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猴戲藝人正在訓練猴子騎小車。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楊林貴正訓練一隻新猴。猴子騎著小車,楊林貴通過栓在車把和車尾的木桿,輔助猴子掌握方向和平衡。按照計劃,今年春節,楊林貴將和往年一樣,受邀要到一個特色小鎮表演,從正月初一演到十五,報酬兩萬元。
楊林貴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猴藝」的資深表演者,除節假日受邀外,他已多年未外出街頭表演過。近年,表演者以四海為家進行街頭表演的模式逐漸式微,又因新冠肺炎疫情等,更至絕跡。表演開始向景區轉場,也越來越受企業年會、節假日慶典的歡迎。
儘管如此,因年輕人不願接班,還在表演的新野猴戲藝人,僅剩兩百人左右。
2014年10月,河南省新野縣鮑灣村,2歲的於佳鑫懷抱著兩隻小獼猴坐在父親腿上。村裡的孩子大都從小就與猴子非常親近。 澎湃新聞記者 徐曉林 攝在新野縣獼猴藝術養殖協會會長張俊然看來,新野猴戲還有發展空間,但藝人越來越少也是必然。「以前,耍猴是為謀生,討口飯吃,現在,年輕人隨便打個工,收入都可以。」如今,年輕的新野猴戲藝人在思考如何「觸網」,將猴藝視頻化、流量化。
與此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新野獼猴養殖行情大漲。相比往年,猴子價格翻了一番,最貴的賣到兩萬多一隻,依然供不應求。「客戶主要是科研單位,做新冠肺炎疫苗等實驗。可以說,新野獼猴養殖,為抗疫做出了貢獻。」1月7日,張俊然說。
藝猴正在表演街頭耍猴絕跡,藝人五年減少一半新野縣是三國古城。當地從何時有了猴戲?「始於兩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傳至當下」是當地比較認可的說法。在當地出土的「舞樂百戲」系列漢畫像磚上,依稀有猴戲的形象。
2009年,猴藝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名新野猴戲藝人回憶,上世紀80年代,當地人開始外出耍猴。忙完秋收,上萬人的耍猴隊伍、兩三人一隊,肩挑扁擔,手牽猴狗,浩浩蕩蕩。如新野縣樊集鄉鮑灣村,當年全村95%的人家都養猴、耍猴。如今,該村仍在表演的新野猴藝表演者,只剩10多人。
68歲的張志中,已經20多年沒出去耍猴,現在靠養猴、種地為生。「過去文化落後,看猴戲的多。錢也值錢,給二分,你還要找人家一分。工人每月36元,耍猴有時一天就賺二十元。」
「這(猴戲)是老輩人傳下來,饑荒時討生計的,不是光彩職業。」新野猴戲藝人於紅波自嘲說,對初中沒讀完的自己來說,當時只這一條路可以走。
1997年,16歲的於紅波就跟著師傅張志中外出耍猴。「條件太艱苦了,交通靠扒火車,風餐露宿,從來不捨得住旅館。出去一次兩三個月,一身衣服、一雙鞋、一條被子。那時候高樓少,下大雪時,就住在別人樓房前沿底下,醒來時,要先捅掉被子口的雪。」
在於紅波看來,街頭猴戲大概率要消亡。「那次獲罪風波後,街頭耍猴就少了很多。」
2014年,4名新野猴戲藝人因無運輸證在黑龍江被追究刑責,引發輿論關注。此後,二審改判4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可不認為是犯罪」。雖然數年後,《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出省運輸證明》被取消,沒了犯罪風險,但仍要向目的地林業部門提出申請,經許可後方可運輸,無固定目的地的街頭耍猴難以為繼。
「五年前,全縣還有四五百名猴戲藝人。現在,還在表演的,只剩200多人,而且基本都在景區,街頭耍猴可以說已經絕跡。」新野縣獼猴藝術養殖協會會長張俊然對澎湃新聞說。
多名猴戲藝人分析,街頭耍猴絕跡,有疫情因素,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收入問題,二是年輕人選擇多了。「街頭耍猴路越來越窄。你現在出去,先不說運猴的行政許可,交警不讓你耍,衛生不讓你耍,城管不讓你耍,不受待見。年輕一代也不喜歡,人家都想乾乾淨淨的。」
