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進冰洞採貽貝的因紐特人

2021-01-08 騰訊網

圖源:他者others資料整理

他們要看透漲潮速度的欺騙性,

一開始很慢,突然會變得很快。

一年中至少有6個月,魁北克努拿維克省(Nunavik)最北部,位於哈德遜海峽(Hudson Strait)附近的康吉克蘇華克村(Kangiqsujuaq)都在冰封之中,650個因紐特人跟他們的狗是這裡罕見的生命跡象。整個冬天,他們主要以獵海豹和馴鹿、冰釣北極紅點鮭為食。

此外,他們也會在最冷的幾個月、冰層最厚時,鑽入冰海下採集貽貝。每隔兩周,月滿月虧和這裡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片北冰洋能產生驚人的巨大潮汐,一些海灣的海平面能降低15米左右,冰層下因而形成一個冰洞,因紐特人就騎上雪地摩託,前往那裡採貽貝。

在冰原上尋找合適的開洞採貽貝之地

2011年BBC推出的著名紀錄片《人類星球》讓因紐特採集貽貝的事廣為人知,2017年,《紐約時報》記者Craig Smith也來到這裡,跟隨兩位因紐特人到冰洞下一探他們採集貽貝的現狀。

「(冰下)美麗而又怪異,從外面透進來的陽光讓它呈現出一片幽藍。耳中能聽到滴水聲,口鼻中湧入帶著鹹味的潮溼空氣。那天的氣溫是零下20華氏度(-29℃),但冰下卻是宜人的32華氏度(0℃)。」他寫道:「地上布滿巨藻,偶爾還能看到螃蟹,以及一團團魚籽——它們是可以食用的,來自被因紐特人稱為『醜魚』的四角床杜父魚。但兩人的目標是附著在巖石上的肥美的紫貽貝。他們一邊用燈照路,一邊徒手把冰涼的貽貝毫不費力地拽下來。」另外,這裡的海草也可食用,不僅好吃,而且是治療感冒的良藥,——冰海底下遍地是寶。

《紐約時報》拍攝的專題

他們只有1小時不到的時間,得趕在漲潮前離開冰洞,否則只有死路一條。他們在冰洞裡時,海冰依然隨著潮汐不斷移動,另一個風險是,他們鑿開的入口也可能被掩埋了。如何判斷一個好的入口取決於貽貝採集者的經驗——這是決定生死的判斷。因紐特人也可以從冰洞的空氣中察覺出漲潮是否已經開始,空氣裡含有的水氣增多就說明是離開的時候了。他們還要看透漲潮速度的欺騙性,一開始很慢,突然會變得很快,Smith記錄的數據是:漲潮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0釐米。

氣溫越低、冰層越厚,退潮時形成的冰洞就越大。但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圈內的影響極為明顯,對比BBC拍攝的《人類星球》中的畫面和《紐約時報》刊登的照片,就能發現冰洞明顯變小。同時冰層也變得不結實,冰洞坍塌的可能增加,要找到安全的入口更難了。

點擊播放 GIF 0.0M

落差巨大的冰海

冰封期本身也在縮短,冰層變得一年比一年薄,因紐特人開雪地摩託也變得越來越危險,這或許也帶來了一些好處——因紐特人的傳統狗拉雪橇又逐漸回到他們的生活中。「在變化多端、無法預測的氣候中,狗要比雪地摩託來得可靠得多,」《人類星球》的導演Nicolas Brown在BBC的採訪中說:「它們總能找到回家的路,在風暴中自帶一套萬無一失的導航系統,而且它們還能靠嗅覺判斷冰層的厚度。另外在絕望關頭,它們也是食物。」

採集貽貝的因紐特人深知風險,而且他們也可以從超市、集市上買食物,有不少因紐特人就此放棄了採貽貝的傳統。在過去,採集貽貝是生活在魁北克昂加瓦半島(Ungava Peninsula)上的因紐特人世世代代的傳統,現在只剩在康吉克蘇華克村和他們附近的人,依然在冬天深入冰洞尋找祖先發現的海味。

