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0 月 30 日
獵戶座流星雨
影像提供與版權: Lu Shupei(盧書培)
說明: 流星不停的從獵戶座射出來。不過,這是預料中的現象,因為每年的十月是獵戶座流星雨的季節。上面這幅上個周末攝於中國.內蒙古的影像,呈現了超過12顆接連出現在烏蘭哈達火山上空的流星。這張主題影像裡的多重流星痕,都可回溯到獵戶腰帶左上方,稱為輻射點的小片天區。獵戶座流星的前身,是哈雷彗星曆次回歸太陽系內圍時,所噴出的沙粒大小碎片。哈雷彗星其實造成了二群已知的流星雨,另一群是在每年五月可見的寶瓶η流星雨。在下個月,坦普─塔託彗星所造成的獅子座流星雨,應該會出現一些很明亮的流星痕。
2017 年 10 月 31 日
模擬宇宙裡的暗物質
圖示提供與版權 Tom Abel & Ralf Kaehler (KIPAC, SLAC), AMNH
說明: 我們的宇宙在鬧鬼嗎?因為,在這張暗物質圖裡看似如此。不可見暗物質產生的重力,是星系自轉為何如此高速、星系繞星系團公轉為何如此快速、重力透鏡聚光的能力為何這麼強、和可見物質在近域宇宙和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分布為何如此,最廣為接受的解釋。上面這幅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提供的主題圖示,突顯了在某種暗物質宇宙裡,無所不在的暗物質如何影響我們的宇宙。在這張細緻的電腦模擬圖裡,無處不在的複雜絲縷狀黝黑暗物質,像蜘蛛網般穿梭在宇宙裡,其中橘色的斑塊,是我們熟悉但相對少見的重子物質。這些電腦模擬,在統計學上和天文觀測相當接近。但最讓我們驚嚇的是,儘管暗物質極為怪異,而且其形式不明,但在我們的認知裡已不再是宇宙中最奇怪的重力源了。這個頭銜得讓給暗能量,一種目前看似主宰整個宇宙擴張,分布也較均勻的排斥性重力源。
2017 年 11 月 1 日
發射星雲─雷神的頭盔
影像提供與版權: Adam Block, Mt. Lemmon SkyCenter, U. Arizona
說明: 這團帶著側翼的頭盔狀宇宙雲,常被稱為是雷神(索爾)的頭盔。然而就是對北歐的神祇來說,這頂寬度達30光年的頭盔也是龐大無比。這頂頭盔,實際上較像是是個星際氣泡,是由中心附近的明亮大質量恆星所發出之高速恆星風,在周遭分子雲中吹出的天體。這顆中心星是一顆沃夫-瑞葉型恆星,是一種處在前超新星演化短暫階段的極端熾熱巨星。這團編錄號為NGC 2359的發射星雲,位在 大犬座方向,離我們約有12,000光年遠。這幅清晰的影像,結合了寬和窄波段濾鏡的數據,因此得以突顯這團星雲的雲氣絲和塵埃結構。影像中的藍色輝光,源自星雲裡氧原子發出的強烈輻射。(Thor's Helmet 雷神的頭盔、索爾的頭盔)
2017 年 11 月 2 日
NGC 891與Abell 347
影像提供與版權: Laszlo Bagi
說明: 在這片望遠鏡視野裡,遙遠的星系散布在前景帶星芒恆星的後方。這片以泛黃恆星HD 14771為中心的視野,涵蓋了北天仙女座方向大約1度的天區。在影像的右上角,可見到較大、寬度約10萬光年、幾乎是側向的螺旋星系NGC 891。距離約3千萬光年遠的NGC 891,外觀酷似我們的銀河系,有個扁而纖細的星系盤。此外,黝黑不透光的塵埃雲,也正好沿著中央切過這個星系的盤面和中心鼓核。在影像左下角則可見到隸屬於星系團Abell 347的諸多成員星系。在這張清晰的影像裡,將近2億4千萬光年遠的Abell 347內之大型螺旋星系皆清晰可辨。它們和NGC 891的大小相近,但距離將近8倍遠,所以星系團Abell 347的星系之視大小約莫是NGC 891的8分之1。
2017 年 11 月 3 日
A/2017 U1: 星際訪客
影像提供: Alan Fitzsimmons (ARC,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Isaac Newton Group
說明: 沿著極端雙曲線軌道高速前進,並在掠過太陽時轉了一個髮夾彎的A/2017 U1,是人類第一個確知來自星際空間的小天體。在這幅由加那利群島.赫歇爾望遠鏡,於10月28日拍攝的5分鐘長曝光影像裡,中心處的光點,就是這顆形似小行星而沒有彗星行為的星際訪客。背景暗星之所以會曳出條狀光痕,則是因為這部4.2米口徑的望遠鏡,是以視野中快速移動的A/2017 U1為導星。天文學家Rob Weryk (IfA)是在10月19日,率先從例行性的夜間泛星巡天數據中,注意到這顆移動天體。目前逐漸遠去的A/2017,除了永不再返太陽系之外,也只有大口徑的地球光學望遠鏡才得見。雖然根據它的軌道,可判斷它是一顆星際天體,但目前仍不知道它能在銀河眾星之間漂流多久。它的星際行進速率大約是每秒26公裡,作為比較,人類發射的航行家1號太空船,在星際空間行進的速率大約是每秒17公裡。
2017 年 11 月 4 日
哈伯望遠鏡拍攝的M5
影像提供: HST, ESA, NASA
說明: 它是天秤座與巨蛇座之間的美麗星雲…;18世紀天文學家梅西葉在他著名的星表裡,如是開始描述他編錄的第五號天體。對梅西葉來說,在M5這個瀰漫渾圓的天體內看不到星星,不過,我們現在知道它其實是一個球狀星團,內部超過10萬顆以上的成員星,在重力束縛下,聚集在直徑只有165光年的區域之內。M5離我們約25,000光年遠,漫遊在我們銀河系的銀暈之內。球狀星團是我們銀河系很古老的成員,而M5更是其中最古老的球狀星團之一,其成員星的年齡估計將近有130億歲。對地面的望遠鏡,這是一個美麗且熱門的觀測目標。而在1990年4月25日起在軌道運轉的哈伯望遠鏡,也對M5中心約20光年的區域造像,得到了這幅精採的特寫影像。其中位在緻密星團核心附近的年老紅與藍巨離及回春的藍掉隊星(藍離散星),成為這幅清晰影像裡非常醒目的泛紅和泛藍天體。
2017 年 11 月 5 日
一年之中的滿月
影像提供與版權: Talha Zia
說明: 所有的滿月看來都一樣嗎?不是。這面由12輪滿月排成的網格,見證了它們微小的差異。在這幅照片左上到右下的板格裡,排列著從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在巴勒斯坦拍攝的每一個月相周期。這些連續出現的滿月都以相同的尺標呈現,所以和著名的月亮幻覺有別,它們視大小的變化是真實的。這種變化源自月亮在非圓形的軌道上,和地球距離的改變有關。在2017年8月滿月底部的暗色缺口,是由地球的影子所造成的,所以它是一輪偏食月。如果再仔細瀏覽,會發現除了經過誇大的色澤變化之外,相隔的二輪月亮好像也會出現微妙的晃動;在這個月相周期影片裡,可以戲劇性的完整見到月亮在一個月之中,這種稱為天平動的效應。
結束,感謝閱讀。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