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美 國

  載人龍飛船改寫美國航天史 在小行星貝努上著陸並採樣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15日晚7時27分,SpaceX新設計的「龍」飛船(Crew Dragon)太空艙從位於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用SpaceX 獵鷹9號火箭搭載發射升空。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製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並在4個月後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類新一次火星探測之旅,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在年中完成首次載人飛行端到端測試後,於11月15日正式載人首飛,搭載4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NASA的「商業載人飛行項目」以SpaceX公司的勝出而告一段落,美國的太空事業也將由於SpaceX的成功而發生重大轉變;SpaceX公司的星艦SN8原型機也在12月9日進行了一次重要試飛,使其在通往火星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在重大研究成果方面,美國科學家繪出了迄今解析度最高的太陽圖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細節幫助科學家研究太陽磁場;發布了首份月球地質綜合圖——「月球統一地質圖」,以1∶500萬的比例顯示了月球的地質情況;創建了首張火星大氣電流分布全景圖,開啟了火星大氣研究的新時代。

  伴隨更多先進儀器和技術的應用,人類的目光所及越來越遠。美國科學家在海王星軌道外的太陽系外緣發現了139個先前未知的小型行星;在距離地球1200多光年處發現了一顆質量是木星3倍的系外行星;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銀河系外發現了氧氣。

  此外,NASA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完成了在距地球3.34億公裡的小行星貝努上的歷史性著陸,並完成了巖石採集,這些富含碳的樣本終將返回地球。

  新冠疫情嚴重打擊了航空業。美國波音公司的737Max從全球停飛事件中艱難恢復,在對安全軟體全面升級並做出一系列安全舉措後,得到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復飛批准,但能否挽回消費者失去的信心,還需時間驗證。

  在軍用航空方面,美軍持續推進空中作戰平臺和裝備研發,積極為構建空中優勢奠定基礎。一方面推進包括「下一代空中主宰」戰鬥機在內的作戰裝備的研發,另一方面積極利用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推進無人機戰法、「空戰演進」項目等新型戰法的研究和演練。

  韓 國

  自研地球軌道衛星發射成功 與澳大利亞地面站首次通信

  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舉

  2020年2月,韓國研發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千裡眼2B」發射成功,發射37分鐘後與澳大利亞Yatharaga地面站進行了首次通信。「千裡眼2B」經過5次變軌進入靜止軌道。衛星上搭載的觀測設備能夠提供海洋和大氣環境信息服務。

  以色列

  研發新型無源相干定位系統 「三叉戟」有望探測「海衛一」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艾爾塔(ELTA)系統公司研發出新型無源相干定位(PCL)系統,利用飛行物對民用調頻(FM)廣播或數字音頻廣播(DAB)無線電波的反射信號,建立飛行物的飛行軌跡圖,實現探測和跟蹤的目的。

  新火箭(NewRocket)初創公司研發採用高推力、易存儲且無毒性凝膠燃料的火箭發動機,其發動機適用於各種飛行器,滿足太空探索和國防用途。凝膠燃料通過向煤油添加能將其轉變成膠體的材料後,再添加其他物質而成。

  以色列理工大學與艾爾塔系統公司合作,開發出先進且獨特的能安裝在納米衛星內的小系統,用於接收和處理來自地面的信號,讓納米衛星能用於救援精確定位和遇險信號探測。

  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被美國NASA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王星的最大衛星「海衛一」進行探測,探索其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

  阿列夫農場有限公司希望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將創新肉類培育技術整合到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滿足人類在太空和外星球對肉類食品的正常需求。

  英 國

  測出銀河系精確直徑 發現金星大氣中磷化氫

  本報駐英國記者 田學科

  英國科學家稱找到了銀河系的邊界,指出銀河系精確直徑為190萬光年(1光年等於94600億千米),這一數字有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估算銀河系的質量。

  劍橋大學科學家結合系外行星K2-18b的質量、半徑和大氣數據,確定其富氫大氣下可能存在液態水,表明該行星或許適合生命生存。這一發現為在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系外行星上尋找生命打開了大門。

  在太陽系研究方面,英國科學家首次在金星大氣中探測到磷化氫氣體。磷化氫的發現被廣泛猜測為與生命有關。儘管探測到磷化氫尚無法作為微生物存在的有力證據,但表明金星上可能發生著人類此前未知的地質或化學過程。另外,卡迪夫大學領導的國際天文團隊在金星雲層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分子,也暗示著金星上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

  日 本

  擬開發新型無人貨運飛船 密封艙完成取樣返回任務

  本報駐日本記者 陳超

  日本文部科學省將針對美國主導的載人登月探測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推進相關研發,計劃正式啟動新型無人貨運飛船「HTV-X」的開發,以向預定在繞月軌道上建設的空間站「Gateway」運送物資。