鑿冰洞

在因紐特人完全依靠大自然而生的年代,他們的主要食物就是各種肉類,馴鹿、鯨、魚類、海豹,這個幾乎寸草不生之地讓因紐特人根本吃不到蔬果,正是貽貝中含有的豐富維生素讓他們得以平衡營養。人類與生俱來的適應能力讓因紐特人發現了貽貝,掌握了採集方式,在生態條件最嚴酷的地方生存下來。

The Right Way

採貽貝的正確方式

一些超市有時會做營銷活動,比如開展比賽:誰能在半小時內往購物車裡塞最多的東西就不用付錢。這也和因紐特人採貽貝時和時間賽跑有的一拼。畢竟,他們也不用付費,只是冒生命危險而已。

因紐特人以最快的速度鑿開冰層,滑到洞裡,上面的同伴放下一把梯子,隨即開始採集儘可能多的貽貝。這項作業的最佳時間是在新月和滿月時,此時退潮時間最長,從上面透過冰面的裂縫也能看到裸露的海床。採貽貝時有人負責關注潮水,一旦他們發現狀況就會大聲提醒同伴。聲音在冰洞中有奇怪的效果,回聲會被冰吸走。

冰洞中的氣氛既美妙又迷幻

採貽貝人Mary Qumaaluk告訴《人類星球》,這是風險極大的工作,在影片裡,潮水來臨時她大聲呼喊:「水來了!我們趕緊離開!」他們在出洞時洞口也已經變小,好在所有人都及時擠出洞口逃出生天。紀錄片播出後不久她就去世了,死於車禍。

100-Dollar Experience

花一百美金成為貽貝採集者

隨著努拿維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皮因瓜盧伊特(Parc national des Pingualuit)在2007年開放,還有拍攝採貽貝的紀錄片播出,原住民擔心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會讓當地貽貝被過度採集——每個到這裡來的人都想親身體驗一番。

最好的解決遊客問題的方式就是發展出一套能利於當地發展的旅行計劃。Adventures Kangiqsujuaq旅行公司應運而生,這家完全由因紐特人管理的公司旨在幫助族人發展自己的生意。在他們提供的服務中就包括帶遊人深入冰洞,和因紐特人一起採貽貝,價格是100美金兩人。不過旅行公司和族人商議決定,限制前往靠近村子的採集點的人數,為遊客專門開發了在海灣另一邊的地點。但出於安全考慮,遊客只能呆在鑿開的洞口附近,因為冰層不穩定,也不允許他們大聲叫喊,一切都得聽從因紐特嚮導的指揮。這項體驗吸引了來自德國、日本、義大利、法國等國家的旅行者,他們都表示「這感覺實在是太棒了,就像活在紀錄片裡一樣」。

和北極圈裡所有的地方一樣,

皮因瓜盧伊特國家公園中的冰山也在融化

旅行公司的服務不止於此。很久很久以前,康吉克蘇華克村及附近地區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了,這裡的考古價值也很高,曾出土了180個雕刻著人和動物臉的滑石,它們是1000年前生活於此的多塞特古人留下來的。加拿大還為距離康吉克蘇華克村40公裡處發現了大量巖畫的誇加它裡克(Qajartalik)申請聯合國世界遺產,一旦成功,就會為康吉克蘇華克帶來更多遊客。

「對原住民來說,旅遊業完全是新的領域,我們希望可以慢慢地、正確的發展,讓原住民接受而不是抵制它。」 AventuresKangiqsujuaq的負責人說,在他們的官網上,只有一些歷史、自然信息,想要獲得他們的服務只有通過郵件諮詢。

Aventures Kangiqsujuaq對自己的族人和土地都了如指掌,為不同特長的族人建立了不同的檔案,能為到這裡來尋找考古遺址、觀賞野生動物或是戶外體驗等不同需求的旅行者找到合適的嚮導陪伴。採貽貝就得跟著Juusipi Napaaluk,他是族裡受人尊敬的長老,經驗豐富。

