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同濟大學極地與海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09-14 19:52 來源:澎湃新聞
在伊魁特市的大街小巷你都能碰到照片上的東西:幾塊石頭搭成的酷似人體的「建築物」,這就是著名的Inuksuit或者Inukshuit或者Inuksuk,有音譯為「伊努克舒克」的,也有意譯為「指路人石標」的。相信讀者對此也不陌生,它與狗拉雪橇、北極熊等一起構成因紐特的文化標誌。下面就說一說Inuksuk和狗。
伊魁特大街上用石塊搭成的Inuksuk,有的很大,足有3米多高,商店裡的藝術品則很小,可以在手心把玩。最有意思的是Arctic College 的校門前搭了一排,總共7個,從小到大,一字排開,很有陣勢;紅色的Inuksuk圖案被設計在Nunavut 省旗的正中央;伊魁特的高等中學被命名為Inuksuk High School;在紀念品商店,它成為各種紀念品上的商標,T恤衫上、帽子上、撲克牌上等等都有它。可見Inuksuk是多麼的受到愛慕。
Arctic College 校門前的「指路人石標」。作者供圖
說得這麼熱鬧,喜歡問問題的讀者就會問,這玩意兒有什麼用?前文提到過,北極地區沒有樹,野外除了石頭啥都沒有。因紐特人外出打獵,有時一連要跑好幾天,很難辨認回家的路,所以每到一個地方,他們就順手搭一個Inuksuk,因此Inuksuk的作用就是指引回家的路。現在因紐特人已經會用指南針,不用再靠搭石頭辨認方向了。但他們對Inuksuit還是情有獨鍾,喜歡到處搭一個,尤其是在野外,大大小小的Inuksuk給光禿禿的山上也增添點生趣。
在伊魁特,除了人,我見到的最多的動物就是狗了。那裡的狗被稱為「因紐特犬」。這種因紐特犬具有極地狼的血統,體型巨大且非常耐寒,在零下幾十度時也能擠在一起安然入睡。而且因紐特犬長得非常漂亮,電影《零下八度》裡面有兩隻狗就是因紐特犬,連我這個從小就怕狗的人也想摸摸它們。
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狗對因紐特人的重要性。在過去,如果沒有狗,因紐特人就會寸步難行;而且這些忠實的獵犬還會給主人預報危險並幫助他尋找回家的路。除冬季拉雪橇、夏天馱東西外,因紐特人還用它們來拖船,充當縴夫;而且這種狗非常聰明,對主人忠誠度極高,經常為救主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因紐特人的生活中,因紐特犬發揮著巨大作用。實際上如果沒有狗,因紐特民族根本無法在北極地區生存下來。我在調研中聽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聯邦政府「再安置」因紐特人時(北極行(四)中詳細說了再安置問題),其中有些因紐特人不願意遷到新社區居住,政府就派人打死他們的狗隊,這樣因紐特人只有乖乖就範,到社區去居住生活了。
狗拉著雪橇,在白茫茫的雪地上狂奔,這是非常經典的照片,成了因紐特民族的文化象徵。儘管現在有了冰上摩託車(ski-doo),沒有狗,因紐特人也可以出行打獵了,但是養狗在伊魁特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大多數家庭只養一條狗而不是一個狗隊,狗種也不全是因紐特犬,而且養狗不是為了打獵或辨認方向了,跟其它地方的人養寵物差不多。我在伊魁特只見到了兩支狗隊,每支狗隊大約有7、8隻。儘管現在仍有一部分伊魁特的獵人依靠狗隊作為交通工具去打獵, 但狗隊已逐漸成為伊魁特人的一種娛樂、 運動工具。
舜新告訴我, 每年冬春之交伊魁特的因紐特人都會組織一年一度的狗拉雪橇比賽;比賽的路程是從伊魁特到Kimmirut(另一個因紐特人的居住區,位於伊魁特的西南),翻山越嶺往返路程350公裡。 這段路程往返飛機只需要70分鐘,但一個最快的狗隊也要跑上40 多個小時,甚至是兩晝夜的時間。現在狗拉雪橇已成為因紐特文化的一部分,外面的人到那裡來旅遊,可以在雪橇上坐一回,體驗一把因紐特的文化(從百度上搜索的狗拉雪橇的照片,大多是旅遊者留下的照片)。但是我這次來沒有機會去坐一坐。留點念想,以後再來吧。
照片上的一群狗,有7隻,大概是一支拉雪橇的狗隊;被主人拴在冰上,旁邊還有個狗棚。我不明白,主人為什麼把它們拴在外面,為著出行方便?家裡地方小?或者怕吵得鄰居不得安寧?舜新告訴我,這些狗由於遺傳和對寒冷環境的適應,體毛豐厚,只適應室外的寒冷,是不能圈養在室內的。站在岸上,隱隱約約傳來它們的叫聲,不知是嚇唬我們還是它們見了人就高興。舜新還告訴我,主人餵狗時,總是不讓它們吃飽,這樣它們才會拼命地拉著雪橇跑到目的地,大概它們認為目的地會有好吃地在等著它們呢。
這張照片上的主人正在餵狗,這群狗比較幸運,在陸地上,而且沒有被拴住。看他們活蹦亂跳、精力旺盛的樣子,多可愛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Inuksuk,狗,因紐特人,文化標誌
相關推薦
評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