楊林貴是2015年出版的紀實攝影圖書《最後的耍猴人》中的主角,今年63歲。他已多年只在節假日受邀才出去表演,客戶主要是景區、特色小鎮和企業慶典。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他受邀要到一個特色小鎮表演,談好的價錢是兩萬。這是老客戶,他已去過三年。
往年,市場價是一個人帶三隻猴,每天一千五,受疫情影響,今年降到一千多。2020年春節,楊林貴只表演了兩天,就回老家了。去年表演這塊,他收入近三萬元。
鮑灣村的猴王廟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傳承堪憂,年輕猴戲藝人嘗試「流量化」新野猴戲藝人於紅波的另一個身份,是南陽市一家旅遊開發公司老闆。
目前,於紅波和江西廬山西海、南京寶華山等景區有合作,除為景區配套新野猴戲這個非遺表演項目外,還在景區放養猴群,使遊客在休憩時可以餵猴、與猴群互動。
這也是目前新野猴戲藝人與景區合作的兩種主要方式。
「許多景區有野猴,但看不到。我們放養的猴,是馴過的。形成習慣後,就不用馴了,但也要管理,否則它可能跑掉。」於紅波介紹,每個景區,猴戲表演和放養管理,少的需要4-6人,多的要8-10人。其中,猴戲藝人工資最高,如果是自己帶藝猴,每月最低8000元。
還有些新野猴戲藝人,承包動物園,或在景區、動物園負責馴養動物。
今年50歲的蘇玉辰,和媳婦兩個人打一份工,負責餵養、訓練北京一家景區萌寵動物園的動物,管吃住,每月1萬元。「所謂一通百通,你會餵猴馴猴,就會馴豚鼠、馴小香豬等。」
臨近春節,因疫情許多景區已停業,不少猴戲藝人都從景區回到老家。有的景區,對過完春節什麼時候營業,猴戲表演還能不能上,都沒明確。
新野縣獼猴藝術養殖協會會長張俊然說,疫情對新野猴戲衝擊不小,使其傳承問題更加突出。在他看來,新野猴戲頗有發展空間,除影視拍攝,現在,企業年會、慶典活動邀請表演的,越來越多,價格也不便宜。「猴戲從地攤,登上了大雅之堂。」
「2020年我們曾到一個教育機構演出,小孩子看到猴,都圍在臺前,喜歡得不得了。」張俊然說,猴戲節目也有提升空間,服裝、道具、表演師傅等,也要進一步包裝。
和張俊然的思考不同,老一輩猴戲藝人張志忠,更擔憂傳統猴戲的傳承。
傳統猴戲中的變臉其介紹,傳統猴戲,特色是唱詞、臉譜。猴子變臉有多張臉譜,包公臉、關公臉、黃忠臉、楊六郎臉、老頭臉、姑娘臉、豬八戒臉、馬武臉、猴臉,變什麼臉要帶對應的帽。至於唱詞,接近當地的地方戲——南陽梆子。但上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猴戲逐漸演變為現代猴藝,偏重雜技、動作、故事性,傳統猴戲消失,非但臉譜少有人會製作,會唱的更沒幾個了。33歲的於飛,是最年輕的新野猴戲藝人之一,2021年1月13日接受採訪時,他剛從山東一家景區回老家10多天。
「最近很鬧心。」他說,年輕時,因相親被嫌棄是街頭耍猴的,他曾轉行。後來找到景區,才重操舊業。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景區一直未開,他一度想把猴子賣掉,在老家承包土地,後來景區開了,也就作罷。如今,他再次面臨抉擇。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是想傳承下去。但總沒收入,也不是辦法。」於飛說。
於飛曾在視頻平臺開通直播,也經常錄些猴子視頻,最高時,粉絲達到兩萬。但總被一些網友舉報,導致帳戶被封或限制流量——儘管他有合法馴養手續,猴藝還是非遺項目。
「有個女網紅,播播小猴子,就有兩百萬粉絲。」在採訪中,張俊然、於紅波都談到,他們在思考,如何「觸網」,將猴戲和猴子視頻化、流量化。因為文化素質不高,許多猴戲藝人對新生事物有牴觸情緒,儘管也有人嘗試直播等,但他們的表達能力或客觀條件太差。
「全國網紅最多的是東北。最近,已經有東北的公司來考察過,尋求合作。我們提供猴和合法手續,他們提供女主播,搞直播,拍視頻、情景劇,相信效果會不錯。」張俊然說。
養殖戶正在給小猴拌奶粉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疫情催升「實驗猴」行情,價格漲一倍因為自然繁殖,許多新野猴戲藝人家,少的三四隻猴,多的二三十隻。由此,催生了當地的特種獼猴養殖行業,近二十年來,當地養殖規模一直在擴大。
