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人臉識別而擔憂的你,是時候了解一下人臉偽造了

2020-10-26 全現在



全世界有76億人口,但是在「查無此人」的網站上,你能看到的人臉遠不止這個數字。

網站全拼是ThisPersonDoesNotExist.com,網頁裡並無其它信息,只有一張人臉——每刷新一次,就會有一張新的臉出現,發色髮型、膚色臉型、瞳孔的顏色和皺紋全是新的,每一張照片似乎都暗示背後存在一個真人。可如網址所言,「查無此人」。

網站是優步的軟體工程師菲利普·王(Philip Wang)所搭建,背後是最近幾年炙手可熱的生成式對抗網絡(GANs)。

GANs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同時擁有一對圖片偽造者和甄別者,一個負責生成儘可能逼真的圖像,另一個負責判別生成的圖片與原始真實圖像的區別,然後將結果反饋給圖片生成者。在二者的競爭裡,圖片不斷重新生成、判定、修改,直到真假難辨。

臉書的首席AI科學家嚴·勒存(Yann LeCun)稱,GANs是過去20年裡深度學習領域最酷的想法,而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安德魯·吳(Andrew Ng)說,這是「重大而根本性的進步」。學者們說,當未來的技術歷史學家回首往事,可能會認為GANs是通往類人工智慧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在」查無此人「網站上,每刷新一次,就會有一張新的人臉生成。(圖源:網站截圖)

但在科技發展之前,這項技術已經走向了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方向。在過去的兩年間,不停有媒體曝出,這些圖片被附加一系列身份信息,偽裝成媒體或者社交平臺上的用戶,發布信息、影響輿論。

在臉書上搜索阿方索·馬西亞斯,能找到不少於500個搜索結果,這些同名的男性遍布西班牙、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西語國家。

搜索者或許無法注意到其中那個中年的阿方索,他的面容並不顯眼,嘴邊一圈鬍子,頭頂是稀疏的黃褐色頭髮,微笑著露出幾顆牙齒。他是親川普的媒體The BL(美麗人生)某個臉書興趣小組的管理員,有時會點擊連結,為網站帶來流量。

但如果仔細看他的頭像,專業人士會發現一些端倪——眼鏡框並不左右對稱,而且在右耳邊有一處詭異的扭曲,而他背後的風景則更加模糊,似乎是建築,但顏色與線條都難以辨認。社交媒體情報集團Graphika和大西洋理事會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為這個用戶身份出具報告,他們認為,這個人的圖像資料是偽造的。

而與阿方索並肩作戰的幾十個假帳戶被用來運營幾十個支持川普的臉書群組,名稱包括「美國需要川普總統」和「我們與川普和彭斯站在一起」。

阿方索的照片裡,眼鏡框與背景洩露了他的AI身份。(圖源:FT)

這個問題從2018年6月開始發酵,當時美聯社在領英上發現了一個偽裝成智庫員工的帳戶。而2019年12月,Graphika和大西洋理事會的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發布了一份關於一個由900多個頁面、小組和帳戶組成的網絡的報告,這些頁面、組和帳戶與右翼新聞機構——大紀元媒體集團有關。「他們利用這些假面孔來增強影響力,並向更多的受眾傳遞他們的信息,」實驗室工作人員說。

上述主頁被發現後,都被臉書封禁,但由假面孔生成的假新聞不會只出現在臉書平臺上。深度造假檢測平臺Sensity的執行長喬治·帕特裡尼(Giorgio Patrini)表示,GAN生成的面孔也出現在企業界,截至目前,他們發現了一家軟體公司使用假面孔假扮用戶推薦產品,一家營銷公司使用該技術生成其「團隊」的照片。

在今年7月,路透社報導了一位偽造得更為精緻的AI記者。他叫奧利弗·泰勒(Oliver Taylor),稱自己畢業於伯明罕大學,是個咖啡愛好者和政治迷,在一個傳統的猶太家庭長大。他的六篇自由撰稿的社論和博客文章表明他對反猶太主義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耶路撒冷郵報》和《以色列時報》上都有署名。

但伯明罕大學並沒有他的學籍記錄,他只在問答網站Quora上有一個帳戶,3月時活躍過2天,除此以外沒有任何網絡痕跡;他留給編輯的英國電話是假的,也從不回覆核查者們發給他的郵件。至於他提供給報社的照片,牙齒上有明顯的重影,照片背景也有失真——這是多個圖像重合時留下的痕跡。

路透社無從得知這位假記者的真實身份,但假記者的言論卻在產生真實的影響——他稱一位巴勒斯坦權利運動家「同情恐怖分子」,這個指控令後者感到十分不安,隨後他向兩家報紙提出抗議,只有《以色列時報》刪除了文章。

