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新中國和印度第一次發生戰爭,這場戰爭由印度發動,最後以印度慘敗,兩家談和收場。這場戰爭在印度國內被稱為「國恥」,他們當時本應打過看似「弱小」的中國軍隊,然而碰了一鼻子灰。當時的印度為何要破壞本來兩家共同遵守的傳統習慣線,而擅自挑起中途呢?

印度當時有資本列強的影子
中國和印度有傳統的友誼,兩國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但是印度被英國統治之後,英國其侵略擴張強盜的基因便留在了印度身上。英屬印度當局將侵略矛頭對準中國,準備在中國的西南邊陲製造衝突,當時印度擅自劃分「麥克馬洪線」。根本沒經過中國政府的同意,這種擅自行動為後來的衝突埋下了禍根。

當時國外媒體對於印度軍隊的大肆吹捧,稱印度軍隊裝備精良,作戰能力強,但中國裝備落後,如果一旦開戰,中國必將退敗千裡。而且對於尼赫魯,則成為世界外交舞臺上的明星,戰爭開始即中國宣布停火,印度又獲得很多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蘇聯等國的援助,也有一些國家趁機譴責中國,中國當時可謂是非常艱難。

中國當時正處於內外交困時期
當時印度對於中國國內的判斷不能說不準確,但是其卻低估了中國人民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強烈決心。當時尼赫魯認為,中國正處於內外交困時期。在經濟上,糧食的連年歉收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再者蘇聯和中國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援助中國所有物資。所以當時尼赫魯認為印度如果進軍,那將是如入無人之境。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認為,「中國一旦進軍印度,其後勤保障將導致中國出現嚴重的經濟負擔,中國未來的前景也十分慘澹。」從政治上說,中國不僅和蘇聯美國關係惡化,而且當時國民黨還時不時威脅中國大陸。可以說印度對於中國的判斷是準確的,但卻並未準確判斷中國人民保衛家園的決心。

印度認為中國不會進行反擊
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印度在上遊修建工事,然後中國提出嚴正抗議,之後便派兵向印度哨所前進,然而沒過幾天,中國軍隊卻撤退了。這些信息讓印度當局更加堅定地相信其「只要態度堅定,中國就會讓步」的美好想法。面對列強思維,中國的讓步只會助長其囂張氣焰,當時尼赫魯氣焰囂張,稱中國政府「只叫不咬」,放肆得向中國進軍。
戰爭結果成為印度「國恥」
沒辦法,中國只好進行自衛反擊戰,10月20日,中印邊境開戰,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月,中國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印度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殲滅俘虜印度軍人8700人,中印邊境衝突徹底結束。

這場戰爭被印度認為是一場「慘敗」,尼赫魯說「印度人民感覺敗給中國是恥辱。」不僅兵敗會讓印度如此惱火,中國軍隊的一些做法也讓印軍感到這是恥辱。在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如數奉還了從印度繳獲的汽車,大炮,彈藥等物資,還將俘虜一併釋放。這種做法在印度看來不可理喻,因為印度士兵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遭受別人的屈辱對待。
如今,印度又來鬧事,了二十個印度士兵,歷史又在上演,這次不知印度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慘敗,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共和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