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新野猴戲和猴養殖業:疫苗研發等催升「實驗猴」價格

2021-01-21 澎湃新聞

新野猴戲藝人正在訓練猴子騎小車。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楊林貴正訓練一隻新猴。猴子騎著小車,楊林貴通過栓在車把和車尾的木桿,輔助猴子掌握方向和平衡。按照計劃,今年春節,楊林貴將和往年一樣,受邀要到一個特色小鎮表演,從正月初一演到十五,報酬兩萬元。

楊林貴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猴藝」的資深表演者,除節假日受邀外,他已多年未外出街頭表演過。近年,表演者以四海為家進行街頭表演的模式逐漸式微,又因新冠肺炎疫情等,更至絕跡。表演開始向景區轉場,也越來越受企業年會、節假日慶典的歡迎。

儘管如此,因年輕人不願接班,還在表演的新野猴戲藝人,僅剩兩百人左右。

2014年10月,河南省新野縣鮑灣村,2歲的於佳鑫懷抱著兩隻小獼猴坐在父親腿上。村裡的孩子大都從小就與猴子非常親近。 澎湃新聞記者 徐曉林 攝在新野縣獼猴藝術養殖協會會長張俊然看來,新野猴戲還有發展空間,但藝人越來越少也是必然。「以前,耍猴是為謀生,討口飯吃,現在,年輕人隨便打個工,收入都可以。」如今,年輕的新野猴戲藝人在思考如何「觸網」,將猴藝視頻化、流量化。

與此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新野獼猴養殖行情大漲。相比往年,猴子價格翻了一番,最貴的賣到兩萬多一隻,依然供不應求。「客戶主要是科研單位,做新冠肺炎疫苗等實驗。可以說,新野獼猴養殖,為抗疫做出了貢獻。」1月7日,張俊然說。

藝猴正在表演街頭耍猴絕跡,藝人五年減少一半新野縣是三國古城。當地從何時有了猴戲?「始於兩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傳至當下」是當地比較認可的說法。在當地出土的「舞樂百戲」系列漢畫像磚上,依稀有猴戲的形象。

2009年,猴藝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名新野猴戲藝人回憶,上世紀80年代,當地人開始外出耍猴。忙完秋收,上萬人的耍猴隊伍、兩三人一隊,肩挑扁擔,手牽猴狗,浩浩蕩蕩。如新野縣樊集鄉鮑灣村,當年全村95%的人家都養猴、耍猴。如今,該村仍在表演的新野猴藝表演者,只剩10多人。

68歲的張志中,已經20多年沒出去耍猴,現在靠養猴、種地為生。「過去文化落後,看猴戲的多。錢也值錢,給二分,你還要找人家一分。工人每月36元,耍猴有時一天就賺二十元。」

「這(猴戲)是老輩人傳下來,饑荒時討生計的,不是光彩職業。」新野猴戲藝人於紅波自嘲說,對初中沒讀完的自己來說,當時只這一條路可以走。

1997年,16歲的於紅波就跟著師傅張志中外出耍猴。「條件太艱苦了,交通靠扒火車,風餐露宿,從來不捨得住旅館。出去一次兩三個月,一身衣服、一雙鞋、一條被子。那時候高樓少,下大雪時,就住在別人樓房前沿底下,醒來時,要先捅掉被子口的雪。」

在於紅波看來,街頭猴戲大概率要消亡。「那次獲罪風波後,街頭耍猴就少了很多。」

2014年,4名新野猴戲藝人因無運輸證在黑龍江被追究刑責,引發輿論關注。此後,二審改判4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可不認為是犯罪」。雖然數年後,《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出省運輸證明》被取消,沒了犯罪風險,但仍要向目的地林業部門提出申請,經許可後方可運輸,無固定目的地的街頭耍猴難以為繼。

「五年前,全縣還有四五百名猴戲藝人。現在,還在表演的,只剩200多人,而且基本都在景區,街頭耍猴可以說已經絕跡。」新野縣獼猴藝術養殖協會會長張俊然對澎湃新聞說。

多名猴戲藝人分析,街頭耍猴絕跡,有疫情因素,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收入問題,二是年輕人選擇多了。「街頭耍猴路越來越窄。你現在出去,先不說運猴的行政許可,交警不讓你耍,衛生不讓你耍,城管不讓你耍,不受待見。年輕一代也不喜歡,人家都想乾乾淨淨的。」