因紐特嚮導

65歲的Juusipi小時候就經常到這一帶來採集貽貝,9歲前每年冬天仍舊生活在因紐特人的傳統冰屋裡,去採貽貝坐的是狗拉雪橇。但是在1960年代,加拿大政府出於「安全原因」下令殺掉許多狗,他們的日子一度變的很艱難,但康吉克蘇華克村還算幸運,這裡的獵物和貽貝都很充足,因而不像其他村子那樣鬧過饑荒。環境、氣候、生態都像海冰一樣不斷變化,但因紐特人有一點還和他們的祖先一樣——儘可能適應這一切。

一位加拿大遊客回憶了自己跟隨Juusipi採集貽貝的經歷:

Juusipi Nappaalk開著自己的雪地摩託,拉著傳統因紐特雪橇gamutiq到酒店接上我,「一個小時後水位就會降到最低,我們得趕緊出發。」他說。我搭上他的雪地摩託,緩緩穿過高低不平的冰海。

抵達目的地後,Juusipi有條不紊地查看冰面,尋找冰層最薄的地方。他幾次敲擊冰面,根據底下傳來的回聲判斷這裡是否會是個好入口。一旦找到位置,就開始鑿冰,直到形成一個直徑半米的入口通向冰海深處。

跟隨因紐特嚮導在冰洞中採貽貝的遊客

我們身處的冰洞大約1.5米高,Juusipi用頭燈掃了一圈周圍的環境,綠光透過冰面,最終停在我們頭頂冰層的藻類上,隨後,我就在他的指點下在海藻中尋找貽貝的蹤跡了。當時是下午1點左右,可以從透過冰的光線判斷太陽已經在西沉。

兩人在45分鐘後出洞,算是無驚無險。

至於貽貝的口味,這位遊客沒有提到,但Craig的描述是這樣的:「入口時還帶著來自海灣的涼氣。它們嘗起來和生蠔非常接近,但餘味較苦。我還是更喜歡用義大利番茄醬調味的那種。」

