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2020-11-23 求是網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穀神星軌道停留數十年後結束其波瀾壯闊的一生。

  「老兵」輝煌繼續,「新丁」已開啟徵程。新一代系外行星探測器「TESS」4月升空,開始系外行星搜索之旅;「洞察」號11月26日登陸火星,開始火星內部勘測任務;「帕克」探測器在8月12日奔赴太陽,現已成為最接近太陽的人類太空飛行器。

  木星研究取得碩果纍纍。除完成木星閃電資料庫外,科學家還製作了木星不同深度的磁場圖,並在木星大紅斑處發現了水的跡象。此外,新發現12顆衛星使已知木星衛星總數達到79顆,而木衛二上可探測胺基酸的確認,則為找到木衛二生命證據指明了方向。

  系外探索已獲多項突破。首次發現銀河系RX J1131-1231星系的行星、在700光年之外的WASP-39b行星上發現大量水、製作出顯示中心複雜結構的銀河系首張大規模年代圖、看到原本無法觀測的140億光年外恆星、精確測量地球與球狀星團NGC 6397的距離等諸多成果,讓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更進一步。

  英國

  商業空天獲得青睞,自主導航開啟研究

  2018年3月,英國政府宣布,為了制定未來的商業航天政策,將就相關管理條款開展論證。8月,英航天局發布公報指出,英國政府將大力推進本國航天發射場的建設,以期更好地參與商業發射業務的競爭。

  5月,英國政府公開發布航空研究與技術計劃項目指南,支持民用航空研發。指南要求項目必須符合英國航空戰略,優先領域包括:提高英國在下一代民用飛機的整體設計和系統集成能力;發展智能、互聯和電動飛機;確保英國在開發大型複雜結構,尤其機翼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開發更高效的新一代推進技術,特別是大型渦輪風扇發動機。

  8月,為應對「脫歐」後可能出現無法繼續參與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項目的局面,英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將投資9200萬英鎊開展先期研究,探討未來開發獨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方案。該項研究為期18個月,將就英國建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詳細技術評估和時間安排。

  俄羅斯

  「聯盟」飛船事故高發,對華合作空天並舉

  2018年,俄羅斯「聯盟」系列飛船曾出現兩次事故:8月30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造成空氣洩露的鑽孔,航天員及時用膠水和膠帶進行封堵;10月11日,載有兩名太空人的「聯盟MS-10」飛船由「聯盟-FG」型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升空,起飛約119秒後,火箭第二級發動機突然關閉,太空人使用發射逃逸系統成功獲救。

  航空航天對華合作繼續深化。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商定了中俄遠程寬體客機CR929的外形參數;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託木斯克科學中心、託木斯克國立大學、俄科學院烏拉爾分院金屬物理研究所同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開展關於太空腐蝕環境下太空飛行器保護的研究項目。

  日本

  天文觀測成果豐碩,靜音飛機力圖超越

  日本國立天文臺和鹿兒島大學的研究小組對螺旋星系M77的中心核實施觀測,首次「看」到環繞超大黑洞的半徑約20光年的甜圈型旋轉氣體雲,並清晰地觀測到分子氣體以黑洞為中心旋轉。

  日本國立天文臺和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繪製了迄今為止範圍最廣、解析度最高的暗物質分布地圖。研究小組通過對地圖上黑暗物質的塊數分析,發現其無法用簡單的加速膨脹空間模型來解釋,宇宙空間膨脹速度超出預期。

  日本構築產學官一體化研發體制,開發靜音型超音速飛機,提出了低音爆、低起降噪聲、低阻力和輕量化這4個技術開發目標,並正在推進系統設計,制定了超越歐美的技術驗證計劃,提高基礎技術研究水平,推進相關設計。

  烏克蘭

  國際項目參與活躍,航天發展計劃獲批

  根據烏克蘭國家航天局發布的信息,2018年烏克蘭航天科研企業共參與了4次國際航天發射項目。兩次是5月和11月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心宿二」運載火箭項目,烏克蘭多家航天企業參與了該運載火箭第一級的研製,烏方專家參加了整個發射項目的測試和調試。另外兩次是歐洲空間局8月和11月在法屬蓋亞那庫魯發射場進行的「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項目,該運載火箭第四級所使用的RD-843發動機由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和南方機械廠所研製。