楊林貴是2015年出版的紀實攝影圖書《最後的耍猴人》中的主角,今年63歲。他已多年只在節假日受邀才出去表演,客戶主要是景區、特色小鎮和企業慶典。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他受邀要到一個特色小鎮表演,談好的價錢是兩萬。這是老客戶,他已去過三年。

往年,市場價是一個人帶三隻猴,每天一千五,受疫情影響,今年降到一千多。2020年春節,楊林貴只表演了兩天,就回老家了。去年表演這塊,他收入近三萬元。

鮑灣村的猴王廟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傳承堪憂,年輕猴戲藝人嘗試「流量化」新野猴戲藝人於紅波的另一個身份,是南陽市一家旅遊開發公司老闆。

目前,於紅波和江西廬山西海、南京寶華山等景區有合作,除為景區配套新野猴戲這個非遺表演項目外,還在景區放養猴群,使遊客在休憩時可以餵猴、與猴群互動。

這也是目前新野猴戲藝人與景區合作的兩種主要方式。

「許多景區有野猴,但看不到。我們放養的猴,是馴過的。形成習慣後,就不用馴了,但也要管理,否則它可能跑掉。」於紅波介紹,每個景區,猴戲表演和放養管理,少的需要4-6人,多的要8-10人。其中,猴戲藝人工資最高,如果是自己帶藝猴,每月最低8000元。

還有些新野猴戲藝人,承包動物園,或在景區、動物園負責馴養動物。

今年50歲的蘇玉辰,和媳婦兩個人打一份工,負責餵養、訓練北京一家景區萌寵動物園的動物,管吃住,每月1萬元。「所謂一通百通,你會餵猴馴猴,就會馴豚鼠、馴小香豬等。」

臨近春節,因疫情許多景區已停業,不少猴戲藝人都從景區回到老家。有的景區,對過完春節什麼時候營業,猴戲表演還能不能上,都沒明確。

新野縣獼猴藝術養殖協會會長張俊然說,疫情對新野猴戲衝擊不小,使其傳承問題更加突出。在他看來,新野猴戲頗有發展空間,除影視拍攝,現在,企業年會、慶典活動邀請表演的,越來越多,價格也不便宜。「猴戲從地攤,登上了大雅之堂。」

「2020年我們曾到一個教育機構演出,小孩子看到猴,都圍在臺前,喜歡得不得了。」張俊然說,猴戲節目也有提升空間,服裝、道具、表演師傅等,也要進一步包裝。

和張俊然的思考不同,老一輩猴戲藝人張志忠,更擔憂傳統猴戲的傳承。

傳統猴戲中的變臉其介紹,傳統猴戲,特色是唱詞、臉譜。猴子變臉有多張臉譜,包公臉、關公臉、黃忠臉、楊六郎臉、老頭臉、姑娘臉、豬八戒臉、馬武臉、猴臉,變什麼臉要帶對應的帽。至於唱詞,接近當地的地方戲——南陽梆子。但上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猴戲逐漸演變為現代猴藝,偏重雜技、動作、故事性,傳統猴戲消失,非但臉譜少有人會製作,會唱的更沒幾個了。33歲的於飛,是最年輕的新野猴戲藝人之一,2021年1月13日接受採訪時,他剛從山東一家景區回老家10多天。

「最近很鬧心。」他說,年輕時,因相親被嫌棄是街頭耍猴的,他曾轉行。後來找到景區,才重操舊業。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景區一直未開,他一度想把猴子賣掉,在老家承包土地,後來景區開了,也就作罷。如今,他再次面臨抉擇。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是想傳承下去。但總沒收入,也不是辦法。」於飛說。