—— END ——

本文為轉載文章

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繫

排 版 | 喬子鈺 楊禾馨

感謝SEE慈善基金會、勁草同行計劃

愛佑慈善基金會對智漁提供支持

相關焦點

  • 因紐特人如何補充維生素?
    答|百度派 @人美性子野因紐特人生活在從西伯利亞到格陵蘭的極地和亞極地地區。那裡夏季很短,冬季很長,所以他們全年要穿很厚的皮衣,居住在冰屋裡。因為寒冷,那裡除了苔蘚植物外,沒有草木生長,也根本不可能種植莊稼。因此,因紐特人的食物主要來自野生動物。
  • 為什麼因紐特人能在北極長期生存?
    因紐特人是生活在地球最北部的一個民族。他們居住的地方常年冰封,寒冷異常。 他們既不能進行農業生產,也不能種植任何可食的植物。 但是,勤勞勇敢的因紐特人卻在北極地帶頑強地生活著。數量眾多的動物為因紐特人提供了生活的源泉。 在陸地上,有北極熊、美洲馴鹿、狼、狐、野兔等哺乳動物。
  • 好吃的貽貝居然可以治病,細說貽貝的神奇之處
    我們常說的青口海虹淡菜,其實是不同地區的人給它們起的小名,它們是擁有著一對貝殼的軟體動物,真實姓名叫做貽貝。貽貝的家就安在海濱的巖石上,在北歐及北美的物種數量最多,在我國的沿海也非常常見。在我們國家,貽貝界主要被三兄弟長期統治,大哥是北方地區主要出產的紫貽貝,大哥只有一顆雞蛋的大小,外殼紫得發亮,海虹這個名字,就是北方人給紫貽貝起的。
  • 加拿大為何強制因紐特人北遷定居北極群島?
    ▲1697年,一艘歐洲船在哈德遜灣的冰層中與因紐特人相遇在因紐特人心中,北極群島是他們固有的領地,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然而,在加拿大接管北極群島之後,因紐特人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與折磨,這一切,都要從加拿大聯邦政府北遷因紐特人說起。
  • 神秘勇敢的因紐特人
    勇敢的因紐特人作為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卻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 因紐特人
    隨著近些年全球變暖和北極海域冰層的消失,原本不多被關注的因紐特人和他們生活的北極地區開始常出現在我們視野裡。哥本哈根大學、克拉克斯·馮德城市經濟研究所和格陵蘭大學,聯合發起氣候變化對格陵蘭島島民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92%的人認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只有1%的人不這麼認為,另有76%稱自己親身經歷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這是個極為令人擔憂的數據,而且氣候危機還給島民帶來強烈的心理影響。
  • 貽貝,海虹,青口,貽貝……他們是誰?
    點擊頂部的藍色單詞「三個料理人」,然後點擊右上角的「...」,將三個菜人設作為星星,每次推都不要錯過圖片來源:Pinterest魏義義東西應該是叫啥?如果你不問,最好問一下。有人說他叫海虹,有人說他是青口,還有人說他叫……他只是一個貝殼,為什麼有這麼多名字?不管流行的名字是什麼,都是是貽貝最豐滿的時候,無論海虹,豆瓣菜和青口都是他們的共同名稱。
  • 山西的萬年冰洞,歷時300萬年,是我國含冰量最多的冰洞
    通常情況下,稱得上是冰洞還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保證的就是洞內的冰塊必須經年不化,全年有冰。所有冰洞一般分布在氣候較為寒冷的中高緯度地區。冰洞這一景觀由於受溫度影響,所以通常情況下還是難以見到的。但是呢,山西人就有福利了。因為在山西境內就有一座冰洞,而且還是形成歷史悠久的冰洞。
  • 浙江「淡菜」恢復採捕 已可安全上市銷售
    新華社杭州6月30日電 (記者張樂)記者30日從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獲悉,此前曾因海洋赤潮暴發而導致汙染,在浙江市場上停售的貽貝(俗稱「淡菜」),近期已通過多次監測抽檢,可安全上市銷售。  5月底,浙江寧波、舟山等地發生部分消費者因食用貽貝等貝類產品後出現腹瀉、嘔吐等病例。
  • 愛吃肉的因紐特人,為什麼壽命很短?
    因紐特人壽命短的真相其實,對於因紐特人的壽命,有很多說法,現在也無從考證,傳統的因紐特人的壽命到底是多少,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近代因紐特人的壽命,加拿大統計局曾經做過一次研究,研究數據如下:①1991年,因紐特人居住區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約為68歲,比加拿大平均壽命低10年。1991年至2001年,因紐特人的壽命也沒有增加,整個加拿大的預期壽命增加了約2年,結果,差距擴大到超過12年。
  • 格陵蘭因紐特人:身在家中的鄉愁
    這裡的每個人,不論是否還坐著狗拉雪橇去荒原狩獵、到冰湖上冰釣的獵人,還是在家中用鯨牙雕刻手工藝品的老人、單親母親等等,面對氣候變化,人人都有自己的恐懼。生活在北極圈的各個城鎮、荒野中的因紐特人,其生活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他們處在第一線,惶恐而無奈。
