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丨如何正確區分誤差、不確定度、精密度、準確度、偏差、方差?

2020-11-26 吾谷網


在日常分析測試工作中,

測量誤差、測量不確定度、

精密度、準確度、偏差、方差等

是經常運用的術語,

它直接關係到

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和量值的準確一致。

如何區分這些概念呢?

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的方法多是用精密度和準確度來衡量。但是,通常說的準確度和誤差只是一個定性的、理想化的概念,因為實際樣品的真值是不知道的。而精密度只是表示最終測定數據的重複性,不能真正衡量其測定的可靠程度。


作為一名分析測試人員,這些術語是應該搞清楚的概念,但這些概念互相聯繫又有區別,也常常使人不知所云。在此略作論述,希望能引起大家討論。




測量誤差表示測量結果偏離真值的程度。真值是一個理想的概念,嚴格意義上的真值是通過實際測量是不能得到的,因此誤差也就不能夠準確得到。在實際誤差評定過程中,常常以約定真值作為真值來使用,約定真值本身有可能存在誤差,因而得到的只能是誤差的估計值。此外,誤差本身的概念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混亂和錯誤理解。按照誤差的定義,誤差應是一個差值。當測量結果大於真值時,誤差為正,反之亦然。誤差在數軸上應該是一個點,但實際上不少情況下對測量結果的誤差都是以一個區間來表示(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誤差定義的不合理),這實際上更像不確定度的範圍,不符合誤差的定義。


在實際工作中,產生誤差的原因很多,如方法、儀器、試劑產生的誤差,恆定的個人誤差,恆定的環境誤差,過失誤差,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變動等。


由於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量,前者用標準偏差或其倍數表示,後者用可能產生的最大誤差表示。數學上無法解決兩個不同性質的量之間的合成問題。因此,長期以來誤差的合成方法上一直無法統一。這使得不同的測量結果之間缺乏可比性。



測量不確定度為「表徵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想聯繫的參數」。定義中的參數可能是標準偏差或置信區間寬度。不確定度是建立在誤差理論基礎上的一個新概念,它表示由於測量誤差的存在而對被測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是定量說明測量結果質量的重要參數。例如,測量結果可能非常接近真值(誤差很小),但由於認知不足,人們賦予的不確定度落在一個較大的區間內。也可能實際測量誤差很大,但由於分析估計不足,給出的不確定度偏小。一個完整的測量結果,不僅要表示其量值的大小,還需要給出測量的不確定度,表示了被測量值在一定概率水平所處的範圍。測量不確定度越小,其測量結果的可疑程度越小,可信度越大,測量的質量就越高,測量數據的使用價值越高。


在實際工作中,測量不確定度可能來源有很多,如定義不完整、取樣、基體效應、環境條件、質量和容量器皿的不確定、標準物質、測量方法和程序中的估計和假定以及隨機變化等。測量不確定度一般來源於隨機性和模糊性,這就使得測量不確定度一般有許多分量組成。


在評估總不確定度時,可能有必要分析不確定的每一個來源並分別處理,以確定其對總不確定度的貢獻。每一個貢獻量即為一個不確定度分量。


不確定度和測量誤差的主要區別表





精度細分為:


準確度:系統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精密度:隨機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精確度度: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綜合後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精度是誤差理論中的說法,與測量不確定度是不用的概念,在誤差理論中,精度定量的特徵可用目前的測量不確定度(對測量結果而言)和極限誤差(對測量儀器儀表)來表示。對測量而言,精密度高的準確度不一定高,準確度高的精密度不一定高,但精確度高的準確度和精密度都高,精度是精確度的簡稱。目前,不提倡精度的說法。


我們看待精密度和準確度就如同打靶一樣,靶心為真值,設計點為測試結果,分為4種情況:



第1種情況。這種情況最好,各測試結果很接近,精密度好,平均值與真值很接近,正確度好。既精密,又正確,稱為準確度好。這是分析工作者所追求的。


第2種情況。各測試結果接近程度與圖1相同,只是整體從靶心沿半逕往外平移一大段距離。表示的期望從靶心移到從外往內第一與第二圈之間。與第1種情況相比,精密度不變,正確度變差了。


第3種情況。是圖1中測試結果以靶心為中心,各自沿半逕往外平移不等距離,象炸開了一樣,變得很分散了。與第1種情況相比正確度不變,精密度變差了。


第4種情況。各次測試結果接近程度與圖3相同整體偏移程度與圖2相同。與第1種情況相比,精密度變差,正確度也變差了。既不精密,又不正確,準確度差。


偏差:描述的是預測值(估計值)的期望與真實值之間的差距。偏差越大,越偏離真實數據,如下圖第二行所示。


相對標準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就是指:標準偏差與計算結果算術平均值的比值。


相對標準偏差(RSD)=標準偏差(SD)/計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X)*100%,該值通常用來表示分析測試結果的精密度。


