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獲有機化學領域國際重要獎項

2020-12-05 環球網

有機化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國際獎項之一、2020年「亞瑟·科普學者獎」(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s)日前揭曉,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鄧力成為獲獎者之一。美國化學會主席Charpentier博士(音譯:沙彭蒂耶)給鄧力教授發來的賀信中稱,鄧力在有機小分子催化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即對弱鍵催化概念的建立和發展所作出的原創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丁奎嶺院士表示:「有機小分子催化自2000年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而鄧力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之一。」

西湖大學鄧力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羅濟生介紹,催化劑具有極大加快化學反應發生甚至創造全新反應的魔力。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地創造新功能分子,例如抗癌藥物,也可以讓我們廉價而節能地大規模生產功能分子,降低或消除對環境的汙染。傳統的化學催化劑是含金屬的小分子,依賴於金屬形成強健的能力來促使化學反應的發生。而自然界原本就存在一種最強大的催化劑——人類體內的生物酶。它可以促使人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發生,把食物分解成營養物質,使細胞產生能量等等。並且它只需通過溫和的弱鍵作用,就能「催生」化學反應按照我們生理需要快速而精準地發生。

鄧力團隊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自然而高效的催化劑。2000年,他們發現一類不含金屬的天然產物金雞納鹼,經過簡單轉化後所得的衍生物,可以有效地催化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通向新世界的大門就此被打開。此後,他們模仿生物酶中常見的協同弱鍵催化模式發展更高效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成功開發一系列新催化劑及新反應,被世界各國的有機化學家們廣泛應用。近年來又研究發明了一系列接近生物酶效率的新型有機分子催化劑。丁奎嶺稱讚:「鄧力模擬生物大分子酶的催化過程,取得了多項原創性學術成果,使化學小分子作為催化劑的效率實現了幾個數量級的提升,這是驚人的進步,將該領域的研究水平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羅濟生說,基礎科研領域的發展往往會帶來「不可想像」的連鎖反應。鄧力團隊的研究成果已成為有機合成化學的新知識,不同領域的開發應用會帶來不同效果。比如在醫藥領域,弱鍵協同催化可以讓製藥成本更加低廉;在化工領域,可以大幅度減少環境汙染。鄧力發明報導的催化劑和化學反應已經被應用於工業界,很多催化劑已經授權給知名試劑和大製藥公司使用。

