源行業碳排放量

可能同比下降5%以上

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下降

△今年一月和三月歐洲的二氧化氮排放對比

與此同時

全球大氣汙染物排放

較去年同比下降明顯

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法國在封鎖前後的二氧化氮排放量

史丹福大學教授傑克遜說

無論是蘇聯解體

還是過去各種石油或儲蓄、貸款危機

都不會像這場疫情這樣影響排放

但是

不要將化石能源排放急劇下降

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勝利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赫比羅爾警告

「這種下降是因為經濟崩潰

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計

非因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決策。」

隨著各國相繼出臺

疫情控制措施和經濟刺激政策

碳排放隨時可能出現反彈

並逐漸接近往年同期水平

△中國六家主要電力公司春節前後煤耗趨勢圖 來源:Carbon Brief

留意一下下面這組數據

雖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導致碳排放下降1.4%

但危機過後化石燃料猛增

全球碳排放量增加5%

在一部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中

有些話特別讓人觸動

「我已經度過了四十五億年,是你們人類存在時間的兩萬兩千五百倍,我並不需要人類,人類卻離不開我。

越來越多的人類啊,你們想怎樣度過每一天,在意我,或者忽略我,我並不在乎,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不是我的

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

我隨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

是時候認真思考一下

疫情過後

我們應該如何跟動物相處

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

……

相關焦點

  • 人類因疫情遭難,但,對於地球環境呢?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世界地球日顯得更為特殊疫情讓我們沉下心來思考人類究竟帶給自然什麼?怎樣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平日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見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動物們卻在人類遠離後重回城市武漢解封首日黃鼠狼走上街頭向路人「討飯」的樣子憨態可掬武漢解封首日在義大利羅馬沒了丟硬幣的遊客以後
  • 全球變暖氣候遭破壞,難道人類遲早要脫離地球
    有專家學者認為,溫室效應的出現與人類的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倘若沒有人類活動,地球將維持在冰川時期的溫度。發燒不退的地球,讓人忍不住為其擔憂,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將會面臨怎樣的未來呢?霍金曾經告誡人類,如果地球溫度持續升高,人類恐怕不得不尋找另一個類地星體,並全員移居到那裡,因為彼時地球已經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 世界環境日:與孩子一起保護地球母親
    眾所周知,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它提供給我們生存的環境和空間。就像我們的孩子離不開媽媽一樣,同樣,我們的生長也離不開地球,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今天是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在這個特殊日子裡,我們不妨花點時間,和孩子聊聊「世界環境日」,聊聊我們的地球媽媽,聊聊我們能做些什麼。
  • 我們人類要愛護環境,是為了保護地球?別自欺欺人了
    但是自從人類誕生於地球,地球就沒少遭人類的罪。特別是近代,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讓地球的氣候一年不如一年,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讓地球環境每況愈下。 其實啊,地球才不怕我們呢,我們在地球看來太微不足道了,我們所倡導的保護環境只是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罷了
  • 地球不需要人類,但人類不能沒有地球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今年的4月20日至26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從人類誕生,地球就開始被改變。
  • 「第二地球」被發現,常年環境適宜,這點難住了科學家!
    「第二地球」被發現,常年環境適宜,這點難住了科學家!無獨有偶,終於在宇宙內發現了這樣一顆星球,環境和地球相比更加舒適,它就是克卜勒22B,這顆星球常年都在21攝氏度左右,各個方面都適宜人類生存,唯獨這兩點卻難住了科學家。
  • 地球生命演化的環境之思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奧秘的探索,一刻也沒有停止,可惜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對地球科學的認識還過於膚淺。長期以來,地球被賦予更多的是神話傳說與文學想像,較之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來講,人類揭開地球科學神秘面紗的步伐是遲緩的。《地球生命的歷程》這本書中,用簡介精準的文字和直觀生動的圖幅,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進行了全景式的解讀。
  • 《流浪地球》:地球毀滅之日,人類何去何從
    危機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研究影片中人類面對危機所創造的物品,這些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一一實現,人類文明的出現不過七八千年,進入工業文明也不過三百多年,但對地球環境的過度開發,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危機,所以現今的科學一直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在未來可以與地球共存。
  • 全球變暖全方位影響人類 世界地球日關注環境
