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總臺山烽火臺圖自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2015年12月8日,柴橋街道四合村、原白峰鎮郭巨村命名為第三批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
    由此,這兩個村兩個村中的歷史特色與文化遺存開始映入人們的眼帘。
    日前,市規劃局北侖分局掛出了兩個村的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批前公示)。
    從中,我們看到了「深藏不漏」的它們原來這麼美好。
    
    (四合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區劃圖)
    柴橋四合村是這樣的
    四合村由裡隘、群力、朱家漕、麟角灣四個自然村組成。建築特色、耕讀文化、氏族文化構成了該村最具價值的歷史特徵。
    村內現存的古建築普遍使用磚、石、木承重體系,院落格局完整、宏大,且均圍繞中央天井組織建築平面空間,是北侖清、民國鄉土建築風貌的集中展現,特別是乾房連三進、中新屋、魁鬥橋連三進、虞家後新屋、燕詒堂等對研究寧波家族院落極具歷史價值。
    村內現有2處區級文物保護點和14處三普建築,其它傳統建築36處,總建築面積26911平方米。
    村落格局基本保留,尚存17條巷弄,古井、古橋、古樹、碼頭、埠頭等歷史環境要素豐富。
    四合村由曹、張、虞、李四大姓氏分別聚居的四個村構成,村落選址建村高度注重與山、水、田的關係,形成「山環水抱田中央」的村落格局,自然環境與鄉村聚落的緊密結合,展現了平原水鄉古村傳統風貌。
    
    
    村落內格局完整、傳統建築集中成片的四個地段劃定為核心保護區,共計5.15公頃;
    以現狀村莊建成範圍為基礎,結合傳統建築保護要求,劃定建設控制地帶,共計12.19公頃;
    將四合村域其他用地劃定為環境協調區,共計201.91公頃。
    
    以農業生產為主、兼有文化旅遊展示功能的古村落,甬東平原水鄉重要的歷史文化展示窗口。
    
    四合村共有16處歷史院落,是四合村氏族血緣社會的重要遺存。
    保護規劃建議在原2處區級文物保護點(乾房連三進、虞家後新屋)基礎上新增1處區級文物保護點(魁鬥橋連三進建築群),進行保護和利用;
    推薦建議歷史建築13處,傳統風貌建築6處進行保護
    
    
    *打造蘆江流域南部特色旅遊區域,通過水上遊船、自行車遊線等慢行系統串接體驗項目,與北部柴橋歷史地段打造相呼應。
    *利用乾房連三進、中新屋、魁鬥橋連三進、虞家後新屋等歷史院落,植入民間文化載體,建議打造為名人堂、村史館、休閒驛站、民俗文化體驗基地等,引導建設杜鵑花館與紫石書院,成為紫石片區花卉文化、耕讀文化的集聚點。
    *形成「三橫」(裡隘街、魁鬥橋街、朱家漕路)「三縱」(四合公路及兩條縱向支路)車行交通,同時利用古橋、碼頭、埠頭等歷史要素,組織水上交通和慢性系統。
    原白峰郭巨村
    郭巨過去稱廓衢,據傳該地名始於北宋,南宋建炎年間設有廓衢驛站。
    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令湯和拓建定海衛,構築郭巨千戶所城,乃明初時期沿海防禦體系在浙江一帶的重要節點,海防格局體系構成了郭巨最具價值的歷史特徵。
    現今,村中的總臺山、鳳凰山的古城山地格局保存完整,部分護城河、城牆遺址可見,以十字街為骨架的街巷格局保存較完整,並保存了如戴家建築群、汪六房等一定數量的傳統民居。
    
    
    規劃總面積47.97公頃,包括核心保護區2.5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17.5公頃、環境協調區27.88公頃。
    
    
    為浙東千戶所城城防格局和海防文化展示窗口,寧波東部的文化創業基地;
    延續傳統生活,兼有文化旅遊展示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郭巨城東生活街區。
    
    *由總臺山、枕山、鳳凰山等構成的古城山地格局,應整體保護;
    *目前街巷體系、尺度較好,風貌保存較差,城牆僅存南門、西門、鳳凰山3處遺址,護城河東門河較完整、菜場路有若干段遺址;
    *區級文物保護點1處,歷史建築5處,推薦建議歷史建築12處,傳統風貌建築61處,都應進行保護和利用。
    *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主要體現在曲藝、傳統戲劇、傳統技藝、民俗、舞蹈等方面,予以傳承與發展。
    
    
    *利用古城枕山面海的格局,與周邊資源形成合力,構築山、海、城區域空間體系。
    *以十字街巷為脈絡,選擇古民居保存較好,歷史要素較為集中的三合院落、四合院落,通過建築修繕、環境提升、民居活化利用等手段,使之成為展示北侖民俗文化的新領地。記者張穎
    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