「亞瑟·科普學者獎」創立於1986年,每年分三個類別評出10名優秀獲獎者,表彰他們在有機化學領域的重要原創性貢獻。歷屆獲獎者包括巴裡·夏普萊斯、羅伯特·格拉布斯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教授謝毅獲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新聞—科學網
    中科大教授謝毅獲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系華人科學家首次獲獎  記者5月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謝毅
  • 卿鳳翎團隊:有機化學新探索打開高效「氟」門
    在有機化學學科中,元素有機化學領域一直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一方重地,而含氟有機化合物作為廣泛用於製備含氟藥物、農藥、功能材料的重要合成物質,更是元素有機化學領域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研究中,含氟基團修飾雖然成為發現藥物的重要策略,但由於其反應條件苛刻且效率低,以致探索高效的將氟烷基引入有機分子的反應成為有機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與難點。
  •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兩位大工人獲此殊榮
    光華工程科技獎是由中國工程院設立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旨在獎勵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優秀工程師、科學家。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中科院頒發一重量級獎項:四川這位院士入選,獲100萬獎勵!
    主要從事不對稱催化合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冠名為Roskamp-Feng反應,同時也糾正了美國通用有機化學教材中&34;的結論。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化學新材料領域北京大學陳興、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李昂、清華大學劉磊、復旦大學劉智攀、中山大學張杰鵬等5人獲獎。曾獲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美國化學會David Gin New Investigator Award、國際糖複合物組織Young Glycoscientist Award等。研究興趣集中於化學糖生物學和生物納米技術。我們綜合運用化學方法、生物手段和納米技術,研究糖基化的生物學功能及其在代謝疾病及其心血管併發症中的作用。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中國2018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
    米勒教授是冶金和礦物加工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在國際上第一個將礦物三維CT掃描技術應用於礦物結構解析和資源回收,迄今出版專業書籍9部,發表論文60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曾獲美國採礦、冶金和勘探學會傑出會員獎、雲南省政府外國專家彩雲獎等。 35年來,米勒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冶金與礦物加工技術交流與合作,將國際先進礦冶技術和發展理念帶到中國。
  • 美日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日本人十年4奪化學獎
    一名美國科學家、兩名日本科學家6日以各自在有機物催化合成領域所做貢獻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獎評審委員會說,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學家們提供「精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2001年算起,十年來,日本科學家已經四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科學院一間會議室內,當地時間6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 龍巖這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
  • 科學領域獎金最高獎項:2位腦科學家獲突破獎,獎勵300萬美元
    此前每年,該獎項都在頒獎典禮的晚宴上,由電影、音樂、體育界的超級明星和科技界的明星企業家頒發。但是,由於全球疫情,今年的頒獎典禮被推遲到2021年3月。在現今這個科研成就空前重要的緊迫關頭,突破獎延續其9年的傳承以表彰最深刻和最具變革性的發現,讚揚已富成就的科學家(突破獎),以及處於研究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新視野獎以及首屆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個人介紹許集賢目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特任教授,博導。他長期從事新型光電轉換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特別是在新一代太陽能光伏技術領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 連續七年入選化學與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的中國學者
    近年來,中國內地學者進入榜單的人數持續增加,2019年,中國內地已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高被引科學家」集聚地。2020年,中國內地入選科學家上升到770人次,全球佔比已達到12.1%。 2020年中國內地入選材料與化學領域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的總數達到163人次。但是能夠連續七年入選此榜單的科學家就屈指可數了。
  • 中科大80後教授獲量子計算國際獎項
    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由於該領域的重要性,美國物理學會在2015年專門新設立了「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用於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特別是在利用量子效應實現經典方法無法完成的任務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以量子信息理論的兩位先驅科學家命名,即首次提出擦除一個比特所需最小能量的蘭道爾和首次提出可逆計算思想、和合作者一起提出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方案的本內特。
  • 化學擔當——記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新聞—科學網
    戴立信著手不對稱合成等國際前沿科學命題研究,不到十年便確立了他在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地位,成為上海有機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為我國老科學家學術成長史寫下出彩的一頁。 戴立信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記載了一位化學家的科學擔當和科學忠誠。 成長:幼懷化學夢,浙大得真傳 戴立信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戰亂中度過的。
  • 第十六屆導向有機合成的金屬有機化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7月24日至28日,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華東師範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六屆導向有機合成的金屬有機化學國際研討會(16th IUP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 (OMCOS 16
  • 中國科大謝毅院士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趙永新、曾皓)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第十七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謝毅憑藉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在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方面的工作,榮獲本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5名外國科學家獲中國2018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人民大堂舉行,作為五大國家級科技獎之一,本年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5位外國科學家。這5名獲獎者分別是:美國籍冶金和礦物加工技術專家簡·迪安·米勒,英國美國雙重國籍的有機超分子化學家詹姆斯·弗雷澤·斯託達特,美國籍材料物理學家朱溢眉,美國籍海洋地球化學家彼得·喬治·布魯爾,瑞典籍人工光合作用專家孫立成。
  • 致公黨黨員馮小明獲陳嘉庚科學獎
    《實驗發現五夸克態》《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等5個項目獲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關啟安、陳興等6人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不能製備手性中心位於兩個羰基之間光學活性β-酮酯」的結論;——發展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為20多個重要手性藥物、天然產物及合成中間體提供了簡單、高效的合成方法,為提升我國在不對稱合成領域的國際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 院士畫傳 | 蜚聲國際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陳新滋1950年出生,廣東臺山市人,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研究領域為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相關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新型抗癌藥的研究與開發等,獲得多項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人物小傳蜚聲國際,自稱不聰明20世紀60年代,求知若渴的少年陳新滋從廣州出發到香港求學。
  • 事業單位科技知識:重要人文社科獎項知識點匯總
    一、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三、沃爾夫獎周期:1年領域:分別獎勵在農業、物理、化學、數學、醫學五種獎,獎金10萬美元。3、2016年,劉宇昆翻譯並推薦了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摺疊》,該作品獲雨果獎。分類:1923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做出決定:化學元素是根據原子核電荷的多少對原子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把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稱為一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