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去過河南西部最大的動物園——洛陽動物園嗎?
洛陽動物園位於洛陽王城公園內,坐落在洛陽市中心的中州路北側的王城公園,地跨澗河兩岸,中間仿玉拱橋相連,是豫西最大的動物園。動物園內圈養、散養野生動物上百種,1300多頭(只),其中有華南虎、東北虎、金錢豹、黑熊、棕熊、丹頂鶴等國家一二類野生動物62種,以及外國的非洲象、白犀牛、河馬、長頸鹿、斑馬、黑猩猩、山魈、非洲獅、鴕鳥等珍稀動物。
這裡還有來自遙遠的澳洲大陸上的土特產——鴯鶓(Dromaius novaehollandia)。會念這兩個字的嗎?哈哈,挑你看得懂的那半邊念基本就沒錯了。
鴯鶓也算是一種長得挺萌的動物,還記得澳大利亞的國徽之上那兩隻動物嗎?你一看肯定知道左邊站的是袋鼠,右邊站著的是鴕鳥嗎?別人錯了,那可是長睫毛彎嘴角的鴯鶓。如果你跟隨旅行團去澳洲旅遊的話,基本上導遊一定會推薦你吃一下國徽上面的這兩種「代表動物」。
長得像但只是遠親,鴯鶓和鴕鳥從不住在同一「屋簷下」
請看下圖,你能夠看出來這是三種不同動物嗎?
事實上,這三種動物的俗稱都是「鴕鳥」,因為它們不光臉長得像,身材長得也很相似。然而這三種「鴕鳥」在分類學上只能夠說是遠親,而且是遠到連「目」都不一樣的那種。如果鴯鶓一定要攀親戚的話,其實和另外一種澳洲特有的動物——食火雞的親戚關係還要更近一些。
鴯鶓和食火雞都屬於平胸總目下鶴鴕目(Struthioniformes)。不過比起同目下人丁尚算興旺的鶴駝科(Casuariidae),鴯鶓所在的鴯鶓科(Dromaiidae)只有一屬一種,也就是鴯鶓。而另外兩種「鴕鳥」,則分別是屬於鴕鳥目(Struthionformes)和美洲鴕目(Rheiformes)。(根據DNA證據,目前也有分類法將鴕鳥目和美洲鴕目降為下目,再合併為鴕鳥亞目,同時把鶴鴕目降為鶴鴕亞目,最後將兩個亞目合稱為鴕形目。)
同是「高個子」和「大長腿」,鴯鶓和鴕鳥站在一起,的確很難讓人分清楚,但若您仔細對比它倆的照片,還是能發現:鴕鳥要比鴯鶓大得多,成年鴕鳥的「身高」約2.5米,而成年鴯鶓的「身高」在1.5米至1.85米間。
還有其他辨別特徵碼?有。要將鴯鶓和其它兩種「鴕鳥」區分開來其實也不難,鴯鶓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它全身包括長脖子上都覆蓋著比較明顯的羽毛,脖子上的羽毛一般為亮黑色;而鴕鳥和美洲鴕鳥的脖子上羽毛較短,毛色比起體表被覆的羽毛要淺一些。另外,鴯鶓的眼睛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都要小一些,不會有「眼睛比頭大」的感覺,瞳孔是很漂亮的橘黃色。除此之外,鴯鶓和美洲鴕鳥都有三趾,非洲鴕鳥則只有二趾。
因為外形相似,鴯鶓也被稱作『澳大利亞鴕鳥』,但真正的鴕鳥不肯和它們住在同一『屋簷下』。可能性格不合吧,只要在同一個籠舍中,鴕鳥就要追得鴯鶓到處跑,而鴯鶓們也會發揮自身靈活的優勢,四處閃避。
雄鴯鶓天生是「好爸爸」,倆月幾乎不吃不喝來孵小寶寶
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次於鴕鳥的第二大鳥類。相較於鴕鳥,鴯鶓的性格更溫順些,對人很友善。在野外,當鴯鶓看到附近有汽車停下來時,還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把頭伸進車窗表示親近,順帶著希望討點兒好東西吃。
在鳥類中,雄鴯鶓是難得一見的「好爸爸」。鴯鶓的成熟期長達3年,鴯鶓在仲夏時間配對,一隻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鴯鶓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裡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
請問你之前有留意過鴯鶓和鴕鳥嗎?歡迎留言分享, 謝謝!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