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材料》11月加州大學前沿報導:列印多材料有機觸覺致動器

2020-11-13 高分子材料科學


【前言背景】

1.介紹

觸覺可分為兩部分:觸覺和動覺。觸覺涉及皮膚中的神經末梢,以檢測接觸,質地和振動。動覺是對身體位置的感知,涉及位於肌肉骨骼系統中的結構以感知力和運動。觸覺技術通過觸覺與用戶互動,產生感覺,以幫助人們進行操縱任務,並在虛擬或增強現實中提供周圍環境的信息。觸覺系統,能夠真實地觸摸重新創建的感覺會大大許多領域,包括遠程操作,模擬訓練,通信和身臨其境的娛樂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觸覺的用途目前是有限的。觸覺致動器產生觸感並在人機互動中提供真實感和深度。需要新一代的軟觸覺界面來產生在模仿自然觸摸交互所需的大區域上的分布式信號。一種有前途的方法是將有機致動器材料和增材印刷技術的優點結合起來。這種強大的組合可以使設備符合人體工程學,易於定製,並且對研究人員來說是經濟的,以探索潛在的益處並創建新的觸覺應用。


【科研摘要】

最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Tse Nga Ng教授團隊提出了用於製造觸覺致動器的新興有機致動器材料和數字印刷技術的概述。特別是,重點是與多材料致動器集成相關的挑戰和潛在解決方案,著眼於提高列印過程的保真度和魯棒性。然後,報告了通過使用開源擠壓印表機將不同的聚合物和複合材料集成到自由形式設計中來實現緊湊,輕巧的觸覺致動器的進展。通過兩個觸覺界面(一個觸覺表面和一個動覺手套)表明,使用有機材料進行列印是一種用於快速製作各種類型的觸覺設備原型的通用方法。相關科研成果Printing Multi‐Material Organic Haptic Actuators發表在德國Wiley《先進材料》上。


【圖文解析】


2.觸覺技術

最常見的觸覺技術是來自消費類電子產品中行動裝置的振動反饋,但對在表面提供感覺的其他技術存在很高的需求。產生觸控螢幕觸感的其他方式包括更改皮膚屏幕界面的表面摩擦力,附著力,溫度,粘彈性和形態。如圖1a所示,可以通過施加不同頻率和幅度的電壓來調整活動手指與封裝電極之間的靜電摩擦,從而使用戶感覺到設備表面在粘著性,溼滑性,顛簸性與光滑度之間變化。為了演示針對視障人士的盲文顯示器,按圖1b所示設計觸覺像素陣列,以通過局部提起點並更改柔性表面的形態來形成字母單元。大多數觸覺設備的目標是與我們的手互動,但是將觸摸反饋擴展到身體的更多區域會更加身臨其境。在這種情況下,表面觸覺的形狀因子最近已擴展到圖1c中的可穿戴薄片,其電磁線圈致動器與人體吻合。

圖1 a)電振動觸覺表面。b)盲文觸覺顯示器。c)皮膚集成的無線觸覺接口,用於機械振動反饋。d)商業觸覺反饋系統CyberGrasp。e)具有觸覺反饋的夾爪控制器。f)基於由電機驅動的指尖促動器的虛擬對象操縱和探索。g)保形靜電離合器,可提供動覺反饋。h)緊湊型觸覺反饋手套的概念。


3.有機致動器的材料和機理

在觸覺應用中,度量評估致動器的性能包括阻止應力和應變的活性。圖 2a比較了不同類別的致動器材料的這兩個指標。阻塞應力定義為材料在致動時克服約束(零變形)而產生的應力。主動應變通常被測量為在致動期間處於自由站立狀態的材料變形。圖2a中的虛線 表示剛度的恆定值,該值是粘滯應力與活動應變的比率。致動器的剛度可以與人體組織匹配,以提高舒適度和人體工程學。

圖2 a)各種致動器材料的阻塞應力和執行應變範圍。 圖解說明基於以下條件的有機致動器的操作機理的示意圖:b)水凝膠;c)形狀記憶聚合物;d)液晶彈性體;e)磁性複合材料;f)離子電活性聚合物;g)介電彈性體。h)壓電聚合物。