而在得知這位作者的假身份時,《以色列時報》的編輯也對未來產生了擔憂,不只因為它們可能會扭曲公共話語,更是因為這可能會使編輯們在不知名的作者身上抱有更大的疑慮,從而使新的作者、新的言論被發表的可能性降低,「我並不想,但或許不得不,阻止某些聲音被人們聽見。」

奧利弗·泰勒的頭像裡,兩側的牙齒和背景都有明顯的模糊。(圖源:路透社)

在過去的一年裡,圖像偽造技術已經拓展向視頻,大西洋理事會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的研究者利茲圖(Rizzuto)指出,去年三星公司進行的深度偽造研究將蒙娜麗莎變成了一個逼真的會說話的頭。他說,這項技術有朝一日可以應用於創造更逼真的假檔案,創造出各種角度和表情的照片。

去年,當人工智慧創造的假臉和假人開始在社交網絡上遍地開花時,事實核查組織已經開始介入。事實核查組織Snopes和Lead Stories持續地報導類似的問題,Snopes還發布一篇報導,批評臉書的不作為。

對抗的第一步是發現。在這些假臉裡往往存在類似的問題,大西洋理事會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的研究者利茲圖(Rizzuto)說,儘管GANs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仍有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受試者的頭部可能是傾斜的,而鼻子和牙齒仍然是直的,該算法在納入背景物體和其他人時也會很吃力,有時會無意中創造出扭曲或模糊的眼鏡。還有專家指出,GANs生成的人臉裡,眼睛都會出現在圖像內的同一個地方——無論「人」面向哪個方向。

而達特茅斯學院研究數字取證學的漢尼·法裡德(Hany Farid)正在研究更好的方法來發現假視頻,比如檢測吸氣和呼氣引起的臉部顏色的輕微變化,而GANs很難精確模仿。

但未來似乎並不樂觀,利茲圖說,AI潛在的欺騙能力已經超過了要識破它所需的工作量,而法裡德的擔憂則更為長遠——GANs的技術本身,就包含著發現自己的弱點、進行提升的功能,這意味著人類的識別工作或許不過是在幫助GANs完成它自己的工作,「我們從根本上來說處於弱勢地位,」法裡德說。

