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丨小貽貝如何變成大產業 記者探訪「網紅」枸杞島

2021-01-09 浙江日報

枸杞島

萬船雲集嵊州洋,十萬漁民下東海。這曾經是廣袤藍海上年年必見的壯觀場面,如今只能在老照片裡窺得一斑。

隨著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海島人「靠海吃海」的日子不再那麼好過。不少偏遠海島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聚不起人流、物流,也很難吸納信息流、資金流,發展路子越走越窄。那麼,這些海島突破發展瓶頸的方向在何處?

就在不久前,舟山枸杞島落成一座「貽貝風」文化禮堂。禮堂不大,入門便能看到一串串黑色貽貝懸在半空,仿佛即將落入擺在地上的聚寶盆中,廳內的落地牆則展示了當地貽貝產業發展的變遷。這小小的黑色貽貝,就是枸杞島逆勢煥發生機的法寶。枸杞島這條發展貽貝全產業鏈的新路子,或許能給其他海島一些啟發。

攻克技術難題 做大養殖業

站在枸杞幹斜村的觀景平臺上,放眼眺望,海面上白色浮子星星點點,排列整齊。這是枸杞島的貽貝養殖海域,被稱作「海上牧場」。這片面積約1.53萬畝的貽貝養殖桁地,今年預計可孕育貽貝8.5萬噸,是枸杞漁民們「吃海」的新藍海。

養殖,是很多海島產業轉型率先考慮的一個法子,但要做好,並不容易。枸杞島也曾經歷過艱難探索的日子。

大約半個世紀前,枸杞就開始嘗試換個法子「吃海」。「我們曾經養殖過扇貝、鮑魚、裙帶菜等,但是都相繼失敗了。」枸杞鄉養殖辦主任羅存國回憶,當時枸杞養殖只剩下傳統的海帶養殖,而且經濟效益平平,與山東等養殖區比起來,規模小、產量低,沒有絲毫競爭優勢。

一系列失敗讓枸杞養殖戶們損失了不少資金,更重要的是,他們陷入了迷茫:養殖有出路嗎?反覆思量後,養殖戶們把目光投向了枸杞海域裡的野生貽貝。

當時,枸杞鄉石浦村徐正福等人,通過野生貽貝在繩索上進行人工附苗養殖取得了成功,使得貽貝養殖技術推廣開來。不過野生厚殼貽貝數量有限,育苗也很困難,無法大規模養殖。養殖戶們轉頭從北方引進紫貽貝,產量雖然可觀,但紫貽貝個體小、價值低、保質期短,和個體大、營養好、銷售和保質期長,還適宜加工出口的野生厚殼貽貝相比,賣價差了5倍多。

技術,成了當時貽貝養殖亟待破解的難題。漁業育苗專家倪夢麟領帶技術團隊攻關,在厚殼貽貝產業化人工育苗技術上獲得突破。之後,他們又繼續研究,硬是把厚殼貽貝的繁殖季節從六七月提前了四五月份,使下海保苗時間和養殖期縮短了近半年。

2009年,枸杞鄉養殖面積1.2萬畝,養殖產量4.6萬噸,成為全省最大的貽貝養殖基地,後又被譽為「貽貝之鄉」。這貽貝養殖的路子,總算是走通並走好了!貽貝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戶的收入年年增長,讓人欣喜的同時,也令人憂慮。畢竟,脆弱的海洋和海島生態環境無法承載過多無節制的人為利用。

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今年,枸杞島陸續採取措施,整治部分養殖戶無序化養殖,控制養殖區域進一步擴大。同時,首次推出「貽貝伏休」期,從2019年4月15日到6月30日禁止養殖戶採捕。

人工養殖的海產品,為啥要控制面積、設置伏休期?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養殖區域越大,海水流速就會變緩,導致餌料供應不足,貽貝就長不好。控制貽貝的養殖面積,是為了循環利用好現有養殖環境,保證貽貝品質。而「貽貝伏休」,則給貽貝生長留足了時間。當然,「貽貝伏休」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

貽貝的質量好了,價格也逐年往上漲。今年的貽貝非常肥壯,據了解,去年厚殼貽貝3.2元一斤,今年賣到了3.5元。

工人們正在海邊剝貽貝

創新機器換人 做強深加工

養殖貽貝賺不賺錢,說到底還看是否賣得出去。

起初一段時間,枸杞貽貝都是以鮮銷為主。每年收割季節,養殖戶們開著載滿新鮮貽貝的小船到縣城、舟山本島,或是寧波、上海去賣。海鮮產品對運輸條件和保質要求極高,當時的市場也未拓開,大量「鮮貽貝」輾轉幾地後成了「臭貽貝」,最終只能倒掉。

這讓養殖戶們傷透了腦筋,怎麼辦?