3.1溶脹驅動水凝膠

如圖2b所示,當聚合物鏈的彈性與滲透之間的平衡隨著外部刺激而變化時,水凝膠會吸收水並顯示出體積的急劇變化。體積變化取決於交聯密度,該交聯密度可以通過調節材料組成和加工方法來精確控制。乾燥狀態和溶脹狀態之間的結構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參數(例如pH值,溶質摩爾濃度和溫度)進行調整,並且可以通過模擬預測。為了實現各向異性溶脹,通過擠出獲得由嵌入軟丙烯醯胺基體中的排列的纖維素原纖維組成的水凝膠。所得複合材料沿縱軸的溶脹小於垂直於原纖維的橫軸的溶脹。通過解決目標幾何形狀的反問題,可以設計出各向異性膨脹引起的形狀變化。水凝膠致動器的局限性在於它們的響應速度通常很慢,因為它們依靠擴散在膨脹狀態和收縮狀態之間切換。


3.2熱驅動聚合物

熱驅動聚合物包括形狀記憶聚合物(SMP),液晶彈性體(LCE)和熱膨脹聚合物。當通過焦耳加熱或照明使溫度升高時,這些材料就會啟動。SMP是具有永久和臨時網絡的聚合物,例如聚氨酯和聚己內酯。如圖2c所示,臨時網絡可以在高溫下斷開連接。一旦斷開連接,材料就會變形並保持在臨時位置,然後冷卻至轉變溫度以下,以固定臨時形狀。然後,當再次施加熱量時,由於聚合物網絡中存儲的彈性能,物體形狀將恢復為初始形狀。


4.數字製作方法

為了製造觸覺設備,數字印刷提供了將結構材料和電子材料相結合的功能,從而可以使用統一的工藝製造功能強大的可擴展設備。圖3a顯示了有關每種特定方法的油墨粘度公差的常用印刷方法列表。墨水粘度是決定墨水是否可以從印表機噴嘴中流出的關鍵參數,可以通過列印溫度和墨水配方對其進行調整。墨水的配方取決於溶質的極性和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可以選擇低沸點的溶劑以加速蒸發,但是要權衡一下,快速蒸發可能會導致噴嘴堵塞。

圖3 a)數字製造技術和相應的油墨粘度。b)噴墨和電動流體動力印刷的示意圖。c)噴墨印刷電路。d)由電動流體噴墨技術製成的3D互連。e)擠出列印頭的示意圖。f)擠壓的共晶鎵銦金屬結構。g)多種材料的體素擠出。h)照相製版過程的示意圖。i)基於連續液體界面生產的光聚合。j)通過雙光子光刻構圖的熱解鎳納米結構。


6.印刷有機觸覺設備

已經證明可變形的觸覺表面可用於盲文顯示器和智能皮膚等應用。然而,由於製造的複雜性以及對笨重的輔助部件的需求,特別是對於流體致動器,現有的觸覺表面已被限制在小的覆蓋範圍內。


圖4a是印刷的觸覺表面的分解圖,圖4b是集成裝置的照片。每層的材料組合和幾何布局如圖4a,c所示。詳細的製造過程在支持信息中介紹。層1是一個多疇LCE膜,用作表面平滑層以封裝器件。在第2層中,熱塑性聚氨酯(TPU)沉積在七段促動器杆的區域中,而其餘區域則填充有多疇LCE。第3層是唯一具有主動致動材料的層。單域LCE印刷在TPU區域的頂部,被多域LCE包圍。單疇LCE的對準平行於每個矩形致動杆的寬度,即短邊緣。致動時,杆寬度將縮小並影響表面變形。在第4層中,將導電銀複合材料構圖為蛇形電阻加熱器,以熱激活選定段的致動。有六個接觸節點將加熱器連接到外部驅動器電路。第5層是另一種支持加熱絲的多疇LCE膜,是整個設備的底部封裝。

圖4 a)分解圖,b)觸覺顯示器的照片。c)在擠出印刷過程中印刷層的照片。d)致動器段的橫截面圖,顯示了溫度升高時的致動機制。e)演示將數字「 3」作為相應的段加熱到120°C。f)升高的高度和g)在不同溫度下致動器段的阻擋力。