方差:描述的是預測值的變化範圍,離散程度,也就是離其期望值的距離。方差是衡量源數據和期望值相差的度量值。方差越大,數據的分布越分散,如下圖右列所示。



方差分為離散型方差和連續型方差,在統計學意義上,當數據分布比較分散(即數據在平均數附近波動較大)時,各個數據與平均數的差的平方和較大,方差就較大;當數據分布比較集中時,各個數據與平均數的差的平方和較小。因此方差越大,數據的波動越大;方差越小,數據的波動就越小。


當一份分析報告標明了這批數據的偏倚(表明了正確度)和相對標準偏差(表明了精密度),也就標明了這批數據的準確度。當分析質量不能滿足規範的規定或與數據用戶的約定要求時,需要從人員(責任心和專業素養)、儀器(特別是儀器的校準)、方法(特別是化驗中的樣品分解方法)和環境(溫度、溼度、振動、電磁幹擾、 汙染等)4個方面檢查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把問題解決了才可繼續進行分析。




來源:銳標質量論壇


相關焦點

  • 精密度?準確度?精確度?區別很大!
    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注意理解與區分。儀器的精密度、儀器的準確度、儀器的精確度是用來說明物理儀器性能的概念,而測量的精密度、測量的準確度、測量的精確度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的概念。儀器的精密度一般是指量具儀表類儀器的最小分度值。
  • 【乾貨】精密度、準確度、精確度的區別
    測量數據的集散情況主要體現測量隨機誤差的分布問題,可用標準偏差定量的表示。測量的精密度高,那麼測量數據就比較集中。理想的測量數據應集中在真值附近,有比真值大的,有比真值小的。測量的精密度高,並不意味著測量數據理想。例如,測量數據的分布很集中但絕大部分比真值大或絕大部分比真值小,都不是理想的測量結果。所以測量的精密度只能說明測量的某一個方面。
  • 精密度、準確度、精確度,做實驗一定要知道的
    儀器的精密度、儀器的準確度、儀器的精確度是用來說明物理儀器性能的概念,而測量的精密度、測量的準確度、測量的精確度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的概念。而測量的精密度、測量的準確度、測量的精確度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的概念。它們之間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且又存在著必然聯繫。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注意理解與區分。
  • 精密度、準確度和精確度 您能分得清楚嗎?
    儀器的精密度、儀器的準確度、儀器的精確度是用來說明物理儀器性能的概念,而測量的精密度、測量的準確度、測量的精確度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的概念。 而測量的精密度、測量的準確度、測量的精確度是用來評價測量結果的概念。它們之間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且又存在著必然聯繫。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注意理解與區分。
  • 化學分析中的準確度與精密度
    包括絕對誤差(E)和相對誤差(Re),相對誤差能更好地反映誤差在真實值中所佔的比例。(2)準確度指測定值(X)與真實值(T)符合的程度。誤差的大小是表示準確度高低的尺度,相對誤差更能說明測定結果的準確度。
  • 準確度與精密度
    好了,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真值」了,那麼什麼是「準確度」、什麼是「精密度」呢?不要著急,讓我來一一解密。對於準確度他表示測量值與真實值的符合程度,與真實值越相近,則準確度越大,通常用誤差來表示;而精密度它是指一組測量值之間的接近程度,越接近,則精密度越大,通常用偏差來表示。說完了這些文字描述,我相信可能有的小夥伴還不是很懂,所以我另有妙招,保證讓你一看就懂。
  • 精密度、準確度、精確度究竟有什麼關係!?
    測量的精密度是指測量數據的集散情況。測量數據的集散情況主要體現測量隨機誤差的分布問題,可用標準偏差定量的表示。測量的精密度高,那麼測量數據就比較集中。理想的測量數據應集中在真值附近,有比真值大的,有比真值小的。測量的精密度高,並不意味著測量數據理想。
  • ML/DL重要基礎概念:偏差和方差
    我們可以將錯誤分為偏差(Bias)和方差(Variance)兩類。下面就來看看偏差和方差的定義、產生原因以及二者之間如何權衡。0x01 偏差和方差的定義 偏差和方差的定義如下:偏差(bias):偏差衡量了模型的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偏離關係。例如某模型的準確度為96%,則說明是低偏差;反之,如果準確度只有70%,則說明是高偏差。
  • 一文讀懂實驗中的精密度和準確度
    精密度低的測定是不可靠的, 應首先設法提高測定的精密度。但是,精密度高的測定,也並不一定能得到準確的結果。準確度:表示測量值與真實值的符合程度。測量值與真實值愈接近,測量愈準確。準確度的高低用誤差大小表示。真值(μ):真值是客觀存在的,但任何測量都存在誤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測知,實際工作中,往往用「標準值」代替「真值」。
  • 準確度和精密度有什麼相同及不同之處?
