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君
「夏至陰生景漸催,百年已半亦堪哀。葺鱗不入龍螭夢,鎩羽何勞燕雀猜。雨砌蟬花粘碧草,風簷螢火出蒼苔。細觀景物宜消遣,寥落兼無濁酒杯。」這是明朝劉基的《夏日雜興》,詩人借夏至節氣,抒發了自己雜亂的心境和難抑的悲憫,讀後如淋夏至節氣的陰雨天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夜間最短,代表的寓意是炎熱將至,開始有暴雨、梅雨、高溫桑拿天氣。 雖然是烈日炎炎,但古往今來的詩人卻文思泉湧,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夏至詩」。
「長夏村墟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這是宋代張耒《夏日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詩通過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清淨、安寧生活的喜愛。抒發了詩人淡泊名利、厭惡世俗,想要歸隱田園的情懷。
唐代賈弇的《孟夏》詩中道:「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詩說一進入夏天,慈竹長得密集而有序,遠望雲氣如樓閣,幻同似境,耳邊還有青蛙奏樂,夏天真是迷人啊。
「符籙玉搔頭,艾虎青絲鬢。一曲清歌倒酒蓮,尚有香蒲暈。角簟碧紗廚,揮扇消煩悶。唯有先生心地涼,不怕炎曦近。」宋代史浩的《永遇樂·夏至》,描寫了詩人夏日的情景,天炎暑熱,詩人揮扇解煩悶,卻又在末尾告訴我們:只有先生心中涼快,不怕這暑氣的天。
宋代範成大的《夏至》詩,讀來輕鬆愉快:「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閒伴兒嬉。」夏至和端午相去不遠,所以,範成大的夏至日,還用粽絲系臂,祈求健康。夏至這天,生活十分閒適,君不見,那老翁伴著孫輩玩得很開心嗎?
宋朝蘇轍的《夏至後得雨》:「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輒至。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餘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久養無用身,未識彼天意。」說的是老天不會讓人永遠貧窮,乾旱久了,雨就來了,麥子幹了,春雨就下下來了。我是無用之人,無力躬耕,卻還享受著收穫,實在慚愧。
同樣寫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卻借用夏至以後雷陣雨驟來疾去的天氣,寫出了另一種景象:「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夏至,雖以進入炎夏,但在詩人的筆下卻透著無限美好。唐朝權德輿《夏至日作》云:「璇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還有唐代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再有宋朝張耒《夏至》詩:「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幹雲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這些詩作都對「夏至」這個節氣進行了傳神的描述,讀來如臨其境。
原創:魏益君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06/30 星期二 第10版:文化走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