加工讓問題迎刃而解。2000年,枸杞人於定華率先將他的華利水產有限公司向貽貝精深加工轉型。他與當地養殖戶籤訂貽貝收購訂單,將收來的貽貝加工為成品銷售。第一年就加工貽貝近400噸,並出口日韓。第二年,他在技術上繼續加碼,以浙江海洋學院、上海水產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專院校為主要技術依託,承擔了「貽貝精深加工」省級科技興海項目的開發,先後自主開發生產了顆粒、半殼、全殼等速凍貽貝系列產品,並研發了「速凍貽貝加工技術」,進一步擴大速凍貽貝生產規模,推進速凍貽貝產業化生產。

島上其他企業紛紛跟進,枸杞貽貝附加值提高了一倍以上,銷售也不再是問題。但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屬於勞動密集型的貽貝加工業人力不足及人力成本問題,逐步顯現。於定華拿自己的廠子舉例:貽貝需要人工剝殼,一名熟練工每天只能剝50公斤,而剝殼的人工費,於定華以每噸1400元支付。算下來,且不說人工費高昂,技術嫻熟的剝殼工人能否招足都成問題。

機器換人!在一次出國考察中,於定華發現國外有設備用於貽貝自動脫殼,然而價格過高。回國後,他多番查詢,發現大連一家機械廠生產類似的機械設備。於是他找到了那家企業,根據嵊泗當地貽貝的特點,與其合作研發貽貝脫殼自動生產線。

不久前,全自動貽貝脫殼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根據實際使用成本測算:這條生產線每小時加工原料1.5至1.7噸,日生產能力20噸,大約抵400個工人,每年至少可以減少180萬元成本。而購入這樣一條生產線需要300萬元,兩年就可收回成本。

目前,於定華的廠裡已購入兩條自動生產線,平均年產約2500噸成品貽貝。記者在加工車間看到,清洗、蒸煮、拉絲、去殼、冷凍,貽貝經過加工後,包裝成箱,不但走向國內市場,還發往俄羅斯、美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創新的步伐還在產品形態上擴展。當加工商們專注於貽貝肉上做文章時,也有企業家在貽貝殼上看到了價值。他們將貽貝殼經過無害化處理後,粉碎加工成飼料添加劑和土壤改良劑。還有企業以貽貝殼為原料,研發出具有一定吸附和催化能力的生態洗滌劑,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殘留的農藥、重金屬、蠟質等有害物質。這種創新不僅使貽貝殼「高值化」,還有效解決了貽貝殼隨意傾倒所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

當然,貽貝產業的創新並不止於此。前不久,在圍繞助推貽貝全產業鏈轉型升級開展的2019東崖論壇上,江蘇省海洋藥物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吳皓分享了報告《低值貝類全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及全產業鏈構建》。她說,自己的團隊已通過精深加工技術,成功將原本低值的蛤蜊,製成貝鮮醬料、即食產品,甚至生物環保材料、健康保健產品。

這一報告讓在座的企業家們非常受啟發,大家意識到貽貝精深加工有更多可能。於定華表示,接下來他將考慮尋求合作,開發出更豐富的貽貝產品。

漁民收貽貝場景

延伸全產業鏈 催熱海島遊

貽貝的養殖和加工讓枸杞島從窮到富,但要讓一個偏遠海島真正「活」起來,還少不了人氣。

枸杞聚人氣的辦法,是利用貽貝,催熱特色海島遊。

來過枸杞島的遊客,往往難忘那蔚藍大海上大片的白色「養殖田」,這是別處難得一見的景象。

在山海奇觀景點和幹斜村的公路上,分別搭建有別致的觀景平臺,遊客們可以在平臺上觀景、拍照,風光極好。

遊客還可以近距離接觸海上牧場。島上不少養殖漁民把自己的「海景房」改造成了漁家民宿,不僅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而且利用船隻辦起漁家樂,帶著遊客出海。「很多遊客都有出海體驗的需求。」枸杞民宿老闆湯明明告訴記者,今年他已經接待了近600名出海遊客。