圖5a示出了由三個印刷層組成的運動感覺致動器。 頂層和底層被擠出為單域LCE。 對於中間層,擠壓導電銀複合材料以圖案化加熱器跡線,並用LCE填充加熱器周圍的區域。 兩層銅線嵌入中間層,以將加熱器迴路連接到外部電源。 在圖5a中,淺藍色區域中的LCE平行於致動器的長邊對齊,而在深藍色區域中,LCE則平行於短邊對齊。 深藍色區域與淺藍色區域之間的垂直對齊方向會減少銅線相對於加熱器走線的軸向移動,以避免在致動時斷開電氣路徑。 直流電源用於為集成加熱器供電,以提高致動器溫度並控制致動器。

圖5 a)印刷的動覺致動器的分解圖。b)在不同的溫度下,印刷的動覺致動器的輸出應力-應變特性,以10°C為步長。c)在沒有負載的情況下加熱到不同溫度時的動覺致動器照片。d)手指模型上的致動演示。根據控制溫度,致動器將50克重物舉起不同的距離。e)致動器施加在手指上的拉力產生動感,以模仿虛擬實境中物體的撞擊。


致動器的特性取決於溫度,應力和應變,如圖5b所示。圖5c顯示了在不同溫度下收縮為不同長度的集成LCE致動器的照片。為了演示LCE致動器可以完成的工作,作者將致動器連接到模型手指上,如圖5d所示。指尖上掛有50克重。當致動器加熱時,LCE收縮並抬起指尖。在70°C時,致動器將重50 g的手指提起9.2 mm,相當於4.5 mJ的功輸出。這種工作輸出水平通常對於觸覺接口就足夠了。


參考文獻:

doi.org/10.1002/adma.202002541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膠體高分子科學的研究進展及科研信息。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改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3D列印材料選擇有機矽的原因是什麼?
    打開APP 3D列印材料選擇有機矽的原因是什麼? 胡薇 發表於 2018-07-11 11:17:07 目前可用於3D列印的材料,常見的有樹脂、合金(如鎳基鉻、鈷、鋁、鈦等)、聚合物、陶瓷、塑料等。
  • Facebook開發3D列印虛擬實境手套
    2020年9月9日,白令三維獲悉,Facebook虛擬實境實驗室團隊宣布開發出3D列印的虛擬實境(VR)手套。這套設備是與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開發的,具有柔軟的氣動執行器,可以 "測量局部力 "並為用戶提供 "觸覺反饋"。
  • 全球首套多精度多材料微納米3D列印系統量產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1日訊 (記者 王軼辰) 記者從20舉辦的2016國際先進位造與微納米複合超輕型材料趨勢論壇上獲悉,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全球第一套多精度多材料微納米3D列印系統已量產,並實現出口,現出口2套至海外頂級研究機構。
  • 加州大學開發摺疊『起重機』,智能材料為摺紙機器人迎來新時代
    這種啟發使摺紙機器人成為機器人設計中的新前沿領域。摺疊式組裝的簡單性和低成本也是摺紙機器人的優勢。美中不足的是,這種製造方式具有一個主要缺點:摺疊操作時必須依賴外部電線和電池提供動力。要克服這一難題,智能材料的開發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啟發機器人與設計實驗室誕生了無數偉大又奇妙的仿生機器人。
  • 材料最前沿: 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石墨烯導電膠水、時間晶體、二維「奇蹟」材料、無損超材料……
    去年8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Norman Yao及合作者詳細報導了如何製造與刻畫這種奇特的晶體,將論文發布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近期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
  • 三維列印多材料設備的新技術
    然而,迄今為止開發的大多數3D列印方法僅僅被證明對於生產非功能材料是有效的,因為列印更複雜的結構,包括電子設備,將需要幾個生產階段和更苛刻的程序。用研究人員的方法印刷的艾菲爾鐵塔般的三維結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了一種新的三維立體印刷生產由不同材料製成的電子器件的方法。
  • 【材料課堂】材料最前沿: 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石墨烯導電膠水、時間晶體、二維「奇蹟」材料、無損超材料……
    去年8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Norman Yao及合作者詳細報導了如何製造與刻畫這種奇特的晶體,將論文發布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近期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
  • 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最新進展
    在此,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研究人員總結了用於軟機器人3D列印的材料領域的最新進展。 受自然和生物體啟發的軟機器人是由柔性、柔軟的材料製成的機器人,與堅固型機器人不同,它們是沒有馬達的。軟機器人技術主要基於材料科學,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執行,例如氣動、靜電、熱激活和磁驅動。
  • 【科技前沿縱覽】2020年第42期(下)
    片狀柔性電磁致動器奧地利林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和彈性體外殼,研製出一種片狀柔性可編程電磁致動器。傳統剛性電磁致動器由機械組件構成,需通過連杆、齒輪等實現力傳輸。這裡,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片狀柔性電磁致動器,由在彈性體外殼中嵌入的液態金屬通道實現致動。製造時,先通過3D列印製造包含方形線圈凹槽(寬1mm)的片狀模型,倒入Ecoflex共聚酯並固化,形成有機矽彈性體殼體,再用注射器將添加導電銅顆粒的液態金屬注入方形凹槽,製成厚2.5mm的電磁致動器,並由鍍錫銅線連接外部控制系統。
  • 《先進材料》通過3D列印技術「複製」鯨鬚的三維結構得到具有優良抗斷裂性能的仿生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博士王彬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M. A. Meyers教授受鯨鬚的啟發,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了鯨鬚的三維結構,並探究了該結構對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這種3D列印的具有複雜三維結構的材料能表現出和天然鯨鬚類似的抗壓性能和斷裂韌性。當應變速率為10-2 s-1時,屈服壓力和彈性模量分別達到1.35±0.22和21.63±3.37MPa,當應變速率為0.28 s-1,屈服壓力和彈性模量分別達到3.44±0.22和47.56±5.14 MPa。
  • 3D列印石墨泡沫革新電極材料
    為製造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3D列印正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領域。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增材製造實驗室合作的一項新成果,著實讓業界「眼前一亮」。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對《中國科學報》說。  3D列印電極廣受關注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尋找一種可循環再生的綠色能源成為當下熱點。由於3D列印技術可以快速成型且成本相對低廉,其在綠色能源領域的應用廣受關注。
  • Facebook探索氣動型AR/VR觸覺反饋手套
    )Facebook在9月中旬的Connect 2020大會發布了一系列的AR/AVR信息,涵蓋最新硬體產品、軟體產品、解決方案、開發者服務、前沿技術研究等等。」、並為用戶提供「觸覺反饋」的3D列印型手套。
  • 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3D列印既經濟又高效,不過很難用多種材料來製造具有最佳柔軟度的組件。
  • 高起點新刊Bioactive Materials學術論壇:生物活性材料前沿
    進入21世紀,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金屬、無機非金屬、高分子、及生物來源的活性物質)一直處於創新的前沿。各種先進的材料製造技術和表面活化技術帶給生物材料更多的生物功能,如何通過主動調控材料本體/表面的活性物質釋放行為及降解產物的生物學效應,實現時間和空間上材料與組織修復過程在化學、力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完美適配,是最具挑戰性的研究前沿。
  • 3D列印的超材料:具有新穎的光學特性!
    負折射率圖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如今,超材料已經成為一項非常熱門且應用範圍極廣的前沿技術。超材料的應用領域包括光纖、醫療設備、航空航天、傳感器、基礎設施監控、智能太陽能管理、雷達罩、雷達天線、聲學隱身技術、廢熱利用、太赫茲、微電子、吸波材料、全息技術等。
  • 「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南開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馬超 通訊員 王菲 攝影 吳軍輝)11月19日,「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開幕式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西樓報告廳舉行。副校長王磊,大會組委會主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負責人,Nature出版集團代表、《通訊化學》主編維多利亞·理察博士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軍事裝備之尖端材料技術一覽
    2000 年,首個關於負折射率材料的報告問世;2001 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在微波波段同時具有負介電常數和負磁導率的超材料;2002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從理論上證實了負折射率材料存在的合理性;2003 年,由於超材料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當年全球十項重大科技進展之一。此後,超材料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多項成果,維克託 ?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與美國化學會聯合舉辦2019先進材料峰會
    2019年5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2019先進材料峰會在閔行校區學術活動中心召開。此次峰會由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與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ACS)聯合舉辦。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出席並致開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