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釷-232半衰期140.5億年,用核紀年法測宇宙年齡可信嗎?
例如,釷-232的半衰期是140.5億年。用當代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加上高解析度光譜儀,已經能夠檢測到恆星的釷-232含量,並作出相應的年齡估計。 但是,僅僅從釷-232的含量推導宇宙的最低年齡並不十分可靠,科學家又在恆星上發現了半衰期為44.5億年的鈾238的譜線。
-
它是一顆古老恆星,年齡可能在140億年左右,比宇宙的年齡還要大
這顆恆星早在一個世紀前就被科學家發現了,當科學家發現它,通過一些觀測數據推算出它的年齡之後,讓當時的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原來它的年齡達到了140億年左右。一顆恆星能夠活如此漫長的時間並不奇怪,小質量的恆星理論上都能夠達到這個壽命。
-
宇宙年齡138.2億年怎麼來的?依據什麼原理測量?
現在科學公認,宇宙的年齡已經有138.2億年了。那你知道這個年齡是怎麼測定的嗎?它的測量原理是什麼呢?測量的依據是什麼呢?其實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之上,科學家們建立的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的一次突然的爆炸。從那個時候開始,時間才具有意義。
-
從6000年到46億年,揭秘地球年齡測定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1克鈾-238每隔44.7億年就會有0.5克衰變成鉛-206,再過44.7億年剩下的0.5克又會有一半衰變成鉛-206。鈾-235的半衰期為7.04億年,原理類似。鈾-234是鈾-238衰變鏈條中的一環,它的半衰期為24.5萬年。這種衰變過程是時刻持續進行的,衰變速率恆定。
-
宇宙138億年的年齡是怎麼知道的呢?
地球年齡是如何測定的?地球誕生前,我們人類肯定是不存在的,那我們是怎麼知道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以前呢?從公式(1)可以計算出唯一的未知量地球年齡T0。計算表明T0為44.3~44.5億年。宇宙年齡的測量也能用這種方法嗎?我們也能尋找宇宙中的某些物質來用同位素的測定年份方法測定嗎?科學家曾經也這樣想過,但是宇宙的那些天體是早產生還是晚產生呢?
-
科學家發現一種宇宙悖論,開始懷疑宇宙的起源
難以置信,如果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那麼一顆恆星怎麼會有超過140億年的歷史呢?換句話說,一顆恆星怎麼可能比宇宙更古老呢?然而,這仍然超過了宇宙本身的年齡,但是科學家們提出了存在8億年的剩餘不確定性,這樣才使得恆星的年齡與宇宙的年齡相一致,不過這顯然不是最終的答案。140億年的驚人結論為了得到更精確的答案,科學家再次集結進行研究。經過進一步的改進,HD 140283的年齡又下降了一點。2014年的一項後續研究將這顆恆星的年齡更新到了142.7億年。
-
宇宙年齡測量法
——斯坦尼斯洛·耶日·勒克ESA / 哈勃 / NASA在宇宙學上,有多條線索表明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這些線索中,有兩條線索最能說明問題,而其中一條尤為明顯。這條「最佳」線索的依據,是今天宇宙的擴張和冷卻,以及它熾熱緻密的過往。
-
宇宙的年齡真的是138億年嗎?怎麼計算出來的?
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年齡最大的恆星的數位化測量圖像。這顆老化的恆星編號為HD140283,距離我們超過190光年。NASA / 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用於縮小恆星距離的測量不確定性,這有助於改進145億年(正負8億年)更精確年齡的計算。這可以與一個擁有138億年歷史的宇宙(在不確定性範圍內)相協調,但不會與一個年僅125億年的宇宙相協調。
-
我們是如何得出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的結論的?
美國宇航局/歐空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被用來縮小恆星距離的測量不確定性,這有助於精確計算145億年(正負8億年)的年齡。這可以與138億年前的宇宙相協調(在不確定的範圍內),但不能與只有125億年的宇宙相協調。然而,當我們觀察大量恆星時,不確定性要小得多。在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中形成的恆星集合——開放星團——通常包含幾千顆恆星,只持續數億年。
-
半衰期最長的元素,達到宇宙年齡的10億倍!