    準確度的高低常以誤差的大小來衡量。即誤差越小,準確度越高;誤差越大,準確度越低。誤差有兩種表示方法——絕對誤差和相對誤差。例如分析天平的誤差是±0. 0002g,常量滴定管的讀數誤差是±0.01ml等等,這些都是用絕對誤差來說明的。二、精密度與偏差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條件下n次重複測定結果彼此相符合的程度。精密度的大小用偏差表示,偏差越小說明精密度越高。
  • |精密度|準確度|係數|因變量_網易訂閱
    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幾個名詞CV值,SD值,它們各代表的什麼意義,它們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精密度  計量的精密度(precision of measurement),係指在相同條件下,對被測量進行多次反覆測量,測得值之間的一致(符合)程度。
  • 【收藏】一文讀懂實驗中的精密度和準確度
    「我要下載」準確度:表示測量值與真實值的符合程度。測量值與真實值愈接近,測量愈準確。準確度的高低用誤差大小表示。真值(μ):真值是客觀存在的,但任何測量都存在誤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測知,實際工作中,往往用「標準值」代替「真值」。標準值:採用多種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分析人員經過反覆多次測定得出的結果平均值。絕對誤差(E):表示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簡稱誤差。
  • 理解Bias(偏差),Error(誤差),和Variance(方差)的區別和聯繫?
    以上就是我對Bias(偏差),Error(誤差),和Variance(方差)的一些簡單理解,圖全是截取自李宏毅的PPT中。最近聽機器學習課程時聽到這三個概念一開始有點模糊。感覺沒理解透,所以自己又查了點資料,消化了一下,然後做了個筆記。首先三者之間的聯繫是 Error = Bias + Variance(這裡應該是忽略的噪音)。
  • 測量誤差和測量不確定度的重要區別!
    目前,國際上一致認為,為避免誤解和混淆,不再使用「隨機不確定度」和「系統不確定度」這兩個術語(這兩個術語在採用不確定度概念的初期,曾被許多人經常使用,並且至今還有不少人在不正確地使用)。在進行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時,一般不必區分各不確定度分量的性質。若必須要區分時,也應表示為「由隨機效應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或「由系統效應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 誤差及其表示方法
    系統誤差(systermatic error )——可定誤差(determinate error)(1)方法誤差:擬定的分析方法本身不十分完善所造成;如:反應不能定量完成;有副反應發生;滴定終點與化學計量點不一致;幹擾組分存在等。
  • 環境監測數據的測量不確定度能救企業的命嗎?
    (二)如何計算不確定度但是,如果一個企業監測出來的數據,剛好是超標一點點,那測量不確定度可謂是白蛇娘娘救許仙的靈芝仙草,可能會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簡單的理解就是:由於採樣、實驗室檢測等系列條件存在差異,化驗的結果有可能出現一個合理的偏差,這個偏差可以通過計算出來,這就是不確定度。
  • 誤差分析與計算
    點誤差與準確度:表示測定值與真實值接近的程度(絕對誤差E、相對誤差Er、真值)偏差與精密度:表示各次分析結果相互接近的程度(平均值、絕對偏差、平均偏差、相對平均偏差、標準偏差、相對標椎偏差、極差)誤差分類由某種固定原因產生。
  • 測量不確定度的來源
    2、測量儀器特性的局限性 測量儀器的特性包括示值誤差、最大允許誤差、穩定性、響應特性、靈敏度、鑑別力(閾)、分辨力、漂移等。所以不理想的儀器特性都會直接引入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2.1、測量儀器的示值誤差 測量儀器的示值誤差將直接引入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 測量準確度和精密度
    (一)測量準確度  通過測量所得到的賦予被測量的值,稱之為測量結果,而真值是與被測量定義一致的值,測量準確度是指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  測量準確度是一個定性化的概念,不宜將其定量化。測量準確度可以用測量結果對約定真值的偏移來估計。
  • 電子變壓器測量誤差和測量不確定度的描述
    應當引起注意的是,我們習慣於使用誤差的概念,但實際上測量不確定度與誤差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從區別方面看,誤差與不確定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誤差用於修正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用於表徵被測的量之值的分散性;誤差為帶有正號或負號的量值,不確定度為無符號的參數。不確定度的大小決定了測量結果的使用價值,而誤差主要是用於對誤差源的分析方面。以前所說測量結果的誤差為多少,實際是說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