越來越多本地島民投身旅遊的同時,枸杞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投資者。「偶遇」「思·想家」「泊客」等有品位的高檔民宿陸續落成,為枸杞向「網紅島」發展添了一把火。

據介紹,枸杞鄉目前有漁家民宿(賓館)148家。自7月下旬起,枸杞島進入旅遊高峰期,平均每天入島2000多人次,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外地遊客。今年8月,島上幾乎所有的民宿爆滿,臨時來的遊客一房難求。火爆的旅遊業讓枸杞老百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除了民宿外,島上還有海釣公司、漁家樂公司、計程車,這都為島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

傳統的海島遊,旺季一般持續一個夏季。但初秋時節的枸杞島仍可以看到大批往來的遊客。「很明顯,我們的旅遊旺季被拉長了。」枸杞鄉宣傳委員傅志輝說,近些年還有不少遊客選擇到枸杞島過春節。

旅遊季節的延長與旅遊產品的拓寬息息相關。去年7月,枸杞鄉在龍泉村的養殖區海域附近建設了一座300平方米浮碼頭,並搭建休閒房屋作為海上「自然課堂」,遊客可以在上面參與海釣、教學,以及觀光休閒。

此外,養殖戶們還推出了厚殼貽貝的網上認養和採摘體驗活動。遊客只要在網上手指點點,就可以認養一串貽貝。到了採割的季節,遊客們從外地趕過來,坐上養殖戶的小船,直接來到自己認養的區域,在養殖戶協助下拉起苗繩,採割貽貝,享受豐收的喜悅。

島上已連續舉辦4屆的貽貝文化節,更是讓枸杞貽貝「奔跑」起來,小島知名度大大提升。目前,島上約8000常住人口,近4000人從事貽貝養殖相關產業,光貽貝養殖戶年收入平均就在30萬元左右。

