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島
萬船雲集嵊州洋,十萬漁民下東海。這曾經是廣袤藍海上年年必見的壯觀場面,如今只能在老照片裡窺得一斑。
隨著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海島人「靠海吃海」的日子不再那麼好過。不少偏遠海島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聚不起人流、物流,也很難吸納信息流、資金流,發展路子越走越窄。那麼,這些海島突破發展瓶頸的方向在何處?
就在不久前,舟山枸杞島落成一座「貽貝風」文化禮堂。禮堂不大,入門便能看到一串串黑色貽貝懸在半空,仿佛即將落入擺在地上的聚寶盆中,廳內的落地牆則展示了當地貽貝產業發展的變遷。這小小的黑色貽貝,就是枸杞島逆勢煥發生機的法寶。枸杞島這條發展貽貝全產業鏈的新路子,或許能給其他海島一些啟發。
攻克技術難題 做大養殖業
站在枸杞幹斜村的觀景平臺上,放眼眺望,海面上白色浮子星星點點,排列整齊。這是枸杞島的貽貝養殖海域,被稱作「海上牧場」。這片面積約1.53萬畝的貽貝養殖桁地,今年預計可孕育貽貝8.5萬噸,是枸杞漁民們「吃海」的新藍海。
養殖,是很多海島產業轉型率先考慮的一個法子,但要做好,並不容易。枸杞島也曾經歷過艱難探索的日子。
大約半個世紀前,枸杞就開始嘗試換個法子「吃海」。「我們曾經養殖過扇貝、鮑魚、裙帶菜等,但是都相繼失敗了。」枸杞鄉養殖辦主任羅存國回憶,當時枸杞養殖只剩下傳統的海帶養殖,而且經濟效益平平,與山東等養殖區比起來,規模小、產量低,沒有絲毫競爭優勢。
一系列失敗讓枸杞養殖戶們損失了不少資金,更重要的是,他們陷入了迷茫:養殖有出路嗎?反覆思量後,養殖戶們把目光投向了枸杞海域裡的野生貽貝。
當時,枸杞鄉石浦村徐正福等人,通過野生貽貝在繩索上進行人工附苗養殖取得了成功,使得貽貝養殖技術推廣開來。不過野生厚殼貽貝數量有限,育苗也很困難,無法大規模養殖。養殖戶們轉頭從北方引進紫貽貝,產量雖然可觀,但紫貽貝個體小、價值低、保質期短,和個體大、營養好、銷售和保質期長,還適宜加工出口的野生厚殼貽貝相比,賣價差了5倍多。
技術,成了當時貽貝養殖亟待破解的難題。漁業育苗專家倪夢麟領帶技術團隊攻關,在厚殼貽貝產業化人工育苗技術上獲得突破。之後,他們又繼續研究,硬是把厚殼貽貝的繁殖季節從六七月提前了四五月份,使下海保苗時間和養殖期縮短了近半年。
2009年,枸杞鄉養殖面積1.2萬畝,養殖產量4.6萬噸,成為全省最大的貽貝養殖基地,後又被譽為「貽貝之鄉」。這貽貝養殖的路子,總算是走通並走好了!貽貝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戶的收入年年增長,讓人欣喜的同時,也令人憂慮。畢竟,脆弱的海洋和海島生態環境無法承載過多無節制的人為利用。
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今年,枸杞島陸續採取措施,整治部分養殖戶無序化養殖,控制養殖區域進一步擴大。同時,首次推出「貽貝伏休」期,從2019年4月15日到6月30日禁止養殖戶採捕。
人工養殖的海產品,為啥要控制面積、設置伏休期?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養殖區域越大,海水流速就會變緩,導致餌料供應不足,貽貝就長不好。控制貽貝的養殖面積,是為了循環利用好現有養殖環境,保證貽貝品質。而「貽貝伏休」,則給貽貝生長留足了時間。當然,「貽貝伏休」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
貽貝的質量好了,價格也逐年往上漲。今年的貽貝非常肥壯,據了解,去年厚殼貽貝3.2元一斤,今年賣到了3.5元。
工人們正在海邊剝貽貝
創新機器換人 做強深加工
養殖貽貝賺不賺錢,說到底還看是否賣得出去。
起初一段時間,枸杞貽貝都是以鮮銷為主。每年收割季節,養殖戶們開著載滿新鮮貽貝的小船到縣城、舟山本島,或是寧波、上海去賣。海鮮產品對運輸條件和保質要求極高,當時的市場也未拓開,大量「鮮貽貝」輾轉幾地後成了「臭貽貝」,最終只能倒掉。
這讓養殖戶們傷透了腦筋,怎麼辦?