2015年,新野縣大大小小的獼猴養殖場12個,獼猴總數將近4000隻。2021年1月6日,南陽市南陽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目前,新野縣規模以上(50隻以上)獼猴養殖場近30家,獼猴存量六七千隻。辦有獼猴馴養繁殖證的藝人約300名,獼猴存量三四千隻。
2020年疫情後,許多獼猴養殖戶擔憂獼猴養殖會被禁止,後來才吃了定心丸。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疫情影響,新野獼猴養殖業行情反而大漲。
「今年養猴的都發財了。」張俊然向澎湃新聞介紹,往年一隻猴七八千元,2020年翻了一番,今年漲到兩萬多。「今年的還沒開始繁育,但只要賣都有人預定,問題是還沒貨。客戶主要是科研單位,用來做新冠肺炎疫苗等實驗。可以說,新野獼猴養殖為抗疫做了貢獻。」
獼猴養殖場老闆鮑鑫介紹,四五年前,自己不想在外耍猴了,就回了老家,專職獼猴馴養繁殖。從最開始引進種源,規模逐年發展,到目前為止,蓋有20多間猴舍,養著100多隻獼猴。
澎湃新聞注意到,養殖場堆著許多奶粉空罐,這些都是小猴斷奶後補充營養喝的。「現在猴子生活好得很,早上吃特製飼料,中午水果,晚上用紅薯、蘿蔔等打碎,拌麵蒸饅頭。」
猴舍傳來伴隨鐵閘門「框框」聲的激烈嘶打聲,鮑新的妻子急忙跑過去「勸架」,猴舍馬上安靜下來。鮑鑫說,一隻大公猴的爆發力,比大狗都厲害,因為它非常敏捷。「根本離不開人,現在猴子處於發情期,像剛才,如果不及時制止,可能就有猴被咬傷,出現傷殘。」
鮑鑫不願談現在的猴價。他表示,因為供不應求,有許多來預定的,承諾「到時候市場什麼價,就出什麼價」。在他看來,該行業不好做大,主要是農民沒錢投資,都是滾雪球發展。
南陽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獼猴養殖專業委員會、新野麒麟崗獼猴馴養培訓基地負責人黃愛青從2001年開始養猴,現在養殖場有三四百隻猴。他介紹,當地人對猴子生活習性很熟悉,養殖方面沒有問題。只是,藝猴一般是兩三隻,平時像寶貝一樣,很少生病。規模養殖,疾病就會多一些。「最開始養時,附近有猴子生病了,我就專門買過來,治療、研究。最後,感冒、發燒、拉肚子等常見病,基本都沒問題了。」黃愛青說。
「現在的價錢,比往年翻了一番,市場價一兩萬。賣兩萬多的,那是極個別的。」他說,以往,都是養殖場到處聯繫科研單位、動物園,現在倒了過來,「這個東西(繁育)快不了,一年只生一個。現在還有人來找,但都訂出去了,沒有了。」
養殖場裡的獼猴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攝黃愛青介紹,有外地科研機構過來,甚至想在當地收購一個養殖場,主要是為儲備實驗猴資源。其表示,4歲以上的成年猴就是種源,實驗用猴主要是指2-4歲的,也就是商品猴,目前,這個規格的猴子基本全被買走。「出售的時候,都要辦手續,還要打晶片。」南陽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獼猴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繁育馴養,經營利用等行為均需要取得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許可。因為疫情,實驗猴需求增加,這個行情
會隨疫情結束曇花一現,但從另一方面講,價格漲了上來,想降下去,也不太容易。
養殖場每年可以出售多少只猴,與存欄數和新繁育數有關。
「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本意,包含鼓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主要是為增加種群數量,用於科學實驗,滿足觀展等需求。根據目前市場需求,獼猴養殖場可以給科研機構儘可能出售一些,但絕不能把種源給賣了。鼓勵他們儘量留一些新繁育的作為種源,滾動發展,這才符合立法本意,辦場宗旨。」前述工作人員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