  2020年度申請的有關「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預算中,將向日本自主開發的小型月球探測器「SLIM」投入47億日元,計劃2022年度發射,目標是精準登陸月球。另外,還為設想與印度等國合作推進的月球極地探測計劃申請了48億日元預算,目標是讓探測器登陸月球南極,調查水資源的存在量和可用性。

  日本政府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和火星衛星探測計劃「MMX」等日本主導的宇宙探測計劃中,已經與海外航天機構開展了合作,同時日本制定了「戰略性海外共同計劃」,目標是通過提供日本有優勢的觀測設備,協助海外開展比較有前景的計劃,推進科技外交和人才培養。

  2020年12月,JAXA確認「隼鳥2號」密封艙裝有小行星氣體與固體。調查確認其內部檢出的氣體來自小行星「龍宮」而非地球,成功帶回固體與氣體樣本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100%完成了取樣返回任務。

  烏克蘭

  「借殼上天」三次進入太空 提議建古阿姆集團航天局

  本報駐烏克蘭記者 張浩

  2020年2月15日和10月3日,美國先後成功發射了NASA「心宿二」運載火箭,烏克蘭多家航天企業參與了該運載火箭第一級的研製,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為發射提供了技術支持,包括火箭發射、信號接收和處理遙測信息等;9月3日,歐洲「織女星」運載火箭攜53顆微型衛星發射升空,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和南方機械廠所研製了該運載火箭第四級的發動機。

  遺憾的是,在2020年11月17日的「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中,火箭升空後偏離軌跡導致任務失敗。由於火箭是在啟動運載火箭第四級發動機後失去了控制,因此有媒體引用專業人士評論指稱,此次事故可能是由烏克蘭製造的RD-843發動機故障所引發。

  2020年10月,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局長烏索夫提出建立古阿姆集團航天局的建議,以保護成員國的國家利益和經濟利益,為成員國創造獨立進入空間的途徑,建立一個區域衛星組以及共同參與全球太空探索項目。該建議得到了與會各成員國代表同意。

  法 國

  土衛二北半球發現新成形冰 「織女星」運載火箭首發成功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宏策

  法美科學家通過聯合研究,利用來自NASA卡西尼號空間探測器的數據,在土衛二的北半球發現新形成的冰。土衛二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世界之一。

  歐洲和俄羅斯合作的火星探測飛行任務ExoMars取得進展,生命探測器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漫遊者號已經與哥薩克號火星登陸器完成對接。

  歐洲空間局與瑞士初創公司「清潔太空」籤署了總額為8600萬歐元的合同,委派該公司製造一款特殊衛星「清潔太空-1」,並於2025年發射,捕獲一塊約100公斤重的太空垃圾。這將是全球首個捕獲和處理太空軌道垃圾的任務。

  在火箭發射器方面,由法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運營的「織女星」運載火箭搭載13個國家21位客戶共53顆衛星從法屬蓋亞那航天中心首次成功發射。

  德 國

  軍方正式成立首個空天行動中心 發布最詳細銀河系冷分子雲地圖

  本報駐德國記者 李山

  德國軍方正式成立了首個空天行動中心,尋求通過衛星等手段保障國家安全。該機構將重點監視太空垃圾對衛星或地面人員的潛在威脅,保護衛星免受幹擾和攻擊,並探測飛彈威脅。

  宇宙探索方面,2020年2月,歐洲空間局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成功發射,6月第一次近距離(7700萬公裡)飛掠太陽,隨後發布了獲取的第一批圖像和數據。

  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藉助智利的Apex亞毫米望遠鏡的觀測,發布了迄今最詳細的銀河系冷分子雲地圖。該項目還獲得了銀河系內2/3範圍內所有星系分子雲的結構、距離和速度等信息。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發現,一顆距地球約650光年的紅超巨星——獵戶座參宿四,正常亮度從2019年10月到2020年4月下降了40%。研究認為參宿四變暗可能是其上巨大的斑點造成。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能系統研究所將與太陽相似的恆星的科學數據與太陽活動的歷史記錄數據進行了比較,認為按照宇宙普遍恆星的標準,太陽一直很不活躍,這也是地球生命能夠相對安全地生生不息的原因。

  6月,德國和俄羅斯聯合開展的「光譜—倫琴—伽馬」(SRG)任務的eROSITA X射線望遠鏡完成了第一次完整的勘測,獲得了165GB的數據,匯集成一張前所未見的宇宙全天空圖像。

  海德堡大學天文學中心通過對「中子星—黑洞併合」進行詳細建模,揭秘了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時的電磁輻射特徵。

  俄羅斯

  「聯盟」號創下最短對接紀錄 新型離子火箭發動機成功點火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董映璧