於飛曾在視頻平臺開通直播,也經常錄些猴子視頻,最高時,粉絲達到兩萬。但總被一些網友舉報,導致帳戶被封或限制流量——儘管他有合法馴養手續,猴藝還是非遺項目。

「有個女網紅,播播小猴子,就有兩百萬粉絲。」在採訪中,張俊然、於紅波都談到,他們在思考,如何「觸網」,將猴戲和猴子視頻化、流量化。因為文化素質不高,許多猴戲藝人對新生事物有牴觸情緒,儘管也有人嘗試直播等,但他們的表達能力或客觀條件太差。

「全國網紅最多的是東北。最近,已經有東北的公司來考察過,尋求合作。我們提供猴和合法手續,他們提供女主播,搞直播,拍視頻、情景劇,相信效果會不錯。」張俊然說。

養殖戶正在給小猴拌奶粉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疫情催升「實驗猴」行情,價格漲一倍因為自然繁殖,許多新野猴戲藝人家,少的三四隻猴,多的二三十隻。由此,催生了當地的特種獼猴養殖行業,近二十年來,當地養殖規模一直在擴大。

2015年,新野縣大大小小的獼猴養殖場12個,獼猴總數將近4000隻。2021年1月6日,南陽市南陽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目前,新野縣規模以上(50隻以上)獼猴養殖場近30家,獼猴存量六七千隻。辦有獼猴馴養繁殖證的藝人約300名,獼猴存量三四千隻。

2020年疫情後,許多獼猴養殖戶擔憂獼猴養殖會被禁止,後來才吃了定心丸。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疫情影響,新野獼猴養殖業行情反而大漲。

「今年養猴的都發財了。」張俊然向澎湃新聞介紹,往年一隻猴七八千元,2020年翻了一番,今年漲到兩萬多。「今年的還沒開始繁育,但只要賣都有人預定,問題是還沒貨。客戶主要是科研單位,用來做新冠肺炎疫苗等實驗。可以說,新野獼猴養殖為抗疫做了貢獻。」

獼猴養殖場老闆鮑鑫介紹,四五年前,自己不想在外耍猴了,就回了老家,專職獼猴馴養繁殖。從最開始引進種源,規模逐年發展,到目前為止,蓋有20多間猴舍,養著100多隻獼猴。

澎湃新聞注意到,養殖場堆著許多奶粉空罐,這些都是小猴斷奶後補充營養喝的。「現在猴子生活好得很,早上吃特製飼料,中午水果,晚上用紅薯、蘿蔔等打碎,拌麵蒸饅頭。」

猴舍傳來伴隨鐵閘門「框框」聲的激烈嘶打聲,鮑新的妻子急忙跑過去「勸架」,猴舍馬上安靜下來。鮑鑫說,一隻大公猴的爆發力,比大狗都厲害,因為它非常敏捷。「根本離不開人,現在猴子處於發情期,像剛才,如果不及時制止,可能就有猴被咬傷,出現傷殘。」

鮑鑫不願談現在的猴價。他表示,因為供不應求,有許多來預定的,承諾「到時候市場什麼價,就出什麼價」。在他看來,該行業不好做大,主要是農民沒錢投資,都是滾雪球發展。

南陽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獼猴養殖專業委員會、新野麒麟崗獼猴馴養培訓基地負責人黃愛青從2001年開始養猴,現在養殖場有三四百隻猴。他介紹,當地人對猴子生活習性很熟悉,養殖方面沒有問題。只是,藝猴一般是兩三隻,平時像寶貝一樣,很少生病。規模養殖,疾病就會多一些。「最開始養時,附近有猴子生病了,我就專門買過來,治療、研究。最後,感冒、發燒、拉肚子等常見病,基本都沒問題了。」黃愛青說。

「現在的價錢,比往年翻了一番,市場價一兩萬。賣兩萬多的,那是極個別的。」他說,以往,都是養殖場到處聯繫科研單位、動物園,現在倒了過來,「這個東西(繁育)快不了,一年只生一個。現在還有人來找,但都訂出去了,沒有了。」

養殖場裡的獼猴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黃愛青介紹,有外地科研機構過來,甚至想在當地收購一個養殖場,主要是為儲備實驗猴資源。其表示,4歲以上的成年猴就是種源,實驗用猴主要是指2-4歲的,也就是商品猴,目前,這個規格的猴子基本全被買走。「出售的時候,都要辦手續,還要打晶片。」南陽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獼猴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繁育馴養,經營利用等行為均需要取得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許可。因為疫情,實驗猴需求增加,這個行情

