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相嗎?錯,人的眼睛會欺騙自己的主人。
在紙上隨手畫一個正方形,用尺子去量時,卻意外地發現與我們最初的認識相悖,是一個略扁的長方形。而一個真正的正方形,卻又讓人覺得它是一個略豎的長方形。這種現象稱之為「錯視」,與人的生理和幾何學有關。科學家們認為,觀看是有選擇的,眼睛對樣本作出什麼反應取決於許多生理與心理因素。人類很早就已知道,直接的感知並不能反映真實的世界。視覺印象是人類最富創造性的行為,當描述眼睛看到的東西時,我們就像藝術家在搞創作。其實,眼睛只是一個傳遞經過整合過的信息的媒介而已。
實際上,錯視研究每前進一步,都帶給藝術界強烈的震撼。
150多年前,人類藝術家就已發現並有意識地利用錯視。鼻祖是荷蘭版畫大師埃舍爾,他被尊稱為「錯覺圖形大師」,他的許多作品都源於對矛盾空間、圖地反轉和契合演變的探索,充滿了荒謬的美感與真實感。
接著,上世紀60年代西方世界開始流行歐普(Optical Art)藝術,又被稱作「視幻藝術」或「光效應藝術」,藉助線條、形狀、色彩的特殊排列,引起人的視錯。它是在科技推動下出現的一種新的風格流派。196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了一次主題為「眼睛的反應」展覽會,陳列出大量經過精心設計,按一定規律排列的波紋或幾何形繪畫,這些作品給參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事實上,歐普藝術就是要通過繪畫達到一種視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追求令人眩暈的視幻效果。歐普藝術家以此來探索視覺藝術與知覺心理之間的關係。歐普藝術作品以強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廣泛滲透於當時歐美和日本的建築裝飾、都市規劃、家具設計、娛樂玩具、櫥窗布置、廣告宣傳、紡織品印染,以及芭蕾舞、電視觀賞等多種設計領域,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如今,錯視跨越空間和視幻繪畫,在平面設計領域大放異彩,在日本尤為活躍。日本是亞洲最早進行錯視設計教育的國家。現在,就像動漫、卡通一樣,日本的錯視研究也居世界前列。龜倉雄策、早川良雄、福田繁雄等優秀平面設計師都與錯視結緣,福田繁雄被譽為與崗特·蘭堡(Gunter Rambow)、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齊名的當代「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而日本「當代錯視大師」的稱號卻非北岡明佳莫屬。
北岡明佳生於1961年,現在是日本家喻戶曉的錯視畫家。他最早學習生物學,1991年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就職於東京都神經科學綜合研究所。北岡在世界首個錯視網頁「錯視之會」上發表研究文章後,聲名大震。2005年,《朝日新聞》連續12期登載了他的系列作品《眼睛的冒險》,日本的各大媒體都對他做過相關報導。在紀念錯覺鼻祖埃舍爾的巡迴展「超感覺美術館展」(1999年~2000年)上,北岡的作品也被一同展出。
北岡認為,錯視是一種眼睛的錯覺,也屬於心理學領域。因此他並未將視野局限在繪畫上,而是將範圍擴展到心理學方面。北岡在錯視領域很活躍,不僅有獨特的設計思想和獨創性作品、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獲得大額科研經費,還建立自己的錯視主頁,新作品更是源源不斷。世界第一本研究錯覺的書《眼睛的詭計》出自北岡之手。2005年,北岡憑藉作品《烏龜》,獲得金井獎(錯視之館獎)。2006年,北岡作品又獲得第9屆歐萊雅顏色科學與藝術獎金獎。2006年6月,北岡被著名的立命館大學聘為文學部教授,從事知覺心理學方面研究。2007年,在日本認知心理學會第五次大會上北岡又斬獲了獨創獎。北岡最新著作《被欺騙的視覺》在日本被譽為「錯視必讀書」,北岡也由此被稱作「日本錯視研究第一人」。
北岡的錯視作品無數,在成名作《烏龜》中,通過將錯視進行二次元擴張,使圖像具有了獨特的風格。烏龜的錯視其實是通過相同白黑圖形的重複疊加實現的。仔細看這張圖,當把白色的方格當作烏龜時,黑色的圖案就成為了地面。反之則白色的圖案成為地面。而且不管怎麼看,烏龜都是一樣的。這幅作品中還有一個有趣現象——烏龜們排成的橫線和豎線都是水平和垂直的,因為作者巧妙利用了線條和色彩,從而成功欺騙了讀者的眼睛,看上去橫線似乎在往外擴張,豎線則向內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