  2020年3月,俄羅斯「聯盟-2.1b」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將英國OneWeb公司34顆通信衛星送入軌道;10月,載有3名太空人的「聯盟MS-17」號飛船在升空3小時03分後實現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創下快速交會對接最短時間紀錄。

  12月,俄「安加拉-A5」重型火箭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把重2.4噸的衛星模型送入預定地球靜止軌道,這是該火箭2014年12月首次試射後的第二次試射,也是安加拉系列火箭的第三次發射,為俄羅斯推動深空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用8年時間未達到該系統2012—2020年聯邦發展計劃規定的精確度指標。衛星信號的最高精度是2020年1月30—31日達到的0.93米。相比之下,美國GPS系統的最高精度是2020年6月1日的0.38米,平均精度為0.52米。

  俄2030年前太空計劃提交政府。該項國家計劃包括用於開發格洛納斯衛星系統的聯邦專項計劃、開發超重型火箭航天綜合體的子計劃、創建多衛星軌道群的計劃、在東方航天發射場建立地面太空基礎設施的計劃、開發新工業綜合體和現代生產設施的投資項目等。

  12月,俄裝配自產PD-14發動機的MS-21客機首飛試驗獲得成功,在載員64名的俄伊爾114-300支線客機也成功通過了首飛試驗。這兩項首飛試驗的成功標誌著俄羅斯在航空科技領域的重大技術進步。另外,俄羅斯航天集團下屬「凱爾迪什科研中心」研發出新型離子火箭發動機,成功實現了ID-200 KR新型離子火箭發動機點火試驗。

  俄前景研究基金會與俄SuperOx公司聯合,世界首次進行了基於統一高溫超導平臺的航空集成電力系統部件的實驗室試驗,試驗平臺由電池、高溫超導電纜、高溫超導限流裝置和高溫超導電動機組成。