會隨疫情結束曇花一現,但從另一方面講,價格漲了上來,想降下去,也不太容易。

養殖場每年可以出售多少只猴,與存欄數和新繁育數有關。

「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本意,包含鼓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主要是為增加種群數量,用於科學實驗,滿足觀展等需求。根據目前市場需求,獼猴養殖場可以給科研機構儘可能出售一些,但絕不能把種源給賣了。鼓勵他們儘量留一些新繁育的作為種源,滾動發展,這才符合立法本意,辦場宗旨。」前述工作人員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冠轉基因小鼠和恆河猴構建成功,已用關於藥物篩選疫苗評價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2月20日晚間發布消息,此前的2月18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在京組織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動物模型的鑑定會,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下稱「研究所」)構建的轉基因小鼠模型和恆河猴模型分別進行了鑑定。
  • 書評周刊丨猴年說猴——看「金猴」如何「七十二變」
    唐以後,古代小說中的猴主要活躍在屬於市民文化的通俗小說世界。宋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猴尚化身為「白衣秀士」,與白猿之「白衣曳杖,擁婦人出」的裝扮遙遙呼應。到了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塑造了神猴孫悟空的形象。孫悟空由石化成神猴拜師後神通廣大,會七十二般變化。他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後來與豬八戒、沙和尚一道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斬妖除魔,歷經八十一難,終成正果。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 疫苗攻堅階段,做實驗的猴子不夠了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多家美國生物製藥企業正在積極投入新冠疫苗或治療藥物的研發階段Live Science網站報導,2018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一項報告稱,美國已有試驗猴不足的潛在風險。該報告稱,國家需要保證「戰略猴子區」,一旦發生「不可預測的疾病爆發」,就可以提供實驗用猴的緩衝區。在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新冠疫情突然來臨,猴子的需求在全球範圍內飆升。
  • 中國團隊《Science》發文,首次公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該實驗在小鼠、大鼠和恆河猴身上均取得一致效果。為了從根本上應對疫情,全球已經有180多種疫苗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不過一直以來,有關各家疫苗的更多信息並未被公開披露。隨後研究者在疫苗免疫後的恆河猴中進行了攻毒實驗以評價疫苗免疫原性和保護效果。研究者在第0、7和14天給恆河猴接種不同劑量(3微克和6微克)的疫苗,結果顯示,S蛋白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和中和抗體均在第2周被誘導出來,並在第3周繼續增加,抗體滴度與恢復期的新冠患者的血清中的抗體滴度相似。之後,研究者在第22天進行攻毒。
  • 體細胞克隆猴: 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今年1月份,孫強團隊與同屬於中科院神經所的張洪鈞團隊合作,再獲佳績:在張洪鈞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構建世界首批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獼猴模型的基礎上,孫強團隊通過一隻症狀最明顯的公猴的體細胞克隆出五隻小猴。這項進展說明中國科學家已可以批量生產遺傳背景均一的疾病獼猴模型。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知了猴不能吃了嗎
    知了猴,又名爬拉猴、爬猴、蟬蛹等,學名金蟬,是北方常見的一種食用昆蟲。「油炸金蟬」,也是中國一道傳統美食。近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 知了猴上市60元一斤 養殖者每晚能收穫兩萬隻
    看到記者在詢價,一些市民說,現在吃高級點的海貨比吃知了猴要划算。而且如果想吃蛋白質高的蟲類美食嘗鮮,蠶蛹也是不錯的選擇。記者隨後在市場發現,一斤蠶蛹的價格多在三十塊錢到四十塊錢之間,價格比知了猴低了一半左右。    數量減少催高價格    知了猴的價格為何會這麼高呢?
  • 屬猴人:本周愛情運勢,屬猴人的桃花運