  烏克蘭政府內閣於2018年9月批准了2018年—2022年烏克蘭國家空間科學和技術計劃,目的是提高地球遙感、衛星數字通信、數字衛星廣播,衛星導航支持系統等空間技術應用潛力,解決社會經濟、環境、文化,以及信息等領域的迫切性問題,推動科學和教育的發展,確保烏克蘭在國家安全和國防領域的利益。

  以色列

  天文研究成果顯著,意欲加盟歐洲航天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捕捉到早期宇宙中正常物質與暗物質相互作用的無線電信號,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存在的第一個直接證據。此外,以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藉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朱諾」號探測器獲取的數據發現,木星的大氣層厚度約為3000千米,著名的木星條紋是綿延數千公裡的雲帶。

  以色列正與歐洲空間局進行商討,以便以色列以「特殊安排」的方式加入該組織。如果獲得通過,那麼以色列也有望成為繼加拿大後第二個加入歐空局的非歐洲國家。

  德國

  太空製造第五態物質,金屬玻璃服務空天

  德國科學家在探測火箭任務MAIUS-1(微重力下的物質波幹涉測量)中創造了人類第一個自由落體天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從而在太空中首次創造了「物質的第五態」。這項實驗將會促進天基引力波探測器的發展,並且有望為量子氣體實驗開闢一個新時代。

  德國薩爾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所謂非晶態金屬鈦硫合金,這種合金也被稱為金屬玻璃,與鈦合金相比,其來源更豐富、強度更高,特別適合作為航空航天的輕質部件。

  韓國

  運載火箭取得突破,同步衛星研發成功

  韓國自主研發了75噸級別的宇宙飛船驗證發射火箭「Nuri號」,之前已進行了91次引擎點火試驗,累計點火時間達到了7291.4秒;研發成功地球同步氣象觀測衛星2A號和環境監測衛星2B號「雙胞胎」同步衛星。

  能源環保

  美國

  新能源成果突出,生態安全備受重視

  2018年,美政府在大力推動傳統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持續加大對太陽能、核能、地熱能、生物能等新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

  眾多新能源領域中,新型電池研發成果引人注目。750次充電/放電循環後仍能正常工作的新型鋰空氣電池、容量大且壽命長的可充電水基鋅電池、靠細菌發電的低成本紙基生物電池等成為電池中的新星。而在提高現有電池性能方面,科學家也取得不少成果。他們將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提高至15%,將鋰離子電池的容量提高了40%。布朗大學開發的新型燃料電池反應合金催化劑,在活性和耐久性方面更是超過了能源部2020年車用電催化劑技術指標。

  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方面,儘管政府最新氣候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將給美國帶來多重傷害,但並沒有說服川普總統。科學家依然不遺餘力遊說,不僅發文稱美墨邊境牆會嚴重危害地區生物多樣性,還對歐洲將木材作為低碳燃料的政策提出質疑。在具體研究方面,甲烷溫室效應的證實、金屬鉍「催化可塑性」的發現、可再生可降解乳蛋白包裝材料的開發等成果,都成為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安全的助推劑。

  日本

  鋰電池負極大容量化,制氫系統投建

  大容量不劣化的鋰電負極研發成功。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新開發出了一種鋰離子電池使用的負極,容量約為目前主流的石墨負極(372mAh/g)的5倍,與一氧化矽的理論容量基本一致。新開發的電極在反覆充放電200多次後,容量依然沒有變化,確認具備大容量、長壽命的特性。利用此次開發的電極有望提高負極的能量密度,推動鋰離子二次電池實現大容量化和小型化。

  世界最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制氫系統在福島投建。2018年8月,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東芝能源系統、東北電力及巖谷產業合作,開始在福島縣浪江町建設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氫能源系統「福島氫能源研究站」,系統裝置具備世界最大規模的1萬千瓦制氫能力。利用該系統製造的氫預定用於燃料電池發電用途及燃料電池車和燃料電池巴士等交通用途,或者作為工廠的燃料使用。