相關焦點

  •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烏克蘭「借殼上天」三次進入太空提議建古阿姆集團航天局科技日報駐烏克蘭記者張浩2020年2月15日和10月3日,美國先後成功發射了NASA「心宿二」運載火箭,烏克蘭多家航天企業參與了該運載火箭第一級的研製,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為發射提供了技術支持,包括火箭發射、信號接收和處理遙測信息等
  • 時空無涯 認知無限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美 國 載人龍飛船改寫美國航天史 在小行星貝努上著陸並採樣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被美國NASA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王星的最大衛星「海衛一」進行探測,探索其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 阿列夫農場有限公司希望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將創新肉類培育技術整合到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滿足人類在太空和外星球對肉類食品的正常需求。
  •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空間技術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提出的「三叉戟」航天探測器被美國NASA初選為未來太空探測項目,有望在2026年發射升空,並於2038年抵達海王星的最大衛星「海衛一」進行探測,探索其真實面目,包括有無生命。 阿列夫農場有限公司希望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將創新肉類培育技術整合到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滿足人類在太空和外星球對肉類食品的正常需求。
  • 回顧|2020年國際網絡空間發展與安全態勢
    2020年世界變局之大「百年未有」: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美關係急轉直下,民粹主義持續高漲,「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全球治理遭遇挑戰,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網絡空間加速變革,信息安全首當其衝,現實與虛擬相互交織,發展與安全相輔相成,世界「大勢」、網空「形勢」和中國「優勢」共同塑造2020年國際網絡空間態勢。
  • 探索生命 惠益健康—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技術
    原標題:探索生命 惠益健康—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技術以色列研究抗癌、抗衰老疑難雜症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看到活細胞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特拉維夫大學率先證明,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地破壞動物癌細胞DNA,同時保持周圍其他細胞組織完好無損;舍巴醫學中心在全球首次試驗性採用
  • 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技術---中國科學院
    在基因編輯新工具研發方面,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教授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超緊湊型CRISPR-Cas系統——CRISPR-CasΦ,與CRISPR-Cas9和Cas12a相比,新系統能對更廣泛的基因序列設靶,有望成為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箱中又一個強力工具。
  • 支撐當下 規劃未來—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科技政策
    但無論是抗疫,還是恢復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均已並將繼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新的一年,相信國際科技創新的交流合作必將讓人類衝破疫情的陰霾,迎來更加美好的世界。韓 國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舉發布科技計劃提出三大重點 強調科技促進經濟三大新政2020年韓國政府研發預算和年內通過的2021年研發預算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 2001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由於信息技術產業低迷徘徊,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已轉向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致使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內的研究獨領風騷,成為21世紀起始年的科技亮點。為使廣大讀者對過去一年世界科技的新進展、新趨勢有深入的了解,本報特邀各駐外記者就駐在國在科技政策、基礎研究、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環保、生物、醫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技術等各方面的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回顧。
  • 2018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5月,英國政府公開發布航空研究與技術計劃項目指南,支持民用航空研發。指南要求項目必須符合英國航空戰略,優先領域包括:提高英國在下一代民用飛機的整體設計和系統集成能力;發展智能、互聯和電動飛機;確保英國在開發大型複雜結構,尤其機翼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開發更高效的新一代推進技術,特別是大型渦輪風扇發動機。
  • 中國的一箭多星技術為何是世界第一的?只因無限的發展空間
    雖然美國的獵鷹9號火箭在運載能力和成本上更勝一籌,但是中國的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根據設想,未來的不同的長徵系列火箭是可以實現"合體"的,構成動力更強的火箭。中國在1981年9月成功地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將一組三顆"實踐"二號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到了今天,中國的飛彈製造和發射技術水平是至少能夠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能夠超過美國的飛彈製造和發射技術,從而用勇奪火箭發射技術世界排名的桂冠。
  • 2020回顧:世界航天科技發展,重寫美國航天史上的人類龍飛飛船
    談到2020年的世界空間技術科技發展,我們必須提到的是我國實現嫦娥五號登月採樣並成功返回,這一成果被眾多媒體評為改寫世界史的成就,足以證明它的巨大影響。當然,2020年中也不只是我國航天技術在不斷發展,其他國家也在做這方面的嘗試,畢竟科學在不斷進步,所以其他國家的努力也是非常值得我們肯定的。
  • 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航空篇
    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航空篇美國成功完成「小精靈」空中發射/回收集群無人機的首次飛行試驗,推進智能協同作戰技術發展。俄羅斯計劃研製一款能在臨近空間和低密度大氣層環境下執行作戰任務的高超聲速無人戰機,以滿足未來空戰需求。英國空軍正式組建「蜂群無人機」中隊,以開展無人機防禦能力研究,應對無人機威脅。
  • 探索生命 惠益健康—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技術
    他們找到了腦瘧疾發展的關鍵分子EphA2蛋白;發現了可以殺死人類癌細胞的脂肪酸二高-γ-亞麻酸(DGLA);開發出可提前發現50多種癌症的驗血新方法;研製出可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預警信號的成像新技術;揭示了未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而能夠控制病毒複製的患者體內抑制愛滋病病毒轉錄的機制。
  • 中國眼鏡行業發展回顧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截至**,中國眼鏡總產量佔到了世界總產量的70%.中國不僅成為世界領先的眼鏡生產大國,也成為了世界眼鏡消費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眾多中小型生產企業及其配套廠家聚集在一定的區域,形成產業集群,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中國眼鏡生產企業在國際上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 2020年上半年科技行業大事記回顧
    進入7月,2020年的「進度條」已完成一半。回望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生產、生活節奏,科技行業發展也遭受到影響。而隨著疫情逐漸在國內緩解,科技公司又開始頻繁布局,行業再次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 引力波探測、仿生扇貝: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科技日報國際部  科技   政策  美國  多項政策引發不滿 人才措施招致批評  本次綜合科技改革會議還設定了「目標領域」。安倍提出「目標領域是指可有效引導民間投資並有效提高財政效率的項目」。四個技術目標領域分別為:信息空間基礎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物理空間基礎技術(傳感器、驅動器、處理設備、機器人、光/量子)、創新型建設/基礎設置維護管理技術和創新型防災/減災技術。
  • 乾貨滿滿丨一文回顧小i機器人2020 WAIC高光時刻
    備受關注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已於7月11日在上海圓滿落幕,大會首次採用了「雲端峰會」的模式,實現了「百臺同播、千網同發、億人同觀」。本屆大會匯聚了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中外院士以及百度、騰訊、特斯拉、小i機器人等國內外龍頭企業的550多位嘉賓參會,共商人工智慧賦能全球治理,建設共同家園。
  • 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韓 國  生物技術成果頻出 學術信譽正在重塑  邰舉 (本報駐韓國記者)生物技術是韓國歷屆政府科技發展政策的核心內容,從資金和政策等各方面加以傾斜。韓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正在重塑學術信譽。
  • 時間,空間,道路,宇宙……時空道宇的認知框架與尺度
    「東方紅」樂曲,到導航、通信、遙感、科學探測等多方向的爭鳴,衛星技術在各領域的前沿應用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人類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並深度啟發了人類的認知,拓展了人類的宇宙視野和深邃格局,尤其是對人類「出行」產生了深刻變革。
  • 中國中藥材GAP基地行業發展回顧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2)2015年中藥材扶持資金項目      (3)2015年中藥材生產扶持項目      (4)2015年中藥材扶持資金項目      (5)《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發展規劃(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