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動物園東區北側,也就是豳風堂北面的澳洲動物展區,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與非洲鴕鳥十分相似的大型鳥類,它就是鴯鶓[ér miáo]。
鴯鶓與袋鼠一樣,也是澳大利亞的著名特產動物,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左邊是一隻直立的袋鼠,右邊是一隻伸著長脖子的鴯鶓。由此可見鴯鶓在當地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鴯鶓因叫聲似「而苗、而苗……」而得名。它同非洲鴕鳥一樣,都是雙翅退化。沒有明顯的尾羽,不會飛翔的大型走禽.
而當我們走近鴯鶓,對它的形態做一番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它與非洲鴕鳥還是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鴯鶓雖然體形很大,體長為140-170釐米,身高為180釐米,體重為50-60千克,但與非洲鴕鳥180-300釐米的體長,240-280釐米的身高,以及130-150千克的體重相比,還是小得多,即使與同樣分布於澳洲的同類——鶴鴕相比也略遜一籌,因此只能屈居世界上現生的第三大鳥。
與龐大的身體相比,鴯鶓有一個和身體很不相稱的較小的頭部,遠遠望去,可以說是由一個黑色的短喙和兩隻黑色明亮的大眼睛組成的。
鴯鶓長長的頸部羽毛密布,非常豐滿,而非洲鴕鳥的頸部羽毛非常稀少,幾乎是裸露的;鴯鶓的體羽因缺乏羽鉤呈蓬鬆狀,羽毛比非洲鴕鳥更顯粗糙而鬆散,軀幹、翼被覆纖細的粗髮狀羽毛,其羽毛的色彩比非洲鴕鳥要淺一些,由灰色與褐色的羽毛相間構成。鴯鶓的腳粗壯而長,但比非洲鴕鳥短得多,而且,鴯鶓具三個腳趾,非洲鴕鳥僅具二個腳趾。
在野外,鴯鶓常4-6隻結群生活,在開闊草原、疏散叢林和半沙漠地區悠閒地走動著,主要吃野果、樹葉、雜草等植物,也啄食昆蟲。
在動物園,它的飼料也是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動物性飼料為輔,也可以隨意採食園內的雜草和樹葉,冬季則補充足夠的青飼料,如蔬菜等。此外,還要給它備足清潔的飲用水。
鴯鶓雖然不會飛翔,但是兩腳強壯,極善於奔跑,而且耐力很好。有人做過測定,鴯鶓的跑速比非洲鴕鳥還要快,時速可達48-60千米,最快每小時能跑80-100千米,因而被人們稱讚為「高速長跑運動員」。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鴯鶓還能劈波斬浪,遊泳自如,迅速逃之夭夭。
鴯鶓與眾不同的冬季繁殖期和顛倒了的性別角色,與其棲息地的惡劣環境和氣候密切相關。雌鳥通常是兩性中身體較重的一個。
從外表看,鴯鶓的雌雄難以分辨,隨著繁殖期的臨近,雌鳥身上逐漸顯示出顏色較深的婚羽的顏色,黑色的頸部羽毛襯託出頭部和頸部的一小塊深藍色的裸露皮膚,而雄鳥身體羽毛的顏色不變深,其頸部的羽毛下面的淡藍色皮膚則始終保持顯露狀態。
雌鳥
雄鳥
平時雄鳥能發出很響亮的叫聲,也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每隻雄鳥之間總是保持一定距離,彼此敬而遠之。
如果有一隻雄鳥走到過於接近對手的「勢力範圍」,另一隻雄鳥馬上就會迎上前去,跑到「越境者」面前,用自己的短爪子竭盡全力地去抓對手的胸部,這樣的突然一擊是很有力氣的,對手常被擊得前仰後合,趕快逃走了事。
勝利者則擺出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張開長脖子上的羽毛,發出「而苗」的歡叫聲。
不過,鴯鶓雄鳥能否得到雌鳥的青睞,還是首先要接受一番考驗。
在繁殖期雌鳥會選好一處離它築巢點比較近的地方,使自己身體內部的氣囊充足氣體,這樣就使得頸部膨脹、頸部的羽毛豎起來,頸部向前彎下去,發出一系列低沉、共鳴的「隆隆」聲,有點兒像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樂器——迪吉裡杜管發出的聲音。
它的歌聲傳出去以後,很快在聽力所及範圍內的每一隻雄鳥都受到歌聲的吸引,而向它跑來。
對於雌鳥來說,這並不意味著交配活動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則。它將雄鳥吸引過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它們彼此之間為了得到它的寵愛進行競爭,然後選出一個最好最具優勢的作為考慮的對象。
最後,它仍然要對「勝利者」進行進一步考驗,看看它是否真正合格。
它會「害羞地」蹲坐在那裡,讓雄鳥騎在它的身上,但並不是與這隻雄鳥交配。
這一系列動作僅僅是雌鳥在對雄鳥的體重進行估算。如果雄鳥的身體大小合乎要求,雌鳥就會跟這隻雄鳥一起跳起特殊的舞蹈,然後與它進行交配,使卵受精。
雄鳥的體重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將獨自照顧巢中的卵。雌鳥由於產卵而精疲力竭,因此它需要補充消耗掉的能量儲備。通過讓雄鳥獨自孵卵,它才能有自己的時間專心於恢復體力。
相反,雄鳥必須堅持臥巢長達兩個月之久,進行孵化工作,保護它們的愛情結晶,保證卵孵化所需要的溫度,直到雛鳥破殼而出。這可不是簡單的工作,在有些地方夜間溫度很低,早上太陽升起時會發現雄鳥的背上都會結霜。
為了完成它的工作,雄鳥必須具有足夠的脂肪儲備,因為它在這段時間裡幾乎很少進食,而當雛鳥孵化出來時,它的體重通常會下降10千克。這就是為什麼雌鳥要選擇豐滿肥胖的雄鳥作配偶的原因。瘦弱的雄鳥可能不能持續到底,並且也許會為了不使自己餓死而拋棄雌鳥產下的卵。
雌鳥產下卵後就撒腳離開,什麼都不管了,孵卵的任務全部由雄鳥單獨擔當。它在這個期間不吃不喝,並且很少站起來。
雌鳥通常在12月至翌年4月間產卵,卵很大,呈墨綠色,表面具有顆粒狀斑點,長徑超過10釐米,表面有很多小孔,重量為600-680克,相當於12-13枚雞蛋的重量。
每窩產卵8-10枚,最多的可達16枚。鴯鶓的卵和雛鳥都具有很好的保護色,在樹葉堆裡是不易被發現的。孵出的雛鳥,渾身披著淺灰色羽毛,並有黑色斑紋,與沙漠環境的色調十分相似,因而不易被發現。
在孵化過程中,卵的表面越來越光滑,變得細膩膩的,顏色也越來越深。經過58-61天的孵化,雛鳥在雄鳥的幫助下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重400-500克。此時,雄鳥仍十分忙碌,要哺育它們,直到雛鳥長大。
真是「父代母職」,難怪人們叫鴯鶓雄鳥為「媽媽鳥」。
(本文所有鴯鶓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看完你是不是很欽佩於鴯鶓雄鳥的盡職盡責?給鴯鶓雄鳥點個
下周我們繼續跟隨李湘濤老師雲遊北京動物園吧~
本文作者:李湘濤,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鳥類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動物學會理事。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