  氫燃料發動機實現大功率、高熱效率、低排放。產綜研與日本岡山大學、東京都市大學、早稻田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小型發動機的基礎實驗中,利用氫燃料優異的燃燒特性確立了新的燃燒方式,開發出全球首款能實現高熱效率和低氮氧化物(NOx)的火花點火氫燃料發動機。

  東海核燃料再處理設施報廢計劃獲批。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2018年6月批准了由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提交的東海核燃料再處理設施報廢計劃,耗資1萬億日元,報廢時長預計將持續70年。

  俄羅斯

  大氣治理取得進展,核廢料和水處理有新法

  大氣汙染防治方面,俄羅斯國立秋明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出液滴懸浮約束方法,並可進行定量液滴有序成團,此項工作可用於大氣中汙染物擴散機理的研究,制定生態災難預防性措施;託木斯克理工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含有3%—10%有機雜質的工業用水和廢水,獲取了燃料氣溶膠,這種氣溶膠可用於快速點燃火力發電廠和鍋爐房的鍋爐,還可用於柴油發電機燃燒室以及汽車內燃機。

  核廢料處理方面,俄科學院遠東分院化學研究所聯合俄遠東聯邦大學,正在研製新型納米結構吸附反應劑,該吸附劑可用於淨化俄遠東紅星造船廠內的放射性液體廢物;俄西伯利亞聯邦大學的科學家採用空化技術,讓位於乏核燃料儲罐底部密實的不溶性沉積層不斷受到空化—活化水酸性溶液侵蝕而被破壞,新技術將溶解速率和沉積物回收量提高至原來的1.5倍,製備出的含放射性化學廢物的水泥混合物強度是常規方法的2—3倍。

  水處理方面,俄聖彼得堡理工大學的科學家使用高鐵酸鈉替代傳統的氯氣對自來水進行消毒,新試劑用量小,不會形成毒性分解物,還能將一些危險化學品分解成低毒化合物,同時殺死水中微生物;俄託木斯克工業大學能源工程學院研發出液滴爆炸粉碎式汙水處理方法,可高效去除汙水中的化學侵蝕性、毒性及燃料雜質,具有高效、低能耗的特點,適用於化工、石化、冶金、紙漿造紙等行業的汙水處理。

  德國

  致力解決氣候和霧霾問題,開發儲存製取氫的新工藝

  2018年德國大規模啟動了碳轉化學項目以解決氣候和霧霾問題,這個由贏創公司和西門子合作的項目,擬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用化學物質。按照計劃,到2021年將在魯爾區的馬爾化學工業園建成一個巨大的化學試驗裝置,預計每年可利用二氧化碳生產20000噸有用的化學品和燃料。該項目最終獲益的不僅是鋼鐵行業,還有化學和能源等行業。

  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和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了利用有機載體液和特殊催化劑,儲存和製取氫燃料的新工藝,可使原先裝卸氫燃料所需的兩個裝置簡化成一個裝置。這一新工藝將來應用於工業化儲氫和生產,將大大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對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不萊梅大學庫爾策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找到了一種解決地下水硝酸鹽汙染的新方法,發現一種合成的多金屬氧酸鹽對於減少硝酸鹽水汙染有特殊作用,這種納米結構物質在水中對硝酸鹽還原起電催化效果。

  韓國

  建成應對核洩露系統,提高鋰電池性能

  2018年,韓國建成了迅速應對核洩露的「核輻射狀況信息共享系統」,在核能設施周邊29個地點探測放射能量洩露數據並迅速應對。

  韓國大學成功開發出一種利用太陽光譜中紅光捕捉二氧化碳的技術,能夠將二氧化碳轉換成一氧化碳中間物質,從而生產燃料;此外,韓國還研發出了符合更高環保要求的氫氣製備技術。

  韓國使用富鋰錳氧化物開發了一種兼具高電壓、高容量的黏合劑陽極材料,可大幅提高鋰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同時,充電速度為現有鋰電池5倍、採用石墨烯球正極保護膜和負極材料的鋰二次電池也在韓國研發成功。

