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給你介紹了成本收益法,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都會自覺地去衡量自己的得與失,所以這種方法聽起來似乎並不難,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原因很簡單。因為對於一個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們眼中的成本與經濟學家們所謂的成本,兩者實際上並不完全相同。那麼你可能想問到底一個經濟學家眼中的成本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就帶著你穿越時空來到17世紀的英國,來看一個跟大科學家牛頓有關的故事。
我們可以看一下,說到牛頓這個名字,想必你現在腦中浮現的可能是那顆幸運地砸中他的腦袋,啟發他發現萬有引力的蘋果,但除此以外,它還是一個橫跨天文學、力學、光學和數學等眾多領域的高手。可以說牛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且他這一生還很長壽,直到84歲才去世。但他的絕大多數的科學發明居然都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取得的。比如他22歲發明的微積分,25歲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而大名鼎鼎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也是在他30多歲的時候發現,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他那麼多偉大的貢獻都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取得的呢?
他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十年都幹什麼去了呢?答案很簡單,除了對科學領域的鑽研,牛頓還擔任了很多社會職務,特別是當他53歲的時候,竟然接到了英國財政部的邀請,希望他能出任英國皇家造幣廠的廠長這一要職,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金幣和銀幣,最關鍵的是英國政府給牛頓開出了2000英鎊的年薪,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巨款,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50多萬人民幣,現在請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當時的牛頓,你會怎樣選擇呢?是繼續專心搞科研,還是去做造幣廠的廠長?
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如果你選擇繼續當科學家,那麼因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你就不得不放棄那2000英鎊的收入,也就是說這2000英鎊就是你選擇做科學家所付出的代價,在經濟學裡我們把這種選擇的代價稱為機會成本,英文叫做opportunity cost,簡單來說它是指當我們選擇時為了得到其中一樣東西而不得不放棄的另外一樣東西的價值。
比方說如果牛頓選擇擔任皇家造幣廠的廠長,雖然每年可以得到高達2000英鎊收入,但同時他也不得不放棄做出更多科學發現的機會。那麼他選擇當廠長的機會成本,發現更多新成果的喜悅和成就感,以及對人類進步的貢獻。所以請你記住,無論最後牛頓做出什麼選擇,他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懂得機會成本,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為合理的決策。
比如說商店現在正在出售一款新型跑鞋,標價1000元,並且打出了10%的限時折扣,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跑去買,只要900元,但你先別開心。假如我現在再告訴你,商店離你家的距離非常遠,打車過去都要花費一個多小時,你再來算一算,你買這款跑鞋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只有900元嗎?在一個經濟學家眼裡可能就不止這900元了。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如果你現在去商店買這款跑鞋,除了這900元,還要加上來回的交通費,更不要說這一來一去路上還會白白浪費的兩個小時的時間,把所有這些金錢和時間加起來,才是你去商店買跑鞋所實際付出的機會成本。
所以當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妨像一個經濟學家一樣問問自己,我在做選擇的時候放棄了什麼?在同樣的時間和經濟的條件下,我還可以做其他什麼事情呢?
最後我們來小結一下,在這一講當中,我給你介紹了一個經濟學家眼中的成本,它叫做機會成本。英文是opportunity cost。是指當我們選擇時為了得到其中一樣東西而不得不放棄的另外一樣東西的價值,也就是說凡事有得必有失,理解機會成本就可以提醒我們,不論選擇什麼,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得到的而忘了失去的。
所以其實晚年的牛頓雖然沒有繼續做出更多的科學貢獻,但是他擔任皇家造幣廠的廠長這一職務長達28年。在他任職期間,英國貨幣一直非常穩定,並且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