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白居易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譯文
回憶起在蘇州的日子,常常熟諳的是夏至的筵席。
粽子飄香筒竹清嫩,烤脆幼鵝味道鮮美。
水鄉亭臺軒榭很多,吳國風俗崇尚音樂。
家家戶戶都在(夏至日)準備美酒,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通過舟船往來。
我與你們二人相繼任職蘇州,撩起帷幔我在前,而你們在後。
蘇州與我一起老去,現在我向東望去,對它的感情依舊不變。
洛陽正是麥子成熟的初夏季節,江南已經是梅雨天。
齊雲樓上的往事,至今算來已過去十三年。
注釋
1. 夢得: 劉禹錫的字。有「詩豪」之稱。與白居易友善,並稱「劉白」。
2. 常諳:熟悉,精通。
3. 筵:指筵席、酒席。
4. 筒竹:竹筒。
5. 炙脆:烤脆。
6. 子鵝:幼鵝,嫩鵝。
7. 管弦:泛指樂器。
8. 交印:交出官印,謂卸職。
9. 相次:次第;相繼。
10. 褰 [qiān] 帷:亦作「褰幃」。撩起帷幔。
11. 依然:依舊。
12. 麥秋:指初夏。初夏正是麥子成熟的季節,而秋天是穀物成熟的季節,因此古人引申稱初夏為「麥秋」。
13. 齊雲樓:古樓名。齊雲,言其高與雲齊。舊時在蘇州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
賞析
這是白居易看到劉禹錫的《竹枝詞》和《夏至》詩之後,萌發的一種詩意想像。
劉禹錫《竹枝詞》是這樣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夏至詩,以其豐富的風俗情趣,以及生活哲學,一時間絕妙無雙,成為夏至詩的千古絕唱。
另有一首《夏至》長詩,更引發他的姑蘇之思,遂和了這樣一首情斷江南,感人至深的美麗詩篇。
為何詩歌和好要呈給盧賓客呢?
據學者考證,盧賓客,即盧周仁,和白居易、劉禹錫一樣,也曾做過蘇州刺史,後改任太子賓客。
三人對蘇州,感情都很特殊。
這首詩,作於開成三年(838),詩人67歲,擔任太子少傅,被封馮翊縣侯,可謂志得意滿。
他的別墅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對岸,其身後葬於此,比起李白、杜甫的墓園,不知要奢華多少倍,可見寫詩的好與醜並不能決定你身後墓地的大與小。
正如老莊的墓地永遠比不上孔孟一樣,入世之人才有存在感。
白居易的仕途生活,讓他的詩歌沾染了一絲雅正閒適的氣質。
回憶起他在蘇州的日子,最深刻的就是夏至吃竹筒裝的粽子,其香味獨特,讓十三年之後的詩人想來,依舊心有餘香。
不但粽子,脆嫩的烤鵝也是一絕。怪不得詩人雖只在蘇州當了一年刺史,卻多次回憶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講完粽子、烤鵝的美食,詩人接著講音樂。
水畔的亭臺,舒緩的節奏,音樂如水波一樣,讓人心境悠遠。
有美食、音樂,怎能少了美酒。吳酒一杯春竹葉,酒不醉人人自醉。
談完美酒,再說交通。無船不行,是水鄉的特色。
在依次講了美食、音樂、美酒、交通之後,詩人交代了三人依次為官蘇州的共同經歷。
蘇州老了,我們仨也老了。一起回首那段時光,心潮依舊澎湃。
眼下,洛陽才收小麥,蘇州已是梅雨連綿的夏至了。
多麼思念,在蘇州的時光。回想起登上齊雲樓的日子,一晃十三年已過去了。
十三年前,即寶曆元年(825),54歲的詩人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次年秋即離開,前後一年多。
在任內,詩人開鑿的「七裡山塘」,現已成為蘇州的一張靚麗名片。
「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劉禹錫《白太守行》)。道出了詩人離蘇時,百姓戀戀不捨相送的情形。
詩人與蘇州的不解情緣,從這首詩不難看出一二。
讀完白居易的《夏至》詩,心中是不是想起了江南的美,以及梅雨時節的淡淡思鄉之愁呢?
-作者-
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