但直到1556年德意志G.阿格裡科拉才在《論金屬》一書中提出了銻和鉍是兩種獨立金屬的見解。1737年赫羅特(Hellot)用火法分析鈷礦時曾獲得一小塊樣品,但不知何物。 1753年英國C.若弗魯瓦和T.伯格曼確認鉍是一種化學元素,定名為bismuth。
-
地球年齡約46億年,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它真的準確嗎?
進入20世紀後,世界科技突飛猛進,各種新發現、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為地球年齡的準確測試提供了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1946年,美國一位年輕的博士生克萊爾·彼得森向這一長期困擾人類的問題發起了最後的挑戰。7年之後,他得出了地球的年齡:45.5±0.7億年。
-
我們生存的宇宙是永恆的嗎?如果不是那它究竟多少歲了?
我們生存的宇宙是永恆的嗎?如果不是那它究竟多少歲了?宇宙究竟有多少歲了?我們一直很好奇宇宙到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的年齡有多大?探索宇宙,是一個神秘的話題,但是我們在竭盡所能認識我們存在於其中的宇宙。宇宙到底有多大了?2007年,白矮星被天文學家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這是迄今所發現的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星體。
-
宇宙的年齡到底有多大
現在,它們應當已經走過了125億年的歷史了。顯然,恆星的年齡是不可能大於宇宙的,所以,宇宙的年齡必然要大於那些恆星的年齡。 事實上,由於天文觀測的不準確性,關於宇宙年齡的數據仍然有25%或者說是±30億年的上下浮動,但是,那些已經是次要的了。造成這種原因的最主要的是,當前我們缺少有關基本的原子和核能的屬性方面的知識。
-
地球的年齡是45.5億年,這個答案是誰提出來的?怎麼得出來的?
他是用熱力學的方法估算地球年齡的。他假設地球最初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火球就由外向內逐漸冷卻,從而變成了今天的樣子。而這個冷卻的時間,就是地球的年齡。在1862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地球的年齡在兩億年到4億年之間。 而到了1897年,他又發表了一篇論文,宣稱地球的年齡其實是2400萬年。為什麼兩篇論文的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
地球的年齡是45.5億年,這個答案是誰提出來的?怎麼得出來的?
他是用熱力學的方法估算地球年齡的。他假設地球最初是一個巨大的火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火球就由外向內逐漸冷卻,從而變成了今天的樣子。而這個冷卻的時間,就是地球的年齡。在1862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地球的年齡在兩億年到4億年之間。而到了1897年,他又發表了一篇論文,宣稱地球的年齡其實是2400萬年。為什麼兩篇論文的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
地球的年齡多大,澳大利亞最古老的石頭證明,它的年齡有46億歲
作為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地球的直徑、質量、密度都比太陽小了很多,但它又是太陽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代地質學對於地球的研究相當透徹,認為地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地球的最外層為地殼,中間一層為地幔,中心部分被稱為地核。根據現代科技探索水平得知,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也是宇宙中最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星球。
-
人類如何確定宇宙誕生138億年?
然而在我們發現核聚變之前無法準確地估計出太陽的年齡。圖片:NASA’s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 GSFC當然,幾十年後隨著核反應的發現以及愛因斯坦的E = mc2在太陽中發生的氫聚變的應用,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當充分計算後才意識到太陽的生命周期將會在10 - 120億年間,而我們太陽系的存在已經有45億年了。
-
科學家發現一顆140多億歲的恆星,宇宙年齡未必是138億年
當今科學界對於宇宙起源之謎有諸多看法,而目前比較流行,也是比較多人認同的一種說法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由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的,伽莫夫認為我們的宇宙在137-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中產生,而在爆炸發生之前,所有的能量和物質都以一個「點」的形式存在,這個點就是奇點。
-
為什麼用「半衰期」來測量放射性?
對於放射性物質,半衰期可以確定放射性物質不再構成威脅所需的時間; 對於其他物質(例如碳14),半衰期可以幫助進行放射性測年(碳測年),從而確定古代遺骸的大致年齡!對於不熟悉核化學的人來說,這似乎有些複雜,但它是一個有用且用途廣泛的概念。什麼是放射性衰變?
-
地球的內核年齡是46億年嗎?科學家給出答案,它年輕了10億歲
宇宙如此之大,但是因為我們的科技條件限制,我們發現只有地球擁有著生命,而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它的年齡高達46億年。然而在最近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地球年齡也許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而它的內核真實年齡也許比46億年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