    屬猴人:本周愛情運勢,屬猴人的桃花運!本周愛情運勢:周二逢「紅鸞」桃花入命,利於兩性間的溝通與交往,多得異性的關心和體貼,但對方略有固執,且對方可能心裡還有他人。周四逢「鹹池」桃花入命,本日為屬猴人的同性五行金旺日,且所遇還是四正桃花之一,所以今日遇到的緣分對屬猴人會提供相應的便利和幫助,且多遇到漂亮開放的異性。屬猴人的桃花位在西方,西方是金的方位。催旺桃花可在住宅或臥室的西方安放黃玉七星陣(以土生金),或者銅製葫蘆。
  • 從新冠疫苗研發看應急科研管理:如何做到「召之即戰」
    盧姍回憶,在研發推進過程中,科研攻關組也和各地保持聯繫,發現優秀團隊,納入進來,例如滅活路線最開始確定了中國生物和北京科興公司,後來又納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註:以上均為團隊的領銜單位)。但在當時,主動從事疫苗研發的團隊並不多,因為疫苗研發是高風險、高投入的,不僅有研發未成功疫情就消失的可能,也很有可能因技術等諸多問題根本無法推到臨床。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1930 年,在特曼的幫助下,哈洛取得了威斯康星大學的教職。在威斯康星大學任教期間,哈洛與體型嬌小、靈活敏捷的恆河猴結下了很深的緣分。剛開始,哈洛受導師特曼的影響,想以猴子為研究對象,主要開展靈長類動物智商發展主題的研究,並通過實驗來界定恆河猴的智商大概範圍。
  • 文學家筆下的「攀援猴」:吳承恩為猴翻案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在這位雄才大略的魏武帝的眼裡,猴是「不良」之別名,理應被唾棄才是。  唐代如是。詩僧貫休,為人耿直,詩書畫俱佳,以「一條直氣,海內無雙」的性格聞名。他當然看不慣善於攀援的猴之本性,作詩一首,名曰《新猿》。「尋常看不見,花落樹多苔。忽向高枝發,又從何處來。風清聲更揭,月苦意彌哀。多少求名者,年年被爾催。」
  • 恆河猴實驗表明:新冠康復後可能不會再次感染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讓恆河猴感染冠狀病毒,讓它們恢復健康,並在最初感染的28天後再讓它們接觸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保護機制,並沒有第二次感染。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此前中國出現的冠狀病毒「再感染者」可能只是沒有完全克服最初的感染。他們還表示,該發現也可能有助於評估針對COVID-19的疫苗開發。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今年1月份,孫強團隊與同屬於中科院神經所的張洪鈞團隊合作,再獲佳績:在張洪鈞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構建世界首批核心節律基因BMAL1敲除獼猴模型的基礎上,孫強團隊通過一隻症狀最明顯的公猴的體細胞克隆出五隻小猴。這項進展說明中國科學家已可以批量生產遺傳背景均一的疾病獼猴模型。
  •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丨轉化亮點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不斷產出,並持續通過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成果轉移轉化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體細胞克隆猴,了不起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 中國再添新冠滅活疫苗:由高福等學者領銜,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巨大潛力
    為防控新冠疫情,人類迫切需要疫苗。來自中國科研團隊研發了名為BBIBP-CorV的新冠滅活疫苗,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該疫苗高效、安全,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猴子和恆河猴)體內均能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滴度,2μg/劑便能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高效保護。同時,該候選疫苗是國內開發的第二個重要滅活疫苗,增加了國內的候選疫苗選擇。
  • 廣西實驗猴養殖佔全國一半
    成了名的實驗動物,還樹立有「紀念石碑」。  去年,這家全國首獲國際實驗動物組織AAALAC認證的企業,實驗猴存欄量超過1.6萬隻,每年向國內外提供高品質實驗猴近3000隻,年均產值超過3000萬元。  目前,全區共有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及經營利用企業523家,人工繁育的物種包括食蟹猴、獼猴、鱷類、蛇類、蛤蚧、虎紋蛙、竹鼠等20多種,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產業年總產值和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0多億元。其中實驗猴養殖企業達12家,人工飼養量超過11萬隻,佔全國的50%,每年為國內外提供實驗動物1萬隻以上,飼養量和供應量均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