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
要吃的還有腳骨筍、烏米飯…
當然最重要的還屬立夏蛋,
拄蛋才是重頭戲!
自從「85後」甚至「90後」走上父母這個「工作崗位」,在拄蛋這件事上,腦洞也是越開越大:雞蛋、鴨蛋?沒興趣;鵝蛋?淡索索;鴕鳥蛋?可以有;偶爾,還能在關於立夏的新聞裡聽到「鴯鶓[ér miáo]蛋」的名字。
(資料圖)
提起其他蛋,腦海中總能浮現出相對應的動物的樣子。只是這鴯鶓的形象,是不是有點恍恍惚惚?
(視頻:王棟鑫 崔引)
「大眼睛長睫毛」,就差「微微一笑」
在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見到鴯鶓時,正好趕上它們的「上午茶」時間:
飼養員拎著一桶對半切開的白菜,鉤在食槽上方。原本散落在場地各處「放空」的它們紛紛圍攏過來,伸長脖子進食。別看它們嘴小小的,進食速度卻不慢,頂多也就20分鐘,三四棵白菜就已經被啄得只剩菜心。
「除了白菜和每天固定投餵的配料,它們也會自己在場地裡找一些草或樹葉吃。」寧波雅戈爾動物園動管部工作人員說。
鴯鶓是一種看起來有些「木訥」的動物,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呆呆杵在那裡「想心事」,又或者看起來漫無目的地在場地內晃來晃去。看到有人圍觀,眨巴眨巴大眼睛,不驚也不怕,慢慢踱到圍欄邊,眼睛上的長睫毛清晰可見,越發襯託得眼睛炯炯有神。
工作人員說,鴯鶓是一種性情溫順的動物,不過,這並不表示它沒脾氣,「其實它十分擅長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千米」,「要是真把它惹怒了,你看看它三趾中那根最大的腳趾,踢起人來也是很痛的。」
進食,可能是鴯鶓一天中「最活潑」的時刻。記者崔引 攝
人家是「平平無奇的進化小天才」
如果不是因為「鴯鶓蛋」在近幾年關於立夏的新聞中頻頻「出圈」,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這樣一種動物存在。
說實話,披著一身灰褐色羽毛的鴯鶓,從外形上看很像鴕鳥,但身形比鴕鳥小一圈,也不像鴕鳥那樣擁有裸露的「天鵝頸」,樣貌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並不具備成為明星動物的潛質。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以貌取鳥」。
鴯鶓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作為大洋洲的特產,它還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肉眼可見鴯鶓的羽毛長而捲曲,從頸部開始向身體兩側覆蓋。雖然都長了一副「鳥樣」,但鴯鶓的翅膀比鴕鳥更加退化,完全無法飛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鳥種之一。
還值得一提的是,鴯鶓是鴯鶓科鴯鶓屬的單一物種,沒有其他亞種分化。在經歷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後,鴯鶓仍能保持住它們的原始形態,這種罕見的適應能力恐怕只能用「奧利給」來形容。
粗粗一看,鴯鶓和鴕鳥長得十分相似。記者崔引 攝
「蛋王秘密」:孵化期長達近兩月
採訪當天,場地上有8隻鴯鶓。工作人員說,它們都是2018年在寧波出生的,目前已是亞成體。野生鴯鶓的壽命在10歲左右,而飼養的鴯鶓壽命可延長到20歲左右。其中,雌性鴯鶓3歲即可進入繁殖期,雄性鴯鶓「晚熟」一些,要等到4歲。
都披著灰褐色的羽毛,安能辨其是雌雄?工作人員說,同年齡的鴯鶓,雌性的個頭要比雄性大一些,「雌性會發出連貫的『咯咯』叫聲,而雄性的『咯咯』聲則自帶節奏。」
別看這8隻現在長得高高大大、壯壯實實,「身世」也是相當的波折——
2014年,它們的父母來到寧波「安家」,2018年「大約在冬季」,生下了「鳥生」中的第一撥孩子。你沒有看錯,是「一撥」,「當時差不多每隔3天就會生一枚蛋。」工作人員說。
鴯鶓蛋的蛋殼很厚,呈暗綠色,一枚蛋的重量差不多在一斤半到兩斤左右。
有些人在勸生時會說:「你只管生,我負責養」。雄性鴯鶓可能是世界上將這句話貫徹得最徹底的,不僅整個孵化過程全都由它承擔,而且小鴯鶓脫殼而出後,它也會照顧到「雙滿月」。
「鴯鶓蛋的孵化期不是一般的長,「通常需要53天到56天,可能也是世界上孵化期最長的鳥種。」工作人員說。而在這期間,雄性鴯鶓幾乎是不吃不喝,完全靠消耗自身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總也有例外。工作人員說,因為鴯鶓產蛋剛好是在冬季,「當時天氣很冷,有明顯的降溫過程,再加上鴯鶓在孵了十幾天蛋之後『撂挑子』了,所以我們最終採取了人工孵育的方式,好在現在小傢伙們都長得不錯。」
雖然全身灰撲撲的,鴯鶓的「卡姿蘭」大眼睛還是相當有神。記者崔引 攝
「立夏吃只蛋,石板會踏爛」
從愛護動物的角度出發,無論是鴕鳥蛋,還是鴯鶓蛋,都是不贊成大家通過各種途徑去購買的。
不過,年輕的家長們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想讓孩子在拄蛋較量中「一鳴驚人」,只能說「立夏拄蛋」這個習俗實在是太深入人心。
時至立夏,顧名思義,就是「夏天的開始」。當然,這只是天文學上的說法。從氣象學意義上來說,只有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達到或者超過22℃,且後續天氣穩定,才算真正入夏。
一般來說,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進入夏天。對我們寧波來說,要等到5月28日前後才會進入夏天。
不管入不入夏,過了立夏,天總歸是要「穩定」地熱起來了。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天一熱,好像胃口就會差一些。大人尚且如此,更別提小孩子了。
讓很多小孩鬱悶的是,大人沒胃口就可以不吃,但對小孩的卻是始終如一:不能餓瘦了,必須在「長得結棍」的路上一往無前。尤其是祖輩,最看不得孩子不吃飯。
久而久之,就有了這樣一個習俗:立夏這一天,在小孩胸前掛上煮熟的雞蛋、鴨蛋甚至鵝蛋,祈求避免出現上述症狀,就像流傳至今的民諺說的:「立夏吃只蛋,石板會踏爛。」
聽起來好像有些迷信,不過碰上今年這樣的非常時期,才發現老底子的習俗也是充滿智慧。就算沒胃口,吃個蛋,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好賴能增強抵抗力。
【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