  • 貽貝好吃,卻可能有毒,這是怎麼回事?
    先來認識貽貝貽貝很早就被人類端上了餐桌,一些研究表明早在一萬兩千年前,北美的土著就已經開始食用貽貝了。紫貽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這種貽貝也被俗稱為海虹;再往南一些,江浙沿海能見到的貽貝主要為厚殼貽貝(M. coruscus),常說的淡菜指的就是它們的幹製品;到了福建兩廣地區,常見的貽貝則主要是看上去很漂亮的翡翠貽貝(Perna
  • 因紐特人的現狀到底有多艱難?
    曾幾何時, 捕獵活動是因紐特人文化的核心, 而環斑海豹又是捕獵的重中之重。千百年來,狩獵技能在因紐特人中世代相傳。而因紐特人望著如此明朗的夜空繁星,卻不知道何去何從。
  • 北方的因紐特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沒錯,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在地球上最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能生存繁衍至今,確實也是人類的一大奇蹟,他們代表著人類最堅強的意志。      也許有人會很好奇,說了半天,那他們到底是愛斯基摩人還是因紐特人啊?這個問題要追溯到幾千年前;「Eskimos」 (愛斯基摩)一詞是由北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首先叫起來的,在印第安語中即「吃生肉的人」,含有輕蔑之意。
  • 你想去探訪因紐特人的故土嗎
    這裡正處於北冰洋之濱,三面臨海,是北美大陸板塊最北的城市,也是因紐特人在北極地區最大的定居點。 數千年來,因紐特人都靠捕鯨為生。 雖然在今天,豐富的地下石油已經足以滿足小鎮居民的生活需求,但是對於因紐特人來說,捕鯨是他們從古至今沿襲下來的傳統。 在電影《巨大奇蹟Big Miracle》中,就有關於因紐特人捕鯨的場面。
  • 影像記錄:北極寒冬中的因紐特人
    努勒維特(因紐特語,意為「我們的土地」)位於苔原和大海之間,是加拿大最大且最靠北的領地,該國大多數因紐特人都聚居在領地內邊遠的沿海地帶。攝影師及富布萊特項目受助人AcaciaJohnson在那裡度過了一個地球上最冷、最黑暗的冬季,記錄下了因紐特人與環境不斷變化的關係,並匯集成了極具夢幻感覺的系列作品:《同一片星光下(UndertheSameStars)》。
  • 揭秘北極因紐特人的神秘生活[組圖]
    自拍時間:楚科奇地帶因紐特部落的兩個人在薩沙的相機下燦爛地笑著,這是他們第一次拍照片。   很久以來,因紐特人給人的印象都是遙遠、神秘、原始而且不開化的,那麼他們的生活到底是什麼狀態呢?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美國加州攝影師薩沙(Sasha Leahovcenco)冒著嚴寒走進俄羅斯北部楚科奇地區,為當地從未拍過照片的因紐特人拍下了一組珍貴的照片,同時也為人們揭曉了因紐特人的神秘生活。   俄羅斯楚科奇地帶位於北極,氣候條件異常嚴峻。
  • 福建寧德市站聯合開展臺山列島厚殼貽貝增殖保護項目調查
    福建寧德市站聯合開展臺山列島厚殼貽貝增殖保護項目調查2012-09-12 11:0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        瀏覽量: 2683 次&nbsp&nbsp&nbsp&nbsp島上多基巖陡壁,由於遠離大陸,風高浪大流急,島上的巖石經過浪花、急流的長期衝刷,形成了厚殼貽貝良好的繁殖生長棲息的天然場所,這裡產的厚殼貽貝個體大、肉質肥美、營養價值高,在閩東地區遠近聞名,素有「海中雞蛋」的美稱,產量頗具規模。
  • 深讀丨小貽貝如何變成大產業 記者探訪「網紅」枸杞島
    隨著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海島人「靠海吃海」的日子不再那麼好過。不少偏遠海島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聚不起人流、物流,也很難吸納信息流、資金流,發展路子越走越窄。那麼,這些海島突破發展瓶頸的方向在何處?就在不久前,舟山枸杞島落成一座「貽貝風」文化禮堂。禮堂不大,入門便能看到一串串黑色貽貝懸在半空,仿佛即將落入擺在地上的聚寶盆中,廳內的落地牆則展示了當地貽貝產業發展的變遷。
  • 學人行走| 因紐特人是如何被加拿大政府「再安置」到北極的
    「再安置」起因於二戰後,因紐特人與南方人頻繁接觸,被染上了各種流行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小兒麻痺症時不時地在因紐特人社區蔓延,加拿大人為此而義憤填膺,要求聯邦政府派遣醫療設施進駐因紐特人的居住地區。於是加拿大政府嘗試著以醫療、教育以及建立新居為手段,進行所謂的「實驗性遷村」。但是「再安置」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因紐特人「高緯度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