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兩廣、福建、海南等地的朋友可能對非洲大蝸牛印象深刻,有時只需下一場雨,這種碩大如鼠的蝸牛就會成群出現在小區的綠化帶裡。在廈門、泉州等地,非洲蝸牛每年造成的農作物損失高達10%到30%。
這種蝸牛原產於非洲中部,在兩百多年前,這種蝸牛被人為帶到世界各地,如今廣泛分布於亞洲、大洋洲、印度洋、美洲等地的溼熱地區。非洲大蝸牛肉質鮮美肥嫩,在東非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食物,可以為當地居民補充大量的蛋白質,每年要被當地居民吃掉一千五百萬隻,所以它們在原產地繁衍得不是很順利。
後來它作為觀賞性動物或是寵物、食物被一些人帶到了自己的國家,或是它的卵附著在當地出口的木材上被帶到別的國家,由於其繁衍能力太強,逐漸在那些國家泛濫成災。
1966年,美國邁阿密一個頑皮的小男孩,從夏威夷帶回三隻非洲大蝸牛作為自己的寵物,後來喜新厭舊的他將蝸牛拋棄在了自家花園裡,沒想到三年後,這三隻蝸牛的子孫就傳遍了整個邁阿密。七年後,它們的族群發展到了一萬七千隻,每年造成佛羅裡達州千餘萬美元的農業損失,州政府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抑制蝸牛族群的擴大,可惜收效甚微。
非洲大蝸牛體長通常在七八釐米,最大能長到20釐米,平均壽命長達九年。這種蝸牛出生五個月後就能繁衍,且因為它們是雌雄同體,任意兩隻非洲大蝸牛相遇都能完成交配。它們每年產卵五次左右,每次產卵量在三十到七百枚,平均每隻蝸牛一生可產卵七千枚。
作為外來物種,非洲大蝸牛在許多新家園都沒有天敵,得益於其恐怖的繁衍速度,它們可以迅速在新家園泛濫成災。由於其體型碩大,在與當地土生蝸牛的競爭中明顯佔上風,非洲大蝸牛食量大,每天可以吃掉體重百分之十的食物,五百多種植物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它們會給入侵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且會毀壞花園、農田。且在很餓的情況下,它們甚至能進食、消化水泥,為了補充鈣質,它們甚至會大量吞食石灰。
小龍蝦、生蠔在國外泛濫成災時,中國吃貨們摩肩擦踵、躍躍欲試,都急著架鍋燒油,想要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飲食文化打敗入侵物種。可對非洲大蝸牛,中國吃貨們都望而止步了。
因為這種蝸牛攜帶大量寄生蟲和病菌,與福壽螺的危險程度有得一拼,曾有許多人因食用非洲大蝸牛而變成植物人,甚至喪生。
臺灣金蘭醬油家族就因為生吃非洲大蝸牛而慘遭滅門之災,這家人相信食用非洲大蝸牛很補,所以自己養殖並食用,結果導致一家五口人因此住進醫院,四人搶救無效去世,一人在病床上堅持十年後也死了,這家人只剩遠在海外的三兒子倖存。
不僅不能隨便食用,專家建議野外偶遇這種蝸牛時也不能用手去觸摸,如果遇見這種蝸牛,作為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懲罰,還是給它一板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