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與張居正改革同一時期,在地球另一側的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銀幣一直是主要流通貨幣,但在白銀向東方流動的過程中導致了其稀缺性,稀缺性又導致了金銀價格有了更多調整。更多的銀幣退出了交易市場,被存儲熔化,或者流向中國和亞洲。
此外,在貴金屬本位下,貨幣磨損是一個十分正常的現象,消費者本能地要保留足值貨幣,使得破損和不足值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指在雙本位貨幣制度的情況下,兩種貨幣同時流通時,如果其中之一發生貶值,其實際價值相對低於另一種貨幣的價值,那麼實際價值高於法定價值的「良幣」將普遍被收藏起來,逐漸從市場上消失,最終被驅逐出流通領域,實際價值低於法定價值的「劣幣」將在市場上泛濫成災。
它導致的一個常見現象就是,當人們的錢包裡既有新錢又有舊錢的時候,大家都更願意把舊錢花出去買東西。為維護國家貨幣穩定,同時也是為獲得更多的鑄幣收益(鑄幣面值與鑄幣成本的差額),英國政府每隔幾十年都要進行一次貨幣重鑄。戰爭引發財政困難等因素導致英國政府在貨幣重鑄上有不同的選擇——以足值貨幣重鑄,還是以貶值貨幣重鑄。
實際上,這是兩種貨幣理念的衝突,前者是金屬本位,後者是政府信用本位。1696年,在擔任財政部長的同學的推薦下,已經成名的科學家牛頓進入英國造幣廠擔任總監,三年後接任廠長。牛頓是一個科學家,希望能夠做出完美的東西,因此在觀念上認可貨幣必須足值。為了提高鑄幣產量,他在財政部後花園裡建起了10座熔爐,分期把舊幣熔化成貴金屬,再送到倫敦塔造幣廠。
由於市場上缺少貨幣,他還不斷改進鑄造技術,在很短的時間裡,英國的造幣能力提高了8倍,由起初的每周1.5萬磅鑄幣量,達到了每周12萬磅(約5萬公斤)鑄幣量。同時,牛頓還積極提高鑄幣質量,他利用自己科學家的背景,不斷研究改良鑄幣生產工藝,新幣在精度、純度甚至圖案花紋方面都要做到絕對的標準化。在實際操作中,足值貨幣卻遭受到了巨大阻力,例如有人通過刮漆再鑄等手段,把足值貨幣變成不足值,以達到增加金幣數量的目的。
牛頓對造假者進行了嚴厲的懲罰,甚至親自去刑場觀看處決罪犯。他還創新性地在鑄幣的邊緣設計一些鋸齒狀的花紋,以防止鑄幣被打磨,這種設計在此後的數百年都被沿用。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他所處的窘境,除了人為破壞,白銀總量不足也使貨幣的流通無法真正合理地運轉起來。於是,牛頓只好重新開始鑄造不足值的金幣。最終,儘管實行了金本位改革,但真正的金幣幾乎很少流通,只是作為皇家的獎賞存在。無論是銀本位還是金本位,貴金屬作為貨幣本位是市場孕育的一個必要階段,金銀作為貴金屬,除了作為交換的方便中介之外,還具有不斷從流通中退出或者不斷進入流通的性質,使得金屬貨幣具有自發平穩市場的功能。
在早期商業社會中,這種平穩機制是通過金屬貨幣從金屬本身到面值本身的不斷轉換而實現的。繼而,金屬貨幣本身的穩定受到自然存儲量和鑄造能力的限制,全球貿易和市場的開拓將這個穩定提升到一個更大的體系中,決定平穩的因素也陡然增多並且複雜起來。面值與鑄幣成本的差距使得鑄幣利益成為經濟強國之間必爭的因素。再者,金屬本位向非金屬的匯兌本位的轉換是最近百年的事情,這裡又出現了新的挑戰。例如,國際貿易、國際收支、國家信用等與政府相關,金融創新、網絡支付、電子帳戶等與技術進步相關,消費信用、公益金融等與社會變化相關等。
500年前的貨幣本位化與百年以來的貨幣匯兌本位化,都是人類開發金融體系不斷創新的產物,無論如何使其神秘化或陰謀化,其歷史源頭都是最基本的三個交易需求:需要一個便利交易的工具,需要一個穩定的計價標準,需要可以貯藏的財富形態。在1717年的報告中,牛頓在實踐中幡然醒悟,他認為白銀短缺成為事實,即便將英國所有的銀器用來造幣也於事無補。與此同時,黃金進口導致金價下跌,金銀價差使得白銀被熔化離開流通市場。
分析在歐洲各國以及中國、日本、東印度的金銀價格後,牛頓決定將黃金作為本位貨幣,並且不足值計算。因此,他將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3英鎊17先令10便士。1774年,英國貨幣重鑄便以這個標準實施,白銀正式退出流通,黃金成為主要貨幣。1816年,英國重新調整英鎊含金標準,正式明確金本位。由於英國在經濟上的強勢,歐洲各國紛紛實施金本位,英國這一霸主地位維持到了1914年。儘管金本位制飽受爭議,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參戰國均實行黃金禁運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才從實際上解體。
兩次大戰期間,各國相繼恢復了金本位制,但黃金的地位已經被大大削弱,一些國家實行了金塊本位或金匯兌本位,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進一步受到限制。當1929—1933年爆發經濟危機時,英國已經不再是世界霸主。由於國際收支陷入困境,迫使英國在1931年終止了金本位制。再回過頭看中國銀本位的確立,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比較。同一時期,政治強人張居正通過「一條鞭法」將中國帶進了銀本位,而科學怪人牛頓將錯就錯,確立了英國的金本位,並且由於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的強勢地位將這一標準推行到了全世界。
一個是一國之相,用政治強權確立貨幣制度;一個是知識分子,只是制定了金本位的一個比重,最終由市場交易接受和確立。無論是政治家張居正,還是科學家牛頓,都在解決燃眉之急的困境中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修補工作,無意中趕上了新時代的上升浪潮,成為弄潮兒。他們被摔得鼻青臉腫,卻成就了銀本位和金本位,也算是時代的幸運兒!採用銀本位的中國和採用金本位的英國,終於在300年後相遇並導致了一個改變全球經濟走向的衝突:中國堅持用銀支付貿易費用,英國不得不用金來高價購銀,而且慫恿商人用鴉片來彌補貿易逆差,最終引發了鴉片戰爭。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