  以色列

  注重氫燃料電池研發,助力新能源汽車發展

  在第6屆國際智能機動峰會上,以色列公司展示出水基氫燃料溶液,利用公司的專利催化劑,可以快速從溶液中獲取氫氣,供給氫燃料電池產生電能。該溶液具有無毒、化學性質穩定的特點,同時儲能密度高,且便於運輸和存儲。

  以色列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過氧化氫在氧化鐵構成的光電極上產生光化學分離的化學機理。該發現有望將水廉價且高效地轉化為清潔的氫燃料,促進氫燃料電池驅動的汽車大規模發展。

  烏克蘭

  建立環境研究中心,監測研究自然生態

  2018年9月,烏克蘭教科部、環境部、國立喀爾巴阡大學,以及喀爾巴阡山國家公園聯合建立了喀爾巴阡環境研究中心。喀爾巴阡山是橫跨中東歐多個國家的歐洲第二長山脈,目前存在著諸如地表水體汙染、工業和生活垃圾汙染等環境問題,以及自然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洪水和山體滑坡威脅增大的趨勢。該研究中心建立後,通過監測和研究將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2001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編者按:新世紀伊始,縱觀大千世界的風雲變換,不難看出:儘管2001年全球經濟如潮水般滑落,但世界各國仍普遍選擇把科學技術作為謀求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主要戰略,緊緊抓住科技不放,跨國、跨區域合作在科研中的作用日益顯著。
  • 引力波探測、仿生扇貝: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科技日報國際部  科技   政策  美國  多項政策引發不滿 人才措施招致批評  此外,川普政府5月公布的2018財年預算案中,大幅削減教育、環境、科研、醫療保健方面的投入,同樣遭到科學界批評。雖然該預算案中經費削減幅度在國會審議過程中被一定程度降低,但不可否認的是,本屆政府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不比從前。
  • 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韓 國  生物技術成果頻出 學術信譽正在重塑  邰舉 (本報駐韓國記者)生物技術是韓國歷屆政府科技發展政策的核心內容,從資金和政策等各方面加以傾斜。韓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正在重塑學術信譽。
  • 回顧2017年,全年科技大事件,細數那些科技大事
    回顧2017年,人工智慧和智能家居行業大爆發,由谷歌推出的「阿法狗」、百度無人駕駛、大疆無人機等等一些科技創新,下面小編帶大家回顧一下2017科技那些事。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一年內奪得第2屆百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第20屆三星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第2屆夢百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圍棋三冠王;2016年12月蟬聯三星杯冠軍,成為中國首位蟬聯同一項世界大賽冠軍的圍棋選手,同時成為世界圍棋史上最年輕的四冠王[11]。2016年3月,作為主帥為中國隊奪得第17屆農心杯世界圍棋團體錦標賽冠軍。
  • 科技日報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是時候了,該回顧一下真正改變世界的大事了。27日,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人造出首個單染色體生物;科研誠信事件頻發呼喚科學精神;「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哺乳動物首次「雄雄生子」;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 支撐當下 規劃未來—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科技政策
    但無論是抗疫,還是恢復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均已並將繼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新的一年,相信國際科技創新的交流合作必將讓人類衝破疫情的陰霾,迎來更加美好的世界。韓 國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舉發布科技計劃提出三大重點 強調科技促進經濟三大新政2020年韓國政府研發預算和年內通過的2021年研發預算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 柳英:2018年臺灣地區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下)
    【編者按】本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柳英撰寫,昨日發表內容為全文上半部分(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901/t20190129_12136280.htm),詳細回顧了2018年臺灣地區整體經濟形勢。今日發表內容為展望2019年臺灣經濟五個風險點。
  •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美 國  載人龍飛船改寫美國航天史 在小行星貝努上著陸並採樣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當地時間2020  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被美國NASA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王星的最大衛星「海衛一」進行探測,探索其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  阿列夫農場有限公司希望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將創新肉類培育技術整合到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滿足人類在太空和外星球對肉類食品的正常需求。
  •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被美國NASA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王星的最大衛星「海衛一」進行探測,探索其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 阿列夫農場有限公司希望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將創新肉類培育技術整合到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滿足人類在太空和外星球對肉類食品的正常需求。