從養殖到加工,再到海島遊,枸杞島唱響的這三部曲,讓小貽貝變成了富民的大產業,更全面激發了小島的活力。

枸杞「海上牧場」。 本版圖片均由枸杞鄉政府提供

記者手記

相關焦點

  • ...受影響;枸杞島最美味的貽貝開吃啦;15歲「龍港快線」更名縮線運營
    上海下周二、三受影響,風比雨大「美莎克」今天強度將明顯加強,預計將於31日夜間至9月1日上午移入東海東南部海面,強度繼續增強,最強可達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50-55米/秒,15-16級)。肉質細嫩、肥碩,有彈性和嚼勁,枸杞島最美味的鮮活半野生厚殼貽貝開吃啦!說起東海海鮮,上海市民常常會想到東海帶魚、黃魚、鯧魚、梭子蟹等,卻很少有人提及貽貝。其實,貽貝以東海嵊泗貽貝名氣最響,嵊泗貽貝以厚殼貽貝最知名,嵊泗厚殼貽貝的鮮美度、口感和豐富的營養絕不亞於帶魚、黃魚、鯧魚、梭子蟹。 閱讀原文...
  • 貽貝有毒??說句實話還來得及嗎
    「貽貝有毒!近期不要購買和食用嵊泗貽貝。」這類消息,從昨天下午開始刷爆了小編的朋友圈,生怕有朋友沒看到忠告食用後中毒。
  • 新鮮嵊泗貽貝,清晨捕撈,當天上桌!「東方小希臘」好吃又好玩!
    在枸杞島,海是流動的天,天是倒過來的海~ 9月起,來自「中國貽貝之鄉」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枸杞島的新鮮貽貝,清晨捕撈出水後,就能立即運抵全上海400多家清美鮮食門店,當天晚上就能登上廣大市民的餐桌。
  • 那片離我們最近的東海:普陀山、枸杞島、花蓮、馬祖……
    東極島、桃花島、枸杞島、嵊泗島這些有名又好玩的島,地理位置也在舟山群島哦。遠道而來的朋友可以留出時間,把這些島也打卡了!舟山群島坐船地圖02 枸杞島的陽光,這裡才是東極!韓寒的《後會無期》,讓更多人認識了東極島。別被「東極」矇騙,實際上遊客能到達最東邊的海島,是它北邊不遠處的枸杞島——在海面迎接太平洋第一縷陽光,是這裡才有的奇遇。
  • 深讀丨韶關森林旅遊「火」了
    仁化縣林業局產業股股長李道成介紹,「覽絢美大丹霞,品鄉村古神韻的線路主題是遊丹山錦水美景,享鄉村振興成果,通過丹山錦水生態美、古村古樹古文化、綠色產業興鄉村三大節點景觀,將仁化地質人文和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盡情展現。」為讓記者更加了解線路,李道成帶著記者在線路上遊覽了一番。首個駐足點選在了位於丹霞山東南面的靈溪河森林公園。
  • 中國軍網記者探訪「悟空」媽媽家
    詳見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的相關發布內容《重磅!中國「悟空」:我可能首次看到了暗物質!(附視頻)》11月28日上午,中國軍網記者來到生產研製「悟空」號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對,也就是「悟空」的媽媽家。當然不在花果山,具體位置是:上海市浦東新區海科路99號。上圖就是「悟空」媽媽家的門廳。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於英傑正在給集中採訪的記者們介紹研製成果。
  • 探訪雄安毛絨玩具產業帶:「網際網路+」助力 小玩具大產業
    中新社雄安4月28日電 題:探訪雄安毛絨玩具產業帶:「網際網路+」助力小玩具大產業中新社記者 崔濤 牛琳在雄安新區容城縣誕生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毛絨玩具產業帶。它從上世紀80年代「庫存布料+稻草」起步,藉助電商平臺異軍突起,毛絨玩具產銷量達到中國國內的80%,並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圖為4月3日,展廳內工作人員展示如何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推廣。
  • 五河小龍蝦變身「網紅小零食」
    隨著我縣小龍蝦養殖產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小龍蝦深加工已成為小龍蝦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綠色食品產業布局中的新的方向。城南工業園區宸昕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幾千斤鮮活的小龍蝦,經過清洗、蒸煮、冷卻、加工、速凍等諸多環節,變成了一袋袋「網紅小零食」,這種方便快捷的開袋即食小龍蝦,時下特別流行。清爽宜人的五月,是小龍蝦大批上市的季節。經過近幾年的規劃發展,我縣小龍蝦養殖產業已初具規模。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小龍蝦的外銷受到一定製約。
  • 貽貝,海虹,青口,貽貝……他們是誰?
    他不僅能在許多貝殼的潮間帶生存,而且能在數百米深的海域生存。即使是金貽貝也可以生活在淡水,長江流域也很常見。一個金貽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貽貝是中國最主要的海鮮貝類之一,貽貝有這麼多名字有兩個原因一、貽貝在海岸線上從北向南生產,由於方言的不同,地名也各不相同;二、沿海地區生產的貽貝種類有一些差異。
  • 當書店變成網紅打卡地,看書VS拍照誰才是主場?
    「被網紅救活的書店是顏值大於一切嗎?」……看書VS拍照,誰才是書店主場?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某點評網成都書店熱門榜Top2——同有「最美書店」之名的鐘書閣融創茂店和新山書屋。高顏值:魔幻城堡vs安逸木屋位於都江堰市融創茂商場二樓的鐘書閣,延續了各地鍾書閣的網紅路線,自從開業以來持續刷屏各大社交媒體和分享平臺,甚至曾因人數過多而採取限流措施,它有什麼魔力?