    全球變暖全方位影響人類 世界地球日關注環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2日 22:15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根據專家的解釋,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地球上15%至40%的物種將面臨滅絕危險;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將有2億人口會因海平面升高、洪澇或乾旱而不得不放棄家園。實際上,氣候變暖造成的後果還遠不止這些,它對整個地球和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法國最新一期《科學與生活》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氣候變暖對經濟發展造成重創,尤其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
  • 2020年地球面臨巨大危機,瑪雅人的預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2020年地球面臨巨大危機,瑪雅人的預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在2012年之前,人類依據瑪雅預言得知,地球歷經四個太陽紀,每一個太陽紀結束地球就會發生一次大毀滅,按照瑪雅曆法,地球時間將在2012年12月22日終結,而作為地球附屬品的人類也會隨著地球的毀滅而消亡。慶幸的是,人類與地球安然的度過了那個惶恐不安的「世界末日」。
  • 珍愛地球,刻不容緩——世界地球日愛護家園倡議書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在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通過綠色低碳生活,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而今天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地球孕育生靈萬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也需要大家保護,生態文明的建設也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世界地球日為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疫情之下看《流浪地球》:末日時刻拯救人類的英雄,只有人類自己
    新冠疫情的陰影下,人們對於進入封閉的公共場所還是心有餘悸,而且疫情帶來的社會連鎖反應已經開始顯現,想到逝去的英雄,和即將到來的未知困難,人們心情不免沉重。新冠疫情之下再看《流浪地球》,不知道大家心裡是不是都別有一番滋味。如果這個世界存在諾亞方舟,那麼一定是地球。
  • 2018地球將遭磁暴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則因人而異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地球將遭磁暴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則因人而異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日報導,據俄羅斯緊急情況部全俄自然及技術性突發事件監測和預報中心預測,地球將在2018年遭受數十場磁暴,其中包括兩到四場特大磁暴。
  • 疫情後,多顆衛星發現地球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地球正在自我清理
    今年,全球的衛星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地球表面不再是幾年前渾濁的面貌,而是變得異常清澈!這不是某個衛星的拍攝結果,而是所有衛星共同勘測的事實。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有保護她的責任和義務,但工業革命之後,隨著蒸汽機的出現,人類社會從「手工社會」發展到「機器社會」,機器的出現固然提高了社會發展的進程,但也給地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地球環境又變了!全球衛星同時發現地球乾淨了,專家:不能鬆懈
    由於人類對地球資源的不斷破壞,使地球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活動也是越來越頻繁的,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使大氣環境也受到了影響,地球的溫室效應被加劇,地球的氣候也在不斷上升。
  • 疫情之下,地球環境真的得到了改善?一份報告打盡世人的臉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疫情期間地球的空氣以及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於是便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地球環境因為疫情的影響逐漸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地球環境並沒有因為疫情的出現而產生實質性的改變。
  • 世界地球日的反思:疫情,能否讓我們學會善待自然?
    半月談評論員 郭豔慧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近,全球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報導了一個現象:受全球疫情蔓延影響,人們的外出活動普遍減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野生動物得到了更多生存空間,自然環境也迎來自行修復的機會。
  • 美環保機構:受疫情影響,今年「地球超載日」比去年晚三周
    8月22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意味著在這一天人類已經耗盡了2020年一整年的自然資源「預算」,然而好消息是,受新冠病毒影響,這一天比去年晚了將近三周時間才來臨。據《紐約時報》8月19日報導,位於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絡」執行長勞瑞爾·漢斯科姆(Laurel Hanscom)表示,該機構調查了來自聯合國的全球每個國家的1.5萬多個數據站,利用「(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的生態足跡)x 365 =地球超載日」這一公式最終得出今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22日這一天的結果。
  • 美環保機構:受疫情影響,今年「地球超載日」比去年晚三周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8月22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意味著在這一天人類已經耗盡了2020年一整年的自然資源「預算」,然而好消息是,受新冠病毒影響,這一天比去年晚了將近三周時間才來臨。據《紐約時報》8月19日報導,位於美國的環保機構「全球足跡網絡」執行長勞瑞爾·漢斯科姆(Laurel Hanscom)表示,該機構調查了來自聯合國的全球每個國家的1.5萬多個數據站,利用「(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的生態足跡)x 365 =地球超載日」這一公式最終得出今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22日這一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