  • 2012年世界核能工業發展回顧-核技術開發和推廣
    中新網1月9日電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今日在其網站上發布《2012年世界核能工業發展回顧-核技術開發和推廣》篇。據文章介紹,2012年世界核電技術在反應堆技術和核電站運營方面有明顯變化。目前美俄等國正在開展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研究工作。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核運營者協會(WANO)籤署了新協議,支持全球範圍核電站安全可靠地運行。各國相繼開展核能合作並推廣核電技術應用。
  • 2018年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中文版發展歷程回顧
    2018年是中文版發展的第五年,5月下旬,Springer Healthcare全球營銷總監Carolyn Honour到訪中國並與陳楠教授在上海瑞金醫院對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中文版的發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此同時Carolyn Honor誠摯感謝了陳楠教授對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中文版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 鎂盤點:2018年鎂業重大新聞回顧
    玲瓏輪胎牽手丁文江院士將中國"鎂"推向世界  2018年3月5日,玲瓏輪胎與中國工程院丁文江院士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總部召開,雙方將共同建立院士工作站,以開展針對「廢舊輪胎橡膠處理」、「鋁鎂合金在輪胎模具及橡機中應用」、「鋁鎂合金輪輞」為核心項目的科學研究及技術合作。
  •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韓國自研地球軌道衛星發射成功與澳大利亞地面站首次通信科技日報駐韓國記者邰舉2020年2月,韓國研發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千裡眼2B」發射成功,發射37分鐘後與澳大利亞Yatharaga地面站進行了首次通信。「千裡眼2B」經過5次變軌進入靜止軌道。
  • 中國膜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9-2025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膜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9-2025年)》可以幫助投資者準確把握膜行業的市場現狀,為投資者進行投資作出膜行業前景預判,挖掘膜行業投資價值,同時提出膜行業投資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建議。
  • 飛魚科技姚劍軍、陳劍瑜年會回顧發展:簡單有趣 懷抱變化
    飛魚科技姚劍軍、陳劍瑜年會回顧發展:簡單有趣 懷抱變化 《飛魚科技姚劍軍、陳劍瑜年會回顧發展:簡單有趣 懷抱變化》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
  • 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8-2025年)
    8.8.2 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8.8.3 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第九章 2013-2018年電子專用設備製造業綜合分析  9.1 2013-2018年我國電子專用設備產業的發展    9.1.1 我國電子專用設備行業發展回顧    9.1.2 2018年電子專用設備業運行概況
  • 未來10年內,世界科技可能飛速發展的黑科技!
    但當他們真正思考未來該如何發展時,我們都覺得他們的想像力是脆弱但又是爆炸性的。五十年前,美國研製出來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來計算登陸月球的能力。來計算太空環境能發把火箭發射到太空箭。而50年後,與50年前登陸月球的美國超級計算機相抗衡的智慧型手機出現,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後我們卻用它來打遊戲而今天,讓我們在思考50年後的世界。未來肯定比我們想像的更激動人心。
  • 聯測科技:2018質量品牌提升發展大會,助推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質量,優質的產品會為品牌帶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聯測科技,一直致力於打造「網際網路+」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緊跟中央指導思想,秉承「抓質量、提能力、強服務、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做強實力、激發活力、形成合力,在服務質量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健康中國建設、數字中國建設的實踐中彰顯價值和力量,為助力「中國質量品牌提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品牌、質量時代,說著輕巧,知易行難。然而這卻是中國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
  •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被美國NASA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王星的最大衛星「海衛一」進行探測,探索其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 阿列夫農場有限公司希望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將創新肉類培育技術整合到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滿足人類在太空和外星球對肉類食品的正常需求。
  • 全球與中國檸檬酸鈉行業發展回顧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全球與中國檸檬酸鈉行業發展回顧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檸檬酸鈉在食品、飲料工業中用作酸度調節劑、風味劑、穩定劑;在醫藥工業中用作抗血凝劑、化痰藥和利尿藥;在洗滌劑工業中,可替代三聚磷酸鈉作為無毒洗滌劑的助劑;還用於釀造、注射液、攝影藥品和電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