  • 海澱城市大腦如何讓城市變「聰明」?記者現場探訪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7月30日),記者從北京市海澱區獲悉,海澱城市大腦「人工智慧計算處理中心」將於今年年底建成,中心通過對城市大腦接入的視頻、圖片、語音、文本等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處理,為場景應用提供分析結果、預測預警和決策支持。海澱城市大腦如何使城市變得更「聰明」?
  • 記者探訪脫貧路丨湘陰文誼新村:小辣椒釋放脫貧致富「大能量」
    幾年下來,陽雀湖辣椒產業越做越大,吳晗的工資也水漲船高,如今身兼數職成為了車間的負責人。「可以說,我不僅見證了樟樹港辣椒的『走俏』,更親歷樟樹鎮文誼新村的日新月異。」自從村裡有了辣椒產業,村民的生活過得像辣椒一樣紅火。吳晗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像她一樣的大學生回鄉投資興業,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不說,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文誼新村。
  • 又多一個「網紅」打卡地!南寧龜山濱江公園現紫色花海
    近日,位於南寧仙葫龍崗大橋南橋頭附近的一處花海在南寧人的朋友圈刷屏,成了「網紅」地點。小當了解到,這處花海是在龜山濱江公園內。   公園馬鞭草盛開 市民聞香而來   4月20日,記者來到位於龍崗靈龜山附近的龜山濱江公園探訪
  • 半島記者帶您探訪麥島汙水處理廠
    半島全媒體記者 滕鏡淑居家過日子,從廚房到衛生間,每天洗洗涮涮,會產生很多汙水,那麼,這些生活汙水是怎麼處理的?又排放到哪兒去了?生活汙水,可以循環利用嗎?11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了位於青島前海東部,小麥島北岸的麥島汙水處理廠,探訪麥島汙水處理廠如何變廢水為寶。
  • 湖北農產品銷售壓力大咋辦?記者探訪小龍蝦基地
    原標題:產銷對接 貨暢其流(來自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導)——實地探訪湖北監利縣養殖業發展情況受疫情影響,湖北農產品銷售壓力大。政府怎樣出招為農戶排憂解難?日前,記者前往農業大縣監利實地探訪。道路兩旁,已結籽掛枝的油菜彎下了腰;蝦稻田裡,不時能見到緩慢移動的小船。
  • 記者專訪網紅女縣長賀嬌龍 聽她講述走紅後的故事
    與其他的網紅不同,作為領導幹部參與直播帶貨,走進短視頻領域似乎更容易引起關注。能否經得住大眾的審視,對於直播間裡的領導幹部而言,是個不小的考驗。  走紅一月有餘,記者專訪賀嬌龍,聽她講述走紅後的故事。  放大鏡變顯微鏡  解放日報:自從騎馬視頻走紅後,最近一個多月你在做什麼?
  • 周到晨報丨「美莎克」或成今年首個超強颱風,上海下周二三受影響...
    上海下周二、三受影響,風比雨大「美莎克」今天強度將明顯加強,預計將於31日夜間至9月1日上午移入東海東南部海面,強度繼續增強,最強可達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50-55米/秒,15-16級)。巨型扭蛋、虛擬主播、遊戲試玩…B站主題公園正式開放,百大IP輪番上陣8月28日晚,由B站聯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打造的「bilibili集勢夜」主題公園在世紀廣場正式亮相。
  • 網紅簡史丨從鳳姐到薇婭,誰能陪羅永浩走到時間的盡頭?
    作者丨潘晴晴 編輯丨馬志學 活躍網絡近20年的羅永浩,或許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以主播的身份被「監管」。新一批網紅又能否保證直播電商產業越做越好?
  • 柴達木盆地:「小枸杞」成「大產業」
    如今,一粒紅色枸杞遠不能在煲湯或茶飲中體現其價值,在中國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枸杞原漿、枸杞芽茶葉、枸杞健康酒等新產品「相繼問世」,擁有千年滋補歷史的紅枸杞已形成「大產業」。  近日,在中國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枸杞原漿、枸杞芽茶葉、枸杞健康酒等新產品「相繼問世」,擁有千年滋補歷史的紅枸杞已形成「大產業」。青海有機枸杞產於中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青海省海西州,位於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腹地,方圓300平方公裡內沒有汙染源,氣候類型獨特,枸杞病蟲危害極輕,農藥使用量、使用頻次極少,是天然絕佳生態區。
  • 你用生命排隊的網紅店,很可能是山寨的
    不少人去網紅店,只是為了拍照打卡。/圖蟲創意山寨「工廠」專職「複製」網紅店「沒想過自己打假,只想悶聲賺大錢。」用了好幾年時間維權的鮑才勝很無奈。一切還得從「鮑師傅羅生門」,一個賊喊捉賊的故事說起。不可否認,現在不少網紅店的產品門檻並不高,「照葫蘆畫瓢」並不是難事。但讓人願意用生命排隊的網紅店,必然有著比名字更重要的過人之處,這是山寨店最難也懶得複製的地方。當山寨店門庭若市,就是對原創品牌最無情的打臉。如果山寨依然猖獗,誰還會埋頭鑽研原創、排除萬難堅持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