加工讓問題迎刃而解。2000年,枸杞人於定華率先將他的華利水產有限公司向貽貝精深加工轉型。他與當地養殖戶籤訂貽貝收購訂單,將收來的貽貝加工為成品銷售。第一年就加工貽貝近400噸,並出口日韓。第二年,他在技術上繼續加碼,以浙江海洋學院、上海水產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專院校為主要技術依託,承擔了「貽貝精深加工」省級科技興海項目的開發,先後自主開發生產了顆粒、半殼、全殼等速凍貽貝系列產品,並研發了「速凍貽貝加工技術」,進一步擴大速凍貽貝生產規模,推進速凍貽貝產業化生產。
島上其他企業紛紛跟進,枸杞貽貝附加值提高了一倍以上,銷售也不再是問題。但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屬於勞動密集型的貽貝加工業人力不足及人力成本問題,逐步顯現。於定華拿自己的廠子舉例:貽貝需要人工剝殼,一名熟練工每天只能剝50公斤,而剝殼的人工費,於定華以每噸1400元支付。算下來,且不說人工費高昂,技術嫻熟的剝殼工人能否招足都成問題。
機器換人!在一次出國考察中,於定華發現國外有設備用於貽貝自動脫殼,然而價格過高。回國後,他多番查詢,發現大連一家機械廠生產類似的機械設備。於是他找到了那家企業,根據嵊泗當地貽貝的特點,與其合作研發貽貝脫殼自動生產線。
不久前,全自動貽貝脫殼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根據實際使用成本測算:這條生產線每小時加工原料1.5至1.7噸,日生產能力20噸,大約抵400個工人,每年至少可以減少180萬元成本。而購入這樣一條生產線需要300萬元,兩年就可收回成本。
目前,於定華的廠裡已購入兩條自動生產線,平均年產約2500噸成品貽貝。記者在加工車間看到,清洗、蒸煮、拉絲、去殼、冷凍,貽貝經過加工後,包裝成箱,不但走向國內市場,還發往俄羅斯、美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創新的步伐還在產品形態上擴展。當加工商們專注於貽貝肉上做文章時,也有企業家在貽貝殼上看到了價值。他們將貽貝殼經過無害化處理後,粉碎加工成飼料添加劑和土壤改良劑。還有企業以貽貝殼為原料,研發出具有一定吸附和催化能力的生態洗滌劑,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殘留的農藥、重金屬、蠟質等有害物質。這種創新不僅使貽貝殼「高值化」,還有效解決了貽貝殼隨意傾倒所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
當然,貽貝產業的創新並不止於此。前不久,在圍繞助推貽貝全產業鏈轉型升級開展的2019東崖論壇上,江蘇省海洋藥物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吳皓分享了報告《低值貝類全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及全產業鏈構建》。她說,自己的團隊已通過精深加工技術,成功將原本低值的蛤蜊,製成貝鮮醬料、即食產品,甚至生物環保材料、健康保健產品。
這一報告讓在座的企業家們非常受啟發,大家意識到貽貝精深加工有更多可能。於定華表示,接下來他將考慮尋求合作,開發出更豐富的貽貝產品。
漁民收貽貝場景
延伸全產業鏈 催熱海島遊
貽貝的養殖和加工讓枸杞島從窮到富,但要讓一個偏遠海島真正「活」起來,還少不了人氣。
枸杞聚人氣的辦法,是利用貽貝,催熱特色海島遊。
來過枸杞島的遊客,往往難忘那蔚藍大海上大片的白色「養殖田」,這是別處難得一見的景象。
在山海奇觀景點和幹斜村的公路上,分別搭建有別致的觀景平臺,遊客們可以在平臺上觀景、拍照,風光極好。
遊客還可以近距離接觸海上牧場。島上不少養殖漁民把自己的「海景房」改造成了漁家民宿,不僅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而且利用船隻辦起漁家樂,帶著遊客出海。「很多遊客都有出海體驗的需求。」枸杞民宿老闆湯明明告訴記者,今年他已經接待了近600名出海遊客。
越來越多本地島民投身旅遊的同時,枸杞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投資者。「偶遇」「思·想家」「泊客」等有品位的高檔民宿陸續落成,為枸杞向「網紅島」發展添了一把火。
據介紹,枸杞鄉目前有漁家民宿(賓館)148家。自7月下旬起,枸杞島進入旅遊高峰期,平均每天入島2000多人次,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外地遊客。今年8月,島上幾乎所有的民宿爆滿,臨時來的遊客一房難求。火爆的旅遊業讓枸杞老百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除了民宿外,島上還有海釣公司、漁家樂公司、計程車,這都為島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
傳統的海島遊,旺季一般持續一個夏季。但初秋時節的枸杞島仍可以看到大批往來的遊客。「很明顯,我們的旅遊旺季被拉長了。」枸杞鄉宣傳委員傅志輝說,近些年還有不少遊客選擇到枸杞島過春節。
旅遊季節的延長與旅遊產品的拓寬息息相關。去年7月,枸杞鄉在龍泉村的養殖區海域附近建設了一座300平方米浮碼頭,並搭建休閒房屋作為海上「自然課堂」,遊客可以在上面參與海釣、教學,以及觀光休閒。
此外,養殖戶們還推出了厚殼貽貝的網上認養和採摘體驗活動。遊客只要在網上手指點點,就可以認養一串貽貝。到了採割的季節,遊客們從外地趕過來,坐上養殖戶的小船,直接來到自己認養的區域,在養殖戶協助下拉起苗繩,採割貽貝,享受豐收的喜悅。
島上已連續舉辦4屆的貽貝文化節,更是讓枸杞貽貝「奔跑」起來,小島知名度大大提升。目前,島上約8000常住人口,近4000人從事貽貝養殖相關產業,光貽貝養殖戶年收入平均就在30萬元左右。
從養殖到加工,再到海島遊,枸杞島唱響的這三部曲,讓小貽貝變成了富民的大產業,更全面激發了小島的活力。
枸杞「海上牧場」。 本版圖片均由枸杞鄉政府提供
記者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