相關焦點

  • 還在為人臉識別擔憂?是時候了解一下人臉偽造了
    編輯導讀:AI面相識別、AI測膚、人臉識別解鎖,人臉識別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泛,但這背後的「人臉信息安全」問題也需要大家關注。本文對網絡上泛濫的「人臉偽造」現狀展開了梳理盤點,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一起來看看~
  • 什麼是人臉識別?你真的了解人臉識別技術嗎?
    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近年來,基於海量數據的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火車、地鐵通道、人臉通道、微郵服務、一些工作人員測繪設施等都是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應用。要了解人臉識別保護個人信息的難點,首先要了解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適用範圍,這樣才能對人臉識別技術保護個人信息進行法律監督。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人臉識別引發道德倫理擔憂!你的臉被監視了嗎?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人臉識別研究的倫理學普遍存在擔憂,但也存在分歧。
  • 人臉識別特徵介紹以及難題概括
    導讀 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正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也在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方便。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人臉識別特徵有哪些?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在新京報記者所做的X15刷臉變形記調查訪談中,有專家如是表示。同時,還有專家指出,人臉識別安全問題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應用的問題。那麼,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 人臉識別雙目模組自助機應用活體檢測
    我們來講一下關於人臉識別雙目模組自助機應用活體檢測的問題。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系統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傳統的面部識別技術具有基於可見光圖像的人臉識別,現在使用的是基於主動近紅外圖像的多光源人臉識別技術。
  • 「專利解密」AI Deepfakes換人臉,如何鑑別是否偽造?
    這些視頻中,女主角的臉通過 AI Deepfakes(人工智慧的深度人臉交換)技術換成了影視明星的臉。據了解,AI Deepfakes,人工智慧的深度換臉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臉部替換,可以將B的臉換到A的臉上,動作和表情也能與A一致。看下面兩個圖,你分得清哪個是原視頻,哪個是假視頻麼?
  • Deepfake陰影下的「人臉識別時代」全面到來!我們可能遭遇什麼危險?
    證書指的是能證明個人身份的信息,比如你進出公司需要出示的工作證,進出小區的門禁卡。但在人卡分離、人機分離或未綁定相關證書設備的情況下,該驗證就無法順利實現。生物識別技術則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兩種方式的困擾。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今年5月份,南京地鐵發現某張地鐵計次卡的使用數據異常;經報警查實,該卡確係被人為偽造、變造有效乘車次數。  據了解,南京地鐵計次卡採用Mifare Ultralight晶片(簡稱UL卡),跟普通單程票的邏輯加密晶片相同。與CPU卡的金融安全級別相比,UL卡本身不具備安全機制,需要通過加密機寫入密鑰信息。
  • 王者榮耀人臉識別多久一次?人臉識別可以換人或照片嗎?
    王者榮耀又要進一步加強健康系統力度了,5月份是繼續下調了未成年玩家的遊戲時間,還增加了未成年每周和每個月的充值數額,這個月則是加強了人臉識別驗證,那麼人臉識別多久一次呢?人臉識別可以用照片或者換人識別嗎?王者榮耀人臉識別多久一次?
  • 生物識別進入洗牌期,人臉識別後誰將成為下一個商用爆款?
    近年來,人臉識別已經成為應用最廣泛、發展最深入的生物識別技術。然而人臉識別第一案、李開復「口誤」風波等一系列案件下來,人們對於人臉識別暴露隱私的擔憂也日益增長,早前更是有媒體曝出人臉識別黑色產業鏈,5000多張人臉識別照片僅報價10元。
  • 人臉識別開發技巧揭秘
    虹軟視覺開放平臺推出的「從零學習人臉識別」技術公開課第七期——《人臉識別應用方案(PC和設備端)》對此做了詳細闡述(完整課程可搜索「從零學習人臉識別」),將主要從人臉追蹤、雙目活體對齊、圖像質量檢測和特徵值提取技巧等進行系統性介紹。
  • 王者榮耀人臉識別提示無相關判決書 無需人臉識別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王者榮耀人臉識別提示無相關判決書 無需人臉識別是什麼意思 王者榮耀人臉識別認證功能已經啟用,主要針對疑似未成的成年帳號強制人臉識別的,不過由於功能還在完善中,所以在人臉識別時會出現錯誤代碼或則一些比較複雜的情況,估計多數玩家看到提示無相關判決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雖然人臉識別技術的便捷性受到認可,但受訪者對其安全性感受一般,很多時候遭遇強制要求使用現象,受訪者表示在交通安檢、實名登記、開戶銷戶、支付轉帳等多個場景中遇到過強制要求人臉識別,即沒有指紋、密碼、刷卡、籤到等其他替代方案的情形。
  •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工程實踐(10個月人臉識別領域實戰總結)
    前兩年,很多機場安檢都開始用上了人臉驗證;今年4月,很多一、二線城市的火車站也開通了「刷臉進站」的功能;北京的一些酒店開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來做身份驗證。2 人臉識別應用場景(識別)我們再來看看幾個場景。第一個是刷臉的自動售貨機。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機器的時候就有個疑問:」現在人臉識別算法已經做到萬無一失了嗎,認錯人,扣錯錢怎麼辦?」
  • 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現在微博有個話題引起了很高的關注度: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有一個科研人員進行了用面具代替人臉的測試,結果手機被成功解鎖。不用真人也可以解鎖手機,有人因此提出了對人臉識別安全問題的擔憂。「刷臉」支付、進站、籤到等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方便快捷,但並不十分安全。這些信息容易被人在不知不覺中採集,再利用3D列印等技術偽造出來,讓當事人財產或名譽嚴重受損。
  • 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一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告訴我,通過人像收集與機器學習,黑客不僅能將你的臉替換至色情視頻,也可以用「對抗攻擊」(Adversarial attack)技術迷惑機器學習模型,代替你進入高鐵站,你工作的單位,甚至是你的家。生物數據,包括指紋,一直存在洩露和被偽造的風險,但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以及人臉識別大規模應用,人臉信息變得更為敏感。
  • 指紋、虹膜、人臉……還在用這些「密碼」?快來試試體內身份識別
    這個看似哲學的問題卻也是個體身份識別的關鍵所在。 從過去的ID卡、鑰匙等到現如今的指紋、人臉、虹膜等識別方式,身份識別的方式也從物品轉變為生物本體。但是卻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無論是指紋還是人臉識別,這些外部特徵都有被仿製的風險。 如何讓身份識別更加安全可行?重慶工商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秦華鋒從2006年開始便思考著這個問題。
  • 在人臉識別的「統治」陰影之下……
    隨著人們對人臉識別軟體及其應用的焦慮感和隱私擔憂越來越多,美國各個城市在試圖安撫人們的這些擔憂時將會經歷更大的困境。和其他任何技術一樣,當涉及到錯誤時,人臉識別技術的「假陰性」(false-negative)和「假陽性」(false-positive)結果也是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